姐妹相聚在同

李子

<p class="ql-block">我的至亲,姐和外甥女百忙之中终于抽出3一4天(2023年9月10一13日)的时间来同相聚!</p> <p class="ql-block">坐在火车上七十多岁的姐仍然不减当年风彩,那么优雅,那么端庄秀丽,彰显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四妹夫开车和我去高铁站接站迎接至亲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在同的一大家相聚在龙聚祥西京府店为姐和外甥女接风洗尘!记得十年前姐和姐夫一起来同,我们在凤临阁共餐,姐夫和姐对大同的饭店的环境和稍麦等美食赞不绝口,姐天还说要专门坐车来同吃稍麦……</p> <p class="ql-block">开心地畅谈,仔细询问各自近况,顺便品尝大同美食,不知不觉已到饭店下班时间,一起合影留念留下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楼,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中段,始建于明朝天顺七年至八年(1463年-1464年)间。清顺治、乾隆、咸丰屡加修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楼三层出檐,十字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是明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顶楼上架放一大鼓,乃古时晚间为“声闻四达”报更时所用。旧时晨钟暮鼓声震古城及近郊四乡,鼓楼与钟楼相配而建。</p> <p class="ql-block">妹夫开车我们一起观赏游览大同古城夜景,鼓楼这一片是姐最熟悉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满满的回忆,九</span>楼巷,欢乐街,城市的改造,使过去熟悉的街道,现在变了模样。自拍夜景下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大同钟楼位于大同古城区以西清远街街口中心,与城东太平楼、城南鼓楼、城北魁星楼相应。该楼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旧钟楼毁于1951年,2015年启动复建。大同古城“晨钟暮鼓”得以重现。重修后的钟楼主体为木结构,充分还原了明代建筑特点,成为清远街心的重要标志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曾是古城大同的标志性建筑。这四个牌坊系洪武年间大将军徐达重修大同城竣工后,为壮军城、炫耀功德而建。四牌楼每坊中辟正门,左右为便门,高约三丈,宽约五丈余。四个牌楼里外正门上首均装有大幅坊额,东为“和阳街”,西为“清远街”,南为“永泰街”,北为“武定街”,黄底黑字,每字二尺见方,为清代重修牌楼时由大同书法家王德馨所书。整个建筑结构精美巧固,巍然壮观。可惜的是,1952年,因妨碍交通,四牌楼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的第一张照片是1937年9月13日,日军进入大同城的照片,系在四牌楼南(永泰街)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修复过程已于2012年9月时开工,修复方案中,复建的四牌楼宽19.2米,高14.43米,形制为“四座四柱三楼式悬山顶跨街牌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正门的枋额上有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均为黄底黑字,欧体</p><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的正中心是由四个面对四方的牌楼组成。</p> <p class="ql-block">大同代王府,建于 1392 年,是朱棣十三子朱桂封藩之后在原辽金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的府邸。走进代王府,无疑是走进了明朝那段风云际会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1396年代王府建成,南北长近700米,东西长近300米,四面墙垣又高又厚,俨然一个小皇宫。与皇城一样,代王府里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承运殿、圜殿、存心殿占据外朝中心,是代王的办公场所;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隔离在内廷之中,成为代王和代王妃居住的内宫。代王府随着代王这个名号的世袭罔替,先后有十一位代王在这里处理政务和起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在1644年的春天,明王朝风雨飘摇,陕西农民李自成起义,带人一路披荆斩棘,攻陷大同,最后一个代王朱传㸄被杀,代王府也被一场大火烧了个干干净净,幸运的是,王府前边的照壁——九龙壁留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11年二三月份,春寒料峭,年味还没有彻底散尽,在九龙壁对面的代王府旧址,就已经机声隆隆,人声鼎沸——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恢复重建明朝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代王府复建工程以《大同府志》为依据,参考明代建筑形制,意在全面重现代王府宫殿建筑群的历史格局及其景观风貌特色。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代王府已经按照既定规划,基本成型,一个既新且古的建筑群展现在大同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p> <p class="ql-block">新代王府”整体格调为红墙蓝瓦,四周是高大的围墙,其中三面围墙各辟一门,东边的是东华门,西边的是西华门,北边的是后宰门。以三大殿为中心,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整个建筑沿三条轴线铺开——中轴线上,前有九龙壁隔和阳街与“王府”南边的裕门相对。裕门前有一组牌坊,也是进入代王府的三个门,中间是“欞星”门,欞星门两边各有一个小一点的门,一边是“據德”,一边是“依仁”。进了这三个门,就是代王府主体的第一道门裕门。裕门后依次为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东边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广赡仓、长寿宫、望亲楼、清暑殿、宗庙、燕居之殿、后殿等。西边轴线,先进入戟门,左有社稷坛,右有风云雷雨山川坛,接着是大成之殿,过穿廊为谨德殿及后殿等。府内还设有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仪卫司等为王府服务的机构。掌理府事的长史司设在王府之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另外,府内大门东有“钦承上命世守代邦坊”,西有“天潢宗帝室亲蕃坊”,牌坊高大挺拔,显示了王府的威严。可以说,代王府整个建筑金碧辉煌,豪华壮丽,廊庑连接,屋宇错落,前堂后寝,两厢配房,殿宇深邃,回廊曲折,是一组完整的王城府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大同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最早从战国时期建置,先后两汉为郡、北魏为都、辽金作陪都、明清作重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见证了太多的人世变迁,也经受了不少岁月的浸染。它有过晓月凤台,有过老店琵琶,有过游龙戏凤,有过泛波桑干……往事总是如烟,人间终会巨变,曾经的代王府毁于一场大火,而复建的代王府则以崭新的姿态,陈列于大同古城一隅,让人们于此流连观瞻之时,回望那一段久远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纯阳宫。</p> <p class="ql-block">南戏园</p> <p class="ql-block">八月十一日妹夫开车带我们去云岗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武州山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60~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云冈石窟在近1600年的斑驳岁月里,它从开凿之日起便与大同这座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云冈石窟因在大同而光耀,大同因有云冈石窟而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坐上观光车听着导游讲解,重游云岗,看着景区内的变化,姐很感慨。</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一窟一极乐,一佛一天堂。</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走向景区,姐很给力不管上坡还是下坡,走的很稳。</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创造者是鲜卑族拓跋氏,他们建立的北魏(公元386年~557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云冈石窟见证了这个朝代的兴衰荣辱,岁月变迁,它沉默不语的守护着,把那些值得铭记的历史都刻录在了山崖峭壁上,让每一座洞窟都流光溢彩,每一尊佛像都有它的典故和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在北魏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后,又峰回路转的开展复佛运动,云冈石窟创建者昙曜法师深计远虑,仿照北魏王朝5个皇帝的形象雕琢了5窟(云岗石窟里的第16窟至第20窟,即著名的“昙曜五窟”)洞窟的主佛,创造了“皇帝即是如来”的政治神话;在施工中,他也要求工匠"一斧不多凿,一斧不少凿,斧斧见功夫",可谓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在云冈石窟近6万尊佛造像中,最喜闻乐见的“露天大佛”。主佛高13.7米,他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形象代言,既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又能在他的脸上看到慈祥和蔼的笑容(确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他身上突出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境界,也正是佛祖普渡众生的博爱与宽容。</p> <p class="ql-block">一路欢声一路笑语,开心极了。</p> <p class="ql-block">像女儿一样贴心的外甥女。</p> <p class="ql-block">对于石窟的艺术,用只字片语很难完全表达内心的澎拜与惊叹,在这个石佛大聚集中,它们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或端坐正中,惟妙惟肖;或击鼓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还流露着波斯色彩。其中还有无数的王公大臣、各地官吏、善男信女纷纷以个人、家族、邑社等形式参与石窟建造,或建一窟,或捐一龛,或造一壁,或施一躯,才成就了云冈石窟的富丽堂皇。在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的背后,凝聚的是中国古代成千上万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我前多次去云冈石窟纯属打卡、陪客,那么这一次的造访,有了导游的解说才算是浅浅的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在这个宏伟的佛国世界里,除了看的天花乱坠、眼花缭乱,也更多的了解了它深藏在背后的历史根源与必然存在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充满了正能量,活力四射的外甥女,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亲人倾心付出,特别喜欢医学尤其是中医,随时随地带书学习,虽然来同游玩走亲,挤时间工作,唉,心疼孩子们太忙了</p> <p class="ql-block">八月十二日参观上下华严寺</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华严寺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上华严寺与下华严寺两寺仅有一巷之隔,同属大同城内第一古刹。上华严寺创建于辽道宗清宁八年(1063),天祚帝保大年间(1121~1125)毁于战火,现存建筑系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依旧址而重建,为中国仅存的金代寺院。其中,以大雄宝殿的建筑最为壮观,比例、造形均富典型的辽金建筑风格,为中国现存两座规模最大的辽金佛殿之一(另一座为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殿内须弥坛上供奉五方佛,左右堂壁绘有清代壁画,画前罗列四大天王及天部尊像十尊。殿中并保存大同西北角城楼‘干楼’的模型一座,系清代名雕刻家李彦贵的精心杰作。殿前有辽代石佛坐像与道宗太康二年(1076)所立的陀罗尼石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华严寺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其正殿为薄伽教藏殿,系中国硕果仅存的古木殿,亦为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教藏殿。</p> <p class="ql-block">辽金时代虽然在时间上和两宋为同一时期,但它的建筑、造像风格上承唐韵,气态粗犷有力而不失线条的灵动变化,实为生动可爱。而华严寺汇聚了大量辽代遗存的建筑、塑像,样貌完整,在一千年战乱太平的迭代中幸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在山西省大同市内的西南隅,坐西向东,打破了一般佛寺坐北朝南的惯例。这是辽代特有的一种佛寺建筑习尚。《新五代史.四夷传附契丹传》记载:“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以东向为尊,四门楼屋,皆东向。”这说明,佛寺东向,是契丹族原始居住习俗、好鬼拜日信仰与佛教形式相结合的产物。</p><p class="ql-block">辽代佛教主要属于密宗系统,是佛教中的一个支派。密教遵奉毗卢遮那佛(是华严经十种佛中第九身性佛的其中一个功德名号。在密宗法系中身位最高,即大日如来),它是以神秘的咒术仪礼为特征,主张即身成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的创建年代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肇自李唐”,有的说是“唐尉迟敬德增修”,有人推测可上溯至北魏时,但都因缺乏确凿的资料而难以考定。根据现存实物考察,以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的薄伽教藏殿的年代最早。道宗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十二月......癸末,幸西京(即大同)”(《辽史.道宗纪》)“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史.地理志》)。这时的华严寺,已不仅是参禅礼拜和储存经藏的佛教道场,而且还是辽皇室的祖庙。</p> <p class="ql-block">下寺殿内须弥坛呈‘ㄇ’形,其上有三十一尊塑像,法相庄严,造型流丽,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均属辽代泥塑珍品。而以合掌、露齿微笑的观音菩萨像最为生动。被称为东方微纳斯。此外,殿内四壁造有三十八间精巧的木制藏经柜,收藏有经书一万八千余册,其中的天宫壁藏最受瞩目,系依想像中的天宫式样所造的木雕模型,颇为精巧。</p> <p class="ql-block">自拍寺内景</p> <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内东街南侧,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九龙壁中九条巨龙采用大的曲线造型,主要采用了U形、S形、O形和8形。正中心的坐龙位于王府的中轴线中心的位置,也是主龙的位置。其左右两侧为两条米黄色降龙,头部朝左,身体相背;依次往外为两条棕黄色升龙,样式基本相同,首尾都朝向左前方;再次为两条紫色的降龙,头部朝左,尾部相背;最外两侧为两条棕黄色升龙,头部相背,尾部朝左。从左向右前八条龙两两组合,组成四组二龙戏珠的画面,第九条龙单独为一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古代琉璃建筑中又一典型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第一层是麒麟、狮子、猛虎、梅鹿、飞马等,第二层是行龙。壁前影池一方,长34米、深0.8米,石勾栏围绕。池中清水如镜,九条巨龙倒映池中。壁顶为单檐五脊,正脊为高浮雕的多层花瓣、花朵以及行龙等,脊兽俱全,两侧是雕刻的龙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据《大同府志》记载,大同九龙壁创建。</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兵败以后,在清军疯狂的“屠城”中,曾经显赫一时、权倾雁同的代王府被付之一炬,化为一片瓦砾之地。代王府毁于兵燹,而王府前的照壁———九龙壁免于劫难,有幸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1954年,结合城市规划,将大同九龙壁往南移动了28米,按原样重新砌筑。</p><p class="ql-block">1976年,将倒影池迁移至此,大同九龙壁前有一个较宽的场地和相应的视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倒影池长34.9米,宽38米,深约0.8米,倒影池四周装饰有石栏杆,柱头雕饰有动态各异的小狮子。倒影池中间有一座石桥连接,桥墩上雕刻有形态各异的石像,由于长期以来受到风沙的侵蚀,形象已经模糊不清。在空间方面,倒影池已经与九龙壁融为一体,成为九龙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严广场</p> <p class="ql-block">我们自拍留下了最真的最美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大同是我国北方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北魏时称平成,自道武帝在此建都起,到孝文帝南迁洛阳止,近百年间这里一直都是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为我们拍照的外甥女</p> <p class="ql-block">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姐,我很想告诉你:这辈子最缘分最幸福的事,是遇见了你。</p> <p class="ql-block">你们急急的来,匆匆的走,让我还有许多遗憾啊!</p> <p class="ql-block">姐,雁芬欢迎你们经常来同,相聚是缘是情!</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