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恐

九如

<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北方河北省的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 </p><p class="ql-block">地震发生在大暑节令后第五天的深夜。 </p><p class="ql-block">炎炎酷暑,地震恐在九江这个江南小城弥漫。 </p><p class="ql-block">在没有风扇、空调的年代,大暑天搬竹床在户外露宿,本就是习俗,恐惧地震会在本地发生,很多单位就“拐子拜年,就地一歪”在街头闹市搭起了临时帐篷,供单位员工家属夜宿。既能避暑,又可防半夜突发地震。</p> <p class="ql-block">岳父家在四码头,梅花庵附近的章家大宅。岳父缄默,不善言辞,到岳父家,他说,真是好笑,唐山发生了地震,九江也会发生?要到外面去露宿,你们去,我不去,我不相信,九江会发生地震。</p> <p class="ql-block">地处老马渡的向阳农机厂,与宰牛场紧邻。在知识青年未下放到茅山头垦殖场前,这个农机厂只是个维修农机的小作坊,每年棉花收购季,茅山头垦殖场收获的棉花都往这里送检,经打包后送走。还生产铁丝网,把断头的铁丝连接起来,加上刺丝,做成铺设铁丝网的材料,卖给需要铺设铁丝网的单位,有人戏称是“国防工业”。</p> <p class="ql-block">1968年茅山头垦殖场接纳了市区中学大部分的学生,农机厂也分了一些学生来,仅靠做刺丝,维修,不足以养活员工。于是农机厂也做产品,除了碾米机外,民用阀门成了主打产品。原来维修的金工车间改成生产阀门零部件的车间。进车间朝南的大门,一台小四尺马鞍腿的简易车床,架在朝北的窗子边上,一个外号叫“西门口”的李姓中年妇女在上面操作。</p> <p class="ql-block">1968年,我从学校分配到园艺分场不久,李也到了园艺,和我在一个生产队。乍接触似乎李是个婆婆,其实还很年青,她最小的女儿就是1969年在园艺时生的。69年冬春之交,天气特别冷,经常是雨雪交加,李上工时,步履蹒跚,手持拐扙。看人时,身子和颈脖不动,只是眼珠在眼眶内转动。</p><p class="ql-block">1971年初我到农机厂,先在基建队做杂工,国庆节前调到金工车间做车工,加工阀门零件。</p><p class="ql-block">李的丈夫老熊,原是九江市委干部,到茅山头后,在茅山头的无线电二厂任党支部书记。原在园艺的李也来到了农机厂,就在这台小四尺马鞍腿的车床上做事,她经常在同事面前说;心门口痛。为此,车间外号“熊邋遢”的老熊,给李取了个外号:西门口。</p> <p class="ql-block">李是个火性子的人,太冷天,从不见她穿棉衣棉裤,秋衣秋裤过冬,脚上也没有看她穿过棉鞋。 </p><p class="ql-block">1976年唐山地震后,一天李在车床边做事,忽然感觉脚下比平时要热很多,于是向上反映,一时恐慌起来,是不是有地震的预兆。厂里就在李站的地方挖了个一尺见深见方的洞,放一个水银温度表在里面,派人监测,看温度有什么变化。我被派值夜班,每隔一小时,来记录温度表显示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车间发生这样的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当然会引起重视,在车间外的空地上,请地质队架起了钻探的架子,往地下打洞,大概是想探个究竟,车间地表,怎么会突然发热。</p><p class="ql-block">九江地震台来人了,来的这个人是九江新成立的地震监测台的负责人。这人我是认识的,只是他不认识我,他是小时家在环城路同屋邻居,岳姓房东之女的堂妹夫,为解决夫妻分居,从武汉地震部门调到九江来的。看到他在钻探机边上说着什么。我估计他也说不清为什么车间地表会发热。</p> <p class="ql-block">这事闹腾了几天,后来不知是谁说,金工车间原来是个牛栏,养牛的地方,后来改做车间,多年积累下的牛粪一层层堆积,改做成金工车间时,原来积累的牛粪没有清除干净,就在上面倒了水泥。恰逢76年夏秋之际,天气少有的炎热,于是压在车间水泥下的牛粪,重新发酵,才有车间地表感觉到比平时要热。 </p><p class="ql-block">这事不知道是谁说出来的,一定是原来很老的老职工,不然怎么会知道车间原来是养牛的牛栏。</p><p class="ql-block">大家听说后,就一笑了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