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是无条件服从

满在莉

<p class="ql-block">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儿时期父母对他太溺爱了。可真实的理由却常常是,父母根本看不到他。</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常见的情形是,妈妈这面魔镜是否打开,关键是儿童能否让魔镜高兴,因中国的妈妈第一缺乏尊重孩子感受的意识,第二即便有这一意识,但因与自己的感受缺乏链接,而难以给孩子的感受以确认。这一确认,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p><p class="ql-block">儿童愿做一切努力去讨好妈妈的魔镜,因这面魔镜打开,他才存在,所以这值得付出一切。中国历史上多名天才在几岁时就悟到了孝道是大道,原因或许仅仅是,他们知道自己这个人的存在感有赖于讨妈妈这面魔镜高兴,让魔镜打开,这种体验让他们推论出,所有人的存在感都有赖于讨魔镜高兴并让魔镜打开。</p><p class="ql-block">所以,若一位妈妈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p><p class="ql-block">不过,与孝道形成的悖论是,一旦孩子得到的爱足够了,形成了一个健康的自我,他就不会去顺着父母的意思了。顺父母意的最佳前提是,孩子缺乏存在感,他的价值感都有赖于父母乃至社会的认可。</p><p class="ql-block">相反,有健康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做事情,首先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服从父母的语言。假如一心希望孩子孝顺,最好是做一面冷漠乃至残酷的魔镜。</p><p class="ql-block">“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波斯诗人鲁米如是说。他的意思是,我这面镜子照见了你,那一刻,我也是你。太多哲学家重复过这样的观点:你存在,所以我存在。</p> <p class="ql-block">爱,就是一场双向奔赴,身心健康的孩子不会是妈宝;明智的父母也不会操作孩子。各自独立,各有边界,给各自相对独立的成长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