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优秀历史建筑

姚东旭

<p class="ql-block">  绝美百年建筑,见证武汉的发展变迁 武汉拥有二百多处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一大批保存完好的老里份、老房子,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幻。&nbsp;</p> <p class="ql-block">  大智门火车站 1898年年底在汉口大智门外兴工建站,1902年6月车站修成,因地处旧城垣大智门外,故称为大智门火车站。在上世纪初,这是整个亚洲规模最大的火车站,如今已停用。&nbsp;</p> <p class="ql-block">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年轮、文脉和记忆,是一座城市的“根”,是城市最具内涵和魅力的独特风景。&nbsp;&nbsp;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并拥有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建筑群。&nbsp;&nbsp;</p><p class="ql-block"> 武汉有着17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乃兵家、商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汉口就享有天下“四大名镇”之首的美誉。汉口开埠前,武汉民居多为传统木结构,青瓦铺顶,外缘砌护砖墙,内分三开间,中为厅堂,两边为厢房,山墙多作封火墙。通常临街而建,前店后宅。在汉水边为防水患,还曾建有大片的吊脚楼。</p><p class="ql-block"> 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先后有20个国家在汉设立领事馆。租界设立后,汉口涌现了一批罗马式、哥特式、俄国式和日本式的建筑。20世纪20年代前后,华界仿租界西式建筑在租界外围又兴建了一批石库门式的新式里弄住宅。&nbsp;</p><p class="ql-block"> 武汉市现存优秀历史建筑,主要由1861年汉口开埠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金融、宗教、外交、民居、工商业等历史老建筑组成,它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主义和民族建筑的含蓄典雅于一体,是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nbsp;&nbsp;据统计,武汉市公布保护历史建筑169处。1993年首批公布了102处优秀历史建筑。2005年公布了16处为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006年公布20处为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2007年公布了16处为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2010年公布了15处为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2012年公布了12处为第六批优秀历史建筑。共有武汉市现有优秀历史建筑151处,其中一级建筑35处,二级建筑116处,分布在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内。</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武汉“老通城”的旧址,曾昭正开办的“通城饮食店”和“大智旅馆”,是抗日文艺家在武汉的聚集地之一。曾昭正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都有着用歌咏唤起民众救国的抱负,两人很快成为挚友。这里也曾成为冼星海的创作地,《游击军歌》谱曲就是在曾家完成的。《游击军歌》由从抗日前线归来的武汉大学学生先珂作词,先珂请冼星海谱曲。看到词后,冼星海灵感涌动,不到一支烟的工夫,一首鼓舞人心的抗战歌曲就谱好了。不久后,《游击军歌》在大街小巷广为传唱。它的歌词中,“夺他的粮食大家用,抢他的军火要他的命”,与贺绿汀著名的《游击队歌》里“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可谓是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 《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歌八百壮士》等抗战歌曲的谱曲是著名音乐教育家夏之秋。他原名夏汉兴,出生于汉口。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中断学业回到武汉,并在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加入了“武汉文化界抗敌工作团”,担任音乐组组长,开启了抗战歌曲的创作之路。1937年11月,夏汉兴在报纸上看到诗人光未然写的一组《抗日合唱》歌词,深受鼓舞,立即为它谱曲,这就是《最后胜利是我们的》。</p> <p class="ql-block">  12月的一天,诗人桂涛声把他写的《歌八百壮士》歌词送到排练场,请夏汉兴谱曲,歌词中洋溢的爱国热情与夏汉兴的心情如出一辙,他连夜把歌词作了调整,谱起曲来。几天后,由周小燕独唱、夏汉兴钢琴伴奏的“中国不会亡”的歌声第一次在武汉响起,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中国不会亡……”的歌声与口号声响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1938年的武汉是全国抗战文化中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于武昌成立,政治部第三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人士组成,郭沫若担任厅长,主管全国抗战宣传工作。一时间,阳翰笙、胡愈之、田汉、冼星海等文化艺术界的名流云集江城,致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4月9日是“武汉各界第二期抗战扩大宣传周”的“歌咏日”,江汉关的万人大合唱上,演唱了武汉人耳熟能详的《保卫大武汉》,冼星海做指挥,歌声口号声回荡在空中,汇合成一个巨大的吼声,“我们要保卫大武汉!”</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夏天,爱国诗人桂涛声从抗日前线来到武汉,把写在烟盒上的歌词交给冼星海。当时,冼星海正在组织抗日战争一周年歌咏大会。他连夜将其谱写成一首二声部合唱曲《在太行山上》。歌曲在歌咏大会上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p><p class="ql-block">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这句歌词来自1938年9月完成的《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作词,冼星海谱曲。1938年9月,周恩来到武汉视察抗战宣传工作,在为所属演剧队报告当前局势时,强调要挺进敌人后方开展群众运动,进行游击战争。赵启海、冼星海深受启发,合作写下歌曲。很快,这首《到敌人后方去》从武汉流传到祖国各地,并深入到敌后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冼星海在汉近一年,共创作62首歌曲,这些抗战救亡的歌曲,每一首都激荡人心。1938年1月,经冼星海与著名音乐家张曙等人奔走,全国歌咏协会在汉成立。冼星海还在武汉组织训练星海歌咏队等,当时走上街头演唱《义勇军进行曲》《保卫大武汉》等抗战歌曲的达100多个团体。在周恩来、郭沫若的领导下,冼星海在汉组织了大量大型歌咏活动,把武汉变成一座“歌咏之城”,在“抗战扩大宣传周”“抗战一周年纪念”等活动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响彻云霄的救亡歌咏高潮,使救亡音乐成为抗战文艺阵营一道“铁的支流”。</p> <p class="ql-block">  东正教堂(亚历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旧称阿列克桑德聂夫教堂,位于武汉市汉口鄱阳街48号。</p><p class="ql-block"> 建于1885年,单层砖石结构,面积约220平方米,是武汉市唯一的俄国东正教堂。</p><p class="ql-block"> 因该堂主保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旧译为“阿列克桑德聂夫”),所以教内称其为阿列克桑德聂夫堂。武汉也因此成为国内除了哈尔滨之外第二个拥有东正教堂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该堂为正十字形平面布局,底层墙面由多项透视拱券组成,上层平面为六边形透视拱券,呼应六坡揽尖顶,活泼舒展,其壁柱与雕刻精细的线脚,美观大方,它是一件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俄罗斯教堂,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鸦片战争后,东正教开始传入武汉,主要信徒是在汉的俄侨,而中国籍神职人员亦多为华俄的混血后裔,因此在武汉信仰东正教的中国人很少。</p><p class="ql-block"> 现在,该堂已成为专门为市民举办婚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原为英美烟草公司办公楼旧址,靠天津路这边,现在是武汉市供销合作总社。整座大楼始建于1911年,但是现在供销社这边的应该是1944年被炸毁的部分重新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汉口英美烟草公司旧址处合作路17号,在鄱阳街合作路口。</p><p class="ql-block"> 1906年,英美烟草公司在汉口德租界六合路建设烟厂,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土产烟叶制为纸烟。1911年,英美烟草公司在汉口鄱阳街合作路口设立分公司,自建三层大楼办公。</p> <p class="ql-block">  汉口电灯公司(Hankow Light and Power Co.,Ltd),又称英商电厂,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5月由英国皮货商集资3万英镑在今汉口合作路创办。</p><p class="ql-block"> 9-10月间开始向英、俄、法租界供电。最初装有3台小型直流发电机,总容量125千瓦。1911年(宣统三年)增装300千瓦机1台,1915年增装400千瓦机1台,1920年和1924年分别增装1000千瓦机各1台,使发电机数量达到7台,总容量达到2825千瓦,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直流发电厂。</p><p class="ql-block"> 1935年更新发电设备,再增1台1250千瓦机,停止使用1905-1915年间所装的5台共825千瓦小机。所用4台机,总容量为5750千瓦。原发动机除2500千瓦及1250机组为汽轮机外,其余均为蒸汽引擎。</p><p class="ql-block">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日本华中水电株式会社强行管理。不久停办,终极容量为直流5750千瓦。</p><p class="ql-block"> 汉口电灯公司在汉口租界内经营35年,是租界内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电力公司。抗战胜利后,由既济水电公司接管,俗称合作路电厂。接管时,发电机容量有4750千瓦。1949年仅2250千瓦,并逐步退出运行。</p> <p class="ql-block">  武汉地标建筑、百年优秀历史建筑、摩登风情的武汉汉口“巴公房子”,历经百余年风霜,巴公房子面临部分构件腐朽损坏,砖砌体墙风化开裂,门窗缺失等问题。2018年开始了几年的精心维护修缮,现焕然一新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红墙、圆顶、雕花门廊 …… 藏身武汉市汉口鄱阳街的巴公房子由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始建于1910年左右。房子整体采用砖木结构,地下1层、地上4层,由“大巴公”和“小巴公”两座相邻的建筑组成,平面呈三角形。它不仅是当时汉口最大的公寓楼,也是百年万里茶道和东西方商贸文明交流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这座焕然一新的百年老建筑“巴公房子”,也成网红打卡点,它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  八七会议会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鄱阳街139号。</p><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7日,八七会议会址恢复原貌并建立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1982年2月23日,八七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八七会议会址是民国九年(1920年)英国人建造的一排西式公寓中的一个单元。馆舍共三层,由基本陈列展厅、辅助陈列室、临时展厅、复原会场和办公用房构成,建筑面积303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八七会议会址是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在进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以中山大道为界,南京路曾一分为二。从中山大道至江边一段隶属英租界,以俄商于此开设阜昌茶厂而得名阜昌街;而从中山大道到铁路边(今京汉大道)一段则纳入华界,以填筑此路的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之子刘伟雄而命名伟雄路,之后又发展为可与租界里份建筑相媲美的“模范区”。1946年两街合并,改名南京路。</p> <p class="ql-block">  吴家花园,建于1937年,位于南京路124号,坐落着吴佩孚旧居。</p><p class="ql-block"> 吴家花园是一栋坐北朝南中西合璧式的三层别墅,东西两侧厢房呈多边形,采光绝好,立面对称排列着欧陆风格的罗马立柱,外墙用细小而晶莹的瓜米石铺就,房基则采用了整块的花岗岩……尽管经历了岁月无情的磨蚀,建筑显得斑驳破落,但整体而言,仍然典雅而不失庄重,古朴而不失华美。</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吴家花园紧邻的一处老房子被改建成一座时尚餐厅,而它当年就是吴大帅的警卫营;马路对面的一栋三层老屋也被列入保护范畴;吴家花园更是与建国初期的武汉剧院,成为最新一批的武汉市一类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再加上周边变身为武汉美术馆的原金城银行、国民党武汉军法处、卫戍司令部等老房子,以南京路为中心的这一片街区的历史价值,正日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关注与认可。</p> <p class="ql-block"> 宝华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