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9日,乡宁县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行二十余人赴西廒村进行文化考察,活动结束后,各位理事和嘉宾盛赞西廒村的脱贫致富、经济发展和文化积淀,纷纷撰文咏诗抒怀,表达爱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初 访 西 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郑中午</span></p><p class="ql-block">西廒二字文蕴深</p><p class="ql-block">立地物华天宝中</p><p class="ql-block">不变应变顺天意</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运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人戎狄融合处</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辉相映</p><p class="ql-block">不识玉皇真面目</p><p class="ql-block">旧迹悠悠遗古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名贤刘华地窑院</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知远近</p><p class="ql-block">国共合作抗战时</p><p class="ql-block">拱手谦让二联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中教师叫权铨</p><p class="ql-block">清末举人新绛人</p><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西廒村</p><p class="ql-block">隐听学子读书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廒联中育英才</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铸国魂</p><p class="ql-block">物是人非残垣处</p><p class="ql-block">民族精神九州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华院里印钞忙</p><p class="ql-block">克难坡设中央行</p><p class="ql-block">西廒编村占地利</p><p class="ql-block">吉县乡宁共联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乏代代岀才俊</p><p class="ql-block">明代张姓武举人</p><p class="ql-block">农业县长郭安宁</p><p class="ql-block">东街校长高维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振华局长大会堂</p><p class="ql-block">同框留影毛泽东</p><p class="ql-block">水肥路机科学化</p><p class="ql-block">全省农业创先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龙卧虎是福地</p><p class="ql-block">行行壮元岀斯村</p><p class="ql-block">家风村规常相守</p><p class="ql-block">子孝女贤侍寿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廒人口第一村</p><p class="ql-block">与时俱进总先行</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领头雁</p><p class="ql-block">跨越小康奔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往开来重教育</p><p class="ql-block">秀才举人大学生</p><p class="ql-block">国富民强做贡献</p><p class="ql-block">落叶归根不忘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昌宁政府大格局</p><p class="ql-block">村委民众一条心</p><p class="ql-block">回首过往看村风</p><p class="ql-block">传统文化是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村委面貌新</p><p class="ql-block">精神抖擞老中青</p><p class="ql-block">光荣传统代接力</p><p class="ql-block">不负西廒百世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庭院经济不陌生</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成精品</p><p class="ql-block">请君体验安荣院</p><p class="ql-block">诗画歌赋难形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具匠心的工艺</p><p class="ql-block">勤劳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民间文化的高手</p><p class="ql-block">世外桃源的极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庭院经济的灯塔</p><p class="ql-block">福乡宁境的缩影</p><p class="ql-block">增强免疫的氧吧</p><p class="ql-block">人生向往的本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利人和神仙地</p><p class="ql-block">琼楼玉宇无法比</p><p class="ql-block">衣食无忧乡愁在</p><p class="ql-block">悠悠我心歌一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廒故事唱不完</p><p class="ql-block">村委民众续新篇</p><p class="ql-block">乡村振兴一面旗</p><p class="ql-block">洒满阳光我的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3年9月9日于才子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你 好 西 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杜明杰</span></p><p class="ql-block">全县最大的村庄名叫西廒,</p><p class="ql-block">我又一次来到了你的怀抱。</p><p class="ql-block">应了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站在村里看不到你的全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官府的储备仓廒,</p><p class="ql-block">掌管着全县官民腹中饥饱。</p><p class="ql-block">仿佛那位武举人还在演练,</p><p class="ql-block">看那斑迹沧桑的石锁铁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省政府在此印刷晋钞,</p><p class="ql-block">收藏界还在追逐到处寻找。</p><p class="ql-block">曾在此办的卷烟产品热销,</p><p class="ql-block">将士们带着它拼搏在战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曾是二联中的战时学校,</p><p class="ql-block">多少学子奔向了抗日前哨。</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也曾设过师范学堂,</p><p class="ql-block">桃李遍地是对你最好回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曾是抗战时期的桥头堡,</p><p class="ql-block">保护北塬也曾立过大功劳。</p><p class="ql-block">你曾经过抗战的炮火洗礼,</p><p class="ql-block">亲历过日寇的烧杀和袭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敲着花鼓步入金光大道,</p><p class="ql-block">互助组合作社你走在前茅。</p><p class="ql-block">直到农村吹响那改革号角,</p><p class="ql-block">你是北塬的标杆前面领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看那满园的苹果葡萄,</p><p class="ql-block">村民们笑在心头喜在眉梢。</p><p class="ql-block">看到村委墙上的锦旗奖状,</p><p class="ql-block">真像是一帧帧的大红喜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你又进入致富快车道,</p><p class="ql-block">啊!你的名字让北塬骄傲。</p><p class="ql-block">让我发自内心的道上一句,</p><p class="ql-block">西廒你好!你好西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夸夸“新农”合作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喜 墨</span></p><p class="ql-block"> 北垣有个合作社,</p><p class="ql-block"> 社址设在驮腰坡;</p><p class="ql-block"> 便民服务为宗旨,</p><p class="ql-block"> 农用物资品种多。</p><p class="ql-block"> 合作社长贺建星,</p><p class="ql-block"> 脑筋灵活人精神;</p><p class="ql-block"> 回村创业不畏苦,</p><p class="ql-block"> 一心一意为百姓。</p><p class="ql-block"> 请专家,搞培训,</p><p class="ql-block"> 果农科普大提升;</p><p class="ql-block"> 心系群众增本领,</p><p class="ql-block"> 自费赴京念真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培植八个示范园,</p><p class="ql-block"> 果农人均增两万;</p><p class="ql-block"> 免费提供农机具,</p><p class="ql-block"> 义务送货到田间。</p><p class="ql-block"> “五有”服务就是好,</p><p class="ql-block"> 技术指导抓的早;</p><p class="ql-block"> 不畏农时强素质,</p><p class="ql-block"> 定期举办民夜校。</p><p class="ql-block"> 合作社,作用大,</p><p class="ql-block"> 带动农民致富啦;</p><p class="ql-block"> 威风锣鼓震天响,</p><p class="ql-block"> 物质文明两手抓。</p><p class="ql-block"> 兴办“新农”整八年,</p><p class="ql-block"> 打通销路多个点;</p><p class="ql-block"> 广东北京加上海,</p><p class="ql-block"> 苹果交易上千万。</p><p class="ql-block"> 开设服务十窗口,</p><p class="ql-block"> 方便农民把物购;</p><p class="ql-block"> 北垣各村都受益,</p><p class="ql-block"> 农用物资样样有。</p><p class="ql-block"> 绽放青春贺建星,</p><p class="ql-block"> 乡宁政协有他名;</p><p class="ql-block"> “五四”奖章佩胸前,</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党建引领求发展,</p><p class="ql-block"> 再接再厉谋新篇;</p><p class="ql-block"> “新农”越办越强大,</p><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再奉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大美西廒 璀璨明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郑秉和</span></p><p class="ql-block">西廒</p><p class="ql-block">顾名思义</p><p class="ql-block">一个粮仓之地</p><p class="ql-block">田园的甚广</p><p class="ql-block">粮食的丰盈</p><p class="ql-block">使得庄园较大</p><p class="ql-block">上千几的人口</p><p class="ql-block">算是在我们这个山区小县</p><p class="ql-block">是个鼎鼎有名的大村</p><p class="ql-block">且</p><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村史</p><p class="ql-block">有着很多动人心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赫赫有名之学堂</p><p class="ql-block">显赫盛名之佳人</p><p class="ql-block">所以</p><p class="ql-block">名扬千里</p><p class="ql-block">威震八方</p><p class="ql-block">新的社会主义时期</p><p class="ql-block">有历届党支部及村委领导</p><p class="ql-block">更加打造了一个美好家园</p><p class="ql-block">田园经济</p><p class="ql-block">庭院经济</p><p class="ql-block">齐头并进</p><p class="ql-block">真也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西廒</p><p class="ql-block">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将引领发展</p><p class="ql-block">富一方乡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于2023.9.11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观庭院经济有感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张国芳</span></p><p class="ql-block">宽敞明亮农家院</p><p class="ql-block">鸟语花香菜蔬鲜</p><p class="ql-block">硕果累累挂枝头</p><p class="ql-block">菜畦葱绿排庭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勤天下无难事</p><p class="ql-block">敢打敢拼力争先</p><p class="ql-block">与时俱进学技术</p><p class="ql-block">致富路上大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花独放不是春</p><p class="ql-block">百花齐放春满园</p><p class="ql-block">两委班子领导人</p><p class="ql-block">笃定前行不畏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庭院风光无限好</p><p class="ql-block">百姓生活赛蜜甜</p><p class="ql-block">感恩党的好政策</p><p class="ql-block">西厫明天更灿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随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赴西廒考察观村民张安荣庭院经济建设 随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西 廒 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郑秉和</span></p><p class="ql-block">九月九日逢九时</p><p class="ql-block">三晋文化西廒行</p><p class="ql-block">村委班子热情迎</p><p class="ql-block">庭院经济迷撒人</p><p class="ql-block">西廒事事走前列</p><p class="ql-block">历届领导呕心血</p><p class="ql-block">村貌一新大改观</p><p class="ql-block">经济飞腾人富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于2023年9月9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一个美丽小庭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观张安荣美丽庭院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认 可</span></p><p class="ql-block">一个美丽小庭院,</p><p class="ql-block">干净整洁众人赞;</p><p class="ql-block">水果干果十多种,</p><p class="ql-block">经济收入超十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庭院,故事多,</p><p class="ql-block">听我给你慢慢说;</p><p class="ql-block">原先是条干凸凸,</p><p class="ql-block">现在变成幸福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安荣,卫慧仙,</p><p class="ql-block">夫妻俩人真能干;</p><p class="ql-block">定位农村创大业,</p><p class="ql-block">打造庭院画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十余年如一日,</p><p class="ql-block">脚踏实地把力出;</p><p class="ql-block">只凭自身一股劲,</p><p class="ql-block">美丽庭院变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花有景有果树,</p><p class="ql-block">有菜有粮有收入;</p><p class="ql-block">沟畔筑起安全栏,</p><p class="ql-block">自造警报害全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学规划有远见,</p><p class="ql-block">间作配套水滴灌;</p><p class="ql-block">夏有杏,秋有果,</p><p class="ql-block">各种蔬菜占满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庭院,建凉亭,</p><p class="ql-block">农闲养心又养身;</p><p class="ql-block">听音乐,唱小曲,</p><p class="ql-block">夜晚还有节能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党走,听党话,</p><p class="ql-block">硕果累累致富啦;</p><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p><p class="ql-block">定将庭院美如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西 廒 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刘继生</span></p><p class="ql-block">昔时狄戎故地 今见果香葡甜</p><p class="ql-block">三晋文化摇篮 达人乡贤辈出</p><p class="ql-block">精酿珍馐美酒 飘香黄土高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庙年久失修 难见玉皇真颜</p><p class="ql-block">亟待重整楼宇 再造底蕴文化</p><p class="ql-block">以现晋商雄风 再铸鄂邑辉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拜读梁山人美篇,欣赏精美图片有感,信手涂鸦,以做抛砖引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西廒塬放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闫玉民</span></p><p class="ql-block"><b> 一、今日西廒塬</b></p><p class="ql-block"> 千古老村,冬藏春迎,塬上气象,别样村风。振兴迎巨变,村舍若新城。人用清泉自来水,家住新村享太平。 车走水泥路,村民谢党恩。 好山好水好家园,喜满玉宇万家颂。</p><p class="ql-block"> 春日闲情,笑指远峰,穿云邀翠,村乐无穷。 嫁女传佳话, 迎亲醉惠风。 绿树葱茏村古朴,孤庙落寞品忠诚。笔直行道树,小叶啸长空。月季沧桑经洗礼, 大院留痕挂柔藤。</p><p class="ql-block"><b> 二、老村老故事</b></p><p class="ql-block"> 暮秋信步,西廒古塬,老村新舍,群立眼前。淳朴存民风,文脉见绵延。抗战课堂馨香溢,隋唐粮仓史话连。岁月经洗礼,新政拓新天。园圃比肩醉果香,白墙青瓦写经年。</p><p class="ql-block"> 雨后云雾,如梦若仙,新居竹影,雀鸟鸣闲。黄葵连月季,栅栏排柳烟。春摘樱桃吟初月,秋品葡萄尝味鲜。皓首寻书坊,插队续旧缘。儿童难猜南或北,旧话莫论后和前。</p><p class="ql-block"><b> 三、当红月季花</b></p><p class="ql-block"> 花色绝艳,挂刺桂冠,村头红舞,引客热赞。小燕飞裁剪,银丝放逐鸢。深秋疑似错来园,满目花开艳色繁。情思难挪步,月季裁屏端。月树本是天上物,及今流落在人间。</p><p class="ql-block"> 朵朵倾阳,茵茵野妍,红黄凝菊,粉黛疯暄。星点飞千鸟,簇臻醉蝶跹。绿刺含烟郁枝间,红苞逐月笑开颜。红纱织霞帔,黄蜂娶⽟仙。花开花谢无间断,暑去秋来不相关。</p><p class="ql-block"><b> 四、旧址二联中</b></p><p class="ql-block"> 又逐春风,老村故城。寻常巷陌,辈出群英。黉墙参差起,旧阁龙蛇鸣。师表情怀怀博爱,书生意气气纷争。几曾抗战事,何待慢品评。清门有客从丹步,红烛存身辨旧容。</p><p class="ql-block"> 龙吟国殇,高唱复兴,胸怀壮志,豪迈声名。孤街送枪炮,转移存悲风。流动课堂似浮萍,刚毅传世倾耳听。风流今未远,大师梦犹青。邻人笑问何家院,民族雄风举世惊。</p><p class="ql-block"><b> 五、明珠放异彩</b></p><p class="ql-block"> 一颗明珠放异彩,岁月搭起大舞台。老村脉盛,历史慷慨。高效奠农业,生态是品牌,天风多浩荡,热血正澎湃。西廒西廒呼唤我,奉献咱心头最真爱。希望田野有好梦,双手开创着新未来。</p><p class="ql-block"> 一面旗帜唤英才,梦想敞开我胸怀。艰苦奋进,呼唤喝彩。成就绿产业,回报好年代,发展有信心,誓言从更改。西廒西廒呼唤我,浇灌咱热血真能耐。黄土高原创新者,我们走在第一排。</p><p class="ql-block"><b> 六、故园老胡寨</b></p><p class="ql-block"> 梦里见胡寨,总见那麦黄时节一大片。布谷把希望和热汗,融入泥土与心田。是谁渴望着祖辈的期盼,那梦若雨若风半痴恋。这般的乡情连拉带拽,把爱长久留心间。胡寨胡寨老胡寨,好梦痴情牵。</p><p class="ql-block"> 梦里见胡寨,总见那璀璨花儿正斑斓。春天把苏醒和温暖,印记沃土与心尖。是谁留下了诗意的召唤,那梦若痴若迷半疯癫。这般的情思纤绾缠绵,让梦沉醉在故园。胡寨胡寨老胡寨,追梦在心田。</p><p class="ql-block"><b> 七、柳涧北京娃</b></p><p class="ql-block"> 腊月飘雪花,来了北京娃。插队落户到咱村,热血开奇葩。大的二十多,小的十七八。憨豆木讷男娃娃,女娃如花叽叽喳。偷鸡摸狗逗牛耍蛇,疯耍疯闹翻天啦。一晃多少年,春秋与冬夏,柳涧那伙北京娃,居然长大啦。</p><p class="ql-block"> 虚心学农事,青春写风华。风霜雨雪历秋夏,本事顶呱呱。理想变现实,出息闯天涯。成就高深栋梁才,作为年代好潇洒。风华正茂热血奔放,张翅高飞遍天下。一晃多少年,风吹和雨打,柳涧那伙北京娃,咋能不想他。</p><p class="ql-block"><b> 八、房前苹果院</b></p><p class="ql-block"> 香雪如海,漫烂春花。清爽醉心,亦争物华。小院植苹果,日夜竞芳华。一年四季心态好,此生乐享不自夸。可叹独自乐,四周无邻家。花香果甜醉心时,满村孤傲美咋啦。</p><p class="ql-block"> 房前屋后,晨旭晚霞,专业经营,果园人家。葱青挂花苞,鲜枝张树杈,人勤春早开丰硕,红映彤香耀眼花。疯跑搓脚跛,颠簸小坑洼。遥想金秋車来往,梦中笑醒乐哈哈。</p><p class="ql-block"><b> 九、屋后葡萄园</b></p><p class="ql-block"> 翠叶铺展,万宝滋生,无价长藤,闪烁瞳睛。千层吊玉坠,万颗琼珠明。鲜一朝遂意结连理,百岁相依贯始终。栽下聚宝盆,年年有好运,幻化嫣红邀月酒,丰收颂歌赋诗浓。</p><p class="ql-block"> 葡萄紫绿,挂架篱葱,珠连阳照,藤蔓苒红。戎子培圣果,远近早闻名。一瓶好酒赢世界,家国情怀为认同。紫韵彰人杰,物华显地灵。雨淋青叶味道醇,满园琳珑透晶莹。</p><p class="ql-block"><b> 十、小院柴草垛</b></p><p class="ql-block"> 圪杂柴草,树杈根丫,无序管理,横七竖八。农忙无打理,下地随手抓。炊餐厨房离不开,积肥沤粪也不差。得闲顺一顺。规整小天下。变废为宝一划拉,咱的家园也潇洒。</p><p class="ql-block"> 农家厨灶,文明当家,根根把把,一概收纳。待客三杯酒,解渴一盏茶。治理环境脏乱差,分区管理有章法。青草邀飞雁,风吹动蒹葭。莫道小院少雅趣,倚窗邀月度韶华。</p><p class="ql-block"> (多谢梁山人精妙绝伦的现场写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于2023年9月16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苹果红了》</b></p> <p class="ql-block"> 西廒村农民刘润生苹果产业脱贫的摄影图片入展第5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摄影展,被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和《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登载,获山西省首届乡村振兴书画摄影大赛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西廒村花鼓秧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张锦平</span></p><p class="ql-block"> 爷爷在世时,曾记得九二年七月的一天晚上,我参加县上一个会议回家吃饭,爷爷说,锦平,你吃完饭后,咱爷孙俩坐坐。我放下碗筷,就到爷爷房间,当时看到八十五岁的爷爷很有精神,老人家就开始给我讲西廒老家过去的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事。使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西廒村花鼓秧歌。</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的花鼓秧歌名闻全县。一九五零年乡宁县人民政府春节民间文艺汇演时,西廒村“花鼓秧歌”名列第一,荣获县人民政府“宣传先锋”锦旗一面。</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的“花鼓秧歌”,富有乡士味和地方特色,广场表演,曲调优美,词句通俗易懂,是民间喜爱的歌舞活动。</p><p class="ql-block"> “花鼓秧歌”把打花鼓和歌舞溶为一体,表演奇特,别具一格。秧歌队有领帅一人,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手执兰伞,走在秧歌队前边领头,表演时站在中间领唱。打花鼓一人,化妆为丑角,头戴白毡帽,帽前扎竹圈,系白腰带,穿白褂,身挎三个腰鼓,双手执锤击打,四个彩女各自手拿小档锣,一边随鼓点敲打,一边围着丑角转圈起舞,旁边有苏锣响鼓伴奏。每场表演开始,先由领师配点,道几句开场白:“打趟场子用目观(配鼓点),众位乡亲围一圈(配鼓点)问声大家过年好(配鼓点)新春万事顺心愿”。接着花鼓表演“长流水”、“风搅雪”等。彩女身着艳装随鼓点扭腰跑圈和跳八字舞。之后是唱小曲,表快板,顺口溜,说到表快板,我六岁就跟随西廒花鼓秧歌队在县城解放台广场表演快板,有一年我记得表演的快板有这么几句:说北塬,看北塬,流传几句口头谚;吃水难,难上难,陡坡五里深沟担。纵有三头六只手,难把河水搬上塬;村穷地穷人更穷,姑娘不嫁干北塬。共产党,领导好,如今北垣变了样等等。后边就记不得了。花鼓秧歌演唱内容多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人和事及祈祷风调雨顺、恭喜发财、吉祥如意、多福高寿之类。词曲短小精悍,语言诙谐有趣,曲调优美动听。老领师张温老艺人,领唱的小曲,多是触景生情,开口成曲,幽默顺口,曲中有说,说中加唱,有单唱,、合唱、围观者伴唱,热闹非凡,自有一番情趣,深受群众喜爱。</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花鼓秧歌”起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是,自1947年乡宁解放后,每年进入腊月,该村秧歌爱好者张温、杨临全、张耀增、曹克敏、曹克进、刘俊、张永管、张国榜等主动组织一部分村民排练,学鼓点、唱小曲,正月初五过后,开始表演。演员自备服装,自行化妆,演出经费由本村居民“凑份”,多少不具,岀于自愿。秧歌出场先拜庙,然后到附近的渰子、胡寨、驮腰坡等村演出。每到各村、户表演,受到热情欢迎。用黄酒、红枣、柿饼、油饼、果子等食品招待。充分体现了朴实、憨厚、团结、祥和、向上的民情和村风。演出正月二十日以后结束。在排练和演出近两个月的农闲期间,该村从未出现过赌博及不三不四的是非发生。</p><p class="ql-block"> 然而可惜的是这样深受人们欢迎的“西廒花鼓秧歌”竟自文革年间中断。我认为,西廒村“花鼓秧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培养后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理想与现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张宏荣</span></p><p class="ql-block"> 欲望和理想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和理想则会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只有怀揣美好的理想,才有可能打开思维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当然,理想又有近期和远期之分,近期是远期的基础,远期是近期的最后目标。不同的思维产生不同的结果,思维又与欲望和理想息息相关,所以,思维才是决定人生目标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前天随同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赴西廒考察,翻天覆地的农村面貌无不让人交口称赞、连连叫好,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城市和乡村,人民生活大大改观,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这些变化在西廒村都得到了完美体现。最大变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家家户户都脱离了土窑洞,远离安全隐患。其次,吃水问题实现了自来水进到家里,这是前人曾不敢想象的事情。典型的是一行人参观了村民张安荣的庭院经济,无不赞叹环境的优美,现实版的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难舍难离,主人如同生活在画中一般。这样心情愉悦的面对劳作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张安荣的一切变化取决于他的思维和聪慧,由于他有前瞻的思维,所以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最终打造出田园生活。试问这样的农民能有几人?</p><p class="ql-block"> 张安荣是学有所长的人,他与时俱进的思想来源于个人素质,他能放弃外面繁华世界的吸引,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创业,对他来说最契合实际。所以他没有被花花世界所迷惑,开拓思维面对现实,在自己家门口因地制宜,把相对荒凉的小山坡治理改造,用三十余年的时间使其变成果园、菜地、纳凉、休憩和居住的田园美景,最后变成让人羡慕的世外桃源。他的成功告诫人们:凡事都有过程,急功近利只能满足一时,不能惠利长久。可是,能耐住寂寞、脚踏实地、思维超前、不求近利放远长久的人能有几个啊?是的,张安荣是农村打造庭院经济的成功者,返回来又说,在农村可以打造庭院经济的农户又有几家?现在的人基本上都是独立小院,集中居住在一起,土地都在居住地以外,除非在地里修建房屋才有机会打造田园美景。但房屋又不可随便修建,所以,实现庭院经济是不是不太现实啊?当然,如果国家把政策倾向于农民实现庭院经济,也不是没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在此,笔者衷心希望“庭院经济”,能在农村大地早日得以实现,衷心希望新时代的农村,能够像以前一样,留住在外漂泊为了生活而无助的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于2023年9月11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探析西廒村名文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郭卫泽</span></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名源流已久,百姓传言,因古代建过粮仓而称村名,久到什么时代,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廒,是指围起来的圆形建筑,它有尖顶防雨水,可以装粮食,也可以是用作住所。廒字分解,“广"指有遮盖的宽敞空间,“敖”,义为抬高或隆起,广与敖联合起来,成为廒,表示屋顶隆起来装粮食。</p><p class="ql-block"> 仓,是指装粮食或存粮地名的总称, 廒是贮粮库房的名称。明清时一般存粮十廒或百廒为一仓,这就出现了仓廒的名词,如西仓廒,简称西廒,东仓廒简称东廒的地名,而后演变为村名。</p><p class="ql-block"> 明代建廒采用独棵圆木的木架造构,中间四梁八柱,两山是插柁,前后有柱,中间排山柱直达屋顶,十分稳固。廒房墙体为砖砌,厚达1.3米至1.5米,墙根留有气眼,以保持内部的相对恒温。廒内地基以三合土夯筑,铺有尺余厚的细沙或白灰,上墁方砖。砖上再用杉木垫底,以防潮。廒屋顶悬山合瓦清水脊顶,廒顶各开气楼,以透泻汗蒸郁热之气,调节温湿度。廒内四壁围置樟木,还用为篾编成隔孔,钉于窗上以防鸟。廒的设计即防潮又通风且保证安全。</p><p class="ql-block"> 百姓常说的城北垣(垣和原字意相通),又分东廒垣,西廒垣,富家垣,平垣,石涧垣等,与县城西部地区的谭坪垣,枣岭垣,罗毕垣,韩咀垣,以及县城的南原,周仓原,冀架原,都是以有广阔而平坦的土地所称的地名。这些地区大都是黄土质地,土壤疏松,土质肥厚,吸水保墒,光照充足,气候适宜,是增产粮食的地方,因而有称粮仓的美誉。西厫垣靠近县城,垣的面积最大又是产粮之地,官府管理方便,立仓建廒贮存皇粮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p><p class="ql-block"> 查阅县志,明清时期乡宁有预备仓,社仓,常平仓,和义仓,其它仓各有所址,而常平仓却无示所在。乡宁县志记载,乾隆四十九年本县常平仓存谷一万四千九十四担,(古代"石"和"担”相通)一担谷约100一120斤,等于四钧。一钧等于三十斤。按现在十进制算法,一担粮食相当于100斤。这些存粮约有750吨,而县城内没有这么大容量的粮仓,是不是就是西廒东廒的粮仓呢?</p><p class="ql-block"> 建常平仓起于隋唐时期。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置常平仓于陕州,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41)命州置常平仓,宋元明清时期逐渐延深到府县设置。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粮仓。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阶格进行出售,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清代康乾时县志上都有常平仓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这样看来,城北垣是粮食高产地区,常平仓建在西廒和东廒收纳吞吐方便,西廒东廒村名的来历也就可以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喜看西廒新面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郑俊英</span></p><p class="ql-block"> 城北原长大,儿时却从没觉着城北原好。那时人居1土窑洞,出门就爬坡,尤其是吃水困难,要到很远很陡的河里去挑,八九岁的小孩就开始抬水了。农忙时节顾不上去河里担水,只得饮用旱井里收的雨水。深井里打上来的水混沌沌的,上面的漂浮物甚至还有羊粪蛋。只能用箩子过滤后,再撒一些明矾。明矾具有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的作用,静置沉淀后才能饮用。冬季则融化雪水供牲畜饮用或洗漱用水。小时候冬季雪天比较多,气温比现在好像要低很多。记忆中整个冬天大地都是白茫茫的,风也大,雪往往被吹到某个藏风的地方比如地埝跟底,背风之处,人们把这种雪叫窖雪。窖雪很瓷实,要用铁锹铲成小块装筐里担回去,放锅里加热融化成水。那时流传着:“吃水都比吃油难,好女儿不嫁城北原”的俗语,适龄男青年娶媳妇困难,提起城北原都嫌弃高原深井,都不愿意把女儿嫁到北原去。</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与我的娘家村十里铺隔条沟,自然条件相同。我老姨、姨姨家都在西廒村。姨姨虽然是我的续姨,但和母亲走的很近,亲如同母所生,往来频繁。小时候常随父母亲去西廒村走亲戚,从十里铺西庄咀下去对面坡上去第一家就到了姨姨家。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从这条道走属于操近路。姨姨家住的是地窑院,高高的大门楼朝东开,进大门一截下坡路才到了院子。院子四面都是窑洞,同院住着好几户人家。地窑院藏风但光线不好,我想当时是选不下好的地势,不得已而为之吧?不然也不会费那么大的劲挖地窑院了。</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期,当时在西廒村蹲点的上级领导,带领西廒村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深翻土地,造梯田,建水库,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有些人不理解说风凉话:“死土朝了天,活土坐了班”。起初两年粮食产量确实受到了影响,但后来逐渐的优势显现了出来,粮食产量逐年递增,明显的比周边村富裕了许多。事实证明了领导决策的正确,惠及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 好多年没去西廒村了, 这次借昌宁三晋文化会一行去西廒村进行文化考察的东风,才近距离的领略到了西廒村的新面貌。尤其是参观了张安荣庭院经济示范园,彻底地颠覆了我的认知。在此之前总以为城里的高档小区,电梯房是最好的、最高级的居所,至此才感知到像张安荣这样的庭院经济示范园才是最接地气,最有利身心健康,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最佳居所。</p><p class="ql-block"> 张安荣庭院的特点就是家居和田园一体化,家在田间,田在家旁,近在咫尺的劳作优势,为建设美丽生态环境的庭院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同方向的两间瓦房虽然简朴,但房内房外陈设干净整洁、简约大气,窗明几净。一个小院用彩钢搭建了顶棚,遮阳遮雨,是一家人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房前屋后都是苹果树,枝头累累的苹果都套着纸袋子。小院正前方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西红柿、茄子、辣椒,萝卜、白菜、豆角…等一畦一畦整整齐齐,即美观又方便浇水、施肥和采收。各种花卉把小院四周妆点得非常漂亮,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身处此地仿佛置身仙境。</p><p class="ql-block"> 沿小院旁边布满鲜花的小路前行,阶梯式的田园每一块展现在眼前的都是不同的蔬果不同的景象,但有一点共同之处就是,每一块地包括地埝地畔都打理的干干净净无一丝杂草。大伙兴致勃勃地欣赏着眼前美景,尽情享用着这天然氧吧带来的惬意。虽遇小雨天气,没有领略到城北原晴天带来的那天高云淡,碧空如洗,一望无际的自然风光,但谁也没有因此而感到惋惜,因为眼前的田园风光已经让你感到十分的满足,已觉不枉此行了。</p><p class="ql-block"> 据张安荣夫妇介绍,自1995年就兑换了土地,在这里修建了简易的土胚房,开始精心打造这个家园。得天独厚的阶梯型地势,便于耕做的优势给创建美丽庭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充分说明了他的超前意识和 眼光的远大。张安荣的庭院模式比目前提倡的“最美庭院”和“庭院经济”早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如今已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剪枝,浇地,除草都是机械化的了。</p><p class="ql-block"> 西廒籍退休干部、原县工会主席张锦平介绍到:目前张安荣经济果林除主打苹果树外,还有桃、杏、李、核桃、花椒等十余种经济树种,蔬菜种类竟达三十多种,年收入十几万元,即使歉收也在十万以上。夫人生病花了几十万,但他没有被生活的逆境所压倒,天道酬勤,凭着辛勤劳作活出了精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把一个不起眼的干梁梁打造成了果蔬飘香的现实版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张安荣的“美丽庭院”是乡村振兴的亮点 ,是发展庭院经济的一面旗帜,值得学习推广。以扮靓家庭“小美”,而实现乡村的“大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全面提升乡村颜值。</p><p class="ql-block"> 张安荣的庭院模式只是西廒村村容村貌的一个缩影,如今西廒村村民已全部告别了危险系数高,出行不方便的土窑洞了,原来的四合院都已铲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整齐漂亮的防震抗震的现浇房了。村里修了水塔,自来水引进了农户家里,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现象。村民从以粮食作物为主体产业转型为以苹果、葡萄为主体产业了,经济收入大大地增加,过上了富裕小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相信西廒村在新一届村委的带领下,明天会更好!相信来过西廒村的适婚女青年,会把以城里有家属房为结婚条件,改为在乡村有个美丽的庭院为条件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西廒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有我永远忘不掉的乡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郭卫泽</span></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一个存在乡宁县城北黄土高垣近千年的古村,一个在全县超百户农家的村落,一个在全县超千人口的大村,一个蕴藏着许许多多历史文化及文化名人的乡村,在2O23年9月9日,慕名引来一批文化学习考察队,这就是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部分会员,在郑中午会长的带领下,冒雨走进花园般的街巷,果味飘香的林间,幸福溢彩的农家庭院,观察老村旧址,采访文化名人刘华先生故居地窑院,考察古庙旧校遗址,与新老干部及村民欢聚一堂召开座谈会,收获了累累历史信息和文化知识。眼观西廒村在新时代下发生的翻天复地变化,会员们兴奋得赞不绝口,真是果丰花香又一村。西廒村,真不简单!</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随队参观考查,实乃期盼已久的意愿,因为西廒村是我人生获得文凭的"最高学府"。西廒村的《城关农业中学》,一个在上世纪1965年建立起来的半耕半读学校,存在了不到三年时间,因文化革命的影响而停办。虽然只是一瞬间,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却是沉重又难忘的一页。农业中学的创办和结束,在西廒村的村史上也是记上了重要的一笔。走出西廒村至今56年间,脑海中的校貌,老师,校友,及部分村民,我从来没有忘记。上课,劳动,生活和文革初起的风浪情景记忆犹新。西廒村,有我满满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西廒农业中学,是1965年成立的,第二年全县16个公社又都成立了农业中学。当时全县人口快速增长,普通中学又少,为解决农村大量高小毕业生不能进校上学的问题,在国家政策下,开始创办公社农业中学。</p><p class="ql-block"> 高小毕业生一般13一16岁,正是身体发育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在农村,家长嫌孩子年龄小,又舍不得让孩子参加农业生产,希望孩子继读学习,将来参加农业集体化的农业技术,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才。</p><p class="ql-block"> 农业中学学制三年,以半耕半读,勤工俭学方式办学。学校以学习农业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结合生产劳动,培养掌握社会知识和劳动技能人才。因此,西廒农中1965年第一班和1966年第二班都是由城关公社所属的农村生产队和城市大队高小毕业生组成。</p><p class="ql-block"> 1965年6月5日,我在城关西街完校六年级毕业,进行升初中考试。那天在结义庙上院,与同学们排队听中学监考老师讲考试规则纪律后,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参加小考。结果在录取名单上没有我的名,落榜了,我一脸茫然。学校不公布小考分数,也不知考了多少分,可能成绩差没录取上,那就再复读一年吧,父亲安慰着说。第二年6月份又参加考试,还是没垮入乡宁中学的大门,这下我更茫然,情绪低落极至。后来西街小学校长杨栋告诉父亲,不是孩子没考好,是因父亲有历史问题悬疑未落实,政审受到影响。怎么办?我着急,父亲更着急,才十三岁的我,小小的心灵受到打击,第一次遇到人生路上的坎坷。幸好,县文教局根据政策,让我们城市大队未被录取的学生,自愿报名到西廒农中去上学。这样,我打起補盖,一个人从城西后西坡村弯弯的古道上山,沿着山梁走到尽头,从崎曲的小路下到沟底,再爬上一段坡,艰难行程十五里到西廒村报到上学。</p><p class="ql-block"> 我是第二班学生,全班共有学生40名,来自城市大队,西廒,胡寨,大石头,岭南,罗河,碾角,幸福湾,梁府,温泉,南原,前西坡,后西坡,田家原等村。现在能记起名子的有30多个,他们有: 高四合,贺发旺,张润娣,高让姐,袁新平,文中海,张润芳,高海龙,王兆营,李勤学,武顺行,卢青叶,杨五胜,杨保堂,牛保平,闫玉淑,陈成法,杜金江,郑明祥,刘俊祥,郑春祥,闫百锁,郑得平,刘耀得,郑都青,杨双穴,郭春娥,王淑娣,王永伟,武新建,刘旺才,郭亚龙(卫泽),武德祥,张兆家,曹九九,其余的记不得名子了。</p><p class="ql-block"> 农业中学校长由西廒村小学校长吴明堂兼任,副校长是闫进祥(后西坡村人),老师有高根杰(南阁村人),闫掌明(后西坡村人),卢顺祥(幸福湾村人)。至今只有闫掌明老师还健在,己经80多岁了。</p><p class="ql-block"> 农业中学1965创建招收的第一班学生,在村里的玉皇庙戏台作教室上课。我们二班学生在村内前街张家古院东厦房上课,老师办公和宿舍也占用同院北房。</p><p class="ql-block"> 农中学生住宿,除邻村近处学生投亲靠友在亲戚家借宿外,大部份学生由学校安排,借用村里民房分散住宿。三五人或七八人住一孔窑洞,坑小人多大家挤在一起。冬季无火被褥单薄冻得发抖,天热浑身发汗气味难闻。我和四位同学住在村庙后路下边半崖边一个农户的土窑洞,主人的小孩子叫安良。我们每天在陡坡上上下下行走,雨天更是路滑难行。</p><p class="ql-block"> 生活吃饭我们班集体开灶,灶房在大队新挖的一处地窑院占两孔窑洞,一孔是灶房,一孔是库房,我和杜金江同学分管事务。米面是学生自已从家里带来交给灶房,由我接收记帐,杜金江发面票。我俩配合每天给大师傅按人数称面做饭,收取饭票给学生盛饭。吃菜是学校自已种菜解决,红白萝卜,山药蛋,南瓜轮着天天吃。早饭四两玉面馍一个和米汤或玉面糊糊,午饭清水煮菜下面条加盐吃稀饭,天天如此。我俩很认真负责,勤快肯吃苦,性格又温和,管亊务热情,从来没有发生米面油亏损问题,很得老师和同学们赞赏。</p><p class="ql-block"> 有时半夜里肚子饿得咕咕叫不能睡觉,我和金江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菜窖里取山药蛋放在炉道里烧着吃,时间一长将胃都吃坏了。这点有负于集体的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因为家在农村的同学吃多少粮从家里自带面粉,我们城里的同学每月只供应27斤面粉和一斤小米,其中只有30%白面,每天能吃上一顿稀饭就不错了,当月总有四五天没有了饭票,所以只能计算着吃,饿肚子是常事。</p><p class="ql-block"> 灶房用水,起先在沟里担,山坡又长又陡非常难走,后来天冷了,班里分组每天在操场上的旱井里往上吊。所谓的旱井,就是在地下挖十多米深的土井,将下在地面上的雨水引入井内,发酵后做生活用水。北垣上人称旱垣,老百姓都这样吃水,我们也不会例外。</p><p class="ql-block"> 我永远也忘不了做饭的大师傅张得言,他五十多岁,瘦高的身材,每天不辞辛苦做饭,看到同学们吃不饱饭的样子,疼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二班课程有语文,代数,几何,农常,还有一门课共五科。8月份开学,上了一个多月课,就离开课堂去勤工俭学。大约在10月份,同学们从家里自带钢铣镢头,到十多里外的木家岭开荒地半个月,我和几个同学住在一孔破窑的地上,窑洞没有门,风呼呼响,脚腿冻得肿了起来,半夜里山沟里狼嚎,害怕得睡不成觉。</p><p class="ql-block"> 劳动班长每天给分配任务,铲除灌木杂草,抱松土壤挖好育林坑,验收合格才算完成任务。我年纪小,个子小,镢头重,但很能吃苦,任务完成好总是得到表扬。学校与林厂挂钩开山育林,得到资金增加收入用于学校办学经费。这样的劳动后来有几次。给东廒村整地打堰,在西廒村平地深翻土地,即有收入,又得到了体质锻练磨练了意志,这样,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p><p class="ql-block"> 勤工俭学返校,已是初冬季节,文化大革命运动掀起,大鸣大放大字报遍地开花,城里学校成立红卫兵组织的风浪传播到乡村,农中由第一班学生王正明第人组织成立起一个叫"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的组织。那年冬天,红卫兵组织经常敲锣打鼓到西廒,柳涧,胡寨等村宣传宣传文化大革命,在学校内,揭发批斗校长吴明堂,使学校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毛主席在首都北京接见红卫兵的影片在城里解放台上映,多次下午放学后我和城里的部分同学进城去看,看完电影连夜十二点钟又回到西廒,心里不知有多少激动。</p><p class="ql-block"> 1967年春季三四月间,学校红卫兵也组织上北京串联,刚接收我参加红卫兵并报名去北京,我父亲因工作失误突然被无限上纲被捕入狱的事件,便取消了我的串联资格,从此我便与红卫兵组织无缘。坚持到暑期放假,我回到家里在城里跟"四类分子"们打短工,上街看大家报。</p><p class="ql-block"> 秋季开学后,西廒农中搬迁到城东药材公司鹿厂(现在的连心桥北),这个时期停发了父亲工资,家中生活困难,我便停了学业。三年学业,其实只上了一年学,其中还有几个月参加劳动和搞运动。到了1967年秋季,学校受文革运动影响,没有继读招生学生,二班学生也只有少部分,农业中学也就解散了。</p><p class="ql-block"> 人生的第一步十三岁到西廒村上学的我,虽然时间很短,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许多劳动和社会知识,为我的成长道路铺上基础。</p><p class="ql-block"> 西廒垣上平展展的土地,一条条光亮的地埂,绿油油的麦苗,闪闪晃动气流,凝固在了我的大脑里。前壕里张家的地窑院,武举人张殿元大门外的双斗旗杆,民初私熟先生刘华的高门楼,后村里曹家大院的土窑洞,成了永久的记意。还有供销社门市及负责人段清河,营业员张志诚,村民国榜,五力,丑子,满家,发印,水龙……</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梦, 岁月如歌,走进西廒村,看到美观的村委大楼,果园般的经济庭院,新式飘亮的院落展现在眼前,大院里放着汽車,摩托車,三轮車及各种果林生产工具,一应俱全。看到西廒村在这几十年的改变,我真为西廒村发展变化而颂赞,祝愿西廒村前程似锦,人民幸福永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于2023年9月12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西廒村考察散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闫栋才</span></p><p class="ql-block"> 9月9日,随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到西廒村考察庭院经济。西廒一行,感慨多多,时过数日,情犹不已。</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是城北垣的一个大村子。年少时没去过城北垣,对于城北垣知之甚少。第一次到城北垣,是学校组织植树造林。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城北垣,这里一望无际、地平如砥,对于我这个在大山深沟里长大的我来说,相比平时见到的扁担形的天,这里的天高地阔让我的眼前为之一亮。那一次我对课本上那个“心旷神怡”的词有了切身的感受。然而,在对城北垣的进一步了解中,城北垣的形象便在我心中打了折扣。因为看起来一望无际、地平如砥的城北垣却被一条条齐棱棱的深沟,分割成了支离破碎条条梁峁。在城北垣上,两人在两条垣面上说话不需要喊,而握个手却要绕半天的路。我曾经对外婆说过,城北垣平展展的地方我很喜欢,就是不喜欢那一道道深沟。外婆听了我话笑了,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早很早的时候,这里一带发了大水,把大地都淹了,老百姓都无家可归,成天在木板上漂流,蹲在树上等死。老天爷知道况后,就派孙悟空和猪八戒下来到凡间治水。孙悟空到这里后,就挥起他的如意金箍棒,从东到西地在地上豁了一条大河,就是我们现在的鄂河。猪八戒也不示弱,挥起他的九齿钉耙在地上耙出条条深沟。有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豁出来的河道和深沟,才让大水归入了黄河。大水退了,人们才又回到地上。”听了外婆的故事,心中就暗暗地恨起那个猪八戒来。人家孙悟空已经豁好了河道,水顺着河道流入黄河就好了,你非要多事,用耙子钩出这么多的深沟,给城北垣的人出行制造了这么多的难题。虽然后来也知道,城北垣的这道道深沟是千百年来水土流失的结果,但每看到城北垣上的这一道道沟时,心里对猪八戒还是一肚子的不满。</p><p class="ql-block"> 除了那一道道深沟外,我对城北垣另一个不喜欢就是城北垣是一个水贵如油的地方。常听人说,城北垣别看天高地阔,但是极度缺水。城北垣上的村子吃水要到离垣面很远的深沟里去担,有些深沟的底部虽然有天然泉水,但这根本解决不了城北垣上人的吃水问题,且不说到沟底担水路远且陡,关键是一碰到旱年,深沟里的那点泉水也变得很苛刻。所以城北垣上的人吃的都是地窖的水。所谓地窖水,就是在平地挖一个坑,并做好防涌措施,用来收集下雨时地面上的雨水。如果快要下雨了,城北垣人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扫帚,先把场院打扫干净,为的是不让杂物流进集水的窖里。尽管这样,集水窖里的水面上还常常漂着圪渣杂草,还有三三两两的羊粪胡胡。我常常想,下雨水带着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流到水窖里,那水浑圪墩墩的,能喝吗?有人给我解释说,收集的雨水当下不能用,要等窖里的水发好后才可供人吃。后来才知道那窖“发”水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长时间的沉淀,把那些杂物沉淀下去,人们才用上面的清水。当学过了化学的分子原子后,总觉得在这水窖的水中,一定漂浮着成千上万的羊粪胡胡和那些杂七杂八东西的分子或原子。即便是这样的水,在城北垣来说,它是十分珍贵的。我听过一个说法,亲戚朋友到了城北垣,城北垣的人舍得让你多吃几个馍,都舍不得让你喝一口水。那真是水贵如油啊!好长一段时间想起城北垣,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人们因缺水而干裂的嘴唇,地里因缺水而半死不活的庄稼,与此同时,我的喉咙里也有一种干燥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早就听说了,那是城北垣上最大的一个村子,很有名气。要不然的话当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以后,还专门要到西廒村烧杀抢掠,让西廒村的诸多民房庙宇毁于一旦。要不然的话在当年的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县里多次组织全县基干民兵在西廒村整修农田,西廒村的农田建设在全省那都是挂了号的。西廒村尽管很有名气,但在我心中,西廒村在城北垣上,人多村大,缺水的情况可能更糟糕。那时我也是基干民兵时,也曾被指派到西廒村参加农田建设,但想到干渴的城北垣,我找了好几个借口推掉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以后再也没有去过城北垣,但对那一望无际、地平如砥的城北垣还是念念不忘,也从广播里、报纸上以及这几年层出不穷的书籍杂志上,关注着城北垣,并且了解到城北垣的一些零星情况。知道了城北垣有了引水工程,那集盛雨水的地窖已经成了历史的记忆;城北垣上柏油公路四通八达,这个村到那个村驱车转瞬即到;城北垣上建了不少苹果园,苹果产业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城北垣上有了一个戎子酒厂,带动周围一片垣面种葡萄致富。再一个偶尔接触到从城北垣来的人,特别是还有几个家就在西廒村的同学,从他们的言谈举止、身着穿戴上,尤其是从他们那洋溢着幸福脸上和充满自豪的口气上,我感觉到他们城北垣可能变了。但城北垣到底变成了什么样,我虽因生计也无暇光顾,但却一直有一个去现在的城北垣看看欲望。</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镇三晋文化研究会组织的到西廒村进行庭院经济考察活动,了却了我这一心愿。</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乘座的中巴驶上城北垣的时候,城北垣上的那种生机盎然的画面让我的眼睛亮了起来。 </p><p class="ql-block"> 天还是那个天,但地却不是我印象中的那个地了。目之所及,一块连着一块的葡萄园,我们乘坐的中巴犹如是一艘船,在一片翠绿翠绿的水面上前行。还有那接地连天的苹果园,苹果树上伸展的枝条上吊着一个个苹果,向来到城北垣的人们露出了甜蜜的笑脸。中巴车轮下的路面,平平坦坦,几条黄白相间的行车标志线把黑色的柏油路面装扮成一条五彩的带子,从中巴车的车轮下一直伸向城北垣的重重绿荫中。打开车窗,美丽的北垣景色带着丝丝甜味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让车内所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p><p class="ql-block"> 中巴车刚进入西廒村,就有一阵浓郁的花香在车厢里洋溢。大家呼吸着这的花香,都转头向车窗外望去,只见西廒村村口,有一个很大的花园,花园里一朵朵深红浅红的月季玫瑰竟相开放,争奇斗妍,在微风中向着我们点头示意。中巴车都离开这片花园好一会儿,车里的花香味还是浓郁农郁的,令人留恋不已。</p><p class="ql-block"> 带着浓郁香味的中巴车,走了没多远,就停到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口。这户人家是我们这次庭院经济的主要考察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进了这家的大门,院中的情景让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憾:太美了,完全超乎来时路上我的想象。在来的路上,我想庭院经济,充其量就是一个院子,院子里栽植着蔬菜、瓜果,可能还有些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这些蔬菜、瓜果和经济作物,家里人吃不完,拿到市场上就可以换取家庭生活的补贴。也想过这个庭院中一定布置得非常美观幽雅,可能也差不多是眼下时兴的接待来这里游览人们食宿的一个农家乐。</p><p class="ql-block"> 然而到这个院子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大得不能叫做院子,叫一个场子还差不多。院中的房屋不很大,也就是一两间彩钢瓦顶的普通民房,但房子以外的场地真是气势非凡。</p><p class="ql-block"> 房屋前的院子呈梯田状依次向前沿伸。梯田有长有短,面积有大有小,每一块梯田内都有一个特色。有排成阵势的苹果林,枝头上还未摘袋的套袋苹果好像还深藏在绣楼里的美女一样,躲在已泛出黄色的纸袋里不敢露面,可芳心又不甘寂寞,时不时在枝头摇晃几下,总想引起人们的注意;有连片的花椒树,花椒树可不像苹果树那样羞羞答答,而是向人们伸出了它热情的手臂,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和花椒伸过来的热情且带有尖刺的枝条握手,惹得枝条上的花椒个个都笑得裂开了嘴;一架接着一架的西红柿、茄子和黄瓜们,没有花椒枝条那样热情奔放,它们挺起高贵的脸庞,任参观的人来人往,可能在它们的心中,它们热情应该是属于它的主人的;还有几株桃树,叶茂果繁,红绿相衬,不由得让我想起传说中的王母娘娘蟠桃园,想起了偷吃仙桃的孙猴子,还想起了那个用九齿钉耙把城北垣挖出一道道深沟的猪八戒……一块梯田一片风景,一个园子一幅图画,让人们看也看不够,赏也赏不尽。</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院子中从大门口到各个田园间,有一条一米左右的水泥路深入到田园深处,这条路有平路,有坡路,还有台阶,把这个花红果绿的园子连成了一个整体。最让人惊讶的是,在条曲曲弯弯的路边,有两处简易的凉亭,亭下还有可供人们休息的坐石和品茗的简易小桌。人们站在凉亭之下,极目远望,一望无际的城北垣,还有更远处的玉环山、尖山、林山都尽收眼底。徜徉在这充满果香瓜甜的田园中,就好像在大城市里的公园一样,都忘了自己是在一个农家的院子里。许多人坐在凉亭下的坐石上感叹:“这那里是农村呀?简直就是世外桃源!”是啊,如果陶渊明晚生几百年,有幸到此一游的话,他的传世名作描写的可能就不是武陵的“桃花源”,而是西廒村的“美丽庭院”。</p><p class="ql-block"> 也许老天爷也留恋这美丽的景色,在我们尽兴的时候,它也带着一阵雨点来到了这里。雨来了,许多人都没有带伞,但没雨伞的人们也不急着避开这前来尽兴的秋雨,而是在雨中缓缓举步。冒着丝丝清雨抬头望着四方,只见四周一片迷迷蒙蒙,薄雾弥漫,远处处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在雨雾中隐隐约约;近处的宽阔北垣上,深深浅浅的绿色汇成一片绿意朦胧的海洋。人在雨中,雨助人兴,虽在西廒农家庭院,犹觉身处海市蜃楼一般。柳宗元的诗句在一下子从心底冒了出来:“半山半水半云烟,扶摇直上九重天。渔翁本是凡间客,此时已是画中仙。”我无缘渔翁,充其量也是山里凡间客,但此时我觉得也是画中仙了。老天爷的热情不减,雨下得越来越大,大多数人都返回到主人家房子前的一片空地上,但还有好几个人仍在雨中信步,好像要再体验体验这雨中的庄园风景。在主人家房子前这片空地的上方,搭盖着一大片玻璃透明瓦,透明瓦的下面就成了不怕日晒不怕雨淋的一个大凉棚。大家集中在这里,一来可以避雨,二来还可以在凉棚下继续欣赏雨中的城北垣美景,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可以倾听主人对这个美丽庭院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凉亭下的大圆桌和小方桌上摆着主人刚采摘的桃子、苹果、葡萄和青枣等新鲜水果,还有主人刚刚做的乡宁特色空心月饼,丰盛而不奢华,朴素更显大方。大家分别围坐在凉棚下的大圆桌和小方桌旁,一边品尝着天然绿色食品,一边认真地听主人生动的介绍。这院的主人名叫张安荣,中等个头,穿着朴素,但人长得很是精神,尤其是在介绍他这个庭院经济的时候,更是展现了张安荣具有表演天赋的口才,那真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大家在凉亭下聚精会神地听着张安荣的介绍,无不为他的事迹感慨不已,时不时响起的一阵阵掌声在张安荣的田园中回荡。</p><p class="ql-block"> 张安荣介绍道,在西廒的旧村复垦的时候,他说抓住机遇,在村委的协助下,把自家的责任田全部兑换到他现在的这个庄园周围,从而使分散的责任田集中成了一块大田,这样就便于他全盘规划安排。同时因为所有的责任田都在住房的附近,节省了到远处上地的时间,生活中的一点闲暇工夫都被他利用起来了。十几年来,一点一点的零星时间的工作量积累起来也是很惊人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几年来,他家的生活水平逐年上升,现在遇到好的年景,家庭收入可以突破二十万元,就是一般年景,也能保证在十万元左右。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说道“天时不如地利,人勤不如地近。”听到这里,我对这位朴朴素素的年青人产生了深深的钦佩。张安荣的介绍让一个坐在我身边原来在县城机关工作的人感叹道,“我原来觉得我们当公务员的收入还可以,现在听了张安荣的介绍,我都自叹不如。”这个人的话同时还得到了周围好几个人赞许。我觉着,张安荣能创建出这样的庭院经济典范,除了他的勤劳能干以外,他超前的意识和独到的眼光才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张安荣的妻子娘家和我同村,因我好多年都不在村里,因此不知道她嫁在这西廒村,并且携同她的丈夫创出了这令人可喜的成绩。同村相见,自然格外亲热几份,她拿起桌上的桃子一直往我手里塞,并说这不是现在市场上卖的那种优种桃,是西廒村土生土长的桃树,别看个头小,味道肯定不一样。盛情难却,我接过桃子用手掰开,带着沁人香味的桃核四周,一圈粉红桃肉就让我垂涎欲滴,咬上一口,那味道一直甜在心肺的深处。也就是从那以后,再品尝那些硕大的什么水蜜桃等时,便觉得淡然无味,犹如嚼蜡一般。张安荣的妻子不仅热情,也能说,她在张安荣介绍完了之后,口音响亮地说道:“我们能有今天的好光景,全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全都要感谢镇村领导的大力帮助!”听到她一连串响亮的感谢,我同大伙在一起为她鼓掌的同时,心里也为有这样一位同乡而充满了自豪。</p> <p class="ql-block"> 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今天来西廒村考察的项目很多,张安荣的庭院经济只是其中的一项。由于时间关系,大家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张安荣那美丽的庭院。</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张安荣的大门口好一会儿了,我的心还留在张安荣的院子里。回过头来,张安荣夫妇还在向考察的人们招手致意。</p><p class="ql-block"> 离开张安荣家的庭院,中巴车在西廒村的水泥路面上缓缓而行,经过了一家又一家的院子。看着一座一座高大的门楼,目光越过院子的围墙看到的是,家家院子里都像张安荣庭院一样的苹果蔬菜,果繁叶茂,一派生机,旧时的城北垣在这里已经是无影无踪了。</p><p class="ql-block"> 看着同我们偶然相遇的村民们向我们招手致意时表现的自豪自信,看着一座座生机盎然的庭院,我在想,张安荣夫妇和西廒村的村民们真也不起,他们不仅继承了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光荣传统,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熏陶中,具备了鳌游市场经济的胆略和眼光,还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现代农民。</p><p class="ql-block"> 我们国家的基础是农业,农业的载体是农村,农村的依靠是农民。如果全国的农村都像西廒村一样,那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离之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随 感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许文胜 </span></p><p class="ql-block"> 乡宁全县有未定级文物点427处,西廒村有三处。昨天大家实地看的玉皇庙,刘氏宅院(刘华院)两处,张氏宅院已拆除消失。村人说刘华院是二联中旧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是知青队部,文革期间的西廒大队部,足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可惜该院内窑洞全部塌毁,仅存门楼。玉皇庙现存正殿和左右配殿经后人改建,但殿址台基仍保留原有的形制。戏台保存基本完好,乡宁全县留存下来的明清古戏台也就十来座了,故玉皇庙戏台已很珍贵了。大家冒雨考察拍照,文字记录,建言献策所做工作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抢救性保护修缮工作已迫在眉睫。2023.9.10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抗战时期驻乡宁各类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简 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杨晓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省 四 联 中 史 料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王永顺 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 抗战前,乡宁县的最高学府是高等小学堂。上初中要到临汾的山西省第六中学,或者是新绛县的绛垣中学,路途遥远,去者很少。抗战期间一联中、四联中的迁入,二联中的成立,为乡宁人提供了在家门口上中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地图显示,后董峰与上窑沟离的不远。过去咱们这的村子都不大,可能是一个村子住不下那么多人,学生分布在周围几个村子。就像一联中,校部在胡村,但学生是分布在周围如南胡村的。</p><p class="ql-block"> 在西廒村创办的山西省第二联合中学的高中国文教师权铨,系新绛县人,清末举人,解放后曾任侯马市副市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西廒村历史名人资料</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王永顺 搜集整理</span></p> <p class="ql-block"> 西廒村人张殿元是清代乡宁县五个武举人中的最后一名,中举时间是光绪己丑(1889)年。拓碑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b>西廒村人刘华是乡宁县高等小学校第七班(1918~1921)毕业生,抗战前任小学教师。1939年宁世铭创办二联中时,就是最先与刘华联系的。</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人张玠,阎锡山的私立川至医专(山西医科大学前身)毕业,1937年参加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时,曾与白求恩大夫一起工作。离休前是北京解放军小汤山疗养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人张成德,民国六年时92岁,五世同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西廒姓氏考略——高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杨晓东</span></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委地处乡宁县昌宁镇城北垣,距县城15公里,辖西廒、胡寨、柳涧三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西廒自然村主要居住有张、曹、刘、高、屈等姓氏人家。借着这次参加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学习考察之机,我对该村高氏进行了研究。</p><p class="ql-block"> 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高氏十七世孙高明主纂的《大石头高氏家谱》序文记载,“吾家出处:汾州府永宁州宁乡县锄沟镇。当元朝泰定年间播迁乡宁县。”乡宁高氏始迁祖鹏伯仲三人,伯讳腾,仲讳鹏,叔讳鶁。腾祖留在原籍,鶁祖迁入陕西韩城,鹏祖于元朝泰定年间(1324),播迁乡宁县宣化里大石头村(今昌宁镇大石头村),安家耕读继世。</p><p class="ql-block"> 从《大石头高氏支系世支表》可知,始迁祖鹏生一子(名讳失记);二世祖再单传,名讳亦失记;三世祖生一子,讳志;四世祖志生一子,讳恺;五世祖恺生三子,伯讳珣,仲讳铎,叔讳英;六世祖英生二子,长讳岚,次讳崇;七世祖岚生一子,讳得山;八世祖得山生二子(名讳失记),其一子留居大石头村,另一子迁往西廒村。</p><p class="ql-block"> 二00六年十月,高氏二十二世孙高安宁主纂的《大石头高氏西廒支系家谱》序文记载,“西廒支系约于1486年迁往西廒,至今519年之久。因坟茔神主毁损,从第九世至十一世名讳失考。从十二世之后,根据现存神主记载,(世系名讳)基本清楚。”</p><p class="ql-block"> 高氏族人迁徙西廒村后,传承祖辈耕读之风,虽无官高位显者,但也不乏英杰也。十八世祖正午(得山十世孙),清道光年间(1821--1850)例授登仕佐郎。十九世祖凤彩(正午长子),清同治年间(1862--1874)议叙千总。二十世祖尚志(凤彩长子),清光绪年间(1875--1908)国子监学生。二十一世祖维定(尚志独子),又名连升,县高等小学毕业,任西廒村小学教员。新中国建立后,先在西廒村任教,后任城关联合校长、东街第一完校校长等职。民国三十七年(1948),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县政府号召复学上课,维定积极报名,又动员故旧及学生参加教育事业。之后在西廒小学办的高小文化补习班,为乡吉联合师范输送十余名学生,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了各条战线上的中坚。二十一世祖俊杰(凤岐孙、在中长子),毕业于山西省立第二联合中学,先后在谭坪乡驮涧、马涧,张马乡龙鼻、中阳、内阳等地任教。二十一世祖士杰(俊杰胞弟),自幼跟随师傅学兽医。1949年4月,在县城西门外创办了本县第一个“兽医联诊所”。1959年,参与筹建县兽医院,任业务院长。1975年在临汾地区兽医院召集的“老兽医座谈会”上献出验方100余个,其中“乌蛇全虫散”治疗破伤风的秘方,曾刊登在《畜牧兽医科技通讯》1976年第三期,并收录于《全国中兽医经验选编》第三分册。从医四十余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取得了优异成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 西廒村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武举人张殿元德教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郭卫泽</span></p><p class="ql-block"> 2023 年 9 月 14 日,应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明杰之邀,我与双鹤乡读山老农王志祥到西廒村考察武举人张殿元事例。风尘扑扑一整天,虽然有些累,但证实了民国县志版没有注明武举人张殿元的家庭地址是西廒村一亊,兴奋之余执笔记述考证详情。</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 9 月 9 日,昌宁镇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行,对西廒村进行文化研究考察。在坐谈会上,西廒村原支部书记曹贵锁,原县民政局局长退休干部西廒村人张锦平介绍,西廒村在清末光绪年间出现一个武举人,并有石碑保存,需要考察记入史册。这就是我二次来西廒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二位原领导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引领我俩到张殿元的玄孙张文珍(又名张丑子)家中走去。在大门口右侧墙根,我们一眼就看到木料后边横放着的石碑,主人张文珍闻声出院来相见。原来是他,我在 56 年前西廒农中上学时就认识他。他是一班,我是二班,真是想不到的遇见。</p><p class="ql-block"> 张文珍和儿子帮助移过木杆,就看到石碑上通体竖着一行熟悉的,工工整整的宋体刻字。即:"清例授武德骑尉兵部候推千总保奖五品顶戴己丑恩科武魁讳殿元字首山号峦弼张老先生德教碑"。啊!原来是武举人张殿元的德教碑。张殿元,民国县志(136 页)上记载的武举人,终于找到你了。</p><p class="ql-block"> 拓碑能手王志祥先生立即动手工作,清除碑面尘土,清洗污物,刷浆,展开拓纸等一系例工序,认真细致的拓印。经过好一阵操作,一张清析的黑底白字拓品就制作完成了,张文珍及在现场观看的乡亲,无不万分高兴。</p><p class="ql-block"> 这块碑高 170 公分(碑冒失),宽 68 公分,厚 13 公分。张文珍先生给我们介绍:"1937 年,先祖们决定立这块碑,原计划立在村里关道边上的,准备修碑亭,以教导子孙后代。一切石材都已准备就绪,基座建了半截,不料日本鬼子进了村,人们跺避都跑了个净光,鬼子烧了半村房屋和玉皇庙后,发现武举碑和坟墓及墓碑,很崇拜会武功的勇士,就停止了焚烧退去。直到解放后人们才将碑拉回村里。原在老院子放着,后来我修了新院,用铲车拖着拉来保存的"。</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掀过碑阴拓文时一看,背面碑阴上记述的武举生平事略文字已经磨平看不到字了。他说,那些年人们不懂,那么多的小字让磨镰,磨刀,锤敲,磕碰给损了。真可惜呵!关键的资料就这样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张文珍先生引我们到院子里,从院里南房抬出一块木质大匾。我们近前细看,好大的木牌匾中央,只有两个钢劲有力的"武魁"二字,真是威风凛凛。匾首字写:"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兼管提督盐政印务豫,为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恩科中式第十六名武举张殿元立"。</p><p class="ql-block"> 余不知这个钦差大臣豫是何人。请教读山老农王志祥,他说:"这个豫叫豫山,是清满州正黄旗人,曾任济东泰武临道,光绪五年(1879)擢河南按察使,后迁山西布政使,十五年晋升山西巡抚"。这样一讲就明白了,原来这牌匾上"武魁"两个字就是他的手迹,真是难得。我为王志祥先生的学识而赞叹。</p><p class="ql-block"> 从碑面看,张殿元在四十岁时考中举人无疑,兵部侍郎山西巡抚豫山题携"武魁"二字相赠,可见他的武功是何等了得!乡人们传说,此匾是当时山西省长(指巡抚)亲自做好派人送到临汾,看来确有其事。家人用骡子驮回来挂在大门上。门前立一对双斗旗杆,300 斤重练功石摆放门口,家中有金瓜,钺斧,举牌,铜锣等仪仗礼具,这是何等威风。现存的一个长方形的"举牌",上有"己丑恩科武魁”刻字,带柄杆的木金瓜和练功石使我们一饱眼福。只是前些年还保留着练功的大刀,长矛,弓箭,可惜已丢失贻尽。</p><p class="ql-block"> 清代武举考试科目为三场。首场马箭,场地竖立三大靶,每人跑马两回共射六箭,再射地球一箭,以中三箭为合格,缺一者不予参加。二场步弓,步靶高五尺五寸,宽二尺五寸,距离三十弓,每人连射六箭,须直中靶子中央,其碰边或擦框者俱不算,六箭内以中二箭为合格,缺一者不予再试技勇。三场技勇,以八力弓,六十斤刀,二百斤石为三号。十力弓,一百斤刀,二百五十斤石为二号。十二力弓,一百二十斤刀,三百斤石为头号。弓必开满,刀必舞花,石要求提到胸口的位置,还要左右翻动大石两次才为通过。试想张殿元举人的功力多么强。</p><p class="ql-block"> 张家后人们说:听老人们传言,先祖殿元身材高大魁魏,身強力壮,乡试时举石锁提石墩毫不在话下,手抛脚挑根本不用费劲。当场考马步功,两腿膝盖上各放一块 200 斤石礅,两手还拉弓射箭,考官立即下令此人中举。</p><p class="ql-block"> 细看此匾,木质加边框,中间两个黄金大字,长 178 公分,高 85 公分,字体高 43 公分,宽 33 公分,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武举张殿元,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十一月二十九日,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6)乙亥正月二十日,享寿 87 岁。夫人郑太君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二月二十日,终于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初九日,享寿八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张殿元墓在祖坟地,墓前立有一对双斗旗杆。上世纪墓地被铲平,旗杆墓碑也不知去向。</p><p class="ql-block"> 光绪县志武举录没有张殿元,其原因他是例授武举,而不是武举。民国县志仕宦谱也没有名,只是在贡举谱中记入乡试为光绪己丑年,其原因是候选武举还没有正式任命职务。</p><p class="ql-block"> 武举张殿元父讳成德,祖上陕西洛川县人。始祖明朝天启年间落居乡宁,道光年间分支兄弟三人到西廒村,张成德(步斗),张荣德(步魁)住西廒村耕作务农,老三张 O 德(步胜)去老院科村。武举张殿元之父,就是载入民国版《乡宁县志》的西廒村张成德《五世同堂》的老寿星。</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张氏后人张德辉家倒塌的南厦,发现一块长长的梁脊板上有建房落款字为:“谨誌峕清宣统四年壬子(1912)六月丁未十三日癸卯上梁大吉,宅主诰封张成德男庠生殿栋孙琪胞姪增生琴书曾孙朋,仰,曾创建"。还有一块厦房门额"金鑑添风",笔锋滑润,术法流畅。年代显示为乙卯(1915),证实了这间修建厦房用了三年时间,就是张殿元父亲张成德与三子殿栋建起来的。这间厦房也曾是我们西廒农中二班占用过的教室,我就是在这个教室里上了一年课的。</p><p class="ql-block"> 随后,又在村民张胜利家发现一块木板赠匾,上写:"奉颂砥卿张二老先生德行"。中间大字:"清德流芳"。下款:"例授儒林郎已辰工商部七品小京官己酉科选元姻愚弟陈观韶拜题",这又是一个新的人物出现,姻亲陈观韶是哪里人士?有待考察。好在这块赠匾被作为床板保留了下来,不然也不会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西廒村张氏从张殿元父辈们起,至今己繁衍了八代,人口众多,分门别支,为一个旺族。农耕者辛勤劳动,创家立业,高门大院座座相连。名者文人辈辈层出,忠诚职守无私奉公,名声远播。相信他们一定会在武举精神的传承下,为西廒村在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增砖添瓦。</p><p class="ql-block"> 满满的收获,满满的硕果,如同西廒村红红的苹果,累累的葡萄。我俩考察满载而归,真是甜人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于2023 年 9 月 18 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附图如下:👇</b></p> <p class="ql-block"> 👆 武举人张殿元练功石</p> <p class="ql-block">👆张成德三子张殿栋樑脊版建房字</p> <p class="ql-block"> 👆张家院东厦门额</p> <p class="ql-block"> 👆武举张殿元后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一 张 老 照 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谨以此献给乡宁教育先驱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许文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 2018.9.9 </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存有许多老照片,这是时间较早时代特征非常显明的一张。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上的人物及穿着打扮,认为是民国时期的。这张老照片底边上有当时题写的时间"公元一九□□□六月一日",可惜年号模糊不能辨识。据父亲回忆,他是1949年9月参加了曲沃第一期师训班学习,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学习结束到乡宁第一完小任教,1950年后半年被调到乡宁第二完小(七郎庙)任教。照片拍摄于1950年,地点是乡宁城内马王庙北房前,照片上的人是第一完校全体教员,建国初期乡宁第一完校设在马王庙(现东街小学),这些人都是1948年后季到1949年(建国前)参加教育工作的,当时的学校条件非常艰苦,教员的待遇是每月小米几十斤,学校没有办公费,所用粉笔、灯油、毛笔、纸张、墨、洋火等必需品由区政府发予,柴炭由学校所在地负担。 </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上共有十三人,前、中、后分三排,前排和中排为坐姿,后排为站姿,可以看出当年的摄影师对照相人员进行了精心排列。前排左一:王引娣(女),乡宁城内人,二联中师范班毕业(校址在乡宁西廒村);左二:阎汉柱,乡宁城内人,二联中师范班毕业;左三:王玉玺,乡宁管头镇铺上村人,山西省立乡宁师范毕业(校址在乡宁城内疙瘩上);左四:靳耀明,乡宁尉庄乡鸭家塔村人。中排左一:阎贤卿(女),阎春洞的四女儿,乡宁城内人,乡宁师资训练班毕业(校址在马王庙);左二:常文敏,乡宁管头镇刘庄村人;左三:解英民,任教导主任,万荣县人;左四:肖林元,任副校长,乡宁关王庙乡坂上村人,新绛中学毕业,抗战时期在乡宁县第三高级小学(八宝宫)任教;左五:文振华,乡宁昌宁镇文家湾人,原在田家原村任教。后排左一:骆真,任校长,稷山县人;左二:常文岱,乡宁城内人,原在暖泉湾任教;左三:许春棠,我的父亲,乡宁光华镇流汾村人,四联中毕业(校址在乡宁双鹤乡上窑沟村),原在流汾村任教;左四:王家骥,乡宁城内人,二联中普中班毕业。 </p><p class="ql-block"> 以上人员的姓名,职务,籍贯等信息是父亲口述的,他毕竟年事已高,为了老照片上人员信息的准确性,我走访了照片中还健在的王家骥老先生,他所知道的和父亲口述的是相符的。</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上可以捕捉到很多信息,从着装上看,有戴帽子的,有穿高领对襟中式衫的,有穿带兜中山装的,但大多数都穿传统的圆口布鞋,每个人都显得很富有个性,风华正茂,满脸英气,建国初期的教员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很自然的凸显出来。 </p><p class="ql-block"> 从心理上讲,越是远离一个年代,人们越觉得那个年代富有神秘感、怀念与吸收那个年代的文化营养。就凭眼力观察判断,也能知道当时照片上的这些人最年轻的也应有二十出头了,至今六十八年过去了,大多数已经过世了(据了解仅有常文岱老先生还健在),但照片图像留给我们的历久弥新。 </p><p class="ql-block"> 岁月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什么,物是人非已是人生的常态,但是,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一直在时间的流淌中不焦不躁地存在着,比如上班路上那株每逢春日必要绽放吐蕊的海棠花,比如街边小摊上从小吃到现在仍然吃不厌的脆皮油糕,再比如这张珍藏了六十八年泛黄的老照片。当偶尔驻足回首的时侯,发现生命中还有这样一些不变的美好在等待着你,一如当年,除了感激之外,还能怎样呢?</p><p class="ql-block"> 乡宁第一完小全体教员合影</p><p class="ql-block"> 时间:1950年6月1日</p><p class="ql-block"> 地点:乡宁城内马王庙(现东街小学)北房前</p><p class="ql-block"> 摄影者:乡宁城内照相馆</p><p class="ql-block"> 照片颜色:黑白</p><p class="ql-block"> 照片尺寸:9.2cmx6cm</p> <p class="ql-block"> 附记:照片是父亲留给我的,照片上的人也是父亲一一告诉我的,父亲干了一辈子文化教育工作,今天是教师节,短文重发,权当对父辈的纪念吧! 2023.9.10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美篇制作于2023年9月14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