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俩于4月15日到山东曲阜,开始游览孔圣人的家庙。曲阜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宗庙规格按照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士与大夫的庙设定在其住宅东侧,与住宅同为一大门之内。孔子在鲁国从政时,最高任过“大司寇”,但在其周游列国回国之后,一直未重新从政,所以论其身份,仍为“布衣”。</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一月,高祖刘邦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元始元年(1年),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孔子后人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自此,孔庙愈受重视。东汉建武五年(29年),光武帝过阙里,命祭孔子。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p> <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由时任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金声玉振“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以此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先贤之大成。古代音乐是八音齐奏,中和雅致,其中编钟、编磬作为”金石乐“,石是古代宫廷雅乐的标志和代表。”金声玉振“赞扬孔子的思想像编钟、编磬的奏鸣,高雅纯正,绵绵不绝。</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古代传说棂星是天上的文星,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时首先祭棂星,祭祀孔子规格也如同祭天。棂星门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六楹四柱,铁梁石柱,柱的顶端屹立着四尊天将石像,威风凛凛,不可一世。柱下石鼓抱夹,使建筑风格稳重端庄。</p> <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造型与金声玉振坊同。“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p><p class="ql-block">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太本作大 ,原出《易·乾·象辞》:“保和太和,乃利贞”。北宋张载用以形容气的洇蕴未分的混沌状态。《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沉浮、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洇蕴相荡、胜负、屈伸之始。”认为“道”就是“气”的变化或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所以“太和”也就是“道 ”。</p><p class="ql-block">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术语。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阴阳混沌未分的实体。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 在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架牌坊,两座牌坊匾额题字分别为“道冠古今”与“德侔天地”,盛赞孔子的学说、思想与品德。</p><p class="ql-block"> 孔庙东西两个牌匾从“道”与“德”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深刻内涵和孔子的崇高品德及在历史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道冠古今、德侔天地,此二坊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神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p> <p class="ql-block"> “道”与“德”原属两个概念。孔子在《论浯·述而》里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明确告诉学生应该把理想人格和社会图景的台斗目标定在“道”上,而把自己的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据守在“德”上。现代所讲的“道德”,即指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亦称人伦道德。</p> <p class="ql-block"> 至圣庙坊,石坊的建筑年代未见记载,始见于明弘治庙图碑中,应为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修庙时所添建,当时名“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名“至圣庙”坊。坊为三间四柱冲天柱式汉白玉石坊,坊无楼,额枋一层,仅明间有火焰宝珠,上刻篆书“至圣庙”三字,两稍间额枋平,云龙图案,线条流畅,构图匀称,雕刻精细。枋中二柱仰莲座下出云板,向内一侧刻日形,以宝瓶支于枋上。</p><p class="ql-block"> 至圣庙是孔庙的别称,得名于孔子的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庙坊上的梅花篆刻是雍正皇帝的手书,特别是“至”字把上面的一横写到了下面,有些人认不出来,为什么这样呢?据说是因为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上不能封顶,所以倒过来写。</p> <p class="ql-block"> 二门又名圣时门,形同城门,有三间门洞,前后石陛御道有明代的浮雕二龙戏珠,图中的游龙翻江倒海,喷云吐雾,气势不凡。圣时门建于明代,飞檐斗拱,顶为绿琉璃瓦,门前的汉白玉坊,名太和元气坊,坊名盛赞孔子如同天地一般,无所不包。门的东西两侧各立有一座木坊,两坊形制相同,上边置有牌楼,三间四柱,斗拱密集,檐翼起翘,柱上透雕有石狮、天禄像,造型古朴。</p> <p class="ql-block"> 经过圣时门进入二进庭院,庭院宽阔深远,圆柏森森,绿草如茵。院内的圆柏都有上千年的树龄。</p> <p class="ql-block"> 过了二进院是一条小河,河上有一石拱桥名叫壁水桥。</p> <p class="ql-block"> 走过壁水桥就来到弘道门。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为明初时孔庙的大门。”弘道门“为清世宗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御书匾额。</p> <p class="ql-block"> 大中门始建于宋代,是北宋时孔庙的大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清乾隆时高宗御书匾额。 </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建于宋代,经历代重修,清康熙时名”参同门“,雍正七年(1729年)钦定为”同文门“,取礼记”书同文,行同伦“语意。</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位于孔庙的中部,是藏书的一座楼阁。中国古代以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改建。奎文阁三重飞檐,四层斗拱,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长30米,宽17.62米,高23.35米。阁的内部有二层阁,中间夹有暗层,结构独特,工艺奇巧。上层是专藏历代帝王御赐的经书、墨迹的场所,明清两代曾专设奎文阁七品典籍官一员进行管理,暗层专藏藏经板,下层专藏历代帝王祭孔时所需的香帛之物。</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是孔庙奎文阁与大成门之间的13座碑亭,其中金代碑亭两座、元代碑亭两座、清代碑亭九座。碑文多是对孔子追谥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录。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祭祀是入住中原的各民族政权确立文化正统性的必然选择,体现出少数民族对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尊崇孔子儒学,借鉴中原文化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 孔庙内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00多块,内容既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庙的记录。庙内碑刻上至两汉、下迄民国,真草隶篆,各家书法具备。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所立石碑53座,碑文多是祭孔、修庙的记录,除汉字外,还有满文、蒙古文和八思巴文,是中国大型碑林之一。著名的汉代碑刻有汉王凤二年(公元前56年)刻石史晨碑、乙瑛碑、孔庙碑、礼器碑、孔谦碑、孔君墓碑、孔彪碑、孔褒碑、谒孔庙残碑等17块,汉碑集中存数居全国首位。魏晋南北朝碑刻有黄初碑、贾使君碑、张猛龙碑、李仲璇碑、夫子庙碑等。孔子故宅西侧四角黄瓦方亭中立有乾隆御书《故宅井赞》碑,亦为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灾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 <p class="ql-block"> 孔庙的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所,在大成殿前的院落正中。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在此建坛,在坛周围环植以杏,命名为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的历史故事。金代又在坛上建亭,大学士党怀英篆书的“杏坛”二字石碑立在亭上。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即杏坛。杏坛是一座方亭,重檐,四面歇山顶,十字结脊,黄瓦飞檐二层,双重斗拱。曾有诗人以妙句描绘杏坛的景色,“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亭的四周杏树繁茂。</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32米,长54米,深34米,重檐九脊,黄瓦飞彩,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周环回廊,巍峨壮丽。擎檐有石柱二十八根,高5.98米,直径达0.81米。两山及后檐的十八根柱子浅雕云龙纹,每柱有七十二团龙。前檐十柱深浮雕云龙纹,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精美绝伦。殿内高悬“万世师表”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联,都是清乾隆帝手书。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分侍左右。历朝历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动就在大殿里举行。殿下是巨型的须弥座石台基,高2米,占地1836平方米。殿前露台轩敞,旧时祭孔的“八佾舞”也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 孔庙中的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寝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元官氏的殿堂。内设神龛及元官氏牌位。</p> <p class="ql-block"> 圣迹殿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存放孔子“圣迹之图”石刻而建,并因此而得名。殿内存有孔子一生主要活动的120幅石刻图画和晋、唐著名画家顾恺之、吴道子等所绘的孔子像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 崇圣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时为家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更名为”崇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p> <p class="ql-block"> 2月13日我们俩到文昌的孔庙参观游览。文昌孔庙是海南岛最早建的纪念孔子的。文昌孔庙是全国唯一不朝南开大门的孔庙,据说是因为老文昌人曾经立誓:若文昌未出状元,孔庙就不开大门。文昌一直没有状元,孔庙就至今没有开大门,只有一左一右两个侧门。</p><p class="ql-block"> 文昌孔庙,又称文庙、圣殿,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文东路20号,是海南省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文昌孔庙平面布局严谨,排列有序,左右对称,主要由礼门、义路、棂星门、状元桥、泮池、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崇圣祠、东西两庑、忠义孝悌祠、节孝祠、名宦祠、乡贤祠等建筑构成。</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前原为一砖墙影壁,上书"万仞宫墙"字样,取自《论语·子张》篇"夫子之墙数仞"的语义,极言孔子的学问有万仞之高。正门的影壁墙变形为呈关闭状的圆形龙影壁。墙上的字也演变成两条镂空、互相盘缠的龙。左厢门为"礼门",门前有"下马石";右厢门为"义路",门前有"上马石"。门外各立石碑一块,上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p> <p class="ql-block"> 仪门位于文昌孔庙北侧,为门楼式建筑,门框的西墙上镶嵌一块石匾,上阴刻"明洪武八年(1375年)建"字样。门楼的形制与普通民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屋顶两坡的滴水使用了绿色琉璃瓦,正脊上也塑满如意图案,这是规格较高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汉高祖祭天祈年,命祭天田星,孔庙中设有棂星门,象征尊孔如同尊天,后人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魁星等,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故建棂星门又意味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门下。</p> <p class="ql-block"> 状元桥:古时地方州县创办的学校叫“泮宫”。 泮宫之水形似半月,故入学亦称“入泮”。架设泮池之上的桥,叫泮桥或步云桥。把”泮桥“称之状元桥,表达了文昌人自强不息,争先创优,行行出状元的良好心愿。</p> <p class="ql-block"> 状元桥旁有一口水井叫“圣井”</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前孔圣人雕像。</p><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大成者》一语,意为孔子整理古时典籍、总结先贤文献,乃历史上集古文化之大成者。大成门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屋顶形建筑形式,四周有廊,廊下共十六根圆石柱。大成门有大门,为表示对孔圣的礼敬,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平时均从两道便门进出。</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为框架式木结构,7架梁,前后用6柱,为重檐歇山顶。殿高13.7米,正脊当中安有琉璃双龙戏珠,上檐间和脊上也安有龙、凤和合角吻。殿中的八支朱红大柱高7.2米,直径45厘米,全桂石基为明代遗物。正殿设有孔子神龛、神像、神案、神位。左右两侧为四配十二哲之神位。</p> <p class="ql-block"> 名官祠是祭祀地方官宦的配殿。文昌孔庙名官祠供奉历朝历代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政绩突出的外籍官宦。至民国九年(1920年)祠中供奉周观、贺沚、沈酈等15位名官牌位。</p> <p class="ql-block"> 崇圣祠是祭祀孔子的父亲及孔氏先祖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文昌孔庙建筑群室内外的梁枋檐和门窗隔扇等构件上均有祥龙、彩凤、花鸟虫草、狮子瑞兽的雕刻与彩绘。在建筑立面上,采用了龙背硬山墙和华丽的屋脊处理,具有海南地方风格;并且考虑到了海南地处热带海洋气候的特点,外檐柱多采用条石或柱座础为石、柱为硬木相结合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 尊经阁亦叫藏经阁,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古时收藏、查阅国学经典名著的堂阁,分上、下堂阁两部分。本阁现藏书约1.3万册,除“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外,还包括地方古代名贤的部分著作。</p> <p class="ql-block"> 文昌市孔子学堂,是海南第一家由政府文化部门创办的国家讲堂。学堂每周一课,举办国学讲座。</p> <p class="ql-block"> 文昌孔庙的孔子学院</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的宫殿曰“文昌宫”。史书有载:“文昌乃古代主功名禄位升迁之神明也”,自元代仁宗帝把四川梓潼神册封为“文昌梓潼帝君”后,“文昌”崇拜便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华人聚居地的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 蔚文书院的正门“崇儒门”。蔚文书院的前身为“玉阳书院”、“至公书院”。与阳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5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改名至公书院,清嘉庆九年(1804年)易名蔚文书院。取《汉书》“蔚文之风日盛,士林之才常出”之意。</p> <p class="ql-block"> 3月22日我们俩到建水文庙参观游览。建水文庙位于建水县城西北隅,始建于元代,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经明清两代扩建,目前是除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外的第三大孔庙。</p><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占地114亩,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宫殿式,仿曲阜孔庙风格建造,坐北朝南,共六进院子,纵深625米,主要建筑有一殿、二庑、二堂、二阁、四门、五祠、八坊,规模宏大,规制谨严,气势雄伟壮观,庄严肃穆。步入文庙大门,迎面是庄严肃穆的“太和元气坊”,下面是20余亩的“学海(泮池)”,塘内碧波荡漾,四周柳丝轻拂,塘中建有思乐亭,左、右有“礼门”和“义路”。</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泮池”旁的甬道</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的泮池上,建有一石拱桥连接“思乐亭”。</p> <p class="ql-block"> 泮池中的“思乐亭”</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与国内其他文庙不同处是,在文庙正门的两侧各有一随墙门“礼门”、“义路”,但建水文庙却建了“礼门”、“义路”牌坊。</p> <p class="ql-block"> 从学海后的台唇登上数级石阶,眼前出现“洙泗渊源”牌坊,木石结构,坊座上雕刻着龙、麟、狮、象等巨型石雕,拱卫着木构架的牌楼。坊檐下密密层层地饰以精巧的斗拱,特别精巧。“洙泗渊源”坊背面的门楣上写有“万世宗师”四字。</p><p class="ql-block"> 洙泗渊源坊为五开间五楼三门道古牌楼式典型建筑,通面阔23.7米,高9.8米。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洙泗渊源”意谓孔孟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的德配天地坊为五开间四柱三楼单门道牌坊,通面阔16米,进深5米,高9米。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德配天地”意谓赞叹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齐,充满全宇宙。</p> <p class="ql-block"> 建水文庙的道冠古今坊为五开间四柱三楼单门道牌坊,通面阔16米,进深5米,高9米,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道冠古今意谓赞叹孔子之道为古今之冠,贯穿古往今来整部历史。</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通面阔14.6米,进深3.6米,高6.8米。四棵中金柱穿脊而出2米余,柱顶上罩明代青花盘龙瓷罩。下段棵柱上有木制饰物,保留了棂星门原坊式特色,为全国孔(文)庙中少见的建筑形式。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棂星又名靈星、天田星、“主德士之庆”。汉高祖命祭天先祭祀棂星,宋代以后移用孔庙,置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门上饰以鼓钉,门前石阶正中有飞龙浮雕一幅。</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为五间大开间,由二十根高五米的巨柱支撑,其中有二十二根青石大柱,全用整块石料凿磨而成,石柱上雕龙画凤。大成殿门楣上悬挂着“先师庙”三个鎏金大字匾,大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牌位,两边屏门上雕刻着100多个大小动物图案,无不雕工精美,惟妙惟肖。 大成殿后陈列着元明清时期留下来的碑刻十余块,其中有大元年武宗皇帝追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牌,是目前滇南现存古老的碑刻。</p><p class="ql-block"> 文庙在古代不仅是尊孔崇儒的道场,也曾是办学的场所。当年的建水城之所以能成为滇南的“文献名邦”,文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许多学子在考试前都会到文庙来祈求顺利。</p> <p class="ql-block"> 杏壇始建于元代,明天顺六年(1464年),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两度重建。相传杏壇为孔子讲学处。现建筑为2000年第三次重建,采用三开间平面正方形单檐亭形式,面阔7.12米,高10.3米。二层台基,石栏环绕,四面敞开,十二棵高浮雕盘龙石柱林立,七踩重昂斗拱,十字歇山脊,黄琉璃瓦屋面,内为斗八藻井,旋子彩书,建筑规格等级较高,仅次于先师殿。</p> <p class="ql-block"> 崇圣祠属五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重建。供奉孔子上五代祖先,并以四配之父及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等五位先贤之父配享徒祀。</p> <p class="ql-block"> 名官祠属三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祭祀元、明、清三代政绩卓著的地方官和建水籍人士居官而名声地位显赫者。</p> <p class="ql-block"> 仓圣祠属三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通面阔14.75米,进深9.9米,高9米。清道光十六年(1863年)重建。仓圣即仓,相传为汉字的始创者。</p> <p class="ql-block"> 东明伦堂属三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51年),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建。为建水州(县)学所在地。“明伦堂”为讲习礼仪之地,谈经论道习艺之所。</p> <p class="ql-block"> 孔庙的万世宗师坊</p> <p class="ql-block"> 昆明文庙的棂星门为三门四柱式石牌坊,各门之间的圆柱上有蟠龙抱柱浮雕图案,工艺精巧,形象生动。左右为“礼门”、“义路”。</p><p class="ql-block"> 元代昆明开始建文庙,后数异其地,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迁移至此,由云贵总督范承勋和云南巡抚王继文主持修建。原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建筑近二十座。1941年遭敌机轰炸,大成门、大成殿、桂香阁、魁星阁、尊经阁和明伦堂等多处建筑被毁。现整个文庙古建筑群仅存棂星门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2月20日我们俩到崖州古城游览,崖州古城的主要建筑是文庙。目前的文庙是现代新建的,原有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崖城学宫(孔庙)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牌坊街。崖城孔庙,又称崖城学宫,为古代崖州最高学府。也称孔庙、圣庙、文庙,是一座中国最南的孔庙,堪称“天涯第一圣殿”,这里既是中国南端最具文化气息的代表,同时,也是佛教传播过程中重要的驿站。</p> <p class="ql-block"> 崖州学宫的泮池和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 崖州学宫的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 崖州学宫的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2月23日上午我们俩到临高文庙游览。临高文庙位于临高县城美丽的文澜江畔,是海南省现存较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大型古建筑群,位于监高县城美丽的文澜江畔。</p> <p class="ql-block"> 临高文庙的大成门。临高文庙原叫儒学,明清时与孔庙合二而一,历称学宫,亦称孔庙、圣殿。</p><p class="ql-block"> 临高文庙于北宋庆历年间,奉诏始建,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南宋绍兴年间移建于现址,毁于元朝。明洪武三年重建于旧址,亦已有700多年。文庙历经明代知县、清代知县募捐修建。民国初年,绅士谭鸣鸾等人组织了几十人,简装轻骑,深入各乡村、墟镇集资大修。</p> <p class="ql-block"> 临高文庙的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10月6日我们到哈尔滨文庙参观,哈尔滨文庙是国内建造最晚的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哈尔滨文庙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十月。在时任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继任长官张景惠的倡导实施下,中外人士和政府募捐集资银币73万多元,由吴县陆士基主持设计,在哈尔滨市区内修建文庙。</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文庙没有正门,文庙南端是由三座影壁组成且向外凸斗形的万仞宫墙,黄色琉璃庑殿式瓦顶,绿琉璃冰盘檐,额枋绿地绘黄琉璃明式旋子彩绘,中腰丹壁中心花与四角叉角花皆为绿牡丹嵌黄琉璃花,下部花岗石须弥座。中影壁高5.8米、长21.82米,两侧八字影壁高4.8米、长10.89米。八字影壁两侧连以丹垣,其墙帽仍用黄琉璃大式瓦顶,檐下则改作水泥抹面,中腰红土刷饰,下肩也改作水泥抹面。</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文庙,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2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 ,是为祭祀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而建的。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建成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哈尔滨文庙原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平安杠是文庙的门闩,古时双扇之门关门落锁,必须要横插门闩方能牢固,因此古人将门闩又称为“关键”,意思是保证家宅平安。唐朝时门闩在武举考试时派上用场。翘关为武举科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布射、平射、简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六尺、径二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此翘关就是举门闩。</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孔庙的功能是庙学合一,参加科举的考生试前一定要摸一摸、举一举门闩,意在一举成名、一举高中。此后文庙又粗又长的门闩便有了平安、成名之意。来文庙的人往往喜欢摸一摸平安杠,以图吉祥、平安、万事顺利。</p> <p class="ql-block"> “泮池”设置于棂星门前,形为半圆,池上架有“泮桥”,是文庙的一种特有形制。“泮池”源自周礼,取周礼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壅,四面围墙,墙外环绕着圆形水池,而诸侯所设立的学宫只能取其半,即半面环水,称为“泮宫”,它是官学的标志。孔子生前虽不是诸侯,死后却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极高封赏,所以“泮池”成为文庙特有的建筑,象征孔子讲学的学宫,池上石桥为“泮桥”。古时候“泮桥”平时封闭,一般人不能跨过,只能从两边绕行,只有状元及第方可以从桥上过去祭拜孔子,故又称“状元桥”。昔日学子成为生员称入泮,中秀才时绕池三周,而后行谢师宴;中举人时,在桥上挂满灯笼,由桥上走过,取登龙门谐音意。</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文庙的泮桥是由46根望柱、50块栏板构成的汉白玉拱桥。其整体建筑是泮池如月,虹桥飞架,白玉雕杆,剔透玲珑。</p><p class="ql-block"> 文庙的大门为“棂星门”,两边无垣,“棂星门”形制与东西两牌坊相同,是三间四柱三楼庑殿式黄琉璃瓦顶,明间斗拱也是四重昂九踩,次间三重昂七踩,而檩枋彩画则绘作金龙和玺最高一等的清式彩画,突出了中轴大门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丹垣折北,东垣墙体间设"德配天地"牌坊,西垣墙体间设"道冠古今"牌坊,两坊皆为三间四柱三楼庑殿式黄琉璃瓦顶,明间四重昂九踩斗拱、次间三重昂七踩斗拱,斗口一寸半(5厘米),合清式斗拱第十等材。大小额枋间夹心花板,四柱下部周匝夹杆石,原建柱、石堵为混凝土结构,材制已入制。重点修缮时夹杆石已改作青花石。四柱前后又斜支木质斜柱八根,小额枋之下设雀替,檩枋绘作金钱大点金龙锦枋心清式旋子彩画,台明低平海墁花岗石条。牌楼外观悉如明清式正宗古建。</p> <p class="ql-block"> 东庑是大成殿东面的配殿,是供奉配享文庙先贤先儒牌位的地方,属从祀儒家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先贤先儒是文庙中从祀的第三个等级,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其位次和等级是清朝颁定,成为文庙的礼制,为后世继承。由于政治原因,不断有罢黜和增加。到民国八年(1919年)东庑供奉先贤四十位、先儒三十九位。先贤因属从祀地位,祭祀时其规格低于四配十二哲。文庙的祭祀随等级不同,所享受的礼遇也随之发生变化。哈尔滨文庙东庑建筑造型为歇山式、旋子彩画、顶覆绿色琉璃瓦,面阔九间、进深三间。</p><p class="ql-block"> 西庑是大成殿西面的配殿,是供奉配享孔庙先贤先儒牌位的地方,属从祀儒家先贤先儒的纪念性建筑。先贤先儒是文庙中从祀的第三个等级,大多数为孔子的弟子。其位次和等级是清朝颁定,成为文庙的礼制,为后世继承。由于政治原因,不断有罢黜和增加。到民国八年(1919年)西庑供奉先贤三十九位、先儒三十九位。所谓先儒者及孔门弟子以外传经学及德行贯世或功业显著之人也,此等先贤先儒经历代学者之奏议,因是从祀之可否及位置顺序,议论纷纭,宋徽宗政和三年,大成殿上唯祀先师及四位配神,其他之诸弟子并先贤先儒等从祀于东西庑,明宣德三年先贤从祀名位考证以后,颁行天下,至清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同治八年等多次更正其顺序。哈尔滨文庙西庑建筑造型为歇山式、旋子彩画、顶覆绿色琉璃瓦,面阔九间、进深三间。</p> <p class="ql-block"> 西官厅是参加祭孔典礼人员进行斋戒、休息和进行准备活动的场所。按照祭祀礼制,参加祭祀的人员有组织、有分工,各司其职。有祭祀的鸣赞,相当于祭祀典礼的司仪,引赞是祭祀的引导官,分献官负责祭祀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及崇圣祠的五代先祖。此外还有陪祭、监祭、乐舞生3、执事、杂役等人员,都在西官厅进行准备活动。</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因形似古代得兵器戟、又称戟门。大成二字源于《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予以”,故称大成门。哈尔滨文庙的大成门建筑为庑殿顶、门阔五间,其上三出门,两侧为钟、鼓室。前后均为三出陛,中间为丹陛。大成门呈朱红色,每扇门按照皇宫礼制镶有九九八十一颗门钉,更是礼制中最高者,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大成门的门槛甚高,意在进入大成门谒圣庙者自然得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谨严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在平时闭户,人员只能从金声门、玉振门进出,只有举行礼仪祭祀等大型活动时方开此门,以示隆重。</p> <p class="ql-block"> “玉振门”是位于大成门西侧的掖门,玉振即磬的声音,古时奏乐以击磬告终,磬响则钟条理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即称为玉振。成语有始有终即来源于此。五行中说:“唯有德者然后能金声玉振之者,己仁而以人仁,及义而以人义”,意思是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体察美善的事物,并在内心产生共鸣。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如同钟磬之声,集众音之大成,并通过祭孔的礼乐而传遍大地。</p><p class="ql-block"> “金声门”是位于大成门东侧的掖门,其门板呈朱红色,建筑为卷棚悬山顶,黄琉璃瓦,苏式彩画。金声即钟的声音,古时奏乐以敲击编钟开始,钟声起,始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即称为金声。金在古人心中比喻智慧,寓意孔子的学问和道德精湛完美。</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文庙不同于全国文庙的独到之处乃是主殿大成殿。据现存《东省特别区创建文庙碑志》记载:"谨案孔子文庙,在昔为中祀,其殿九楹,为堂七,为夹室二,此旧制也。自清光绪三十二年,升孔子为大祀,而京外学官,犹仍旧贯,未之改作。今东省特别区闳规大起,创而非固,故其缔造合乎大祀之仪。凡庙制,大成殿居中南向,为堂九,为夹室二,都十一楹"。超过了曲阜孔庙大成殿横阔9间的规格,为横阔11间(9堂2夹室)的重檐庞殿顶大殿。台基也环以玉石雕栏,廊檐色彩富丽堂皇,气势轩昂庄重。殿内供孔子及四配神,十二先贤牌位。大殿两边是两座配殿,内供孔子的弟子牌位。由此可知,大成殿是按大祀祭孔仪式规格设计建造。</p><p class="ql-block"> 建庙之初,大成殿的正位是一个雕龙贴金的巨大神龛。孔子的牌位置于神龛前,并无孔子像。1989年9月28日,为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而雕塑了一尊布衣孔子形象,并将其置于神龛中,以供后人参谒。</p><p class="ql-block"> 崇圣祠为主祭孔子之父叔梁纥之殿,位于大成殿后,文庙第三进院落。崇圣祠原是孔氏宗庙,称启圣殿。清雍正元年(1723年)谕封孔子五代祖先配享王爵尊号,并准其入祀改名崇圣祠。另外也配祀孔鲤等十位先贤先儒。崇圣祠的建筑结构为单檐歇山式,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顶覆黄色琉璃瓦,旋子彩画,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占地面积293平方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