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黄瓜西红柿炒鸡蛋</b></p><p class="ql-block"> 入秋已经四天了,今天零星的小雨下了几次,晚上的气温也是降低了几度,明显凉爽了许多,空调也不用开了,光着膀子还较得有点凉,这也正应了中国古代的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意思是说,一场又一场的秋雨后会越来越冷,十场秋雨后就要穿上棉袄了。</p><p class="ql-block"> 早上去村南的街市上买菜,看到小摊菜农卖的品种有:西红柿、小南瓜、苦瓜、长豆角、菜辣椒、黄瓜等。规模大的菜摊品种就更多了,毕竟人家是专业卖菜的,是从批发市场大量批发的,品种多样化好兼顾不同的顾客买家。</p><p class="ql-block"> 村南边一条宽宽的东西大街近两年来逐渐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路北是门面店铺,路南则是菜摊为主的临时摊位,这条百余米的大街早上是人来人往、车来车去的热闹非凡,有时还会有堵车现象发生,街上挤满了摊位和购物买菜的人流。</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菜吃的不得零了,早上村南的街市上买菜去,三五分钟的路程很是方便,一路上还能偶遇乡里乡亲发小的打招呼说上几句家常理短的客气话儿。“去买菜呀?”“去买菜,嫂子您买回来了!”“大娘转哩,您可慢一点儿!”“你去买菜呀,快去吧,我慢些走。”就这样一路打着招乎可就到了热闹的街市上了。</p><p class="ql-block"> 置身于闹市街中,从熙熙攘攘的人缝中左看右看选择自己要买的菜,生怕一时的疏忽错过心意的菜儿。一家摆在路北菜摊上的西红柿黄瓜让我的眼神捕捉到了:一个白色编织袋上堆着大拇粗细的、月牙弯儿嫩绿的黄瓜,后边塑料筐里还有齐口着的一筐;挨着黄瓜堆儿左边是一塑料筐西红柿,个儿不大不小匀称的忍不住让人多看两眼,鲜红发亮的颜色是它勾人想买之心的必杀锏。我挤着眼前几个挑菜者的脚后跟,很快便站到了这两样菜的面前。</p><p class="ql-block"> “老板,黄瓜咋都是弯的?”“秋季里黄瓜长弯的多,但嫩的很,您看看。”一问一答十分和谐,没有因为我说他卖的黄瓜弯而不耐烦。“西红柿个儿真匀活(俗语:个头一般大小)。”“西红柿是沙瓤的,您看外皮就有很多白沙点儿。”买菜老板耐心地不失时机地向我介绍着他的菜品,一边还为别的客户称菜找零钱。说话间我用塑料袋分别装了六根黄瓜、六个西红柿。“差一点,添一根两块钱。”“西红柿两块一,也算两块。”老板麻利地称了,我用微信扫码付了款,掂上菜退着身子离开了菜摊,但遗憾的是至时至终没有问黄瓜和西红柿的卖价,这可能是大部分男人买菜的习惯吧,有好几次半路上熟人问我买的东西多钱一斤,我无耐地说:“不好意思,光顾挑选了,没问价格。”</p><p class="ql-block"> 黄瓜和西红柿买回来了,离做中午饭尚早,把买回来的菜放到冰箱里的“0℃保鲜”层里,外边留三根黄瓜和两个西红柿,剥上几瓣大蒜、洗一块生姜、剥一根大葱,为做 “黄瓜西红柿炒鸡蛋”作一下准备。空余的时间偷闲着看一会儿手机。一晃大半个小时就过去了,看手机与打牌下棋一样时间过的飞快。十点半了,做饭的时间到了,关掉手机,小铝盆里舀一些大米,淘上两遍,开火先蒸上大米,接下来正式准备做家常版的“黄瓜西红柿炒鸡蛋”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黄瓜洗干净或刮皮,切成薄片式寸条;西红柿开水烫一下撕掉皮,切成薄片或小块;葱花、姜末、蒜片切好备用;两个鸡蛋打入碗中搁点儿食盐打散备用。调味料用花生油、食盐、花椒面、生抽老抽酱油、白糖、香油即可。</p><p class="ql-block"> 铛放灶上添花油,开中火,油热倒入打散的鸡蛋液,定形后翻个个儿,炒成小块,放入䓤姜蒜同鸡蛋一块炒香,放黄瓜和西红柿翻炒几下,放入几滴老抽、一点花椒面和白糖,添入一勺开水润菜,翻炒至黄瓜软塌,放入生抽、几滴极具灵魂的小磨香油,翻匀了关火盛入盘中端上餐桌开饭。</p><p class="ql-block"> 家常菜“黄瓜西红柿炒鸡蛋”做时要根据家中人员的实际情况,可脆可软,老抽酱油不宜放多,不然会影响菜品的卖相,让红、绿、黄的色泽亮丽地呈现在食客面前。</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12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