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暖秋若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花了一整年的时间规避走下坡路的一些生活小习惯,无论是身体和精神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自我感觉良好。2023年春节刚过,内心松懈了下来,从早春到仲夏,更加放纵了些。临近中秋,夜里头痛和咳嗽频繁交替,很难睡个整觉,白天的精神也差了很多,思考力也跟着迟滞。突然意识到,这一年只剩下冬了,一个最不喜欢的季节,要如何才能熬过这个冬天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只能用“熬”,这和熬夜还不太一样,熬夜可以选择,可以妥协。今天熬了,明天大不了睡到中午甚至下午,也或者明天晚上便不熬了。但这个冬天没有选择,生命所经历的每一分秒都只能熬,熬过上一秒才能熬下一秒,熬过白天才能熬夜晚,即便灵魂出窍了,只要还没有魂飞魄散,都只能继续熬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年初的时候,看到过一篇分析经济周期循环发展的文章,最后有个结论大概说的就是不要花钱了。建议是手上不管有多少现金,从此刻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能省就省。还举例了,能坐1块钱的公交车就不要坐2块钱的地铁……总之,活到2024年下半年,活人才算是活人,到那个时候,手上有多少现金决定了你未来的生存和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篇文章发表在2016年,而我读到的时候已经是2022年,资讯的落后应该如何归咎呢,信息泛滥和自我甄别能力问题总是互相牵制。如果是2016年读到了并听取了意见,很多普通家庭应该能扛打一些,至少生存得稍微从容一些,应该是了。如我一般在2022年读到的人,经历过两年疫情了,接下来还是疫情的一年,想要做些调整,可能已经来不及了。这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差不多,反正先止住眼下的疼吧,活过一天算一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好像不太适应于当代社会的主流。世界很卷,中国很卷,我们生活的城市也很卷。连农村也家家户户兴起修房立屋。改善生活条件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肯定也有打肿脸充胖子的原因。总之,养老本投入到一堆砖混水泥结构里,白天喜气洋洋,夜晚冷若冰霜。毕竟大多数农村留下的是寡居或者留守老人,生病住院日常关怀是缺失的。父辈们的内心需求是什么?他们想做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我一直很迷惑,却也只能尽心力满足他们所愿。所愿的实现与父辈生活安然、我们内心安然却不是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10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里我想说的不是教师节,而是世界预防自杀日。2019年的数据,全球有80万人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个离开世界。焦虑的内心和内卷的社会,我们需要用行动创造希望,创造一种人与环境的耦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有很多看起来特别重大的改变,并非长期计划的结果。如果说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在一个小点触发,那么人生的改变是不是也可能来自一个小变量。有时偶然看到了某个东西,遇到了某个人,听到了某首歌……我们与这些发生一点积极的耦合,于是就振作起来了也不是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要如何才能熬过这个冬天的思虑上来,似乎有了答案。多看点好书,多遇见点好人,多做些积极的事,让自己变好的概率跟着一起提高。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什么要莫问前程?一来,问不了。谁知道将来的事。二来,也不用问。因为好事累积得多了,前程变好的概率,也自然会提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