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黄鹤楼

虫草

<p class="ql-block"> 诗意黄鹤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一首诗而牵挂一座楼,因一座楼而找寻一抹乡愁,是一次诗意的旅行,也是一次心灵的旅行。黄鹤楼就是一座诗意的楼阁,耸立着千年的乡关,千年的诗韵,牵引着我旅行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去武汉一定去黄鹤楼看看,这是人们的旅行共识。我也一样,有幸去武汉华中师大培训,即使培训再紧张,管理再严格,也挤时间去了黄鹤楼,了却了崔颢《黄鹤楼》的诗意牵引,体味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意眺望,感悟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游子乡愁。</p> <p class="ql-block">  火车经过千里行驶,驶过武汉长江大桥时,看到了长江的千里烟波,也看到了高耸的黄鹤楼。但是一闪而过,没有看清它们的样貌,就倏忽消失在眼前,心中空生一份激动和失落。</p> <p class="ql-block">  几天紧张的培训报到、听讲座、做观摩后,终于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坐公交去了黄鹤楼。进了黄鹤楼景区,买了门票,就直奔高高耸立的黄鹤楼。那些像黄鹤张翅欲飞的的斗拱飞檐,吸引着我早点登上黄鹤楼,去看崔颢眼中的楼阁模样,看楼阁之外的长江烟波,看阁楼之上的绵厚诗意。</p> <p class="ql-block">  耸立在蛇山峰顶的黄鹤楼,是武汉的一张金色名片。从百度了解到,现在的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楼顶覆盖着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像翅膀一样有飞翔的灵动。整座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这种八方飞檐的鹤翼造型体现了黄鹤楼的独特文化,灵动诗意。中国的山水中,楼阁作为一个富有诗意风韵的人文意象,常常端居在高耸的峰顶,成为山水的守望者,俯瞰着近山远水最美丽的自然图画,容纳着诗歌王国最丰沛的文化内涵,激发着中国诗人最丰满的诗意情怀。黄鹤楼端居在蛇山之巅,用崔颢的诗意眼眸俯瞰着苍茫的长江,坚守着温软的诗韵。</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去,只见铜铸的黄鹤、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错落地环绕在黄鹤楼周边,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渲染着黄鹤楼的主体形象。</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风烟中,黄鹤楼一直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自三国时期孙权在黄鹄矶修建第一座黄鹤楼开始到1985年重新修建黄鹤楼,黄鹤楼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风雨雨,遭遇过多次的毁坏和消失,但是人们对黄鹤楼的情感却一直在延续,黄鹤楼的诗意一直在熏陶。行吟在黄鹤楼,人们吟咏着《黄鹤楼》,遥望着千里烟波之上的乡关,构思着心中的黄鹤楼诗意。</p> <p class="ql-block">  登上黄鹤楼的观景窗,凭窗遥望,长江横卧在眼前,高楼耸立在长江两岸,船舶缓慢移动在江面,龟山静卧在长江南岸,长江大桥横跨南北,景象宏达辽阔。登楼观景,要的是凭高视下,一览无余,千里美景,尽收眼底。黄鹤楼拥揽了长江的千里烟波,就显得气象宏大,景象万千。长江虽然波澜不惊,但是在黄鹤楼面前却是胸襟开阔,气度不凡。江面上商船不绝,江岸上高楼林立,江桥上车流滚滚,高楼下绿树葱茏,天际处烟波飘渺,只是不见崔颢时期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景象。同时,登黄鹤楼犹如登岳阳楼一样,也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只是岳阳楼吞吐的是洞庭湖,是一腔凝聚着先忧后乐的旷世情怀,而黄鹤楼吞吐的是长江,是一抹流动着日暮乡关的悲凉愁绪。气象不同,襟怀也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黄鹤楼各楼层,找寻一些诗意的历史踪迹,也是最惬意的行旅。崔颢的《黄鹤楼》一诗题写在阁楼上,还有李白、王维、白居易等诗人的诗歌呈现在楼阁墙壁上,诗意充盈在楼阁内,诗心沉浸在诗句中,诗情飞扬在楼阁外。虽然多次阅读、阐释和讲解过教材中《黄鹤楼》的诗意,但是总是局限于照本宣科式的机械解读,缺乏情景式的真切体味。而今,看着木制的黄鹤楼变为水泥钢筋的黄鹤楼,看着隐匿在高楼森林里的晴川汉阳树,看着淹没在历史风烟里的芳草鹦鹉洲,看着飞驰在长江大桥上的滚滚车轮,看着移动在千里烟波里的船舶,更多的感喟和失落充盈在心头,心头不禁涌起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落寞,涌起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惆怅,也涌起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绪。</p> <p class="ql-block">  历史巨变中的黄鹤楼已不是原来的那个黄鹤楼,眼前突显的黄鹤楼也不是崔颢歌咏的那个黄鹤楼。物已非物,人亦非人,一切都在历史的烟云中改变,一切又在文字的传承中再现。凝固的诗句在历史的沧桑中坚守着文字的意义,坚守着诗人的情味。我们喜欢到黄鹤楼,很大原因就是崔颢的绕有情味的诗歌《黄鹤楼》。崔颢因抒写诗歌《黄鹤楼》而逾加出名,而黄鹤楼又因崔颢的诗歌更显雄伟。李白面对崔颢的诗虽然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敬佩与无奈,但他又以黄鹤楼为载体抒写过多首诗歌,其中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更以简练的笔墨写黄鹤楼前的千里长江,长江上的孤帆远影,更写友人远去的惆怅。黄鹤楼作为一抹乡愁的代名词,氤氲在中国文人的诗意中。我在近一个月的培训中,虽然用手机的音画联通着千里的乡思,但是长江上的苍茫暮色竟也不时地引起一丝淡淡的乡愁,不由得勾起尽快结束培训回归家园的念头。</p> <p class="ql-block">  步行在长江大桥,看着缓慢驶过桥洞的巨型货船,看着端居在龟山的耀眼黄鹤楼,看着林立在两岸的摩天大楼,看着迷离在街道的璀璨灯火,看着拥挤在汉正街的饮食男女,心中竟泛起了乡愁之外的一些情愫。智能手机流行的时代,乡愁不再是千里之遥的苦苦期盼,而是时刻能够音画联系中的遥远记忆。曾经的诗意乡愁消隐在快捷的交通工具中,隐没在时代的灯火迷离中。</p><p class="ql-block"> 时代的灯光辉映着现实的生活,历史的沧桑隐没在时尚的光影里。时光不可能倒流,崔颢时代的情景不可能再现,因交通阻碍的游子乡愁不再是问题,一切都在历史的风烟中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我依然沿着崔颢诗句的轨迹找寻历历汉阳树,找寻萋萋鹦鹉洲,找寻悠悠江上愁,找寻心中的那一抹诗意黄鹤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