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是一个正直善良、勤劳智慧、富有生活情趣的人。爷爷个子挺高,因为常年劳累总是弯着腰,留着一撮白色的山羊胡子,脸上总挂着慈祥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爷爷一生抓养了七个儿女,四男三女,我父亲是长子。父亲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最小的一个弟弟送给了别人。因为爷爷儿女众多,奶奶又常年有病,家里的日子缺吃少穿,饥寒交迫。父亲上完高小便辍学在家,十五六岁便和爷爷扛起了一个家。</p><p class="ql-block"> 父亲给我讲过他和爷爷的辛酸泪和奋斗史。为了给家里盖房子,他和爷爷两个人拉着架子车去七八十公里之外的陇县八渡拉木材。别说回来时拉了一架子车木头,单是往返一百五十公里的崎岖山路就让我心生恐惧和敬畏。父亲说回来的路上爷爷病了,他让爷爷坐在木头上,用单薄的身体拼命的拉。一路走走停停,风餐露宿,用了几天几夜才到了家。盖完房子我父亲也大病一场。</p><p class="ql-block"> 大姑出嫁后,我父亲也参军入伍,家里的负担轻了一点。据父亲讲,多病的奶奶多亏我二姑精心照顾。我只记得奶奶常年头上顶着一方黑帕,炕上铺着绿色的塑料布,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就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爷爷既当爹又当妈,用一己之力支撑着一个家。我的记忆里爷爷整天穿梭在田间地头,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爷爷在场里晒小麦,村里有个特别爱戏而且能拉会唱的老人从远处走来,嘴里唱着秦腔,或许是《下河东》中的赵匡胤,又或许是《柜中缘》里的许翠莲,这个我不记得了。爷爷停下手里的活计,非常自然的接了一句“忽听老儿唱乱弹”。虽然没有看到,可以想象一下:庄稼地和乡间的小路上流了不少爷爷的汗水、泪水和血水,也留下了许多悲怆苍凉而又荡气回肠的大秦腔。</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结婚生子,爷爷让我们分开单过。后来二爸也成家立业,二姑小姑相继出嫁,留下了爷爷和我小爸一起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爷爷一生特别爱戏,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曾带我到邻村看夜戏,看的什么剧目忘记了。只记得那晚的西瓜很甜,爷爷的手很糙却很暖。爷爷好像不抽烟,但喜欢喝浓茶,就是用一个铁罐子熬的那种。每天辛苦的劳作全靠早晨的几碗茶提着精神。</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二姑家门口唱大戏,爷爷看完便开始考我。他问我:“兵兵娃,今天看的戏叫什么?”我回答说是《桃李梅》。爷爷又问:“为什么叫桃李梅?”我回答道:“因为这本戏的主角是三个姑娘,分别叫玉桃、玉李和玉梅”。爷爷笑着对我竖起来大拇指,嘴里说道:“我娃有出息。”</p><p class="ql-block"> 爷爷苦苦支撑,给我三爸也娶上了媳妇。后来我顺利考上了中专,爷爷整天春风满面,来我们小家的次数也渐渐多起来。他告诉父亲,他的长孙考上了初中专,他在村里走路的腰杆都硬了好多。有一年暑假回学校之前,爷爷怀里揣着几个嫩玉米,笑眯眯的来到我家,说是让母亲煮给我吃。那天爷爷留在我家吃中午饭,父母和我都很开心。秋高气爽,蓝天白云,袅袅炊烟带着一家人爽朗的笑声飘的好远好远。</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父亲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虽然脑子不灵有时候还有点木纳,就因为他的孝顺让我刮目相看而心生敬意。在部队的日子,他把所有工资都寄给了“大家”,而忽略了我们这个“小家”。因为这个,母亲抱怨了一辈子,我至今也无法释怀。上学的四年,每次寒暑假他都会带着我去看望爷爷。爷爷生病,他嘘寒问暖,瞒着母亲给爷爷偷偷买药。有一次父亲为了不让母亲发现藏在裤兜里的药瓶穿上了军大衣,让眼尖的我当场揭穿。虽然能力有限,父亲对爷爷的孝心苍天可表,日月为鉴。</p><p class="ql-block"> 临近毕业那年春节爷爷病故了,走完了他平凡而又苦难的一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那几年我二爸三爸的厂子刚有起色,我也即将毕业工作,我们家的穷日子也看到了希望。爷爷却无福消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悲伤和遗憾。</p><p class="ql-block"> 我想如果爷爷能多活几年,我带着他老人家去省城吃老孙家羊肉泡馍,去百年易俗社看《三滴血》,去逛古城墙和大雁塔,就像他当年牵着我的小手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