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很喜欢著名的教育学者、家庭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先生在<<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中的一段话:有益的父母,通常都是那些精神质量高、一直出于积极状态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总是用鼓励的方式去支持孩子,让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出于一种被肯定、被打开的状态,激发孩子的主动性以及乐观、用于探索的品质。</p><p class="ql-block">回望女儿的成长过程,我们也是如此。一直注重孩子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发掘她的兴趣,尊重她的选择,相信她会成功——我对成功的理解,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做自己擅长的事,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我觉得她做到了。我女儿16岁去美国读高三,然后在美国读了本科、2个硕士,通过了美国的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现在硅谷作软件工程师。要让孩子感受到成长过程的喜悦,有三个方面不可忽略。一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她3岁开始学舞蹈,5岁开始学古筝,上学后学奥数、学英语、考托福去美国等等全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我们只是告诉她,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要坚持学好。她的古筝获过2次市级弦乐类童星金奖;学剑桥英语,基本月考都是第一;几个小朋友相约跟一个外教学英语口语,都是自己联系老师,自己去学习。她也偏科,语数外好,副科不稳定,我们在帮她补“弱”的同时,充分肯定她的优势。她16岁那年出国的经历,我依然记忆犹新。身高不到1米6的她,提着2个硕大的皮箱,辗转3趟航班,独自到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读书,寄居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美国家庭。当她到达小镇时,因为时差,中介机构接机的人未到,足足晚了好几个小时。当时,我和她爸爸非常着急,她却发条信息安慰我们,说“阳光很好,我看到许多老爷爷、老奶奶在机场里的咖啡厅喝咖啡,你们别急。”云淡风轻的一句话,想偷偷地掩盖住一个首次离乡背井的小女孩独在异乡的无措与独孤。看完,我眼泪都掉下来了,我知道她在安慰我们,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吾家有女初长成”。第二,相信孩子的判断。我虽然在高校工作多年,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及就业现状并不熟悉。本科换专业,以及在读完会计研究生、通过注会考试后又要读个跨度很大的计算机研究生,我们也只问她选择的理由,然后尊重她的选择。第三,鼓励孩子独立。爱孩子就要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经济独立,才真正可能人格独立。硕士毕业后,她在几家全球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工作过。2013年,在她爸爸生日时说,再过10年,我送您1辆车。今年正好10年,承诺兑现了。她现在是2个孩子的妈妈,既要上班,又要教育孩子,两者兼顾得很好。我知道,她很累,但累并快乐着。作为父母,虽然心疼,但深知有些路,只能她一个人走。</p><p class="ql-block">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p><p class="ql-block">在孩子需要陪伴时陪伴,需要引导时引导,需要支持时作坚强后盾,适时退出,助推独立,孩子才会感受到自我成长的甜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