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蒋勋说:“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有很大的深情,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两百年前,桐城派姚鼐乘风驭雪,穿山越岭,马不停蹄直奔泰山,虽风高雪猛,但他无顶风冒雪之苦,反而是兴致淋漓,潇洒轻松。而今,曹伏佑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姚鼐当年登泰山后写下的文章《登泰山记》,同样饱含深情。</p> <p class="ql-block">9月12日下午,曹老师在高一(6)班讲授《登泰山记》。</p> <p class="ql-block">开课前,曹老师查阅资料,反复考证,并让学生提前预习,搜集资料,撰写文学短评。曹老师都一一点评,给出指导意见。</p> <p class="ql-block">在讲授“春秋笔法”之前,曹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深入思考:</p><p class="ql-block">①《登泰山记》是游记散文,为什么多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呢?</p><p class="ql-block">②泰山最高峰明明是玉皇顶,可姚鼐偏偏说“最高日观峰”。如此明显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出错呢?</p> <p class="ql-block">著名语文教育家孙绍振教授说:“文本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在众多经典课文里,往往有“弦外之音”暗藏在文本的矛盾处,以表达或深沉、或含蓄、或无法言说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矛盾处”是撬开文字“弦外之音”的着力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姚鼐把日观峰作为最高峰,不是物理上的最高峰,而是精神上的最高峰,是因为用了春秋笔法,所以难以察觉。那么,《登泰山记》中体现“春秋笔法”的文本依据在哪里呢?曹老师从以下六个方面深度解析:</p><p class="ql-block">A.开篇写泰山的地理形势</p><p class="ql-block">B.写奔赴旅途</p><p class="ql-block">C.写登山艰难</p><p class="ql-block">D.写泰山日出</p><p class="ql-block">E.登山路线的选择</p><p class="ql-block">F.第四段对人文景观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在引导学生逐段寻找“春秋笔法”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姚鼐独立的精神和无畏的气魄及他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乐观情怀。</p> <p class="ql-block">张买珍副校长和老师们一起听课</p> <p class="ql-block">观课结束后,大家进行了评课议课。</p><p class="ql-block">熊永华认为:</p><p class="ql-block">“矛盾处”是撬开文字“弦外之音”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曹老师善于带领学生发现矛盾处、挖掘矛盾处,仔细咂摸矛盾背后的深意,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和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习得理解文本深刻含义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p><p class="ql-block">李恬认为:曹老师借“春秋笔法”这个概念切入,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及课文,深入地探究了作者在这样一篇游记散文里委婉透露出的志向和态度。</p><p class="ql-block">曹老师在深入解读课文和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一篇看似简单直白的游记散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再挖掘,展现出了深厚的学养和创新能力,我感到非常敬佩,亟待向曹老师学习!</p><p class="ql-block">另外曹老师读写结合,加入了课文相关的诗歌补写这一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加强了学生的写作锻炼,令我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唯有“宋汉之争”这部分我认为理解起来难度过高,可能需要适度淡化。</p><p class="ql-block">谭欣梦认为:本堂课以“春秋笔法”为教学重点,赏析方向新颖独特。</p><p class="ql-block">从课堂中,我看到一位认真负责的曹老师。</p><p class="ql-block">第一,开展课堂前,曹老师安排了资料查询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文的主导者;</p><p class="ql-block">第二,曹老师注重学练结合,且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认真地批阅,并按等级记录在策;</p><p class="ql-block">第三,曹老师在课堂上,着重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增加学生对课文的认识。</p><p class="ql-block">我有个疑问:高中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尚不足,我们如果总是深挖课文,是不是更偏向于大学的文学鉴赏研究?</p><p class="ql-block">张兴丹认为:曹老师备课很用心,查阅资料,反复考证,修改课件,力求完美无误!本课以“春秋笔法”为线,串连起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逻辑缜密!课件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从中可看出曹老师文学底蕴深厚,学识渊博!同恬恬和欣梦的看法一致,宋汉之争可以再斟酌,现在的高中生读书不多,阅读面不广,欣赏文中美景及理解作者志向情感应该更容易接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