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追光运河之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吕官屯村乡风文明新“探营”</b></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2日) </p><p class="ql-block"> 田晓</p><p class="ql-block"> <b>前言:</b></p><p class="ql-block"> 梁漱溟先生曾讲过,“中国这个国家,仿佛是集家而成乡,集乡而成国。”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天津市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因运河而生,由教育而兴,因文化而红。昔日古村孕育出独特的历史文化,今朝文明之乡再谱时代新曲。这个曾经的“状元之村”,何以成为聚焦四方的打卡地,继《吕官屯村乡愁乡魂乡风探源》之后,请跟随本文继续运河之村乡风文明新“探营”---</p> <p class="ql-block">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就在京津冀刚刚经历了60年不遇的洪灾之后的半月,再一次跟随驻村第一书记的车回到吕官屯村,距离上一次“返乡”整整一年又三个月。</p><p class="ql-block"> 沿村庄一路向西,便看到运河。本是“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季节,却因伏末高温呈现出暑气蒸腾氤氲缱绻的生态画面。日前出现“满槽”的河水略有回落,两岸绿堤似翠屏,水中柳影引他长。想到日前运河母亲历经凶险,心中自是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一:吕官屯村西南运河</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场景一:十年只为一件事</b></p><p class="ql-block"> 作为荣誉村民,8月16日受邀参加吕官屯村2023年“金秋助学”表彰活动,感受最深的有三点:</p><p class="ql-block"><b> 一是今年的“金秋助学”格外不平凡。</b>现场活动请到尚未撤离参加本次抗洪救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子弟兵代表。他们多是00后、90后的孩子,双腿的泥巴尚未洗去,一身的汗水还在流淌,脸上的倦容粘带着泥垢,为护佑群众生命和一方平安,不舍昼夜,不眠不休,连续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现场的“状元”学子和抗洪战士,年龄相当,使命不一,别样的青春使命与家国担当,让一场平行时空下的相遇,瞬间变成一堂沉浸体验式的生动课堂。现场有些家长不无激动地说:“孩子们,子弟兵才是你们要追的‘星’!”活动结束后还有家长在热议,“这样的课堂,远比咱们跟孩子的10次谈话都管用。”“今年的活动设计真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二:吕官屯村史记</span></p> <p class="ql-block"> <b>二是家乡越美好,青年更有为。</b>中央领导曾寄语青年,希望青年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在该村现场互动中,很多长辈寄语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学子们,在未来能用知识、能力、亲历或回归,反哺家乡,感念运河,感恩父母,感怀乡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点亮青春,振兴乡村。</p><p class="ql-block"> <b>三是十年只为一件事。</b>从2013年始,吕官屯村举办“金秋助学”活动,如今已坚持11年。十年,坚持一件事;十年做好一件事;十年,只为一件事,那就是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是吕官屯村的传统文化名片,也是吕官屯人植根于骨血的精神密码。如今,来到吕官屯参观学访的人,一定会到那个“耕读之家”民俗陈列馆参观。在那个不足二百平米的农家小院,弥漫着满满的农耕渔捕的烟火气息,还有庄户人家对“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坚持。翻阅《吕官屯村史》可以看到,从吕官屯村第一家私塾的出现到乡村学校的诞生,从乡村小学到乡村中学的发展,再到规模化的乡村学校教育,唤醒了一代又一代吕官屯人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和耕读自觉。</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但吕官屯人的耕读精神和教育传统从未改变,正如现场大家的心得与故事分享一样精彩。岁岁年年,此时此刻,“金秋助学”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而是一种耕读励志、祝福寄予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三:作者于“金秋助学”活动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场景二:绿叶对根的情谊</b></p><p class="ql-block"> 吕官屯村貌气质从不张扬,但乡风文明会绵延至每一个寻常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18px;">愉悦的幸福无法替代</b></p><p class="ql-block"> 村里除了长者食堂、老年活动中心、综合门诊部、高龄失能老人照料等网格化机制,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每年重阳节前后,吕官屯村“敬老节”成了一年中最隆重的节庆日。在“空巢化”“留守化”日益严重的乡村,吕官屯村两委在为老服务,祝老幸福上不断开启新模式,打造 “孝亲文化”。让老人们在寻常烟火下,找到了掩藏不住的尊严感和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敬老节”这一天,是令人激动的时刻。村里寻常看不见也很难碰到的老人们,会在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常驻在外的老人也会闻讯赶回,只为跟老街坊、老邻居、老熟人见见面、唠唠嗑。</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老人们会盛装带妆。有80多岁由儿女们搀扶的老人,有行动不便用轮椅推着的长者。这一天,村里会为老人们准备好寿桃、蛋糕、长寿面等简单餐宴及慰问品。这一天,老人们这一桌那一堆儿,早早“进群”开聊。他们聊着只有他们自己听得懂的“老话”,聊着许久不见的“体己话”,聊着年轻时的生活和趣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四:2022年吕官屯村“九九重阳敬老节”活动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 时光像一面镜子,总能在他们的笑颜中印衬出苍老的年轮。每年的这一时刻,是村里老人系于乡情、血缘和宗亲的一次久别重逢。相望于咫尺天涯的“遇见”,重要的不是吃什么、吃多少,打动的是“聚”,感动的是心。“孝亲文化”就这样为老人们创造了老来相聚、别来无恙的愉悦体验,老人的幸福感清晰可见,无法替代。</p><p class="ql-block"> 每当“敬老节”活动宣布结束的时候,老人们依然沉浸在依依不舍的幸福中。在相互道别中有老人说:“我一定好好活着,明年咱们还聚。”有的老人更是激动地说:“共产党太好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政府都替咱们想到了。”“真是老有所依啦。”</p><p class="ql-block"> 敬老孝亲,绿叶对根的情谊,不仅刷满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尊严感和安全感,也刷新了吕官屯村乡风文明的新品牌。当一家之尊的老人每日洋溢着由自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时,他的情绪会影响到整个家庭,快乐的情绪会感染传递给他的子孙。子孝孙贤,家睦业兴。</p><p class="ql-block"> 人间有实德,天必有奇报。敬老工作给村两委工作带来了神奇回报,以往不好推也推不下去的事情,老人们会主动做家人工作,化解各种不理解、不支持。孝老爱亲,互为感动,紫气祥云,如沐春风。</p><p class="ql-block"><b> 向祖先的深情祭献</b></p><p class="ql-block"> 说到尊师重教,一定不能忘记一个人。他谈吐风声,德高望重,十里八乡也是名人。深邃的目光充满睿智,一支卷烟思绪滔滔,他不仅是村里满腹经纶的诗书先生,还是热情博学的乡村“鸿儒”。他,就是有着38年教龄的退休教师,《吕官屯村史》主要整辑编著者胡毅。</p><p class="ql-block"> 600年来小村谁著史?吕官屯村第一部。在与天津社科院史学专家任吉东求证时,他特别提到该村史由本村人写本村史,真实客观。无论是方志、文集、档案、书信、碑刻、工具、实物和它们背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区能做到“一村一史”,为村庄形成、演变留下珍稀记录,是不多见的。</p><p class="ql-block"> 2015年初,《吕官屯村史》正式出版,《村史》出版是对吕官屯先祖的一份深情祭献,更是吕官屯乡村文脉传承的宝贵记忆。它唤醒了数百年来吕官屯人的文化自豪与自信。由此,胡毅老师也获得了吕官屯史上第一个“功勋村民”荣誉,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遇到采访时会反问你,“知道俺们村是状元村吗?”骄傲的眼神掩饰不住自豪,那也是一种对老师的尊敬。正像胡毅老师在《村史》后记中写道:当我们艰难地走进吕官屯的历史时,曾经的艰辛曲折,曾经的富丽繁华,曾经的如烟往事,都在吕官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笔触所及,令人向往、深思和自豪。”但胡毅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后人能够接续这样的步伐走下去,让吕官屯历史不再“断片”。</p><p class="ql-block"> 他的下一个作品“东篱书院”(农家书屋)即将挂牌。目前,像胡老师一样的“教书先生”还有二三十人,在村里他们是最受尊崇的人。</p><p class="ql-block"><b> 家国情怀一脉传承</b></p><p class="ql-block"> 据《村史》记载,抗战时期,吕官屯村西南运河青纱帐曾埋伏着八路军武工队,他们在吕官屯地下党和村民掩护下,开展游击战、破袭战等,扒铁路、破公路、锯电杆、剪电线,为迟滞和消耗日寇在华北地区的有生力量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打响后,为支援解放军,吕官屯组织民兵和村民在村东大道,向天津围城的解放军运送粮食、衣物、肉禽等物资,还组织担架队随时开赴前线。天津解放后,解放军部队陆续挥师南下,吕官屯村是必经之路,村民们腾出房屋为官兵宿营,沿途村民、商铺无偿提供茶水、食品等,军民鱼水情深。</p><p class="ql-block"> 1963年,华北地区发生洪涝。解放军驻防吕官屯村抢险抗洪,村民们还是腾出自家房院让子弟兵安营。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沙袋铸成了南运河东侧的抗洪堤坝,保住了津浦铁路大动脉,也守住了吕官屯家园。</p><p class="ql-block"> 今年夏天,华北地区再遇60年罕见洪灾,虽然吕官屯村不在主要行洪地段,但村两委第一时间找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协助,组织村民捐款捐物,向抗洪一线英勇无畏的子弟兵们送去医药、食品和果蔬,累计捐资35000余元。</p><p class="ql-block"> 时光记录履历,时代凝刻风采。从抗战到抗洪,风云开阖,日朗月新。吕官屯人的拳拳爱心、涓涓情意,一如骨血中流淌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五:吕官屯村清末民俗陈列馆“耕读之家”</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场景三:追光路上前行者</b></p><p class="ql-block"> 当吕官屯村还在黎明的晨雾中没有苏醒,一众人还在睡梦时,村里有的人已经在路上了。驻村第一书记王雅晶,经过暂短的周末休整,早已整理行装开车出发,奔驰在返乡的高速公路上。如果把这两年驻村与家的往返里程加起来,累计超过8640余公里,往返时间超过200小时。这不只是一组简单的数字,还是一种坚持,一次深情的投入。正像她本人所言,“两年来,我最喜欢的那首歌就是《投入地爱一次》。”</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已悄然掩好自家院门,披上外衣,千与千寻,出现在村庄的角角落落。他自小在村里长大,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村里大小胡同,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状态,每日重复地走着重复的路。</p><p class="ql-block"> 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文生每天总是第一个走进村两委办公室,早早坐在那里翻阅着过去一天的日志和新一天的工作安排。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们是带领乡亲们奔往乡村振兴路上的那个早醒的、独立而勤励、飞得最高最远的领头雁。</p><p class="ql-block"> 目光回到11年前,《吕官屯村史》记载,“2012年8月12日,吕官屯村新一届两委班子经全体村民民主选举产生。”当时王文生担任党支部书记,朱杰担任村委会主任。“新一届两委班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吕官屯娃娃,他们深知满街的泥泞里覆盖着吕官屯怎样的辉煌,如山的垃圾下埋藏着村民们怎样的渴望,他们深感身上肩负着怎样的使命。”背负着全村人的期待与信任,“娃娃”们走上了吕官屯村前台。</p><p class="ql-block"> 10年来,村两委由村容村貌改造入手,从清运垃圾到路面硬化;从种树绿化到现代示范农业设施项目落地;从公共设施改造到文明生态村建设;从第一块村碑的矗立到第一座牌坊的落成;从日新月异的乡村变化到《村规民约》(新三字经)的出炉,吕官屯乡村文化的底色和元气在软硬双修和“形”“魂”兼塑中,得以修复和重振。原来枯河裸堤,如今水清岸绿。乡村美丽,焕然一新,运河人家,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 10年来,文生与朱杰兄弟二人,从村支书到村委主任,角色互换,使命不移。10年来,兄弟二人风雨同舟,砥身砺行。如今,为增进村民福祉,提高乡村文化品质,他们依然是那个夙夜躬亲,铿锵前行的领头雁。</p><p class="ql-block">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与村里老人的聊天中听到,现任村两委班子已连任四届,“这些娃们成好嘞,为村里办了好多实事,俺们大伙都拥护他们。”当年的“娃娃”两委班子成员,他们配得上这份评价。如今头雁领航,群雁齐飞。</p><p class="ql-block"> 寻诗不必远方,逐梦就在故乡,光与追光的人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六:吕官屯村</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场景四:“志愿联盟”向未来</b></p><p class="ql-block"> 当晚霞洒满小村,秋风飒爽,运河水缓缓流过,犹如时光没有回头。昔日璀璨留光彩,而今斑斓续辉煌。</p><p class="ql-block"> 国家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乡风必塑魂。未来,吕官屯村“乡魂”何以重塑?</p><p class="ql-block"><b> 守护乡村文脉打好文化牌</b></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著名思想家梁漱溟先生,曾对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不遗余力,他在《乡村建设大意》中解释“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就有形的来说,是乡村;就无形来说,就是中国人的老道理。”被誉为中国乡村保护第一人的冯骥才先生也说过,中国传统文化70%在农村。</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同一首交响曲。如果把吕官屯交响故事分为“耕读传家”“状元之乡”“文化传承”三个乐章,那么,从“耕读之家”守乡愁,到“状元之村”远名扬;从整辑村史留乡魂,到“手书金句”传思想;从尊师敬老袭传承,到移风易俗谱新章。快慢张弛中演绎着古今生活方式与时代进步的文明变奏,传承与创新相互成就。成就了吕官屯村与生俱来的文化气质,也是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p><p class="ql-block"> 尽管吕官屯村产业尚不发达,但并不影响其乡土文化魅力。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商研学等机构与部门前来打卡,吕官屯村已然是当地网红。如何让“盛名之下无虚士”,如何使文化之村更“文化”,如何让运河之乡不衰微,唯以精神为本的乡村文化,在圆融古今的传承发展中,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p><p class="ql-block"><b> 夯实“共建”舞台探索“志愿联盟”</b></p><p class="ql-block"> 发展路上有瓶颈。伴随运河穿越古今成长起来的吕官屯村,在民族复兴道路上,迎来了乡村振兴的历史发展机遇。</p><p class="ql-block"> 但受到环境、土地、资源等因素影响,目前吕官屯乡村振兴建设的整体格局还存在着产业与文化发展的结构平衡问题,“共建”机制有待优化,“共建”舞台需要夯实,“共建”成果尚显模糊,“志愿联盟”刚刚起步。</p><p class="ql-block"> 分析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共建、调研、学访等存在关注“过度”,供需不匹配。当小村日益成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等各类示范标签和名目繁多的“共建基地”后,忽如一日宾如云,门庭若市不堪迎,高峰时一天会接待5-6波参观者,小村无“休”难静思,或已构成吕官屯村当下发展的困扰。二是协作项目落地存在“悬浮化”现象。这也是吕官屯乡村振兴亟须越过的一道坎。乡村振兴战略,宏观有政策,微观抓落实。但更多时候,参观调研的人来了,他们又走了。协作项目达成、推进机制和分类成果略显虚化,项目跟进、推进抓手、成果推广环节似有脱节,抑或也是目前官屯村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三是乡村振兴标准化建设推进任重道远。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乡村振兴标准化行动方案》。按照《行动方案》,针对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供给结构、试点示范服务体系等十一方面提出了高标准建设要求。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等基础条件不一,乡村对标准化行动方案的理解、实践推进也需要过程。</p><p class="ql-block"> 破解困境在探索。如何破解瓶颈,打造乡村振兴乡土文化建设升级版,吕官屯村一如10年前走进新时代的脚步,清醒而坚定。</p><p class="ql-block"> 创新思路永远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今秋助学活动现场,村两委向大家发起了“志愿联盟”倡议。这是一个值得点赞的倡导。尽管大家对成立“联盟”的意义、组织章程和管理运维尚不十分清晰,但至少看到了未来“联盟”发展价值。“联盟”一旦成立,必将释放和赋予乡村振兴更多更强的精神活力,也为突破现有瓶颈打开一扇窗。“联盟”将为乡村基层治理提供更多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持。</p><p class="ql-block"> 从价值愿景看,“志愿联盟”倡议是村两委在志愿服务顶层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突破。“联盟”无疑是期待吸引更多有热心、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为乡村振兴募集资金、吸储人才、保障物资,搅动一池春水。</p><p class="ql-block"> 从管理目标看,可优化现有乡村振兴共建模式,让乡村振兴主题战略下的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和组织化。这样的“志愿联盟”可具备“内生”和“外援”两类:“内生”,是来自村两委指导下的村民自治的志愿服务组织,来自原驻村民的自发力量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外援”,则是来自四面八方共建单位和组织形成的专业志愿团队。而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就是外援推动下的内生发展。</p><p class="ql-block"> 未来,“志愿联盟”应着力推动共建合作,以我转物,为我所用,实现合作共建双赢共赢格局,实现可用可见可享实在成果。通过“联盟”机制,村里可接受不同类别和形式的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更多更优服务。包括通过研学基地将村民送出去,将专家请进来实施技能培训、人才培育、项目孵化、品牌打造。同时,通过“外援”提供的志愿服务,开展项目展示、质量评估、表彰奖励,优胜劣汰,真正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从使命达成看,“志愿联盟”将进一步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总目标,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为共享共治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求新,为乡风文明建设再谱新篇。</p><p class="ql-block"> 在与村两委干部的交流中,他们还表示,未来还要在“志愿联盟”基础上持续挖潜资源。一是筹措志愿服务“种子资金”,让志愿服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二是整合闲置民居,设计乡村民俗研学体验坊,拓展公共文化空间;与研学机构共同开启创业致富农村青年领头雁培训、制定吸引外出青年返乡创业计划、设计学子返乡社会实践活动,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焕发古老乡村生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图六:运河骑行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后记</b><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 没有乡,何以愁?沿村西口漫步运河,霞光、炊烟、树林,还有河堤“湖上老人坐矶头”的古村神态,再次唤起撩动人心的乡愁记忆。此刻,一列五彩斑斓、装备专业的“运河骑行队”由南而北从身边穿行而过,静动之间,为古老的运河之乡再添一抹现代时尚与律动。</p><p class="ql-block"> 我见“乡村”多妩媚,料“乡村”见我应如是。感受古老耕读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山河故里的人物故事,感受农民纯朴的乡情与守护,期待下一次逐光之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乡村顾问、荣誉村民 </span></p><p class="ql-block">来源:中国日报中文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