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稷王庙里又说咱稷王</p><p class="ql-block"> ——接待中新社记者釆访随记</p><p class="ql-block"> 宁水龙</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2日下午,应县委统战部领导之邀,我和县文保中心干部刘彦俊,在县城稷王庙,接受了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记者杨杰英一行三人的釆访。</p><p class="ql-block"> 这天上午,我夲来正在马家巷村,参加一位至交老友的葬礼,突然接到县委统战部副部长解金荣同志电话,说中新社记者已来稷山,想拍摄以后稷文化为主题的稷山人文风情新闻片资料,问我能否出面参与接待?一听这是又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宣传以农祖后稷为主题的夲土文化,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当下匆匆告别了老友家人,驱车立马赶回了县城。</p><p class="ql-block"> 下午2点,我随解金荣,准时来到了稷王庙,一见刘彦俊正在大殿前给庙里的几位导游姑娘们讲解、点评,我欣慰地点头一笑,对解金荣说:“嗨,有咱彦俊在这里现场坐镇,我就放心了——他是咱县的文物专家,还是俺后稷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哩!”</p><p class="ql-block"> 2点半左右,采访活动正式开始。根据我的提议,中新社记者杨杰英女士等三人,先请刘彦俊围绕稷王庙的兴建历史、建筑风格以及这座庙宇对当地民众的文化、信俗等方面的影响,作个大概介绍。这些内容,对彦俊这位资深文物人来说,夲来就是耳熟能详、张嘴就来,但彦俊以他素有的敬业精神,不仅提前入场,和他的导游同行模拟试讲,而且在回答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尽量做到专业性语言和大众化风格相结合,使记者们听得懂,看得真,记得住。比如稷王庙的木雕、石雕和琉璃瓦“建筑三绝”,再比如大殿上的水龙和火龙两根石雕龙柱,以及清道光年间稷山知县李景椿率先捐俸、动员县人、历时五载、重修稷庙的真实故事,他都简明扼要,娓娓道来,使一干听众都为之聚精会神,颔首领教……</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挨上我这个后稷研究“发烧老生”来和记者展开访谈了。首先我引他们来到庙后院的姜嫄圣母殿,特別介绍这个殿的建筑风格是原汁原味不走样的元代风格,因为这,稷山县城这座稷王庙,才被获批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然后又来到泮池桥上,让刘彦俊他们在庙院花坪中特意找到两株狗尾巴草,向记者讲述“五谷根源哪里找?稷王山上一棵草”的故事,印证当年后稷在稷山发现粒食、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的伟大功业。五谷中的第一“谷”,就是谷子,而谷子、的最早发现和培植,就是从后稷姬弃从小随母亲在山中野外捋草籽代食时,无意中发现狗尾巴草的籽实可以捣而成面,蒸而成食,这才试采试种,悉心栽培,终于育成谷子,开创粒食先河。后人为纪念后稷之功,便把谷子最初就叫作“稷”……</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又回答了记者关于为什么尊称后稷为“稷王”的原因。后稷,曾被帝尧命为农师,帝舜赐名后稷,此后直至夏代凡六百年,他的后人大都世袭祖职,亦称后稷,即各朝农官。后稷姬弃,一生虽没有称帝为王,但一则因为他发现粒食,培育五谷,堪为农祖、谷神、粮王,天下黎民因此尊他为“王”,敬他为“圣”,亦在情理之中;二则后稷姬弃的第十六世或十七世姬发即周武王,一举扫灭商纣,建立周朝八百年天下,便把他的始祖后稷尊封为周朝先王,咱们稷山这座稷王庙,便是依照帝王规格、皇宫体例,前殿后宫,双龙雕柱,丹墀泮池,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说到历代稷山人对稷王的崇祀和追思,我说:对稷王的纪念活动,当地久有“官祭”、“社祭”、“家祭”三种方式。</p><p class="ql-block"> “官祭”就是官方的祭拜活动,方志记载,每年古历四月十七日,朝廷都要派员,会同稷山县宰,到后稷最初教稼的稷王山上后稷祠去祭拜。后来嫌山路崎崛难行,便在山下的修善村另建一座稷王庙,对应于山下那座庙,此庙俗称“下庙”,修善村因而也被俗称为“下庙村”。再后来,官民们还嫌路途遥远,就在元代时期,在县城又建了一座稷王庙,即我们现在置身的这座庙宇。 </p><p class="ql-block"> ”社祭”,就是各乡各村,结社民祭,最大的稷王社祭活动,当数汾南修善村的下庙古会,即在每月农历十月十五到来年农历二月十五这一段农闲时间,由修善村周围五个村的社首,召集民众,出动各村社火热闹如花鼓、锣鼓、舞龙、舞狮、旱船、鼓车、秧歌等民间文艺节目,先是进庙献献,再是绕村游行,方志记载稷山人四大特点之一“喜祭赛”的说法,便是从中而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稷山麻花“、“稷山高台花鼓”、“阳城高跷走兽”、“段壁拳板舞”、“北辛神兽”等也由此发端。</p><p class="ql-block"> “家祭”,就是一般民众,各家各户,不拘形式,不论时间,不分地点,对稷王进行敬献祭拜。据刘彦俊介绍,过去的稷山各个村庄,一般都建有三庙,即稷王庙、关帝庙和观音庙。拜稷王为的是追夲思源,莫忘先圣稼穑之功;拜关帝为的是崇仁敬义,教育后人立身处世;拜观音为的是祈福求祥,追求心理安宁平和。其中的拜稷王,除过进庙上香献贡外,还可逢年节在自己家里奉食遥拜,最典型的当数每年开</p><p class="ql-block">镰收麦前,由家主带领一家老小,捧着面食和汤罐,来到自家麦地前,先是面朝稷王山方向,席地而跪,就地摊开面食,从汤罐舀出汤水三勺泼于地上,然后叩头念叨道:“稷王爷呀,俺来接您老人家了,感谢您发现粒食,带来丰收,祈求您年年保护,五谷丰登。”言毕,这才开镰割麦,夏收方始。那年夏天,在稷王山上的刘家坪村,山农高克合一家,就真实再现了这虔诚又朴实的这一幕,使现场釆风的山西黄河电视台几位记者深受心灵震撼,人人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谈到当今稷山各界民众对稷王的纪念和后稷文化研究,我顿时精神为之一振,提高嗓门对几位记者说:2003年,县上发动全县各界人士捐资,将稷王庙由原来的占地面积5.1亩扩展为15亩,将来这里还要规划建设以稷王庙为核心景区的稷王庙文化公园;在稷峰东街,2012年还建成了一座集稷王塑像和生平事迹石雕画像为一处的稷王文化广场;近年来,又在县城入囗和高速路囗,建造了以“稷”、“枣”、“丰”为主题的三座路标式大型雕塑群;2022年,完成了以“后稷故里,板枣之乡”为鲜明标识的公共区域品牌形象设计发布;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后稷文化研究和传播,2005年成立了后稷文化研究会,创刊《后稷文化》杂志,在北京、太原等地召开了三届全国性的后稷论坛,编演了戏剧《农祖后稷》、稷山老调《敬献稷王》、沉浸式历史情景剧《后稷颂》,出版了《稷播丰登》、《农耕之祖》等书籍,创演了《五谷香自稷山来》歌曲……不断挖掘后稷文化的丰富内涵,努力打造中华农业源头、后稷故里,助推稷山在新时代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成为31万后稷儿女的共同心愿和不懈追求!</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和彦俊同志“稷王庙又谈咱稷王”的访谈活动到此结束,之后我应解金荣同志之约,由他向记者转发了我之前写的几篇关于后稷文化研究文章,诸如《后稷,华夏五千年农耕之祖》、《稷王文化广场简介》、《炎帝与后稷:各有功业铸千秋》、《五谷根源哪里找?稷王山上一棵草》、《问君一声吃了吗》……愿中新社记者们能从这些文字中汲取些许灵感和启发,为传播我们的后稷农耕文化尽力发声,传之久远!</p><p class="ql-block"> v 2023.9.13写于犁云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