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古道行

七巧

<p class="ql-block">  广信古道在哪里?梧州和封开的学者曾经争得个不可开交,都说在自己这边,并且引经据典,都有道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还有舜帝到底葬在哪里?古苍吾之野到底说的是什么地方?“斑竹一枝千滴泪”,湘妃泪洒的那根竹子,是长在湖南还是长在梧州?我对诸如此类的东西从来不感兴趣,我的领地意识不是很强,历史都过了几千年,千年前的辉煌关你什么事,千年前的万丈霞光吹到今天,连一只莹火虫都不是,是你的又怎么样,不是你的又怎么,我对历史非常之虚无,太认真了会徒生忧伤的。中国大多数老百姓都没有极为深刻的历史观,除了少部分靠学术吃饭的专家学者。历史的荣光又给你带来多少现实的荣光?还不如静下心来,心平气和面对现实,把日子过好。这是最重要的,不然就会伦为鲁迅小说中的阿Q说的一样,“咱祖上曾经阔过”的可笑可怜。</p> <p class="ql-block">  封开县曾在岭南历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曾作为岭南古都长达400年之久,是广府文化的摇篮,被誉为岭南文化发源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古广信的主要区域是粤语区域,其中西江流域是粤语的主要分布区域,广信县城也是汉朝时期两广地区与中原交往的中转枢纽,因此被称为是广府文化的起源地,粤语的发源地。到了宋代,宋代将广信的以东划为广东,广信以西划为广西,广东和广西,又由此得名,同时也是广东,广西和广州的得名来源。</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互相妥协的结果。古时候的岭南首府广东广西都有份。</p><p class="ql-block"> 就我个人看法而言,我更愿相信广府文化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封开一带,而不是梧州人一厢情愿地说是来自梧州,这很有一点强词夺理的味道,是现实无可奈何哀落了去寻找历史辉煌的牵强附会。以感情代替历史,这非常让人不以为然。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了梧州人的小家子气和市民气。</p><p class="ql-block"> 我们说一个古都,一个古城,一条古道,它除了可以考证的历史建筑,关健节点,更多的是体现人身上,这个地方的集体性格上。广信文化的纯朴,厚重,内心纯正,外表善良淳厚,如一潭酿造千年的美酒,会让这个地方散发出独有的气息,这种气息我在封开是闻到了,在梧州我是闻不到的。人心不古,何来古道,又何来古都?</p><p class="ql-block"> 2023年初秋一天,冒着迷迷濛濛细雨,我们往传说中的封开广信古道驶去。车子离开吵杂和乱糟糟的梧州市区,在封开县城行驶了二十几公里,往左拐绕上了一条人迹罕至然而又非常干净的乡道,两岸翠竹鲜花,一股幽深气息在青草雨雾中弥漫,乡村的水田汪汪倒影着飘满灰云的天空,远处山脚下农舍的黑瓦顶有炊烟袅袅升起,坐落在古广信田野上,乡村气息浓郁,让人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贺江大坝筑起的一潭碧水,令人情不自禁吟起王维的腾王阁中间的两句千古绝唱:落霞与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番好景致跟期待中的广信古道很吻合,心情为之一振。整个天地间只有我们一部车,想便怎么停,尘世间的烦恼,滚滚万丈红尘一下子离得很远。</p><p class="ql-block"> 贺江水坝无疑是广信古道上的亮点,这座建于七十年代电站静静地在横卧贺江上,贺江波澜不惊,象一匹绿色锦锻铺在青山绿水间,守坝的人也不知在那里,我们得以走到坝底下照了几张照片后被守坝人在监控发现被叫了上来,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在坝底下看贺江分外美丽,碧水悠悠一直铺到远处山边,十里贺江碧道,不用看十里,只看贺口电站大坝上下的几十米,我们就已经醉了。</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便到了,这个杏花村当然不是牧童遥指杏花村。但是个古村落是毫无疑义的,好一个杏花村,唐诗中的名篇,更添了广信古道上杏花村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趁在镇上一家小店等吃杏花鸡的空挡,我们根据老板娘的介绍去附近看杏花村著名古迹十二座。当地人所说的十二座楼。其实是一大遍已经荒废了很久的古宅。杏花村的建于明清时期的十二座古宅,粉墙黑瓦荒草凄凄,院子冷清,地上尽是陈年青笞荒草,仅存的秦砖汉瓦也很有年代感。很完整的一个院落在青山绿水外,更青山绿水外,在蓝天下耸立着。在一个古老的村子里静静地,仿佛在诉说着它千年的沧桑磨难和幸福。又仿佛在呼唤它千年游子的归来。</p><p class="ql-block"> 远远看见这一大遍古建筑,我们便激动起来,想不到 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还保留着这么完好,这么道地全面的明清建筑,这在热闹开化的城镇里是不可想像的。早就被改革开放房地产的大发展拆得片瓦不存面目全非了。早就被一次次革命革掉了。我们停下车,在安静的村子里,人很少,风很轻,说这个村里没有人都是可以的,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有这些便够了,便足以让我们的心灵获得平静和治愈。我们一头扎进古建筑院落中,每一扇残旧的门,每一扇砖砌的窗,每一块条苍笞密布的青山小路,留下我们惊喜的目光,古宅子里阴风习习,每一扇门都虚掩着,就着门缝往里看,三两支荒草,几丛灌木透着阴森森气息,诺大的院子里空空落落,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令人想起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种地方就是小倩们出没的地方,就是狐仙们出没的地方,几千年下来,一定是鬼比人多,但经历过无数跟现实的碰撞后,我们一次次看到了人性的丑陋狠毒,,我们不怕鬼,我们只怕人,我觉得鬼比人善良多了。鬼就是鬼,它不披着人皮,现实中许多人明明是鬼却披着人皮,让人上当受骗起来是防不胜防。</p><p class="ql-block"> 杏花村中有十多座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民居。“杏花十二座”即“伍家大屋”,它是由三列,每列4座,每座均为二进,两廊,中间一个小天井的合院式相对独立的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外加左右两侧的厢房组成一个五路八进的大院落,院落建筑面积为3183平方米,共有客厅11间,房80间,设南北两大门,东西两小门,南大门外还有一口约1000平方米弯月形水塘。整座建筑遵循严格对称规律,是中国传统儒家中正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大门侧开与主体成90度角。南大门楼两侧山墙弯曲高耸,形如我们炒菜的锅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镬耳山墙”,广东人把这种形式的建筑称为“镬耳楼”。</p><p class="ql-block"> 据伍氏民族谱记载,杏花村伍氏是明弘治年间(公元1502年)从高要新桥塘边村搬来的,目前是杏花村中最大约姓氏,村中古迹遍布,目前还有十多座保存较完好约古代民居。这些建于明代中后期砖砌的城堡。城外还有很多座明清两代民居,如“奉政第,“花厅”,“十二座”,这些民居中最有气派的要数民间称为“杏花十二座”的大合院。村里还有一座三进两院的“伍氏大宗祠”为全村的“总祠堂”。“十二座”出来的伍氏后人有400多人,除部份在当地外大部分移居广州,台湾等地,还有移居美国,加拿大等地。</p><p class="ql-block"> 明代古城建于十二座后面一个略为高起的小山岗之上,小山岗西连白马山,为白马山的一支余脉,城墙顺着地形弯延,东北,西北两角略呈圆角,东南,西南两角为直角,地为不规则的长方形,长140米,宽55米,现存砖砌城墙高度在1.5—5米不等,城开二门,一东一南,门亦砖砌,门深1.5米,城门上有楼,门楼的正面及两侧均有了望窗。城内民居纵横成列,布局规整,几处排水口仍在使用,有两层木结构的霭然书室,泥砖木结构的粮仓兼碉楼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登上几级台阶的小山坡,左边一座“蔼然书室”赫然入目。封开之地,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清朝末年,封开县便呈现一派“村村有学堂,户户办教育”的人文气象,而其中杏苑十二座伍氏望族的私塾大馆——蔼然书室,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伍氏一族,尊师重教,家风醇厚,乃书香之家,据《封开杏花伍氏族谱》记载,经不完全统计,清朝以来杏花伍氏伍氏一族高中科举者迖数百人,其中以伍呈熙公(名士享,字呈熙,号开元)成就最大,敇拔贡,敇封文林郎,任广西平南县知县。而十二座的伍氏后人中,高中科举的也有数十人之多,其中伍丕公(名天裔,字不丕,号蔼然),颇具才华,邑宾,敕封直隶分州,蔼然书室,就是以伍丕承公的字号来命名。</p><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云》:蔼然者,温和,善貌也,书室以蔼然命名,一者为了纪念先祖,二者为了勉励伍氏后代秉承耕读传家之风气,在书山学海中深耕细作,成为知识渊博,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蔼然书室,建成于清末民初,仿西洋风格,为两层硬山顶仿西洋式回字形建筑,楼上楼下共有书房20间,厅4间,书室门前屋顶铺设着绿色琉璃瓦,大门上方是l牌匾“药然书室”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乃封川县近代著名书法家刘侠奇所书。大门两侧一副楹联——“经史作良田子种孙耕无歉岁,文章传旧业笔花墨雨有丰年”。展示着伍氏一族耕读传家的优良作风l。书室里边中间为一方天井,四面均为两层三开房间,天井上方的屋顶铺设着绿色琉璃瓦,楼上有回形木质檐廊,封檐板雕刻精美,整座书室清静优雅,渗透着一种特殊丶的人文气息。一半因为环境,一半因为心境,使人有“小楼昨夜听春雨,书室消朝赏杏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伍氏大宗祠位于利宅水斗大平村,南向,清亁隆三十九年(1744年),由伍,吴,马三姓氏合族为伍姓而建。光绪年重建,该祠砖木结构,为三进两院式布局,左右条一排厢屋,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宽11.3米,深30米,硬山顶耳式封火山墙,琉璃檐封檐板雕人物,花鸟,博古,钟表等,图案刻划细腻,工艺精美,色彩艳丽,功底深厚,正殿梁架结构为穿斗与抬梁相结合,殿内六柱为挌木,柱头砍杀,雕虫草图案,前后殿殿根檐柱均为八棱形,花岗岩石质,整座建筑保存完好,古色古香,祠堂门额“伍氏大宗祠”五字,刚劲有力,祠堂门口一幅楹联:“端江锦绣日,水斗振家声”</p><p class="ql-block"> 宗族文化的盛行是封开的一大特点,我们走在安静的古道上,路过一个又一个古村落,古村落里最漂亮气派的建筑是各种各样祠堂,都建成了庙的样子,说是小小乡村的故宫也毫不为过。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渊远流长,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这执傲的追问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便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宗教,家族祠堂便承载着乡村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与追求。这些祠堂静静地在广信古道上,告诉我们这片土地曾经有过的沧桑和辉煌。同时也告诉我们,广信古道就在我们的脚下,在我们的乡愁走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参观了杏花村古村落,我们继续往前去,依然是很静的乡路,两旁一派绿油油翠生生的田园风光,几家农舍,几个农人在田里劳作,古老的时光好象在这里凝固了,千年前是这样,千年后也还是这样。偶尔看到一个草棚搭的景点,也干脆荒废了,不营业了,四之下片荒草凄凄,好像很久没人来过了,进得去,也是四周围静悄悄,“鸟鸣山更静,虫叫谷更幽”,又让人产生了不如今夕何夕的在古道上走的感觉。真好。不营业就没有来来往往的旅客,正合我们的意,广信古道行愈往前走愈有味道了,几只小牛和母牛横在路上,下车去逗牛,在这种地方,牛也很温顺,不是一见人来撒腿就跑,靠近了牛,牛只是慢慢地移一移,很慢的节奏,很慢的生活在广信古道上随处可见。心里是难得的欢喜和宁静。</p><p class="ql-block"> 广信古道上除了浓郁的人文历史风光,还有壮观自然风光,也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最著名的大斑石。大斑石,其实是一座大山上盖着一大块黑斑,故曰大斑石。大斑石位于封开县城去48公里处的杏花镇斑石村。大斑石它是一个半球状花岗岩体,高191.3米,长1350米,宽695米,周长4100米,占地1101亩,远远看去就像一座挺拔的山峦。又像一顶黑黑的巨大的帽子盖在山顶上。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大石。被誉为“天下第一石”。远眺斑石,纹理从上而下,宛如瀑布从山顶轰鸣直下,非常震撼。尤其是雨过天晴后,斑石身生五彩,斑斓缤纷,气度非凡。据考证,斑石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虽历经亿万年的雨淋日晒,仍是完整无缝,外表层无风化。这块古老的巨石比号称“世界第一石”的澳洲艾尔斯“红石”早已遍布缝隙洞穴,垂垂老矣。大斑石,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石”。游客从斑石两侧登上时,山间林木葱葱,百合烂漫。在山顶左望白马(山),右眺麒麟(山),前方还有一派绿野阡陌的田园风光,让人心醉神驰。</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和老公驱车来到大斑石山脚下,为了节省体力和时间,我们只在马路边停一下,远远地眺望望着大斑石了事,在貌似看起来僻远之地,有这世界罕见的第一石,封开真是得天独厚。我在梧州那么久,算起来梧州到封开大斑石也不过100公里左右,但我来大斑石次数也就是那么一两次,真是可惜了这么绝世的风光,寂寞了这么绝世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我首次看到封开的大斑石,应该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九八七年,两广在杏花镇附近的一个晒谷坪,开了一个什么两广青年文化联欢交流会,我曾经跟我们青年才俊的文化局长来过这一带,也参观过这个大斑黑石,当时不经什么事,有些诚恐诚惶,觉得大斑石高上了天,也大过天。过尽千帆,青年才俊的文化局长早已作古,天嫉英才!今天又见大斑石,大斑石还在,故人却无,多么不可一世的人,都会飞灰烟灭,只有大自然永存,并永远不可战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依稀记得联欢会那个晚上,来了两广各行各业很多精英,女同志穿得很朴素,没有浓装艳抹,要说漂亮也是从内在气质中来。男同志穿着白衫衣扎进裤头里,显得非常精干,晒谷坪被白炽灯照得通亮,天上月明星稀,田野清风和睦。晒谷坪洋溢着太阳和晒过谷子的味道,那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很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单纯,我已经记不清楚,我是不是害羞地在众目睽睽下上台去朗诵了我的一首什么诗歌。年代太久,往事如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夹在记忆中,当风吹过,才想起生命中还有那么一页,它不灿烂,也不辉煌,只是年轻而已,年轻就是一切,可以淹没灿烂甚至淹没辉煌。它本身的光是以照亮黑喑沉闷的岁月。想起来晃若隔世,年轻时候所有的风光都是用来遗忘并在风霜满头的时候慢慢回想的。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旽,回忆青春。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光,只有一个人爱你满脸皱纹和那朝圣者的灵魂。初读叶芝这首诗,有一种在沉闷时光中被惊艳触动电击了的感觉。一次次回忆年轻时候鸡毛蒜皮的事,实在是留恋那不复再来的时光,这个世界什么是永恒,什么东西能永远守在我们身边,至亲,爱人,朋友,都不可能,我们只能想通了,想透了,伸出手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好好抱紧自己,抱紧自己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刻真实的感受,做一个真实的自由自在的自我。</p><p class="ql-block"> 夜晚,宿在怀集国际酒店的感受也非常新鲜,怀集是个贫困县,但怀集大酒店让我们感到很惊讶,这个酒店新装修不久,</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广信古道,岁月,历史,感悟,做了一次有意思的穿越,人生百年,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百年代光阴不过茫茫宇宙的一粒闪亮微尘,没有理由夜郎自大,更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一个生命来到人世间,自有一个生命理由和权力,享受生活,享受百代光阴,永远辽阔的乡愁在心中,使我们变得柔和而感性并且博大慈悲,如一滴水温润着处处的皇天后土,不管在一任何方都以顶礼膜拜的方式,敬畏生命和永远生机勃发超然存在的大自然,在祖国南之南更之南,感受大地的温馨,回忆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广信古道在此也在彼,不在此也不在彼,而是在我们心中,在我们对逝去时光不屈不挠地追忆思念中。</p><p class="ql-block"> 迷恋古道古城,除了老之已至,很怀旧,怀念一切旧的东西,旧就是珍珠,旧就是永恒,旧还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浓浓的无所不在的乡愁。在现实中找不到,就去旧的地方法找吧,在广信古道,穿过伍家大宅,穿过贺街故里的街道,我不只一次想起了被我叫做故乡约宜山,听我父母亲描述,也根据我小时候残留的记忆碎片。我认定这些地方就是我魂牵梦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现在那些地方都消失了,就像我约故乡宜山,本来就是个好好的固若金汤的古城,我小时候还依稀见过她的模样,当时沉浸在里边,以为它会天长地久,它会一直保留着原来的模样等我长大,我这想法非常幼稚,不知道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会把一个好端端的古城碾得粉碎,熟悉的街道,先是插满了红旗,接着就是充塞着各种革命的口号,当时不知道,这些红旗,这些口号,会给自己喜欢的古城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如果知道打死我都不会举那些红旗,去喊那些口号,我只愿静静地,静静地长大,静静地跟着喜欢的古城一起变老,她的每一块砖,每一条街道,每一座装满历史和故事的瓦房,都会给我带来美好而温馨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