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师专七七级物理班同学毕业三十五周年聚会电视片《欢聚浔庐》

九如

<p class="ql-block"> 欢聚浔庐</p><p class="ql-block">九江师专七七物理毕业35周年聚会</p><p class="ql-block">电视录像解说词</p><p class="ql-block">出九江东门,原是郊区。有个地方叫三里街。九江师专1977年在这里建校,人气就旺起来了。</p><p class="ql-block">三十五年前从这里走出的物理班的学子们,相约今天到母校聚会。虽然九江四所高校合并成立了九江学院,这里已更名为九江学院浔东校区, 但这里还是学子们的母校。</p><p class="ql-block">当年唯一的教学楼,经过里外的重新装修,已更名为立本楼。</p><p class="ql-block">年龄最小的同学从武汉来了。</p><p class="ql-block">扎根县乡教书育人的同学来了。</p><p class="ql-block">南昌的同学来了。</p><p class="ql-block">广州的同学来了。这位探险旅行者刚从西藏归来,这已经是他第八次进藏。</p><p class="ql-block">上海的同学来了。</p><p class="ql-block">九江市区的同学来了。</p><p class="ql-block">远在美国的游通建,钟晓雄,王少江同学不远万里也来了。</p><p class="ql-block">七七年高考的录取率,近乎百里挑一。这些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在中国教育史上或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全班56名同学,高中老三届的有40名,大多已三十而立,为人父母。年龄最小的才16岁。高中老三届的同学进校前,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种田的,驾船的,杀猪的,拉板车的。这些十年来从事繁重体力的劳动者,凭着当年的功底考出了好成绩而被录取。</p><p class="ql-block">毕业后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一线当教师。</p><p class="ql-block">有成为高校教授、硕导、博导者。</p><p class="ql-block">有成为学校名师者。</p><p class="ql-block">有成为党政部门领导,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者。</p><p class="ql-block">三位数学老师,董超,李君士,吴振荣应邀来参加我们的聚会。</p><p class="ql-block">远在上海的卢书城先生和旅居上海的胡业腾先生因年事已高不能前来和我们同乐。我们再次祝福二位先生,身体健康阖家幸福。</p><p class="ql-block">我们怀念早逝的汪鸿伟,陈齐耕,喻新堡,蒋礼筠四位同学。</p><p class="ql-block">我们深切缅怀王生贵,钟克武,赵恒健,张述严,郭庆之五位先生,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虽然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工作,做出了无愧于母校的成就。</p><p class="ql-block">校园的建筑景色今非昔比。体育场,图书馆都是离开学校后所建。</p><p class="ql-block">学校刚建之时,水电供应都捉襟见肘。遇上晚自习停电,教室里燃起一片烛光。</p><p class="ql-block">当年校舍简陋,学习生活总是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聚会筹备时,有人提议要重温学生生活。把在食堂排队、买饭、用餐的情景再现。</p><p class="ql-block">师范生,除带工资上学的,国家都提供17元的伙食费,以饭菜票的形式发给同学。</p><p class="ql-block">吃饭时自带餐具,排队,在窗口拥挤,甚至和其他班级买饭不排队的同学发生不愉快的事。</p><p class="ql-block">农村来上学的邹东再,吃完饭后调侃自己,把饭碗一摔说:老子有铁饭碗了。确实,上学改变了学子们的人生走向。</p><p class="ql-block">八里湖新城区是九江市的亮点。医院,学校,体育文化场馆,住宅小区建好后,政府大楼也相继搬迁过来。</p><p class="ql-block">先后参观了九江博物馆,城市展示馆和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同班的周金水,罗克桢,王凯洪,余忠茂,万九如等曾在这块现在称之为最有希望的土地上耗费了十年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1980年暑假,同学们匆匆离开学校,各奔实习点。既没有饯行,也没有聚餐。很多同学从此一别,天各一方,就再没有大聚会的机会。</p><p class="ql-block">聚餐,解馋、改善伙食已经不是重要的选项。重要的是叙旧,叙同窗情,叙说别后的人生,成就。</p><p class="ql-block">重要的是祝酒,祝阖家欢乐,祝大龄同学身体健康,祝年青同学事业更上一层楼。祝远在上海的老师们,阖家欢乐,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聚会第二天,安排上庐山游览,是否有同学从来没有登过这个近在咫尺又名闻中外的牯岭呐?</p><p class="ql-block">庐山,山上有座城,风光秀丽。秋夏时节,气候宜人。</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夏都。</p><p class="ql-block">含鄱口,顾名思义,站在这里可远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p><p class="ql-block">庐山植物园,因时间所限,同学们没有进园参观。</p><p class="ql-block">被梁启超先生称为大学问家陈寅恪先生夫妇的墓,就安葬在园内。</p><p class="ql-block">两任国防部长都栽在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的会议上。</p><p class="ql-block">“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大林寺桃花》,印证了庐山的节令比山下要晚,炎热的夏季,庐山的气温比山下低十度左右。 </p><p class="ql-block">庐山也成为避暑胜地。</p><p class="ql-block">公元815年,白居易贬官到江洲任司马,“住进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在庐山有没有类似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只是后人的臆想,在此处做了个人造景点。</p><p class="ql-block">花径对面的锦绣谷入口,有一条小道,八十年代开发,从这里可蜿蜒直至仙人洞,沿途可观赏庐山嶙峋的山势,并远眺山下沙河街。</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夫人江青曾在此拍了一照片,从锦绣谷过来的山道上,拍摄御碑亭的远景。毛泽东为这张照片题了一首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张照片被拍卖了三十四万元。</p><p class="ql-block">仙人洞,据说是道家吕洞宾修炼之处。</p><p class="ql-block">因各种原因,陈荃,郭寅,扈象瑜,金立刚,焦惟达,洪孟海,张莱宗,郑玶玫,吴惟德,夏培鸣十位同学未能到会。这些同学的心和大家在一起,还给聚会提供了赞助,我们期待来年和这些同学再相聚。</p><p class="ql-block">远在德国的陈荃给聚会的同学发来了热情洋溢的问候。</p><p class="ql-block">庐山晚会开始了,欣赏了三十多年前的青春靓照。</p><p class="ql-block">欢歌笑语声中,同学们相继发表了感言。唱出了心中的欢歌。</p><p class="ql-block">在悲壮激昂《毕业歌》合唱声中,晚会结束。</p><p class="ql-block">我们期待着来年的再聚会。</p><p class="ql-block">摄像:王少江</p><p class="ql-block"> 周金水</p><p class="ql-block"> 万九如</p><p class="ql-block">撰稿:万九如</p><p class="ql-block">解说:胡友静</p><p class="ql-block">剪辑:万九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