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汝林传记美篇:逐梦影视艺术之路——55年奋斗历程掠影

景汝林

<p class="ql-block">  星转斗移,时光荏苒。</p><p class="ql-block"> 本人从事影视新闻宣传和教学管理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在军队和地方工作时间参半。从1967年7月我中师毕业起计算工龄,到2021年10月辞职二次退休,我先后为国家工作了55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9年初冬,在“珍宝岛事件”平息之后不久,国家年度第二次征兵中,我怀着一颗到部队大熔炉锻炼成长的赤诚之心,放弃了“拿工资吃皇粮”的国家干部(公办教师)身份,投笔从戎,来到西安通信兵8150部队服役。新兵训练结束下连不久,我有幸被连指导员刘士瑞和连长骆兴元推荐,到团机关电影放映组和广播室工作。开启了我入伍前就深爱的电影放映和图片摄影宣传报道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很崇拜“记者”工作,看到报刊上发表的记者拍摄的照片和文字报道,羡慕至极!梦想自己以后也能当个记者。到部队机关工作后,我刻苦自学电影放映技术和摄影基础知识,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积极参加部队与地方举办的电影放映和摄影学习班,部队也曾多次派我并让我带队去北京,观摩全国、全军美术摄影展览,使得自己的放映和摄影技术得以迅速提高,加之本人中师毕业的文字功底,很快就能独立完成电影放映任务,以及部队的拉练、军训、会议、运动会、演出晚会、拥政爱民等活动的拍摄和对外宣传报道工作,记者风范崭露头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2年10月,“通信兵篮球联赛”在北京举行。我作为“401部队篮球队”的一员,参加了比赛。并有幸在京西宾馆“联赛欢迎晚会”上,见到了叶剑英元帅,还拍下了叶帅接见参赛队员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通信兵篮球联赛结束回西安不久,就听说总政提出部队提干对象要有连队经历的要求。于是,就有了年末部队决定让我下连锻炼,跟随三营九连到青藏高原,参加周恩来总理亲自督建的“530”工程,即格尔木到拉萨输油管道的通信配套工程施工。对此,我当时曾感到彷徨和困惑过。我是放弃国家干部身份来当的兵,要正式提干还要再去锻炼?但又一想,“识时务者为俊杰”,大政不可违!否则会前功尽弃。我很快就到九连报到,做好出发前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1972年年底——1974年5月,是我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也是我经历的第一次生死考验。我们从西安三桥货站乘坐“闷罐车”西行,三天三夜才到达甘肃与新疆交界处的“红柳园”车站。而后,又换乘青藏兵站部汽车三团的解放牌大卡车,经敦煌、阿克塞,先后翻越当金山、祁连山进入青海,经大柴旦、察尔汗盐湖,共约七百公里路,又是三天三夜才到达格尔木。稍作休整后,正式踏上青藏公路,翻越昆仑山口,经不冻泉、纳赤台、二道沟、五道梁、楚玛尔河(即可可西里),还是三天三夜才到达目的地——沱沱河。连队在沱沱河沿大桥畔一个原修建青藏公路时留下的破旧工棚处,安营扎寨了。这里海拔4600多公尺,风吹石头跑,扎一顶帐篷,要费内地数倍的气力。水在沸腾时只有六七十度,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百分之三四十,胸闷气短,头晕头痛,大口喘气也无济于事!憋的大家都鼻青脸肿,那种难受是内地人难以想象的。米饭蒸不熟,牦牛肉也煮不烂,连队仅靠自带的一点咸菜伴着夹生饭维持生活。我躺在帐篷里大口喘气,感觉从西安来到这里,就像是从天堂下到了地狱! </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在到达沱沱河安营扎寨后不久,就被调回格尔木“通信工程大队”(后字288部队)政治部,担任电影放映和宣传报道工作,但我的工作范围更大了!要来回战斗在格尔木——拉萨间1400公里的青藏线上,为沿途部队放映电影、发放文体用品、采访拍摄报道。在这平均海拔4500公尺以上的世界屋脊上,我经受了极度缺氧,濒临死亡的考验;经历过高原翻车又误喝汽油加煤气中毒的遭遇;吃过生牦牛肉和牛粪烤馒头,一年四季天天吃夹生饭萝卜和土豆,固体鸡蛋酱油醋,还有各种冷冻食品和罐头。青藏公路每隔80公里左右,有一个兵站和道班,赶上饭点了,才能吃上口饭,否则就得赶下一个兵站了。有时赶上与汽车团的车队碰在一起,还得抢饭吃!也不一定抢得到。时间一长,肠胃功能每况愈下!全凭那时年轻,抗造!能活着回来真是万幸! </p><p class="ql-block"> 可正是这种环境,锻炼了我的坚强意志!在我人生以后的岁月里,受益匪浅。这一段经历,实属轻描淡写,我在“传记小说”里,有详细的回忆录。 </p><p class="ql-block"> 我是幸运的,1974年4月部队正式任命为8150部队放映组长,5月即把我调回西安,并立即到北京通信兵部报道,参加总政与兵部联合在清西陵通信一团举办的“全军电影放映技术集训队”学习。集训队结业后,我被留队任教。1975、76又连续办了两期集训,直到76年8月才正式返回西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人几年的教学实践,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1977年,又被陕西省军区电影放映文化工作站借调去,参加省区驻军部队放映人员的技术考核、颁发“放映合格证书”工作。期间,跨越秦岭山脉,走遍了三秦大地,涉足海陆空部队和秘密基地,开阔了我的眼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8年,全军恢复军校招生。5月,我被调往通信兵部西安王曲有线电通信技术学校,仍然在政治部宣传科负责电影放映组和宣传报道工作。我拍摄记录了学校初建、招生开学、院校生活、友好往来、拥政爱民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 </p><p class="ql-block"> 1980年,本人又奉命到浙江江山通信七团,参加了总政和通信兵部联合举办的“全军电影放映技术集训队”的教学工作。 </p><p class="ql-block"> 1981年,我在圆满完成江山放映集训队教学和评定放映技术等级,并颁发证书工作后返回西安。1982年从王曲技校调到总后西安办事处(后字203部队)和第四军医大学共管的,我爱人所在单位“西安解放军323医院”政治部工作,仍分管新闻宣传报道业务。离开了我生活战斗了14年的通信兵系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323医院工作后,我利用送稿发稿工作之便,在西安很快结识了陕西摄影界的龙吼、刘复汉、侯登科、丁慎忠、郑军、潘科等一大批摄影大家,并加入了“陕西摄影家协会”,被陕西电视台和西安电视台聘为“特邀记者”。同时,还有幸结识了作协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著名作家,以及西安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吴天明、摄影师张艺谋等,为我的本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1982—1985年,是本人新闻摄影报道工作的高峰期,几乎每天都有影视作品在国家和部队媒体、省市电视台、各种报刊、杂志、画报上发表,范围达60多家。曾获得大军区“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荣立三等功,获得提前晋级奖励。在兰州军区部队和西安市的业内已小有名气。 </p><p class="ql-block"> 1984年,兰后28分部选派我前往南方购置摄录象设备。本人先后经对南海舰队湛江基地、广州、番禺、佛山、新会、中山、珠海、拱北、深圳、蛇口等地的影视器材市场调研后,决定在深圳购买,即邀分部领导到深圳来拍定。后由分部财务处林处长和宣传科李伟佳干事,一起来办理了购买手续。之后,我便成了这套设备的第一使用者,为323医院和分部拍摄了多部电视专题记录片,先后在陕西、西安和央视播出,可谓“一鸣惊人”,在医院、部队和地方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自此,开启了我摄影与摄录像艺术同步奋进之路!</p><p class="ql-block"> “南下调研设备”期间,我自然不会放过所到各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的拍摄机会,有许多摄影作品就是那时创作的,如深圳的《崛起》、新会的《小鸟天堂》等,就是其中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年3月,因我影视新闻业绩突出,被调往兰州军区工作。1986—1987年,奉命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担任老山前线战地记者,这是我人生经历的第二次生死考验,也是我一生的荣耀!期间,我拍下了大量珍贵的现代战争实况资料,因战负伤,荣立战功。这段参战经历,我撰写了一篇20万字的“纪实文学”,在此恕我不再详述。</p><p class="ql-block"> 参战期间,我结识了许多因战而来的文学艺术家,特别是有幸请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张振富和耿莲凤、张秀芬歌唱家,为我在老山前线拍摄的专题片《中华母子情》演唱了主题曲和小夜曲。还有随47军参战的王红、马夫、梁子、安晓青等军旅摄影家。</p><p class="ql-block"> 1987年5月,本人圆满完成了老山前线的战地记者工作任务后,调回西安兰后二十八分部,有幸就读总政西安政治学院“影视技术与管理”专业班,结识了作为特聘教授的著名影视专家王纪言,摄影大家柳成行、胡宝玉等。学习期间,被评为“三好学生”,并获得了“优秀学研成果奖”!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政院毕业不久(1991年),本人就被选定转业到中共西安市委组织部,筹建“西安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同步开展党员专家宣传报道,配合市上的中心工作。开启了我地方从政之路,官至正处,担任电教中心主任。 </p><p class="ql-block"> 1992年度,是我转业到西安市委组织部,主持党员电教中心工作后,成果卓著的一年。我策划、撰稿、拍摄、编辑制作的政论片《金色的航线》荣获中组部“红星二等奖”;人物专题片《爱的奉献》获中组部一等奖,并被公安部选定向全国出版发行,同时在央视播出。我还拍摄的许多专题摄影作品,在党员电教杂志和各种报刊上发表。 </p><p class="ql-block"> 1994年10月,为总结和回顾“西安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以市委组织部的名义,拍摄了一部电视专题片《红星闪耀》。市委书记程安东,题写了片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4年底,本人同时被陕西省委组织部和山东省委宣传部选定,并同时发了商调函,西安市委组织部征求我个人的意愿酌定。这样的好事在我当时却一时难决,经反复考虑还是决定调回山东。众所周知,1994年山东电视台在全国第一家“上星”、全国第一条高速路“济青高速公路”通车,山东经济发展迅速,个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这是吸引我调回山东工作的重要因素。最终经由山东省人事厅调往山东电视台工作。 </p><p class="ql-block"> 在山东电视台我工作了18年,通过本人一路既往的努力,在电视艺术界获得了可喜的成绩,节目获奖颇多,本人词条被收入《中国电视人》辞书。同时得以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研究生”班深造。从正处级干部到新闻高级职称,从制片人到节目统审,从社教部到文艺部、再到农科频道、广告部、对外联络办(卫视落地办),最后在新闻中心节目统审岗位上退休。为山东电视台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退休前,本人就被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特聘客座教授。退休后,立马又被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聘为山东老年大学“摄影艺术专业教授”,且是该校唯一有高级职称的教授,这一干又是10年。十年间,我为山东老年大学编撰了教学大纲、理顺了摄影艺术专业班级层次设置、招生和教学计划,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老年摄影研究生班,并担任首位导师。我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在全国推广,并受到国际老年大学协会的关注,主席兼大学校长维拉斯先生,曾率团亲临我的教学课堂考察和观摩,并给予了我高度评价和赞扬。我坚持每学期带领学员外出采风创作实践,本人和学员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年磨一剑,我为老年教育倾心奉献余热,成果卓著,2021年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被评为“山东省银龄榜样”。(后附事迹材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本人辞职离校二次退休,回归家庭生活。回望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55年弹指一挥间,我在“逐梦影视艺术”中,追光逐影,不懈努力,砥砺前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华夏大地。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咸,感悟人生百味,有辉煌荣耀的时刻,也有走麦城的感受。在奋进征途上,我欣慰结识了许多影视艺术与演艺界的名流,成为我的偶像和榜样。终到老时虽不名声显赫,也当算一个成功者。我为自己而自豪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现以美篇的形式,用250幅照片,把我55年“逐梦影视艺术”之路的奋斗历程(掠影)展示给大家,希望您能喜欢。</p><p class="ql-block"> 谢谢!</p><p class="ql-block"> 影视艺术新闻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参战老兵:景汝林 </p><p class="ql-block"> 2023.09.08 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 本篇2001年以前的照片均为胶片摄影,之后的照片都是数码相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8150部队生活战斗了十年,通信二团是我人生启航的第二故乡,从放电影开始,开启了我追逐影视艺术梦想之路,令我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  放映之前——擦拭“解放103型电影放映机”。</p> <p class="ql-block">  播报新闻(用标准的山东普通话)</p> <p class="ql-block">  1972年10月,“通信兵篮球联赛”在北京举行。我作为“401部队篮球队”的一员,参加了比赛。并有幸在京西宾馆“联赛欢迎晚会”上,见到了叶剑英元帅,还拍下了叶帅接见参赛队员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1972年通信兵篮球联赛”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  参赛运动员列队步入赛场</p> <p class="ql-block">  突然间,叶剑英元帅出现在京西宾馆欢迎晚会现场。</p> <p class="ql-block">  叶帅接见参赛运动员</p> <p class="ql-block">  兵部首长上台与广州杂技团的演员握手祝贺</p> <p class="ql-block">  开幕式上参赛篮球队整齐列队(第二列左起第三人是本人)</p> <p class="ql-block">  男篮开赛</p> <p class="ql-block">  现场观战的部队官兵</p> <p class="ql-block">  兵部机关女队与兵后工厂女队在争球</p> <p class="ql-block">  兵部“闪电文工团”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上,为前来游览的篮球队员们演出节目。(左一演员后边是我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兵部首长为我们401部队篮球队颁奖</p> <p class="ql-block">  闭幕式现场</p> <p class="ql-block">  通信兵篮球联赛结束回西安不久,就听说总政提出部队提干对象要有连队经历的要求。于是,就有了年末部队决定让我下连锻炼,跟随三营九连到青藏高原,参加周恩来总理亲自督建的“530”工程,即格尔木到拉萨输油管道的通信配套工程施工。</p><p class="ql-block"> 对此,我也曾感到彷徨和困惑过。我放弃国家干部身份来当的兵,要正式提干还要再去锻炼?但又一想,“识时务者为俊杰”,大政不可违!否则会前功尽弃。我很快就到九连报到,做好出发前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年底——1974年5月,是我人生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也是我经历的第一次生死考验。我们从西安三桥货站乘坐“闷罐车”西行,三天三夜才到达甘肃与新疆交界处的“红柳圆”车站。而后,又换乘青藏兵站部汽车三团的解放牌大卡车,翻山越岭,经敦煌、嘉峪关、大小柴旦,三天三夜才到达格尔木。稍作休整后,正式踏上青藏公路,翻越昆仑山口,经不冻泉、纳赤台、二道沟、五道梁、楚玛尔河(即可可西),又是天两三夜才到达目的地——沱沱河。连队在沱沱河沿桥畔一个原修建青藏公路时留下的破旧工棚处,安营扎寨了。这里海拔4700公尺,风吹石头跑,扎一顶帐篷,要废内地数倍的气力。水在沸腾时只有六七十度,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百分之三四十,胸闷气短,头晕头痛,大口喘气也无济于事!憋的大家都口唇发紫鼻青脸肿。米饭蒸不熟,牦牛肉也煮不熟,连队仅靠自带的一点咸菜伴着夹生饭维持生活。我躺在帐篷里只喘大气,感觉从西安来到这里,就像是从天堂下到了地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尽管我在到达沱沱河安营扎寨后不久,就被调回格尔木“通信工程大队”(后字288部队)政治部,担任电影放映和宣传报道工作,但我的工作范围更大了!要来回战斗在格尔木——拉萨间1400公里的青藏线上,为沿途部队放映电影、发放文体用品、采访拍摄报道。在这平均海拔4000公尺以上的世界屋脊上,我经受了极度缺氧,濒临死亡的考验;经历过高原翻车又误喝汽油加煤气中毒的遭遇;吃过生牦牛肉和牛粪烤馒头,一年四季天天吃夹生饭萝卜和土豆,固体鸡蛋酱油醋,还有各种冷冻食品和罐头。肠胃功能每况愈下!全凭那时年轻,抗造!能活着回来真是万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青藏高原艰难困苦的生活,对人体和精神的折磨是巨大的!几年下来,有不少官兵败下阵来,造成终身残疾。由于缺氧造成的心脏肥大、脑神经损伤,以及饮食没有规律、吃生食和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胃肠功能低下,缺乏维生素等各种疾病都来了。未老先衰,是参加高原施工人员的“统病”,而他们没有得到国家应有的补偿和关照,是令人痛心的事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可正是这种环境,练就了我的坚强意志!在人生以后的岁月里,受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一段经历,我在“传记小说”里,有详细的回忆录。</span></p> <p class="ql-block">  “昆仑山上一棵草”(青海格尔木,海拔3000公尺)</p> <p class="ql-block">  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傲视远方</p> <p class="ql-block">  在格尔木气象站低矮的土房内办公</p> <p class="ql-block">  放映之前检查拷贝</p> <p class="ql-block">  “后字288部队高原篮球队”(前排中8号是本人),当年打败了威震格尔木多年的农建四师篮球队,惊爆全城。</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后字288部队庆祝“十大”胜利召开大会上发言</p> <p class="ql-block">  节假日在戈壁滩上骑骆驼玩</p> <p class="ql-block">  战友同乐</p> <p class="ql-block">  骑马也是一种消遣</p> <p class="ql-block"> 西藏拉萨,神秘的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  球队在布达拉宫畅玩(右一是我),那时我们的脸都是“高原黑”。</p> <p class="ql-block">  从布达拉宫俯瞰拉萨城(后排右二是我)</p> <p class="ql-block">  罗布林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世界屋脊架银线》</p> <p class="ql-block">  《现场技术攻关》</p> <p class="ql-block">  《畅通无阻》</p> <p class="ql-block">  格尔木“总后青藏兵站部文化工作站”所在地留影(左二是我)。我是这里的常客,电影拷贝和文体用品都要到这里领取。</p> <p class="ql-block">  我在青藏线上工作的见闻和故事很多,“掠影”不可能全部展示给大家,我的“传记小说”里有详细讲述。</p> <p class="ql-block">  1974年4月,我被正式任命为8150部队的“放映组长”,接到返回部队的通知后,立即告别通信工程大队的领导和战友们,告别我为之出生入死艰苦卓绝顽强战斗的青藏高原,返回西安。5月,即去北京参加由总政治部与通信兵部联合在清西陵通信一团举办的“全军电影放映技术集训队”。</p> <p class="ql-block">  “总政全军电影放映技术集训队”在清西陵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刚刚从青藏高原返回内地的我,又黑又瘦。</p> <p class="ql-block">  放映机课堂教学(后排左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  绘制幻灯片实习现场(左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  切磋技艺(后左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  清西陵大殿前留影(右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  “较劲”(左一是黑瘦的我)</p> <p class="ql-block">  正殿前留影(左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  仪道旁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  潇洒玩一回</p> <p class="ql-block">  课余娱乐</p> <p class="ql-block">  集训队在北京十三陵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集训队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总政电影集训队结业后,我被留队任教。75、76又连续讲了两年课,期间还为401部队举办了一期电影放映培训班,直到1976年8月才正式返回部队。不久,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拿起照相机记录了全团官兵沉痛悼念毛主席的感人场面。从连队到机关,从营区到皇子坡少陵塬,回荡着悲恸的哭声!大礼堂里追悼会上,全团官兵泪如泉涌,个个哭成了泪人。此情此景,我的眼睛也被泪水糊的看不清取景画面,只能是“盲拍”了。这让我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便在完成正常电影放映计划和部队新闻播报的前提下,全身心的投入到部队开展军训的宣传报道中去,拍摄了许多富有历史纪实意义的照片,在通信杂志、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等报刊上发表。</p> <p class="ql-block">  图片报道《用毛泽东思想统帅军事训练》</p> <p class="ql-block">  尚华团长(右一)检查发报训练,发报者为二连的高立敏。</p> <p class="ql-block">  营长刘贵州(右)监听发报效果</p> <p class="ql-block">  电传站在集体切磋发报技巧</p> <p class="ql-block">  《争分夺秒》——接力分队在训练架设天线</p> <p class="ql-block">  《刺破青天》</p> <p class="ql-block">  1978年5月,我被调往西安王曲有线技校,仍然在政治部宣传科负责电影放映组和宣传报道工作。拍摄记录了学校初建、招生开学、院校生活、友好往来、拥政爱民等珍贵的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  王曲技校建校初期,教职工一起搬运机器设备。</p> <p class="ql-block">  宽阔明亮的教室——自己动手改建旧营房。</p> <p class="ql-block">  教员集体备课</p> <p class="ql-block">  学员在机房测试机器</p> <p class="ql-block">  学员课后互助学习</p> <p class="ql-block">  《聚精会神》</p> <p class="ql-block">  看电影之前学员队之间的《拉歌》</p> <p class="ql-block">  学校联欢会(左一为王忠民)</p> <p class="ql-block">  《龙腾虎跃》——学员队课余篮球比赛</p> <p class="ql-block">  1979年5月,我在领取了结婚证的当天,就赶往兰州军区华县五七干校“兰州军区电影放映集训队”报到,担任教员。这是兰州军区通过陕西省军区文化电影工作站,向技校发出的邀请。</p><p class="ql-block"> 半年的集训尚未结束,通信部又发来通知,要求我务必在1980年3月1号前,赶到浙江江山第七通信团报到,参加总政与通信兵部联合举办的“全军电影放映技术培训暨放映技术等级考核发放证书”工作,要求提前做好工作交接及各项准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华县任教期间,利用节假日去爬华山,既锻炼了身体,又拍摄了许多华山风光作品,曾在技校办过“华山风光摄影展”,深受教职员工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图为本人在中峰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张《西岳华峰》的作品,以一棵劲松为前景,西峰和远处的华阴县城和村庄清晰可见,黑白影调更具美感!曾被南方周末、健康报、陕西画报、西安晚报、生活画报等刊发,并多次在影展中获奖。</p> <p class="ql-block">  这张《华山秋韵》是25年后,我再次登上华山,几乎是在同一个位置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侧望西峰</p> <p class="ql-block">  远眺西峰</p> <p class="ql-block">  “仙掌崖”</p> <p class="ql-block">  北峰秋色</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0月,杭州的桂花芳香四溢,让人流连忘返。本人在圆满完成总政治部和通信兵部,联合在浙江江山通信七团举办的“全军电影放映技术培训班”的教学和评定放映技术等级,并颁发证书工作后,我正式调离西安通院,结束了13年的通信兵战斗生活,到总后西安办事处(后字203部队)和第四军医大学共管的,我爱人所在单位“西安解放军323医院”政治部,分管新闻宣传与保卫工作。</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杭州岳王庙内留影</p> <p class="ql-block">  “尽忠报国”碑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杭州著名的“楼外楼”</p> <p class="ql-block">  从1981年开始,本人师从我国著名摄影大师吴印咸,开启了彩色摄影创作之路。图为吴印咸大师在“陕西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学习班上讲课。</p> <p class="ql-block">  课前准备(连接麦克风)</p> <p class="ql-block">  讲授花卉拍摄</p> <p class="ql-block">  1982—1985年,是本人新闻摄影报道工作的高峰期,几乎每天都有影视作品在国家和部队媒体、省市电视台、各种报刊、杂志、画报上发表,范围达60多家。曾获得大军区“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荣立三等功,获得提前晋级奖励。在兰州军区部队和西安市的业内已小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  《步步情深》(“健康报”首刊)</p> <p class="ql-block">  《一丝不苟》——实验室军医赵慧芳</p> <p class="ql-block">  323医院骨科主任李勤,带领大家成功完成“脚趾代替手指”的游离移植手术。</p> <p class="ql-block">  “脚趾代替手指”游离移植手术成功后的右脚和左手</p> <p class="ql-block">  《脉脉情深》——供应室护士在清洗乳胶输液管</p> <p class="ql-block">  《胜似亲人》——323骨科护士唐淑兰在护理小病号。该作品荣获“全国卫生摄影大赛”一等奖,并在北京和湖南益阳展出。</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益阳展览大厅,向观众介绍《胜似亲人》作品。</p> <p class="ql-block">  《护理知识竞赛》</p> <p class="ql-block">  《边区情深》——解放军323医院医疗队送医送药到陕北革命老区。该片曾被新华社向世界发布,并在“第五届全国美术摄影展览”中获奖,填补了兰州军区参赛空白,本人获得提前晋级奖励。</p> <p class="ql-block">  以上这些作品,只是我发表作品的一小部分,都曾在全国多家大报大刊以及各地纸质媒体发表刊登。</p> <p class="ql-block">  1983年,第8期《民族画报》发表了本人拍摄的《争回失去的青春》人物专题摄影报道,伴着科学兴国的春风,开辟了我新闻报道工作通向中央国家媒体的希望之路。此后,人民画报、中国画报、民族画报、解放军画报、解放军后勤杂志、健康报等大报刊,不断刊发我的作品。同时,结识了一批中央国家媒体的编辑和负责人,这为我以后的发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发表本人作品的部分《民族画报》期刊。</p> <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第8期《民族画报》刊发的本人拍摄的《争回失去的青春》人物专题报道。</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当年都是用胶片拍摄照片。本人白天采访拍摄,晚上要在暗室冲洗胶片,放大照片,有时要干个通宵,第二天一早就得到报刊编辑部送稿、对外发稿。我为此付出多少心血,只有我知道。</p> <p class="ql-block">  1984年,兰后28分部选派我前往南方购置摄录象设备。本人先后经对南海舰队湛江基地、广州、番禺、佛山、新会、中山、珠海、拱北、深圳、蛇口等地的影视器材市场调研后,决定在深圳购买,即邀分部领导到深圳来拍定。后由分部财务处林处长和宣传科李伟佳干事,一起来办理了购买手续。之后,我便成了这套设备的第一使用者,为323医院和分部拍摄了多部电视专题记录片,先后在陕西、西安和央视播出,可谓“一鸣惊人”,在医院、部队和地方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自此,开启了我摄影与摄录像艺术同步奋进之路!</p><p class="ql-block"> “南下调研设备”期间,我自然不会放过所到各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的拍摄机会,有许多摄影作品就是那时创作的,如深圳的《崛起》、新会的《小鸟天堂》等,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84—1985年,本人为解放军323医院创建了“323医院电视台”,每天播报自采的医院新闻,播放时髦的港台武打片和电视剧。84年年底,我被兰州军区后勤部科技处借调到兰州,为军区大院司政后机关和宿舍区,设计安装“闭路电视”系统,一干就是三个月。期间,我被军区选中,次年3月军区政治部就下达了“调景汝林同志到军区科技处任正营职参谋”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  1986—1987年,本人奉命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担任老山前线战地记者,这是我人生经历的第二次生死考验。期间,我披着硝烟,踏着焦土,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沿阵地采访,跟拍拔点作战的敢死队,拍下了大量珍贵的现代战争实况资料。本人因战负伤,荣立战功。战后我写下了20万字的战地纪实文学(待出版),这里就不能详述了。参战期间,我结识了因战来访的许多文学艺术家,结识了随47军参战的王红、马夫、安晓青、梁子等军旅摄影家。</p> <p class="ql-block">  《壮哉!南疆》</p> <p class="ql-block">  本人战斗在老山前线</p> <p class="ql-block">  《隐蔽拍摄》</p> <p class="ql-block">  《神圣的职责》——本人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采访</p> <p class="ql-block">  坚固的屯兵洞</p> <p class="ql-block">  《前沿哨所》</p> <p class="ql-block">  到访“八十年代上甘岭”(八里河东山)</p> <p class="ql-block">  跟访打不断的“钢铁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  到访威震南疆第一炮阵地</p> <p class="ql-block">  本人试操“南疆第一炮”</p> <p class="ql-block">  穿越“间歇地段”(百米生死线)</p> <p class="ql-block">  加筑掩体的猫耳洞</p> <p class="ql-block">  生死四兄弟(战地记者组)</p> <p class="ql-block">  47军政治部宣传干事王红,在老山前线荣立一等功。</p> <p class="ql-block">  王红跟随拔点作战的突击队出击</p> <p class="ql-block">  马夫在老山前线荣立二等功。战后,我俩同时就读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是“影视专业班”的同学。2022年,他有幸被联合国授予“国际和平艺术家”称号。</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中)在曼棍洞139师战地医院,看望负伤的安晓青战地摄影家。</p> <p class="ql-block">  当年全国报刊争相刊发我“来自老山前线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  1987年5月,本人圆满完成了老山前线的战地记者工作任务后,调回了西安兰后二十八分部,有幸就读总政西安政治学院“影视技术与管理”专业班,被评为“三好学生”,并获得“优秀学研成果奖”!</p> <p class="ql-block">  1988年,本人(左一)在中国国防大学西安政治学院“影视专业班”学习时,向特聘教授解放军画报社著名摄影家柳成行请教。</p> <p class="ql-block">  本人(左一)与著名摄影大家、抗美援朝战地记者、西政院特聘摄影教授胡宝玉(中)、半坡博物馆馆长张学文,在西安“半坡博物馆”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9年7月,西政院举行“影视专业班毕业典礼暨学研成果奖颁奖仪式”。前排右二是本人,左三是马夫。</p> <p class="ql-block">  1989年与央视军事部刘效礼主任(左四)率领的大型系列片《望长城》主创人员,在西安“唐城宾馆”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刘效礼主任(右三)率领主创人员,专程到西安兰州军区28分部驻地,答谢分部向《望长城》摄制组无偿提供“蜜蜂”直升机用油,以及支持本人(左一)参与《望长城》的拍摄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91年,本人确定转业到中共西安市委组织部,筹建“西安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同步开展党员专家宣传报道,配合市上的中心工作。后被正式任命为电教中心主任(正处级)。</p> <p class="ql-block">  西安市南院门中共西安市委大院门口留影,院内远处就是市委组织部办公楼,苏联建筑。</p> <p class="ql-block">  本人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配合西安电视台,拍摄亚运圣火到西安。</p> <p class="ql-block">  1991年7月,本人在西安晚报社著名画家王西京的画室采访。</p> <p class="ql-block">  1991年度,本人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图为组织部副部长孙桂然,向本人颁奖。</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度,是我转业到西安市委组织部,主持党员电教中心工作后,成果卓著的一年。我策划、撰稿、拍摄、编辑制作的,为庆祝建党70周年的政论片《金色的航线》(片长35分钟),在当年三月中组部在郑州召开的“全国党员电教工作会议”上,荣获电教片评比“红星二等奖”;人物专题片《爱的奉献》获中组部一等奖,并被公安部选定向全国出版发行,同时在央视播出。我还拍摄的许多专题摄影作品,在党员电教杂志和报刊发表。</p> <p class="ql-block">  1992年3月,参加中组部在郑州召开的“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会议”。</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为庆祝建党70周年创作的政论片《金色的航线》(35分钟)荣获中组部“红星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  西安市委书记程安东,为本片题写片名。</p> <p class="ql-block">  制片职员表之一(电视截屏)</p> <p class="ql-block">  中组部“红星二等奖”奖牌</p> <p class="ql-block">  召开西安市党员电教工作会议</p> <p class="ql-block">  主持会议</p> <p class="ql-block">  召开座谈会(右二)为本人</p> <p class="ql-block">  本人采访市委组织部部长孙桂然</p> <p class="ql-block">  创作拍摄</p> <p class="ql-block">  市委书记程安东接受我们采访</p> <p class="ql-block">  西安市委组织部部长李洪熙,在电视上谈党员电教。</p> <p class="ql-block">  自己策划创拍的电视专题片片头截图</p> <p class="ql-block">  在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上,拍摄的人物专题片《白鹿塬之歌》片头。</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下乡检查党员电教片的播放情况</p> <p class="ql-block">  把电教设备送到基层党支部</p> <p class="ql-block">  全村群众翘首以盼</p> <p class="ql-block">  电教片播放现场</p> <p class="ql-block">  老汉心里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 在电视台开办党建栏目</p> <p class="ql-block">  下基层田间采访</p> <p class="ql-block">  为基层检修电教设备(右一是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物专题片《</span>爱的奉献》——全国十大民警梁春芳,在央视播出,并被公安部选定,向全国出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  公安部的答谢信</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人民画报》、《中国画报》上发表的人物专题摄影作品《种子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陕西画报》、《共产党员》、《党员电化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党建文汇》、《党员电教》和《陕西画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  采访基层党建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  本人在机房查阅资料</p> <p class="ql-block">  在西安市委大院,接待中组部党员电教中心副主任李环(左四)一行。(右四是本人)</p> <p class="ql-block">  1992年7月,本人到北京公安部和央视大楼送片,在军事部与刘效礼主任(中)和社交中心的张广义编导(右一)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2年10月,“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干部培训班”在黄山召开,合影第三排右起第11是本人。</p> <p class="ql-block">  1992年10月,中组部在黄山—杭州—宁波举办“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干部培训班”,期间结识了一批演艺界著名演员。他们当年是参加文化部的一个会议,与我们相逢在宁波北仑港,一个餐厅吃饭,天天见。我还为他们的联欢会拍了视频录像,同时拍下了许多演出剧照。</p> <p class="ql-block">  照片说明:</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电影演员于飞、本人、越剧名家王文娟、徐玉兰,电影名家陈述,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的都认识他“情报处长”,其他我就不一一介绍啦!</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5是影视演员严顺开!</p> <p class="ql-block">  1992年,我国首部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在央视播出后,轰动全国,各地万人空巷。年底,西安秦都酒店邀请《渴望》剧组到西安访问,免费接待他们。所到之处,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  《渴望》剧组演职人员在欢迎会上</p> <p class="ql-block">  《渴望》部分演员</p> <p class="ql-block">  本人(左一)与罗刚的扮演者在座谈会上交谈</p> <p class="ql-block">  1992年,我先后参加了大连、沈阳、深圳“全国计划单列市党员电教工作年会”。第二排(中)是我。</p> <p class="ql-block">  1993年,本人又创作拍摄了人物专题片《种子与希望》,同时拍摄了专题摄影,先后在央视播出和在《人民画报》、《中国画报》用29种语言文字刊发,一时间在市委市府广泛传送,为本人叫好。</p><p class="ql-block"> 至此,本人为西安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把电教工作推向了全国前列,获得了中组部“全国党员电教先进单位”称号,本人分别获得陕西省和西安市先进工作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  人物专题片《种子与希望》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荣获中组部红星二等奖,陕西省委组织部一等奖;我同时随拍的专题摄影作品,1994年4月同时被《人民画报》、《中国画报》用29种文字对外出版发行。</p> <p class="ql-block">  中组部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  1994年3月,西安市党员电教中心,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94年3月,“全国党员电教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广东佛山举行。代表合影中第二排左起第10人是我。</p> <p class="ql-block">  1994年10月,为总结和回顾“西安市党员电化教育中心”自成立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以市委组织部的名义,拍摄了一部电视专题片《红星闪耀》。市委书记程安东,题写了片名。</p> <p class="ql-block">  电视专题片《红星闪耀》片头截图</p> <p class="ql-block">  监制是组织部三位部长</p> <p class="ql-block">  1994年年底,本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选定,经由山东省人事厅办理跨省调动手续,调往山东电视台工作。</p> <p class="ql-block">  调回山东后,先以广电厅正处级干部的身份,派遣到山东电视台社教部协助主任工作。后在实行制片人制时,担任电视台制片人。</p> <p class="ql-block">  1995年,在山东电视台与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悦(右二)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本人在录制《崛起的鲁西北》大型直播节目时,与笑林(中)、李国盛(左一)合影。</p> <p class="ql-block">  《崛起的鲁西北》演播室录制现场</p> <p class="ql-block">  1999年,在山东卫视赈灾义演中,本人与山东话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玉梅合影。</p> <p class="ql-block">  “赈灾义演”现场</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末,山东电视台开办了一档《笑度周末》栏目,诚邀全国曲艺、歌坛和影视界的著名演员,参与节目的录制。当时我负责栏目的外联工作,有机会认识和采访了包括著名相声大师马季在内的,杨少华、赵炎、李金斗、石富宽、笑林、李国盛、孟凡贵等,以及山东省曲艺团、歌舞团和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的众多演艺大家——刘延广、孙立生、孙镇业、唐爱国,小品演员孙涛、邵峰等。还有歌唱家万山红、张秀芬,影视演员刘威等,为山东卫视赢得了不少的观众,收视率显著提升</p> <p class="ql-block">  1999年年底,本人在《笑度周末》栏目演播室录制现场操作座机。</p> <p class="ql-block">  栏目摄制组在北京马季的别墅内,采访相声大师马季。</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相声大师马季在采访现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相声大师李金斗</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石富宽</p> <p class="ql-block">  《笑度周末》摄制组与石富宽</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赵炎</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杨少华</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杨少华(中)、赵炎</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赵炎</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孟凡贵</p> <p class="ql-block">  与孟凡贵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99—2000年,本人与央视联合策划、摄制了大型海洋系列片《重返海洋》,一经央视播出,反响强烈!</p> <p class="ql-block">  中石油天津分公司“美洲豹”直升机组,配合我们的航拍。</p> <p class="ql-block">  起飞之前《重返海洋》策划、第一编导、航拍指导兼摄像——景汝林。</p> <p class="ql-block">  空中指挥</p> <p class="ql-block">  机上拍摄</p> <p class="ql-block">  俯瞰南海海域网箱养殖</p> <p class="ql-block">  航拍中与摄像配合默契</p> <p class="ql-block">  渔港一瞥(鲅鱼丰收)</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央视编导马伟平</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与深圳电视台同行</p> <p class="ql-block">  摄影作品:《蓝色家园》</p> <p class="ql-block">  《拥抱蔚蓝》</p> <p class="ql-block">  《渔归》</p> <p class="ql-block">《金色海岸》</p> <p class="ql-block">  《地球的血脉》</p> <p class="ql-block">  《碧海深处》</p> <p class="ql-block">  《南海神韵》</p> <p class="ql-block">  《网箱养殖》(海南陵水)</p> <p class="ql-block">《穿云破雾》(香港赤腊角航空港)</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在山东威海渔业博览会上,与央视主持人张政合影。(张政后来真的从政了)</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在青岛美术馆开馆仪式上,本人(左一)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右一),“高山下的花环”作者,作家李存葆(中)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02年,因工作需要,山东电视台把我调入“对外联络办”,负责卫视频道信号落地工作,对内就称“落地办”。孰不知,当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几乎都上天 (卫星)了,山东电视台作为国内第一家上天的卫视,已经没有了绝对优势;另外,应卫视信号落地的传输需求,各地有线网络像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一时间,他们开启了“坐地要价——交钱落地”的经营有线传输资源模式,谁给的钱多,就先落谁的信号。而各卫视台都在竞争收视率,急需信号全覆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激烈而旷日持久!就此,我曾写过一篇论文,发表在《山东视听》期刊上。 </p><p class="ql-block"> 最开始,一般省会城市一年要交七八十万落地费,地市级也就30万左右,而北上广深得一两百万。由于竞争激烈,落地费越谈越高,到2004年,北京歌华就收500万左右了。原来东北有很多地方都是山东人闯关东的后代,山东卫视落地不要钱,后来也得交十万二十万才行。那时我们“落地办”就像是“灭火队”,哪里出问题了就马上赶去处理,曾几何时,我一天飞三个城市——哈尔滨、长春和大连,马不停蹄的,奔走于中华大地。</p><p class="ql-block"> 期间,谈判的酒桌上,有时多喝一杯酒就能减费几十万,但我以我耀人的阅历,充分发挥自己的处事才智,虽不能喝酒,也为山东卫视节省了上千万的开支。</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山东邹平市电视台“走出家门的邹平人”专题栏目,在山东电视台“落地办”对我专访的几张视频截图。</p> <p class="ql-block">  栏目《走出家门的邹平人》片头(截图)</p> <p class="ql-block">  翻阅落地协议和合同</p> <p class="ql-block">  查阅落地资料</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卫视节目信号覆盖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接待外省区落地办的同仁们,攀登泰山。</p> <p class="ql-block">  2004年3月,“首届全国卫星电视节目覆盖研讨会”,在海南召开。第二排右起5是我。</p> <p class="ql-block">  此后几年,本人调到山东电视台新闻中心,担任节目统审工作,为争得和保持山东新闻上央视第一名,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2011年10月,本人正式退休。尚未办理退休手续,就被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内老干部局,聘为山东老年大学的摄影艺术专业教授,一干又是十年。</p> <p class="ql-block">  受聘山东老年大学,一干就是10年。</p> <p class="ql-block">  带领学员在大明湖景区实习拍摄</p> <p class="ql-block">  《答疑释惑》</p> <p class="ql-block">  《探讨》</p> <p class="ql-block">  《现场指教》</p> <p class="ql-block">  《有问必答》</p> <p class="ql-block">  《循循善诱》</p> <p class="ql-block">  《指点迷津》</p> <p class="ql-block">  《传授技艺》</p> <p class="ql-block">  《雪乡采风》</p> <p class="ql-block">  《情暖天池》</p> <p class="ql-block">  运动会上与校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  《深情讲授》</p> <p class="ql-block">  两任校长邀请教育厅厅长,到我的课堂参观指导。</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一角</p> <p class="ql-block">  吕德义校长带领北京市老干部局考察团,到我课堂参观考察。</p> <p class="ql-block">  国际老年大学协会主席维拉斯先生,在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和校长的陪同下,率领考察团到我的课堂观摩考察,并给予了我高度评价和赞扬。</p> <p class="ql-block">  握手告别</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山东老年大学为本人举办了“追光逐影 感悟人生”——景汝林从影50周年摄影作品纪念展。我是首位进入“山东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个人影展的人,且展期长达半个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次个展,也是对我“追逐影视艺术梦想”的一个总结。不忘初心,怀揣梦想,不懈努力,勇往直前!是我永生的信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人个展海报</p> <p class="ql-block">  开幕式前争相与本人在海报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局长兼山东老年大学校长吕德义、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张卫华,率领各部门领导,步入景汝林个人影展大厅。</p> <p class="ql-block">  吕德义校长提前来到会客室</p> <p class="ql-block">  张卫华书记与我谈笑风生</p> <p class="ql-block">  开幕式现场</p> <p class="ql-block">  各级领导与本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展厅全景</p> <p class="ql-block">  吕德义校长宣布影展开幕</p> <p class="ql-block">  张卫华书记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  傅立民副校长致辞</p> <p class="ql-block">  本人致答谢词</p> <p class="ql-block">  展览现场</p> <p class="ql-block">  拍下喜欢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交流观感</p> <p class="ql-block">  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学员争相与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接受媒体采访</p> <p class="ql-block">  应邀穿上当年的军装,展示军人风采。</p> <p class="ql-block">  夫人应邀到展</p> <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组织部来山东考察的领导,在山东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领导的陪同下,来到本人个展现场参观。</p> <p class="ql-block">  领导们认真仔细的听我讲解</p> <p class="ql-block">  中组部领导的参观,令这次个展蓬荜生辉,本人倍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p><p class="ql-block"> 十年磨一剑,我为老年教育倾心奉献余热,成果卓著。2021年6月,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本人被评为“山东省银龄榜样”!事迹在山东省委官方网站发布。我深感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它即是对我退休十年仍继续不懈奋斗的褒奖,也是对我一生的综合评价,我倍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  附:景汝林被评为山东省“银龄榜样”分事迹材料</p><p class="ql-block"> 发布时间:2021-06-09 </p><p class="ql-block"> 来源:山东省委老干部局</p><p class="ql-block"> (插图1:“山东省银龄榜样”发布网图)</p><p class="ql-block"> 《珍爱夕阳 拼搏奋进 </p><p class="ql-block"> 为老年教育添光彩》</p><p class="ql-block"> ——记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p><p class="ql-block"> 原主任编辑/记者景汝林</p><p class="ql-block"> (插图2:景汝林标准照)</p><p class="ql-block"> 景汝林,男,汉族,1951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11年10月退休,山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原主任编辑/记者,现任山东老年大学摄影艺术专业教授、导师,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特聘教授。</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景汝林老师进入山东老年大学执教的第10个年头。他从山东电视台退休后,就踏进了山东老年大学的大门,站上了“摄影艺术专业”的讲台。军人出身的他,秉承军队敢打胜仗的光荣传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启了他为老年教育奋力拼搏的新征程。10年来,他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为人师表,恪尽职守,不计较个人得失,带病带伤坚守教学岗位,以自己50多年从事影视创作和教学工作的经验以及在援藏建设和对越作战中担任战地记者的拼搏精神,认真严谨施教;他潜心研究老年教育,关爱每一个学员,遵循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新模式,以满足学员的求知需求;他处处为学校和专业发展着想,积极建言献策,争创第一,为实现学校“从办得最早到办得最好”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 插图3:景汝林教授为摄影艺术专业研究生班授课 )</p><p class="ql-block"> 在景汝林看来,老年教育不同于院校学历教育,老年教育也不单单是技能和兴趣教育。在当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老年大学教学模式的今天,需要开拓进取,创新思维,与时俱进,超越陈规,脚踏实地,因人施教,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老年大学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以主人翁的精神,甩开膀子加油干,办出自己的特色。为此,他倾心竭力奋斗了10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入职后,面对当时摄影教学杂乱无序的状况,景汝林积极呼吁学校编制和推行各专业学科教学大纲,用“纲举目张”来规范教学秩序。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率先策划、撰写了“摄影艺术专业教学大纲”,至2013年春季颁布实施,结束了山东老年大学建校近30年没有教学大纲的历史。与此同时,他放弃节假日和民政部门组织安排的疗养机会,编写了20多册、38万多字、6000多幅示范插图的PPT教程,填补了摄影艺术专业按大纲实施教学的教材空白。教学实践中,他注重调研,为学校提供了多个可行性教学方案,理顺了摄影艺术专业的学制、班级设置和招生模式。摄影是一门动手性很强的艺术,光在教室学不行,他积极带领学员到井冈山、陕北等革命老区和风景名胜地创作实践,先后组织了20次采风活动,着力探索在实践中教学的新模式,不断总结经验,论文在全国获奖并得以推广,学员们由衷地感叹:“景老师带领我们外出采风,把课堂搬到创作实践中,事半功倍,短短几天胜于半年的课堂学习,太给力了!”同时,他与学员创作出了许多有思想、有内涵、接地气的优秀摄影作品,先后有200多人次在国内外获奖。</p><p class="ql-block"> ( 插图4:景汝林教授在实习现场指导学员拍摄)</p><p class="ql-block"> (插图5:景汝林教授受邀到基层县市讲学)</p><p class="ql-block"> 为学校创新发展上台阶,他未雨绸缪,积极建言开设“艺术研究生院”,2019年春季,学校创立了首届“摄影艺术专业研究生班”并由他担任执教导师。据悉,这是当今全国唯一一个参照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试运行,且人数最多、平均年龄最大的“老年研究生班”,现已进入三年学制的第二年平稳运行。</p><p class="ql-block"> (插图6:景汝林教授为摄影艺术专业研究生班授课) </p><p class="ql-block"> 抗疫期间,景汝林在完成线上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配合学校远程教育,录制了16期(每期约1个小时)“摄影艺术基础课”视频课程,填补了山东自制远程教育视频摄影教材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插图7:景汝林教授录制远程教育课程)</p><p class="ql-block"> 景汝林十年如一日,为老年教育呕心沥血,奉献自己的余热,闯出了一片老年教育的新天地,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认同、效仿和赞扬。他创造和续写了山东老年大学新的历史,为学校增光添彩,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如今,他正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地带领摄影艺术专业四个班的学员们,再创教学辉煌,续写人生新篇章,实现新梦想。</p><p class="ql-block"> (插图8:国际老年大学协会主席维拉斯先生一行,在山东省委有关领导和学校校长的陪同下,观摩景汝林教授的课堂授课,给予了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中共山东省委老干部局</p><p class="ql-block"> 地址:济南市纬一路482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银龄榜样”个人事迹插图</p> <p class="ql-block">  插图1:“山东省银龄榜样”发布网图</p> <p class="ql-block">  插图2:景汝林标准照</p> <p class="ql-block">  插图3:景汝林教授为摄影艺术专业研究生班授课</p> <p class="ql-block">  插图4:景汝林教授在实习现场指导学员拍摄</p> <p class="ql-block">  插图5:景汝林教授受邀到基层县市讲学</p> <p class="ql-block">  插图6:景汝林教授为摄影艺术专业研究生班授课</p> <p class="ql-block">  插图7:景汝林教授录制远程教育课程</p> <p class="ql-block">  插图8:国际老年大学协会主席维拉斯先生一行,在山东省委有关领导和学校校长的陪同下,观摩景汝林教授的课堂授课,给予了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我55年的“逐梦影视艺术之路”,很难用这250幅照片说清楚,大家仅能从中领略个大概。有些时期或时段的经历,是我同龄人无法涉足的。因此,我很自豪和骄傲的说,我的人生阅历是丰富多彩的!回望走过的路,我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感到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耻辱!人生还有他求吗?我知足了。</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景汝林——</p><p class="ql-block">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香港现代摄影学会理事、</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中国新闻系列高级职称、</p><p class="ql-block">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特聘教授、</p><p class="ql-block"> 山东老年大学摄影专业教授、</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本色家园·银龄榜样”。</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在我四十余年的影视艺术创作和记者生涯中,从军队到地方,从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我结识或接待和采访过许多国家领导人、军队将领以及省市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著名人士。待资料汇集完毕后,再一一向大家介绍。</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赏阅!</p><p class="ql-block"> 影视艺术新闻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参战老兵:景汝林</p><p class="ql-block"> 2023.09.08 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