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对谱载昆元公出仕时间及后裔解读一、</p><p class="ql-block">对昆元公出仕时的时代背景及“仕于吴、隐于元”的理解从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以来,农民起义军如火如荼,似如破竹,到元朝末年,朝政废弛,社会动乱。至正16年(1356)初,昆元公因武功显著,受朝廷之命,以武略备员总戎之职,统兵携眷,率儿孙由西鲁平阳出镇吴省,驰援集庆(南京)。此时,元朝中原和南方大部地区已被反元武装占领:陈友谅占领两湖、安徽、福建大部或全部;明玉珍进占四川;方国珍控制今浙江宁波及浙东地区;张士诚控制了长江三角洲。而朱元璋则于至正十五年(1355)五月渡过长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又于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初一进攻集庆(南京),击败元中丞相蛮子海牙,后旬活捉并降服元将陈兆先及36000部众,月末击败元朝大军,诛杀御史大夫福寿,元朝所封的淮西宣尉使都元帅康茂才投降归顺朱元璋,因而于四月一日成功占领集庆(南京)。昆元公所率大军在赶赴集庆(南京)增援的途中,得知集庆(南京)御史大夫福寿战死,集庆(南京)被朱元璋攻占的消息后,便将所属部众驻扎于元朝唯一较完整、防御能力很强的龙兴(今南昌)。因元丞相胡廷瑞(胡美)总管下查埠(龙兴属下查埠管辖)、洞庭湖及周边地区,昆元公就安家在南昌豫章街铁树宫旁,受胡廷瑞节制。至正十八年(1358)夏,陈友谅攻取龙兴(今江西南昌),胡廷瑞不满元朝廷诬陷,将所统辖区部众投靠了陈友谅。此时陈友谅完全占据两湖、江西等地,封胡廷瑞为丞相,节制江西行省(江西由元易主陈友谅)。昆元公因世代领受皇恩,且年岁已高,借故辞官隐居。这就是我对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湖南安化谱载“昆元公始于西鲁之平阳,仕于吴、隐于元”的解读。此后: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天完皇帝徐寿辉欲迁都龙兴,陈友谅不从,遂止。至正十九年(1359)九月陈友谅借故谋杀名将赵普胜,十二月,设计骗天完皇帝徐寿辉迁都龙兴,出汉阳,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密谋伏兵于城外,尽杀其左右部属。至正十九年(1359)春朱元璋夺取江左、浙右各郡,与陈友谅势力接触,交界处池州,十月朱军攻下池州,朱、陈政权撕破和平假面。至正十九年(1359)十二月,陈友谅挟持欲迁都龙兴(今江西南昌)的徐寿辉,自称汉王,建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正二十年(1360)夏五月,陈友谅东伐朱元璋,并在途中锤杀天完皇帝徐寿辉,自立为大汉皇帝,年号大义,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陈冲破朱元璋长江太平防线,兵临集庆(今江苏南京)城下。至正二十年(1360)后(闰)五月,陈、朱双方在集庆(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城郊)城西北的龙湾镇一带展开恶战,这场战役,朱元璋完胜陈友谅,并在此战之后一举收复了被陈友谅占领的许多城池。此战为陈、朱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赶上乃至超过陈友谅,改变了朱元璋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以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打败并杀死陈友谅,消灭陈友谅</p> <p class="ql-block">建立的陈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史·列传第十一》这样记载了龙湾战役: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既僭号,尽有江西、湖广之地,恃其兵强,欲东取应天。太祖患友谅与张士诚合,乃设计令其故人康茂才为书诱之,令速来。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江东桥,呼茂才不应,始知为所绐。战于龙湾,大败。潮落舟胶,死者无算,亡战舰数百,乘轻舸走。张德胜追败之慈湖,焚其舟。冯国胜以五翼军蹙之,友谅出皂旗军迎战,又大败。遂弃太平,走江州。太祖兵乘胜取安庆,其将于光、欧普祥皆降。友谅遣兵复陷安庆。太祖自将伐之,复安庆,长驱至江州。友谅战败,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将吴宏以饶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龙兴降。 至正二十二年(1362),陈友谅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献江南重镇龙兴(南昌)城和所统地域于朱元璋。因此,江西由汉政权陈友谅易主吴朱元璋,朱元璋改龙兴为“洪都府”,胡廷瑞带少量随从跟朱元璋回应天府,命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守之,降将祝宗、康泰从之,令叶琛为洪都知府,率兵镇守洪都(今南昌)。至正二十二年(1362)3月,朱元璋令原来江西“投诚”过来的平章祝宗和枢密同佥、胡廷瑞的外甥康泰等所属之部立即离开洪都,发往湖北前线,听从调遣,随徐达征武昌,祝宗和康泰一行人被迫远行,一路上怨言不断,行军到了女儿港时,公开反叛,并杀回洪都。 知府叶琛战死,将军邓愈因仓促应战,寡不敌众,最后外逃。叛军很快占领了洪都城。徐达在湖北前线听到祝宗、康泰之乱的消息后,立即带领军队开赴洪都,迅速平定叛乱,杀了平章祝宗,枢密同佥康泰因为是胡廷瑞的外甥,被押往应天,听候朱元璋处置。朱元璋顾及了胡廷瑞的面子,放了康泰。 洪都之乱后,朱元璋感到“洪都重镇,屏翰西南,非骨肉重臣莫能守”,于是任命自己的侄儿大都督朱文正统元帅赵德胜、参政邓愈等一起镇守洪都,又以阮弘道为郎中、李胜为员外郎、汪广洋为都事前往佐政,程国儒知洪都府事,对洪都军政斑底和人员进行了大换血。原胡廷瑞部收归徐达,(昆元公长子求缮公、三子钟缮公此后可能随徐征战,)朱文正到达洪都后,“增浚城池,严为守备”。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今安徽寿县)、江南兵力空虚之隙,发兵号称60万,攻占吉安、赣州、新淦、南安、岭南、韶州、南雄等郡县,同时重兵围攻洪都。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顽强坚守,以2万军抗击陈友谅60万大军。当时,洪都的城墙被攻破多处,守军且战且筑,攻守双方踩着尸体作战,战斗之惨烈前所未有,伤亡都很惨重。朱军坚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陈军的有生力量,为朱元璋进行反攻赢得了时间。最终,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守城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军事上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对元末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正二十三年(1363)的鄱阳湖之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陈友谅败死。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的势力扩大到原陈友谅的所属地区。</p> <p class="ql-block">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接着,又与邓愈会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岭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风降附。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在常遇春攻克襄阳之后,邓愈又以湖广行省平章的官职,镇守襄阳等处。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封邓愈为右御史大夫。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十一月与徐达率军攻占了泰州。 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常遇春的军队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张士诚的羽翼,平江(今苏州)孤立无援,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围攻,平江城破,张士诚败死。常遇春以功进封为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当时北方元朝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削弱,所以,徐达、常遇春出师三个多月,即平定山东。洪武元年四月,明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遭遇,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算,史称塔儿湾大捷。这一仗,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陕西的门槛,为攻取元大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平章胡廷瑞(即胡美,又名胡廷美)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安吉、宁国、南昌、袁、赣、滁、和、无为等处卫军自江西由陆路取福建,戴德随征。胡廷瑞原为陈友定丞相,对陈军之虚实、地理之险易极为熟悉。十二月十六日,朱元璋又命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由水路直取福州,形成对福建水陆两路夹击之势。陆路于十一月三十日渡杉关,克光泽。陈友定闻讯,命其同佥赖正孙、副枢谢英辅、院判邓益率兵2万人守福州,自率精锐守延平(今福建南平),相为犄角。十二月二十八日,明军水路攻克福州,遂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地位。继而攻克延平。在水路军由东向西挺进时,陆路胡廷瑞、何文辉部由西向东连克邵武、建阳、建宁(今福建建瓯)。)然后两路大军同时挥师东南,为挺进广东做了准备。汤和部于洪武元年二月初一日攻克漳州,胡廷瑞部于初二日夺取汀州(今福建长汀)、宁化。福建平定。此战胜利,使两广地区陷入明军3路大军的包围圈中。朱元璋命沐英恢复沐姓,镇守建宁(今福建三明建宁县),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皆属福建)。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三月,徐达在基本上占领山东之后,从济宁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同时派一部分军队经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趋许昌,并命邓愈率襄阳、安陆、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三月底,徐达进抵陈桥(开封市东北),元汴梁守将李克彝夜驱军民西遁,元将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徐达进入汴梁后,立即率步骑经中湾(今河南封丘西南)西攻洛阳。四月上旬,徐达军自虎牢关进至洛阳塔儿湾,元将托音率5万元军在洛水以北列阵,被常遇春强行突破,退至陕州(今河南陕县)。驻守洛阳的元梁王阿哩衮见大势已去,率官民出降。徐达继续挥兵略取嵩(今河南省嵩</p> <p class="ql-block">县)、陕、陈(今河南太康)、汝(今河南临汝)诸州,并命冯国胜率所部进攻潼关。由汴梁退守潼关的元将李思齐和张思道,听说明军又逼近潼关,急忙率领部队西逃。明军向西连续攻克陇(今陕西陇县)、秦(今甘肃天水)、巩昌(今甘肃陇西)、兰州等地,进逼临洮,李思齐末路穷途,只好投降。徐达命薛显进攻西宁(今青海西宁),亲率主力进攻庆阳。五月初,连续攻下安定(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今甘肃靖宁)、隆德(今甘肃隆德),经萧关前往平凉(今甘肃平凉),一方面分兵进驻战略要地延安及泾州(今甘肃泾州),另一方面派张涣率骑兵侦察庆阳的动静。钟缮公守庄浪卫。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与精锐的扩廓帖木儿军进行了艰苦的搏战,平定山西。 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元将李思齐由凤翔奔临洮,力竭投降。元顺帝乘明军主力长驱秦晋之机,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扑,兵锋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到应昌府(又称鲁王城,虎城,故址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朱元璋灭元朝后于1368年1月23日称帝,年号洪武。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50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即明初大移民。在元朝末年,湖广地区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陈友谅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不限于他们,还有其它一批能量低一些的军阀混战,例如元代末年彭莹玉起兵于赣西,战争几乎使长沙府地区即潭州的人口损失殆尽)。由于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人口随农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并允许“插标占地”,因此而奏响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就湖南全区而言,在洪武年间的278.7万各类在籍人口中,元末及洪武年间迁入的民籍和军籍移民达73.1万人 (包括移民移入湖南后所生子女)。我祖昆元公的子孙是军籍移民,而移民时间应在洪武二年左右。谱载:长子求善公任湖广都司(儿孙有的到湖南、有的去了湖北),即谱书所言“分拆汉水”;次子永善公洪都守业,即留在了南昌;三子钟善公镇守庄浪卫(明卫名,今甘肃省庄浪县)是将军,后来解组卜居湖南溆浦渡头,即谱书所言“卜居溆浦”;四子信善公洪武二年(1369)春到了辰州(今沅陵县)任永定卫(今张家界永定区)都指挥同知,洪武九年(1376)冬升任都指挥使,未及履任即逝世。 昆元公因世代领受皇恩,从1356年出仕吴省,1358年胡廷瑞投陈友谅后借故辞官隐居,保全了名节,也保全了家人的平安,受到当权者尊重。昆元公辞官后,其四个儿子及其孙子仍然在胡廷瑞军队领兵,为当权者所用。至1368年朱元璋称帝,这12年中都居住在龙兴(即洪都,今南昌)。公留守洪(今南昌)的子孙及部众无论从时间和空间分析,参加朱文正、邓愈、赵</p> <p class="ql-block">德胜领导的也是最惨烈的洪都(今南昌)保卫战。并取得或大或小的战功,得到提升和封赏是肯定的。相传,昆元(大概生于1287年)公故于洪武年间,享年84年,葬于距溆浦县治20里,距安化180里的地方。为什么《元史》《明史》中都查找不到吉昆元这个人呢?这是因为出仕前只是武略备员,级别不够,出镇吴省还没到任,地盘就被别人占领了,驻扎在南昌又受元丞相胡廷瑞节制,胡丞相投陈友谅时又辞去了官职,所以《元史》《明史》中都查找不到吉昆元这个人。为什么吉昆元家族在明朝发展还很好呢?一是作为元朝将领出镇吴地,胡廷瑞投乱军陈友谅时元朝未灭,他选择辞官隐居,是忠的表现。二是他的子孙和部众没有与朱元璋交战,未参与洪都之乱,没有直接的怨恨和敌意。三是他的子孙在征战中表现英勇,战功卓著,其四个儿子都得到提升。四是遇到明帅,朱元璋的亲侄儿任都督,大将邓俞(邓愈为人简练而稳重、谨慎而细致,不害怕危险艰苦,治军严格,善于安抚投降、归附的人)为江西行省参政,驻防洪都,统2万军对陈友谅60万军,将士战死战伤无数,空缺职位多,晋升容易。正因为昆元公的“德行”和子孙的“有为”,才受到明王朝的尊重,子孙得到提升有了地位。谱书“乾隆二十六年合族公立”载“明太祖定鼎从弟昌公拜擢监察御史,以书招公仕,而公坚卧不起”可能表述不准确。其一、朱元璋1368年取得了江山,著名的战将多的是,昆元公是元末的武将,已80岁左右的人了,当朝可能请一个赋闲在家年约八十的老者出来做官吗?其二,在明史中,没有查到有从弟吉昌元公任监察御史的记载。其三、昆元公子孙在征战前后都得到提升,但基本全都是中下层军职,就相当于现在的师团营连级军官,还不足引起中央最高层的重视。其四,康熙53年谱书始修是以先辈谱牒残片和从明公墨稿为基础修成,且从明公1381年才出生,昆元公的故事也只是听父辈说起认知,康熙53年首次修谱也没有提起“明太祖定鼎从弟昌公拜擢监察御史,以书招公仕,而公坚卧不起”一说。最有可能是前龙湾之战后,胡廷瑞以龙兴(南昌)降朱,邓愈率降将祝宗、康泰,知府叶琛为守洪都时,江西行省参政邓俞礼贤下士,亲自上门或派员请昆元公出仕是有可能的。其一胡廷瑞离开后,昆元公的儿孙和旧部就是邓愈(邓愈为人简练而稳重、谨慎而细致,不害怕危险艰苦,治军严格,善于安抚投降、归附的人)抚慰和依重的一支力量,加之昆公以前的职位、口碑、忠诚、品德、武功足以打动;其二;正值用人之际的战争时期,当权者肯定希望他出来领着儿孙和旧部为朱元璋打天下出力,请他出仕是当权者鼓舞士气收获人心的必要手段。若不然“洪都之乱”对他们一点影响也没有?那是因为他们受邓的影响,没有参与叛乱。当然也没有证据排除昆元公确有一个作官的又叫吉昌元的从弟,只是没有迖到监察御史的职位而已,昆元公祖父吉天弼七兄弟,六人做官,因此我认为只是后人对这一事件表述不准确而已。因其子孙和旧部征战有功,表现突出,按当时昆元公的社会状况、作用和影响力,请他出来是对他的尊重和煲奖,是合情合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昆元公及子孙年龄及其它推断沅陵谱载从贵公殁于洪武十二年(1379),安化谱载“从明公生于洪武</p> <p class="ql-block">十四年(1381)”,临澧谱载“信善公洪武二年(1369)春到了辰州任永定卫(今张家界永定区)都指挥同知,洪武九年(1376)冬升任都指挥使,未及履任即逝世。从这些信息,结合谱书记载及当时的历史痕迹可以推断出昆元公及其儿孙四代人的大概年龄和去向。也能说清天瞿公、天然公是亲兄弟、从兄弟,或是重名。信善公洪武二年春到了辰州任永定卫都指挥同知,洪武九年(1376)冬升任都指挥使,未及履任即逝世。用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信善公携家带眷于洪武二年春军籍移民到张家界永定区当武装部副部长(准千户副团),洪武九年(1376)升任部长(千户正团),未履职就去世了。我们来推算他的年龄,1363年四月洪都保卫战至到1369年春任都指挥同知(准千户副团),历时6年。洪都保卫战之前应该是百户长,从军到任百户长(这期间是没有参加战事的)历时7年(考虑到世袭制起点高),假如16岁从军,那么信善公阳寿36岁,出生于1340年。钟善公出生1338年,谱载从明公生于1381年,钟善公43岁得子。沅陵谱书记载求善公妣易氏只生一子从贵“从贵公殁于洪武十二年(1379)”,求善公、从贵公父子1363年跟随徐达征战,驻守(吉家湖)一带,并任湖广都司(孙辈有的随军到湖南、有的去了湖北),即谱书所言“分拆汉水”;那么从贵公至少应该有2个以上的儿子,谱载4个,且有的成家添了孙子辈的。那么从贵公的出生时间应该是1324年左右,求善公出生年月在1304年左右,昆元公1286年左右出生,1356年出镇吴省70岁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永善公应生于1305年,永善公的儿子出生在1325年左右,1363年四月洪都保卫战时永善公58岁,儿子38岁左右,正是人生最得力时期,战绩可嘉,洪武二年军籍移民时留在了洪都(即谱书载“守业洪都”),此后永善公又去了杭州做了镇抚,镇抚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二把手,专职军队纪律命令的监督执行,受上级机关领导,权利是比较大的,那么他的儿干什么呢?谱书没有记载。云南、贵州的劦公(1324年正月初九)、协公有不有可能就是永善公征云南的两个儿子呢?战后他们分别镇守云南正雄和贵州毕节呢?在1381年征云南永公76岁,已经老了,其子54岁左右正是得力的时候、并取得了将军职位:将军职位的取得:一是世袭制;二是有战功;三是有能力而得到上司栽培提携;而昆元公、永善公是有较高地位,其子孙成为将军是可以理解的;与他年龄相差15岁的叔钟善公因武功显洪武初年就是守庄浪卫的将军,四叔钟信是都指挥同知(准将军)。如果他不是昆元永善公的子孙?还有谁能有这种条件和机会成为将军呢? 据云南正雄吉学祥族长讲,他们口口相传劦公祖箱来自江西吉安府,1381年到南京随沐英大军征云南的。那么他们如何到南京的呢? 至正二十七(1367年)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平章胡廷瑞(即胡美,又名胡廷美)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安吉、宁国、南昌、袁、赣、滁、和、无为等处卫军自江西由陆路取福建,戴德随征。 求公、永公比钟公、信公大33岁左右,比他们的儿子年龄还小,是因为昆元公先后娶了两房妻子:一陈氏生求公、永公;二谭氏生钟公、信公;因此兄弟相差33岁左右不足为奇,与谱书记载吻合。</p> <p class="ql-block">天瞿公、天然公都是从明公的儿子。长子天瞿生于1414年,次子天然生于1416年;天然公不可能是从贵公的第四子,因“从贵公殁于洪武十二年(1379)”。浦市吉永璋明成化己丑年(1469)出仕任广西梧州道的,正德戊辰年(1508)交印回故里。吉永璋应该是从贵公第四子那个天然公的孙子(不是9世应是7世)大概生于1436年左右,33岁出仕任广西梧州道是说得通的。但天瞿公30岁才有长子应敏(1444年),38岁才有三子应政(1452年生),应政长子永淮(1472年生),应政长子廷显(1490年生)。可以看得出来兄弟之间各自代代相传的时间间隔的差异。从明公是钟善公解职后落籍溆浦渡头后与卢夫人所生,在四弟兄中,钟善公是得子最晚的,晚到弟弟信善公都去逝5年才生。那么前几十年是否有家室妻小?庄浪卫在什么地方?是否留脉?谱书没讲,值得探寻!安化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第三次续修的谱书和光绪元年(1875)第四次川湘联合续修的谱书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值得探索家族文化的人员阅读、研究、珍藏。它的主要特点是:</p><p class="ql-block">1、连续性,对远祖到昆元至“求永钟信”四公进行了简述;对从明公以后记录比较详实,有名、字、号、出生年、月、日,婚配,生育、迁徙、逝世、墓葬等信息,代代连接贯通。</p><p class="ql-block">2、儒家思想气息浓烈,从“凡例”“宗堂条约”“宗政”“治家十则”“处事八戒”“家规”“宗堂祭祀仪节”“图总制服”“五族九宗本”等很多图本;无不显示先人的礼教文明。</p><p class="ql-block">3、强调吉无二宗,宗无二派,我们姓“吉”是以“父王字为氏”,不是“姞”去女得姓。</p><p class="ql-block"> 4、康熙五十三年(1714)源清先生显仕(春芳后)原序载:虽先代旧谱残缺,而老成未谢,支派源流世世相传,犹有可考循,序稽之世昭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吉琼林2021年10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