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鉴别一首好诗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一、平仄,押韵,粘对,对仗等基本格律常识没有硬伤;</p><p class="ql-block"> 二、形象思维贯注始终;</p><p class="ql-block"> 三、意脉贯通,不混乱;</p><p class="ql-block"> 四、语言自然流畅,不隔不涩不费解,没有现成成语,独创性,此在性;</p><p class="ql-block"> 五、虚实结合好,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 六、起句得势,笼罩全篇,结得余韵深长,神情远射;</p><p class="ql-block"> 七、全篇酣畅淋漓,境界高华。</p><p class="ql-block"> 总的原则是融合创新。具体说是:</p><p class="ql-block"> 四个融合:民歌与古典融合,古今融合,新旧融合,雅俗融合。</p><p class="ql-block"> 四个立足: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立足时代,传承经典;立足现实,神驰未来;立足本土,感应天地之气。这是本人最新的概括,希望辩证全面地去理解!</p> <p class="ql-block">明朝神童 苏福 八岁时候写的:</p><p class="ql-block">初一夜月:</p><p class="ql-block">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无。</p><p class="ql-block">却于无处分明有,浑似先天太极图。</p><p class="ql-block">初二夜月: </p><p class="ql-block">三足金乌已敛形,且看兔魄一痕生。</p><p class="ql-block">嫦娥底事梳妆懒,终夜蛾眉画不成。</p><p class="ql-block">初三夜月: </p><p class="ql-block">日落江城半掩门,城西斜眺已黄昏。</p><p class="ql-block">何人伸得披云手,错把青天搦一痕。</p><p class="ql-block">初四夜月: </p><p class="ql-block">禁鼓才闻第一敲,忽看新月挂松梢。</p><p class="ql-block">谁家宝镜新藏匣,盖小参差掩不交。</p><p class="ql-block">初五夜月: </p><p class="ql-block">浮云散尽碧天西,那处佳人露双眉。</p><p class="ql-block">正可开樽邀月饮,只愁日落不迟迟。</p><p class="ql-block">初六夜月: </p><p class="ql-block">烛龙西坠敛余红,谁把新镰挂晚空。</p><p class="ql-block">此际莫嫌光彩少,也堪邀客酒盈钟。</p><p class="ql-block">初七夜月: </p><p class="ql-block">牛女依期渡汉河,广寒孤枕奈愁何 ?</p><p class="ql-block">此时方与人间约,剖破冰盘下碧波。</p><p class="ql-block">初八夜月: </p><p class="ql-block">新月弯弓欲上弦,初昏光彩到中天。</p><p class="ql-block">与君对影三人酌,酌到中宵分散眠。</p><p class="ql-block">初九夜月: </p><p class="ql-block">堪叹人生奈若何,良宵遇酒且高歌。</p><p class="ql-block">不知织女归何处,留住中天一只梭。</p><p class="ql-block">初十夜月: </p><p class="ql-block">上弦初过未团圆,已有清辉耀九天。</p><p class="ql-block">伴我举杯相对饮,三更鼓响未成眠。</p><p class="ql-block">十一夜月: </p><p class="ql-block">敛翼阳乌若木林,半轮新月到天心。</p><p class="ql-block">人生何问圆和缺,且向中庭酒满斟。</p><p class="ql-block">十二夜月: </p><p class="ql-block">晚至天心遇半轮,微微清影照黄昏。</p><p class="ql-block">忘眠任到三更鼓,留住余光伴酒樽。</p><p class="ql-block">十三夜月: </p><p class="ql-block">一轮末满缺些儿,后夜阴晴未得知。</p><p class="ql-block">已有清辉连四境,何妨对此酌金卮。</p><p class="ql-block">十四夜月: </p><p class="ql-block">良夜推移二七当,银蟾尚减一分光。</p><p class="ql-block">光辉未必输三五,任待招朋酒满觞。</p><p class="ql-block">十五夜月: </p><p class="ql-block">天上人间月正中,中秋八月半欣逢。</p><p class="ql-block">四时但愿长如此,只恐推移渐不同。</p><p class="ql-block">十六夜月:</p><p class="ql-block">今夜圆非三五圆,只因圆处减婵娟。</p><p class="ql-block">向残时节寻常是,说与嫦娥守夙缘。</p><p class="ql-block">十七夜月: </p><p class="ql-block">一鼓初敲韵未终,好看破镜上苍穹。</p><p class="ql-block">但知光彩依然在,任彼骚人说不同。</p><p class="ql-block">十八夜月: </p><p class="ql-block">二九良宵此夜当,镜轮虽破有余光。</p><p class="ql-block">劝君夜饮停杯待,二鼓初敲管上窗。</p><p class="ql-block">十九夜月: </p><p class="ql-block">玉漏迢迢夜未央,冰轮欹侧辗东方。</p><p class="ql-block">其中桂影参差见,想是仙枝会短长。</p><p class="ql-block">二十夜月: </p><p class="ql-block">非弓非镜亦非梳,二十还同一十初。</p><p class="ql-block">借问嫦娥蚀多少,三分已蚀一分余。</p><p class="ql-block">廿一夜月: </p><p class="ql-block">破镜缘何少半规,阳精倒迫若相催。</p><p class="ql-block">弓弦过满知何似,正是弯弓欲射时。</p><p class="ql-block">廿二夜月: </p><p class="ql-block">三更半夜未成眠,残月今宵正下弦。</p><p class="ql-block">若有远行人早起,也应相伴五更天。</p><p class="ql-block">廿三夜月: </p><p class="ql-block">此夜弯弓不上弦,名为残月似新鲜。</p><p class="ql-block">三更吐焰东楼上,一瓣刚分太乙莲。</p><p class="ql-block">廿四夜月: </p><p class="ql-block">三八良宵正此天,三更残月上楼前。</p><p class="ql-block">嫦娥已自梳妆罢,斜插银梳在鬓边。</p><p class="ql-block">廿五夜月: </p><p class="ql-block">破境三分去二分,看来惟有一分存。</p><p class="ql-block">嫦娥修饰何堪比,柳叶临妆添半痕。</p><p class="ql-block">廿六夜月:</p><p class="ql-block">四鼓敲推更已阑,腰镰谁把上东山。</p><p class="ql-block">似弓还大梳还小,仄影依光待日盘。</p><p class="ql-block">廿七夜月: </p><p class="ql-block">频催玉漏夜迟迟,残月弯弓上海湄。</p><p class="ql-block">想是惜花人起早,慌忙只画半边眉。</p><p class="ql-block">廿八夜月: </p><p class="ql-block">五鼓才终擂正哗,蛾眉初上海之涯。</p><p class="ql-block">江州商妇知羞者,犹抱琵琶半面遮。</p><p class="ql-block">廿九夜月: </p><p class="ql-block">东海金鸡已唱酬,未看初日上东楼。</p><p class="ql-block">浮云收尽天如水,渔父还抛钓一钩。</p><p class="ql-block">三十夜月:</p><p class="ql-block">才周一月匝三旬,不见清辉有半痕。</p><p class="ql-block">娥女夜眠甘受寂,恰如陈后闭长门。</p> <p class="ql-block">焦元罕品诗</p><p class="ql-block">专题作业《春景》美篇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本期作业《春景》的美篇出来好几天了,我从头至尾反复读了几遍,有许多感受想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直到今天也没能形成完整的构思,只能将自己最想说的几个意思未加修饰地陈述于兹,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用一个比方来说说我对这个美篇的总体感受,那就好比来到一个结婚庆典的会场,乍一看,到处花花绿绿,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可仔细一看,那些五颜六色的花大都是人工做的,即使有几盆真花,那也是随便摆在那里的,没有经过艺术设计。总之就是看不到大自然中那一株株充满生命力的、各有特色的花草树木。也就是说,这一次的绝大部分作品(包括我自己的,甚至包括群里几位写诗高手的作品),缺少那种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震的艺术感染力,大都是为写诗而写诗,写出来的作品不感人,不动人,只是几个词搬来搬去,凑合成章,不能让作品立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偶尔有些闪光的地方,但终究是有词无句,有句无篇,有景无情(或情景分离),有象(物象)无境(意境)。</p><p class="ql-block"> 具体说来,大家(包括我自己)的诗作有三大缺陷:</p><p class="ql-block">一、缺少意境,写出来不感人。</p><p class="ql-block"> 所谓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每一首诗,总是要表达一个主旨的,或者抒发某种感情,或者表达某种哲理,或者展示某种美感,或者呈现某种意趣。但是这些情、理、美、趣不是诗人直接告诉读者的,更不是强加给读者的,而是能过创造某种艺术境界,让读者去感受、去领会到的。</p><p class="ql-block"> 假如有人这样写诗:</p><p class="ql-block">我爱通羊春色美,</p><p class="ql-block">山清水秀画图中。</p><p class="ql-block">眼前一片和谐景,</p><p class="ql-block">百姓高歌盛世风。</p><p class="ql-block"> 作者想赞美通山县城风景和生活的美好,可是读者感觉不到。尽管作者用了“山清水秀”这样的形容词,却并没有给人具体的印象,感觉作者说得勉强而空洞;同时觉得作者的感情也是虚假的,并没有由衷地赞美。</p><p class="ql-block"> 一首诗要想写出意境是不容易的,其中有很多的构成元素,还有各种技巧。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意境,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即主观的情思与客观的对象,它是主观与客观融合的产物。大千世界,人、事、景、物千姿百态,人人都能看见,但只有真正的诗人能从中发现诗意,创造出意境。可见是否能写出有意境的好诗,关键在于诗人的情思。这里说的情思,一是感受美的能力,二是思想和情怀。这两者既靠天赋,更靠后天的修养。其中,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容易学到的,而思想和情怀的提升则更难,也更重要。为什么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能写出比一般人更有境界的诗?因为他们的思想情怀高出一般人。比方说,我们一般人对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菜,格外有感觉,看着那新结出来的辣椒豇豆,都觉得非常漂亮,然而看到田野上别人的庄稼,则没有多少感觉;这次新冠状病毒导致很多人死亡,一般的旁观者虽然也很难过,但心里不会有深刻印象,如果是自己的亲人感染死去,那种痛苦就刻骨铭心的。而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看到别人的庄稼长得好,也会非常喜爱;看到别人的亲人死去,也像自己失去亲人一样难过。不仅如此,他甚至对世间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个生命体都饱含着爱心,他爱一切真善美,恨一切假恶丑。这样的诗人,看一切事物都带着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只有这样的诗人,才能为外物所感动,感动自己以后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感动读者。</p><p class="ql-block">二、缺少艺术构思。 </p><p class="ql-block"> 全诗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或“有句无篇”,或者“有象无意”,没有贯通全诗的情感脉络和明确统一的意旨。</p><p class="ql-block"> 有很多人以为绝句容易写,总共只四句诗,而且不必讲对仗,一下子就出来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绝句是格律诗中最难写的一种。正因为绝句篇幅短小,要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就更不容易了。我们常常说律诗要讲究起承转合,其实任何诗体(包括文章)都要讲起承转合,绝句也不例外。起承转合并不是一种刻板的形式要求,而是创造诗境、表达诗旨的需要。起、承和合,是为了保证全诗主旨的明确,思路的连贯,转,是为了让诗不呆板,有变化,说到底还是为了内容更丰富。</p><p class="ql-block">起承转合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但是有很多老师在写作时却往往忽略了。这次作业中,有很多诗不乏优美的句子,时有奇思妙想,比如张根荣老师由农民犁田的娴熟动作想到武术表演,朱三九老师用野鹿的叫声反衬北方原野的寂静,沈道义老师由河边垂柳拂水联想到姜尚垂钓于渭滨等等,都很有想法;然而能够将全诗的若干意象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营造出完整的意境,这样的诗作却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首诗:</p><p class="ql-block">油菜花藏蝴蝶梦,</p><p class="ql-block">春泥筑向燕巢中。</p><p class="ql-block">流岚缥缈南山秀,</p><p class="ql-block">满座骚人唱雅风。</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初看起来还不错,有形象,语言也比较清雅,每一句话似乎还有点诗意;但是全诗读完之后,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各句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不能共同创造一个可知可感、让人品味的意境。第一句和第二句,好象写的都春天常见的动物蝴蝶和燕子,但二者不能组成一个画画,第三句突然写南山,与一、二句毫不沾边,最后一句更是无中生有,莫名其妙。</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p><p class="ql-block">黄四娘家花满蹊,</p><p class="ql-block">千朵万朵压枝低。</p><p class="ql-block">流连戏蝶时时舞,</p><p class="ql-block">自在妖莺恰恰啼。</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的四句话浑然一体,因为它们从空间来说都是在黄四娘家那条小路上,也正是作者独步所经之处。更重要的是从景物中可以明确感知作者的形象,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老人拄杖而行,看着蝶飞,听着莺啼,眼前的美景使他获得了片刻愉悦,暂时忘记了自身生活的困顿和对时世的忧虑。诗的画面感是鲜明的,脉络是清晰的,诗人的情绪是可感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来比较两首诗:</p><p class="ql-block">杜甫《绝句》</p><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春景》</p><p class="ql-block">两只黄莺鸣柳上,</p><p class="ql-block">一行紫燕出云中。</p><p class="ql-block">松擎西岭三春绿,</p><p class="ql-block">竹舞东园一径风。</p><p class="ql-block"> 这两首诗形式很相似,都由四个画面组成。杜甫的诗不用说了; 仿杜甫的《春景》怎样呢?如果历史上没有杜甫那首诗,《春景》这首诗是原创,是否为好诗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它的四个画面是各自独立的,没有内在的线索将其串联起来。杜诗形散而神聚,读者能感觉到诗中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四幅画面都是他看到的;不仅如此,从四幅画面还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的心情,感知到主人公的形象。而仿作形散神也散,根本不是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语言的诗意不足。</p><p class="ql-block"> 诗的语言是所有文学语言中最讲究的,古代诗人在语言锤炼上精益求精,永不满足。像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推敲”,齐己的“一字师”等等,都说明诗歌语言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诗的语言有哪些要求?有各种各样的提法。形象性,独创性,准确性,跳跃性,情感性,含蓄性,音乐性,等等,都被认为是诗歌语言的要求。事实上诗歌语言是丰富多样的,绮丽美,朴素也美;含蓄好,有时直白也好;沉郁顿挫是老杜的风格,清新飘逸是太白的神采…</p><p class="ql-block">诗歌语言的风格虽然多样,但有几个要求是共同的。一是必须有形象性,不能抽象;二是必须准确凝练;三是要追求鲜活,拒绝俗滥;四是讲究音乐性(格律诗有平仄押韵等要求,这一点写格律诗的人容易做到,这里不谈)。</p><p class="ql-block"> 纵观这期美篇中的作品,在语言上有三个明显不足。</p><p class="ql-block"> 一是俗滥,喜欢用现成说法。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写文章时使用成语,往往能言简意丰;而诗歌中恰恰不能用成语,因为成语的意思和形象是早已固定了的,写到诗中就没有新意了。试看这样的诗:</p><p class="ql-block">姹紫嫣红铺锦绣,</p><p class="ql-block">鸢飞鱼跃满华中。</p><p class="ql-block">白衣天使除瘟疫,</p><p class="ql-block">柳暗花明送好风。</p><p class="ql-block"> 这种诗就像儿童堆积木,只是将现成的东西拼拢而已,毫无创造性,也就谈不上诗意了。还有一些老师喜欢用一些“吉祥词”,比如紫气、祥云、瑞霭、仙葩等,以为这是好字眼,其实俗不可耐,只能用于庙堂祠宇之类,万万不可入诗。</p><p class="ql-block"> 二是语言生硬,将一些字强行组合,语意滞碍难通。其中有人是为了押韵而硬凑,有人是为了平仄对偶而强扭,有人是为了追求“新意”而生造,而共同的原因是词汇储备不丰富,使用起来捉襟见肘。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自己的语言修养,这要靠平时多读多记,写作时反复推敲。</p><p class="ql-block"> 三是缺少形象性,词不达意,自己感受到的诗意,想表达的意旨与读者读到的感觉是两回事。其实这不单纯是语言问题,本质上依然是诗歌的形象塑造问题。</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写诗要用心去写,有真情实感,有独到感受,然后把这种感受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有诗意,才能感人。</p><p class="ql-block">这次没有点评具体的诗,可能比较空泛,但以上问题确实普遍存在,值得大家(包括我自己)注意。</p> <p class="ql-block">介绍律诗的几种对仗方式</p><p class="ql-block"> 伦炳宣</p><p class="ql-block"> 对仗,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可以两句相对,也可以句中自对。对仗一般用同类句型和词性。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不用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则比较自由,可以两联都用对仗,也可以一联用一联不用,还可以两联都不用。排律除首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各联一般都用对仗。 对仗在平仄、语法结构、词性词义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其中对平仄的要求,只可以遵照诗词的格律要求;语法结构的要求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范畴,可以简化方法:只要出句和对句相同位置上的每一个词或字的词性都相同,就可以视为对仗。对仗可以分为宽对、工对、借对、流水对等形式。一、宽对</p><p class="ql-block"> 宽对较为简单,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等等。现以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为例:</p><p class="ql-block">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p><p class="ql-block"> 该诗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金蟾”对“玉虎”(名),“啮”对“牵”(动),“锁”对“丝”(名),“烧”对“汲”(动),“香”对“井”(名),“入”对“回”(动)。颈联:“贾氏”对“宓妃”(名),“窥”对“留”(动),“帘”对“枕”(名),“韩椽”对“魏王”(名),“少”对“才”(形)。 </p><p class="ql-block"> 再以孟浩然的五律《过故人庄》为例:</p><p class="ql-block">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p><p class="ql-block"> 该诗也是中间两联用对仗。颔联出句“绿树村边合” ,一个形容词(绿)连着三个名词(树、村、边),再接一个动词(合);对句“青山郭外斜” ,也是一个形容词(青)连着三个名词(山、郭、外),再接一个动词(斜)。颈联:出句“开轩面场圃” 和对句“把酒话桑麻”均依次为动词(开、把)、名词(轩、酒)、动词(面、话)、名词(场、桑)、名词(圃、麻)相对仗。 还有三种对仗,即数目对、颜色对和方位对,在律诗中经常出现,值得关注。 如:“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王维《汉江临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其中的“三”和“九” ,“万”和“百”就是数目对。 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中的“红”和“白” ,“紫”和“青”就是颜色对。 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杜甫《秋兴八首》)。其中的“北”和“东 ” ,“西”和“东”就是方位对。</p><p class="ql-block">二、工对</p><p class="ql-block"> 所谓“工对”,就是工整的对仗。旧时把名词又分成天文、时令、地理、动物、植物、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形体、人事、人伦等门类。工整的对仗,就是在词性对仗的同时,词类也要相对。下面分类试举几例: 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其中“月”和“云” ,“风”和“雨”既是名词对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其中“晓”和“夜” ,“晓”和“宵”是名词中的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 如:“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其中的“峰”和“壑” ,“海”和“江”是名词中的地理类词对地理类词。 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其中“鹰”和“马”,“蝴蝶”和“杜鹃”是名词中的动物类相对。 如:“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杜甫《晚出左掖》);“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其中“花”和“柳” ,“桃”和“柳”是名词中的植物类对植物类。 其它各类不再一一举例。</p><p class="ql-block">三、借对</p><p class="ql-block"> 汉字中有不少多义字和多音字,诗人把这一特点用在写诗上,创造了借对的方式。借对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借义对,二是借音对。 (一)借义对。 借义对指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对仗,便称借义对。 如:杜甫的“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之二)中,都用了“寻常”一词,“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在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一丈六尺),故分别借来对数目“几度”和“七十” 。 如:“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王维《黎拾遗昕裴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其中的“玄”意为“玄妙”,因“玄”又作“黑色”解,故借来与“白”相对。 (二)借音对。 借音对指的是,诗人在诗中用的字的另外一个相同读音的字,与诗中相对的字构成对仗。 如杜甫的“马骄珠汗落,胡舞白题斜”(《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三)。其中“珠”形容汗珠之状,“白”为颜色,本不能相对,作者借“珠”为“朱(红色)” ,“珠”、“朱”同音,与“白”相对。又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借“清”为“青” ,与“白”相对。 再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借“沧”为“苍” ,与蓝相对。</p><p class="ql-block">四、流水对</p><p class="ql-block"> 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水顺流而下,故称为“流水对” 。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几个例子都是上联不独立成句,上下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意思。</p><p class="ql-block">五、变体和合掌</p><p class="ql-block"> 对仗是律诗中常用手法,一般多用在颔联、颈联(即第二、三联),但也有各种不同的变式。有四联都对仗的,有首、颔、颈三联对仗的,有首联、颈联两联对仗被称之为“偷春体”的,有只在颈联用对仗被称之为“蜂腰体”的,有隔句对仗被称之为“扇面对”的,还有本句中自对的,等等。这些表现手法无可厚非,但除了四联都对仗和前三联对仗外,其余变体终不算律诗的正体,也就是说,这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律诗。 律诗对仗中的“合掌”,是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p> <p class="ql-block">和方老师题图/沈道义</p><p class="ql-block">雾露蒙蒙不见天,</p><p class="ql-block">牛催老汉去耕田。</p><p class="ql-block">妻牵小狗挑秧赶,</p><p class="ql-block">恩爱农人肩并肩。</p><p class="ql-block">勤耕者自然贪早,早则雾浓,晚则雾消。纵观全诗我认同的有三点,①全诗画面感强,很鲜活。②全诗衔接顺畅自然,没有拼接感。③画中画,言外之言丰富,读者有画面外的想象空间。虽图中并未肩并肩,但诗中却用肩并肩用得特别好,夫妇心中的肩并肩很重要,这让人自然而然把一个勤劳、和睦、快乐、幸福的农耕家庭画面呈上眼帘。表现手法也用得很别致,其中还用了一个“催”字,既表现了农忙的紧迫感,又起到鲜活句子的作用。还有“赶”字也用得也很到位,把农妇的心里活动很好地写出来了,诗中有动有静,活泼鲜明,让一幅农村最纯朴,极平常而又和谐生活画面跃然于纸上,真的很棒</p> <p class="ql-block">也说“好诗”</p><p class="ql-block">作者/杨光友</p><p class="ql-block"> 在和诗友的交流探讨中,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样的诗词才是好诗词呢?其实这个问题,可能是“天问”。自古就有“诗无达诂”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的说法,就是“各花入各眼”;文艺的说法,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回答“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这个问题,实在是非常非常的为难。既然问的人多了,我还是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吧,全当抛砖引玉。</p><p class="ql-block"> 先开个玩笑,有个诗友说“诗词名家100%的好诗词”。这个唯名人论的观点,本来就很荒谬。我说:群鸡正乱叫。这个是不是好诗?他说:这个是打油诗,怎么是好诗呢?呵呵!他这个观点,不攻自破。造句诗,恰恰是名家诗词,并且是好诗词。所以唯名家论,根本站不住脚。李杜诗作流传多,也不全部都是好诗,有兴趣的朋友自行去研究。下面言归正传,说说我心里所认为的好诗的标准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想:好诗词一定是真诚的!《易经。文言》里面说“修辞立其诚”,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修身或者说话或者写东西,要用心,用什么心?真心。所以好诗词第一紧要的“非真诚莫属”。古人写“鸿雁传书”抑或是“鱼传尺素”,那个时候由于交通不发达战乱等等,很多时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写这些是真的,感人肺腑。比如老杜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但是,我们今天交通科技的日新月异,再这样去写,可能就是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我想:好诗词一定是生命的感发!这个可能比较难理解,我说通俗一些。所谓的感发生命,就是:有感而发!《诗品》有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呢?看到,感觉到,触动灵魂,形成火山欲喷的炽烈情感,再付诸文字,就是诗,这样写出来的诗一定是好诗。现代人,可能生活太过于安逸,感发生命真真是有些难为人。我就有一位诗友,初识,见其作品,非常惊艳,现在一年过去了,她的作品还是“愁啊愁”“相思苦啊相思苦”,完全没有生命的感发,纵文采斐然,终究不是好诗。</p><p class="ql-block"> 我想:好诗词一定是通俗易懂的!我七岁启蒙诗词,喜欢背诵古诗词,到现在二十多年了,已经背诵了几千首这个样子。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真的感受到:好诗词,特别容易成诵。比如:床前明月光啊!比如:明月松间照啊!比如:空翠湿人衣啊。太多太多了。古人可以这样写,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呢?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诗词里面故弄玄虚,写得云山雾罩的。我有位诗友,作品大部分要靠猜,我经常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我表示反对,他现在为了体谅我这种文盲级别的读者,发明了长注。一首作品的注,往往比诗还长,让我大跌眼镜。我非常感慨:假若无题君这样,该多好啊?后人何必各种猜猜猜。我个人认为:好诗词一定是俗的,通俗易懂的。</p><p class="ql-block"> 我想:好诗词一定是有趣的!诗词一定要有某种趣味,让人过目难忘。说理,要有理趣,比如“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又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非常有趣味。严肃的事情,可以来点小小的生活情趣,朱庆馀想问问自己考试情况,他是这样写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呵呵,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打心里笑了出来,想这个人也太有趣了。还有苏东坡脸长,他妹子开玩笑说“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 苏东坡怎样开小妹玩笑呢?“莲步未离香格下,额头已到画堂前。” 诗词,不是正襟危坐的老迂夫子,为什么不写得有某种趣味呢?所以,我个人认为,好诗词一定是有趣的。</p><p class="ql-block"> 我想:好诗词一定是出人意料的!我们是诗词的国度,诗词经典如漫天繁星。所以,很多人感慨说:好诗词都被古人写完了。其实这个话对,也不对。为什么对呢?无需赘言。我为什么说不对呢?诗词,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往往有时代局限性。我经常在想,李杜可能也曾经发出我们现在发的这种感慨吧!因为古人太经典,和我们现在的处境,又何尝不一样呢?所以,我们现代诗家,也无需太气馁。曾经读到一句词“乱山如豆”,出人意料,因为作者是一个飞行家。这个古人是无法写出来的。记得以前在竹韵总群,有位诗友写莲,说“成排心眼在其中”,也是非常出人意料。好诗词,需要新意。不能人云亦云。</p><p class="ql-block"> 我想:好诗词一定是有诗心的!我把这个放到最后说,是为了说明“诗心”的重要性。这个东西似乎又很难说清楚,我尽量说简单些。古人,他们其实都追求一个东西共同的东西,就是“立言”,这个难度,难于上青天。能够完成这个目标的,寥寥数人,比如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这些,绝对的是凤毛麟角;还有王守仁这种圣人。所以古人常有志向“发誓读尽人间书”,放那个时候,完全可以做到,换今天,就是痴人说梦,因为现在什么人都可以出书“立言”,只要有钱,可古人不兴这套。后来,人们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什么呢?可以通过诗词立言。从此诗人,诗词成了“立言”的载体。什么是诗心,简单的理解,就是:立言。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赘述,举几个例子吧。那个竹韵诗友写莲“成排心眼在中”,表达的是对社会上面爱装这种现象的鄙视,体现自己的求真实的思想;同样是写莲,我们看陈子昂的“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写的是对未来命运的叩问和忐忑不安的心情;而陆龟蒙则是“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则是凄美,难言的伤感;李白笔下是这样:“手把芙蓉朝玉京”,激情四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