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三心、得人生圆满

古夕山人—李春华(Jeff)画家

<p class="ql-block">近日看到陶行知先生说的一句话,突然间和自己的参悟有些关联,他说:</p><p class="ql-block">“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实际上,越是活得高级,活出体面的人,越是懂得生活的底层规律,才会种因得果,终得圆满。</p> <p class="ql-block">记得很多年以前,自己就写下了“思为悟道之首”以铭志,时常提醒自己,凡事常思考,古语有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一旦有自知之明,就会明白倘若平时总是吊儿郎当,或是没有任何上进心的话,日子就会过得得过且过,甚至是表面的随心所欲,哪就不知所谓的活着。</p> <p class="ql-block">途径不惑之年,庆幸明白“三看”之理,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虽说不惑之年代表成熟,但又时常思绪万千,难得愉悦之境,而今悟得“三心”之道,,赶紧记录下来,也算偶得灵感,免得遗漏,不禁窃喜。</p> <p class="ql-block">何为三看?即看破生死、看清机缘、看淡得失。说起三心,非三心二意之三心,乃是无常心、自在心、欢喜心之意。三心相互支撑,修三心方破内心之障碍,才得人生之愉悦圆满。</p> <p class="ql-block">曾经追寻“活着的意义”的答案,说到底,人生毫无意义,因为地球少了谁还照样转,真正的意义就是人生过程的感悟和圆满。很多人也总会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为人类文明做点贡献,留点文字,其实到最后能教育人的,永远不是道理,而是南墙。到头来,倒是乱了方寸,得了虚名。</p> <p class="ql-block">用孔子的话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能力的体现过程,但对自己来说,囊外必先安内,修身者,必修其心,身心不一,必有余殃。当今世界,怪相百出,很多事情,颠覆认知,好人也未必是好人,坏人也未必是坏人。修行的人太少,享受的人太多,不得善终的人太多,呜呼哀哉!归根结底,人类文明,随着物质科技的发展,伦理在败坏,修身不修心,等于没修身,内在不统一,虽有认知,没有认知的愉悦情绪,认知也只是理论,难于实践,最终掉入自己的陷阱,不得善终。</p> <p class="ql-block">人生在世,最大的修行,便是修心。</p><p class="ql-block">《格言联壁》里有一段话颇为精辟:</p><p class="ql-block">“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类似经典,心灵鸡汤可谓是味道不错,确没什么营养。俗话说,学以致用,道理我都懂,如何才能做到呢?个人认为“三看”是一个基础条件,做不到“三看”,自己还是混沌的,那又如何依上修得心能呢?</p> <p class="ql-block">人活着,首先的问题是“看破生死”,小的时候不懂,天真无邪,对整个世界都好奇,那是自然,也是人生最快乐的童趣。懂得多了,就会明白,有生必有死,从出生的哪一刻就已经确定了死亡。自古以来,任由谁也没有逃过这个定律。道理或许每个正常的人都懂,但所做的事情确恰恰相反。无休止的获得,又因获得而显耀,沉浸在物质的虚幻欲望中颠倒梦想,不择手段,尔虞我诈。个人认为,既有生死,就得看破,以生死作为界线,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就如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规划和成就自己,不同年龄格局,有所为有所不为,种因得果,方有取舍的根基。不因外在世界的变化无常,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打乱了自己的认知。说到“认知”是最无用的,就像理论一样,没有经过实践,并且坚持实践,就难以求证认知。其实最最重要的是内在的情绪。心情好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有意义,所谓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其次,看清机缘。得益于“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时机会和缘份需要看清,机会和缘份在一生中,是每个人渴望所求的,但许多时候,往往是有机无会,有缘无份,过于强求,又只是掉入自己一厢情愿的陷阱。真相前面总有许多现象,但现象不是真相。现象可以伪装,伪装本身没有错,有错的是行为动机不良。世间多少事,很多就在错误的机缘上,不断遇碰南墙,最后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直到怀疑命运,自我矛盾。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的观点上我是认同的,只是生存环境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最后性本善,性本恶的争论就产生了。为争名夺利,就必然有手段,其性必恶。假如都是自然界动物,吃饱了就没什么需求了,因为有了也没用!则各相安无事,则性本善。看清机缘,不仅是对外在的一种认识,更是选择的一种观念。佛渡有缘之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何况人呢?</p> <p class="ql-block">看淡得失,得失本是同根生,有得必有失,有失也有得。人活着要生存,想获得好像是在情在理,然而,得失就像一个带漏洞的水桶,不管你怎样获得,关键还得看漏洞的大小。企业要想盈利,除了开源还需节流,家庭要想致富,除了勤劳付出,还得节约开支。更重要的是要有选择,先求立足再谋发展,除了低头赶路,更要抬头看路,有时机不待我,时不再来。要谋发展必谋时、势、事,这是起码的认识。在命理学上来看,每个人一生都会存在机会,只不过有些人通过领悟,付出,抓住了机会,又有些人只是在机会中沉默。命运是分开的,“命”不好改,但“运”在于自己,需要经营,运营。如连运的道理都不懂,那么只能是命了。俗话说,命也运也,不如说运也命也!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是开悟多少?正如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喜欢与人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甚至眼里只有鸡毛蒜皮。最终,自己的日子也过得一地鸡毛。</p> <p class="ql-block">从“三看”的实践中,难免生活在高雅的孤独之中,虽可以做到不惑之年,但如何才能做到真我呢?就如佛家讲的,修欢喜心呢?人生一世不足三万天,活得开心方才不枉此行,即修“三心”:无常心,自在心,欢喜心。</p> <p class="ql-block">无常心是指,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唯一正常的是无常,所谓一切皆有可能,皆有因果。所以古人常劝世人,与人为善,善因得善果,动机不良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常心,不执着于事,不乱于心,动心起念,无愧于心。近年来流行不忘初心,初心不是指人一开始的心,而是指每件事情的初心,就是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许多时候,“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清醒理智地选择放弃,是一种成长的智慧。成年人最好的处事之道是什么?”高赞回答只有四个字:“及时止损。”不抱怨,不怨恨,不嫉妒,如此,淡淡地修行,静静地修心,久而久之就能滋生出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心淡了,心静了,心稳了,每临大事、突发事件,内心安定,不再慌乱,能更好地应付人生当中遇到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修自在心,听过对于自由的最好的解释是,“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叫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任何的事情都有两面性,凡事都需要有度,没有度的说法都是妄言。前几年流行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其实是一些学者搞出来的迷魂阵,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狗屁不通。我是谁,难道连父母生的都忘了吗?要解脱自我,但不能忘了起码的伦理孝道,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难道有生必有死不懂?承上启下的担当责任都忘了?不做好客观的事情,误入歧途,又怎能善终?所谓天道在于靠己,悟道在于思考。外求无所得,终须内自修,方才是大道。灵魂里修来的才是自己的悟道,才是自己的天道。</p> <p class="ql-block">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有些搞不清弄不明的东西,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靠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成长,去修炼,去成全。才能真正修炼出道的智慧,得圆满人生。</p> <p class="ql-block">学术界总喜欢搬弄玄学,动不动讲天道、人道,圣人道,君子道。什么是天道,冠名之意:天知道?道德经开场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说,说出来了就不是哪个道。道,自古有道不同,不相为谋,道本有你的道,我的道,他的道,各有各的处境,各有各的因缘,但终得圆满才是人生大道。</p> <p class="ql-block">欢喜心,即自由自在之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心,高雅灵魂的智慧之心,包罗万象之心,做好自我的赤子之心,如此安好!回悟孔子云:“五十知天命”之意,此生何为人?是否拥得“真心”,那就是是否有敬畏?是否有廉耻?是否有慈悲了?</p> <p class="ql-block">如此,不管名利权位的高低,又回归到该如何与自己相处问题上来了,有智慧的不争不抢,不忮不求,从容随性,淡泊宽容,坚定又自然地活着,得以修得欢喜心,不枉此生,何不快哉?</p><p class="ql-block">读者共勉!</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2日</p><p class="ql-block">古夕山人于蒙特利尔</p> <p class="ql-block">原创文章,转载请全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