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垣曲梅花石:石有梅花品自高!!

冬曰暖陽

<h5> <b> 梅为花中四君子,赏梅自古便是文人骚客之雅好。林和靖更是以梅为妻,一诗写尽梅之风骨。虽然写梅、画梅、唱梅者历来不乏好手,我却最服自然山野中的石头。它们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或暄妍明媚,或疏淡清幽,将梅之高洁、孤寂、淡雅、娴静刻画的淋漓尽致、入石三分!不信,你看下面这些来自各地的石头所呈现出来的梅姿、梅韵,无不暗暗浮动着缕缕梅香。</b></h5> <h5> <b> 垣yuán曲</b><b style="color: inherit;">历山梅花石是三晋奇石王国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1999年发现于山西省垣</b><b style="color: inherit;">曲县历山脚下沇河流域宋家湾石山之中。</b></h5> <h3><b><u><font color="#333333"> 一点梅花春万古, 十分石韵景千秋!! </font></u></b></h3> <h5> <b> 历山老坑梅花石基质为安山岩,石质细密坚硬,<span style="color: inherit;">也称中性火熔岩。</span>摩氏<span style="color: inherit;">硬度在6—8度之间。</span></b></h5> <h5><b> 历山梅花石产于山西省垣曲县历山一带。该石是由火山中喷流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由于此种火山岩在冷凝过程中,大量的气体在岩石中形成许多奇特的气孔,这些气孔被后来生成的多种矿物质所充填,便形成了杏仁状安山岩。</b></h5> <h5> <b>这些杏仁(气孔)可被含铁的玛瑙、绿帘石、绿泥石、方解石或石英充填,而分别呈红、黄绿、深绿、白色或无色透明。而这些被充填了各种矿物质的气孔,便形成了好似梅花的“花朵”。气孔间常有曲折的细裂隙,经矿物质充填后便形成了酷似“梅花”的枝干。</b></h5> <h5><b> 在安山岩黑色或灰黑色的背景下,更显出枝繁花茂的奇妙图画,并以其超然脱俗的艺术风格、清雅高洁的内在品格,给鉴赏者以无限的遐想与情趣,成为垣曲,乃至山西奇石的独特品牌。</b></h5> <h5> <b> 梅花石上梅图自然天成,极具神韵,色彩分别有红梅、绿梅、黄梅、白梅等七个品种。红梅以高岭土反映和长石结构构成,间有玛瑙小杏仁体伴生。石画迎风斗雪,挺拔劲秀,不仅体现出天工造化之奇,更表现出春意盎然之美。</b></h5> <h5> <b> 梅花石形成于距今约20亿年。2015年由中国观赏石协会评定,垣曲县被评为“中国梅花石之乡”。</b></h5> <h5> <b> 有诗赞曰:“五千年大浪淘沙,唯舜日煌煌,无源不自河东朔;九万里真情共寄,籍梅花灼灼,一石敢为天下先。花开石上,溢彩流光,震古烁今,舜乡花艳倍臻雅;石冠花中,凌霜傲雪,归真返璞,梅花石奇犹带香。”</b></h5> <h5> <b> 垣曲,是古老的土地,也是文明的土地。寨里村附近土桥沟发现的世纪曙猿化石,揭开了4500万年前人类远祖的信息。曙猿化石发现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发现于北非法尤姆,距今约3500万年。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b></h5> <h5> <b> 就是这样文明久远的土地还孕育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奇石闻名遐迩,民间称作历山石、黄河石、梅花石、彩石等等不一而足。</b></h5> <h5> <b> 垣曲县又称舜乡,是帝舜故里,位于山西省南端,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接太行,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商周时为亘方,西汉称垣县,宋代始称垣曲并沿用至今。</b></h5> <h5> <b> 垣曲县因“周围皆山,中垣如曲”,故名。据《垣曲县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垣指黄土高原地形,意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县当黄河九曲之一,因称垣曲。</b></h5> <h5> <b>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冬,总是以梅花最具孤傲;春,还是梅花最领风骚!!</b></h5> <h5> <b> 一般为原石上有花纹为梅花,或有花纹为梅花树的原石品种,在奇石大家族中,梅花石是我国特有的石种。因其体遍布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石”。</b></h5> <h5><b> 梅花石质地细腻光润,在墨黑、褐红或浅绿的底色上,布满了雪花白、柠檬黄、竹叶青等色彩组成的天然花纹,图案多似连枝梅花,蛇曲宛转,栩栩如生。</b></h5> <h5> <b> 垣曲的历山梅花石,梅花图案惟妙惟肖,白如雪,红似火,枝干遒劲,凌霜傲雪,其神韵与中国写意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b></h5> <h5> <b> 梅花石因石质坚硬细密,稍作打磨,即为上品,加上梅花所代表的精神,而成为石中珍品。在奇石大家族中,历山梅花石可谓独树一帜,是我国特有的石种。</b></h5> <h5> <b> 历山梅花石因其体遍布天然的花纹,在褐黑、褐红或浅绿的底色上,布满了点点红色,又成型酷似梅花树枝形,而闻名于世。也假或有雪花白、柠檬黄、竹叶青等色彩组成的天然花纹,图案多似连枝梅花,蛇曲宛转,栩栩如生。</b></h5> <h5> <b>梅花石质地细腻光润,质硬6以上,不易磨损。表面多处浅凹点,是该石最大的特点。</b></h5> <h5> <b> 历山梅花石有“红梅”“绿梅”“黄梅”“粉梅”“白梅”“灰梅”“鸳鸯梅”等7个品种,是奇石圈里的一朵独特的奇葩。</b></h5> <h5> <b>历山梅花石石底分褐红、墨黑、粟黄数色。红梅石中之白色纹斑为方解石,其化学元素为碳酸钙。红色“梅花”状为高岭土反应结构或长石构成。白色“雪花”状为玛瑙小杏仁体,其化学元素为二氧化硅。绿梅、黄梅花状的成分为绿帘石,白梅为方解石或石英构成。</b></h5> <h5> <b>历山梅花石色彩绚丽,石上的梅花图案各具形态,或疏影横斜,迎风斗寒;或挺拔劲秀,傲雪怒放。它不仅体现出春意盎然之美,更表现了天工造物之奇。它的诗情画意给鉴赏者以无限的联想与情趣,其品格清雅高洁,清为正气,雅在其中,使人游目骋怀,涤尘净心。</b></h5> <h5> <b> 罗丹说:“发现了美,便得到了艺术。”历山梅花石的艺术美,美在发现,美在天然,堪称奇石王国皇冠上的颗颗明珠。</b></h5> <h5> <b> 垣曲奇石名闻遐迩,除了风景石、人物石、文字石等,独有的梅花石几乎占到整个奇石中的“半壁江山”,这一石种主要分布在历山和允西河两岸,受到了赏石爱好者的青睐和追捧。</b></h5> <h5> <b> 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垣曲的奇石产业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连续被命名为“山西省梅花石之乡”和“中国梅花石之乡”,垣曲奇石多次在奇石博览会中斩获奖项,奇石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垣曲对外交流的一张靓丽的名片。</b></h5> <h5> <b>2014、2015年,垣曲县分别获得“山西省梅花石之乡”和“中国梅花石之乡”荣誉称号,使垣曲梅花石拥有更多靓丽的名片,享誉大江南北。这是梅花使然,也是梅花石的魅力,更是垣曲的骄傲。</b></h5> <h5> <b> 梅花石,红梅绽放,虬枝横陈,宛若新生,石品高洁之处,令人感悟多多。</b></h5> <h5><b>  片片梅花洁白如玉,大小均匀且一致,石头里外的梅花皆一样,飘飘洒洒,备显冰清玉洁。欣赏起来令人常常沉浸在冰清玉洁的意境中,如一棵老干遒曲的古梅,细枝横斜,花蕾点点,灼灼怒放。</b></h5> <h5><b>  在那严寒季节里,雪花纷飞,柳絮般陷入梅花,为磊落多姿的梅干披上白玉素妆,虽然梅雪相融,然而仍可分辨,因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似乎在洁白如玉的雪梅中,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味。</b></h5> <h5><b> 在那万物还在萌芽时,一剪春梅,在还未退散的寒气中,一枝独秀,在春意渐浓的天地间,绽放出了自己独特的色彩、爱憎分明的性情。赏美石入画境,或许这就是梅花奇石的魅力之所在吧!</b></h5> <h5><b> 我国历代文人都喜欢梅花,咏梅诗词不乏佳篇,但咏梅花石的诗词却甚少。据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北游录·仙梅石》载:“岳州岳阳楼仙梅石,得之土中,其文斑剥仙梅花。”</b></h5> <h5> <b> 对此,清代进士杨柱朝又有详细的记载。《仙梅证》:”岳阳楼之擅名,非仅以楼也。湖山形胜,秀甲寰区,自回道人往来于酒家胡,屡显其灵异,而神仙之说,遂以湖山并传。此后千余年,寂无所闻矣。胜国崇祯辛未岁,楼不戒于火。郡守戴公、推事陶公倡议重修,忽于楼之址得石一片,上有画梅一枝,色如绀墨,其枝隆然而起,望之高于石,宛若人工镂就者;及以手摩之,则润滑如砥,了无痕迹,梅与石无辨也。咸“仙梅”呼之。因置诸楼之左畔而亭以居焉。今楼虽毁,而石尚存。”</b></h5> <h5> <b> 说的是:清朝进士杨柱朝记载,岳阳楼非常有名,不仅楼有名,而且湖水山形,风景更美。八仙之一吕洞宾特别钟情此湖此景,经常在岳阳楼喝酒,常显灵异,所以有了神仙传说,而且传了千余年。明崇祯年间,岳阳楼不慎失火,太守戴公和推事陶公倡议重修,但在旧楼址发现一块梅花石,上有梅花一枝,石头颜色较重,梅枝、梅朵是隆起的,宛如人工雕琢的一样,用手摸来十分润滑,真梅花与此石不好辨别,众人都说这是“仙梅”。后来,把此石安放在楼之左畔的亭子里。当时岳阳楼虽然毁了,但仙梅石尚在。</b></h5> <h5> <b> “夫荒唐之说,儒者不道貌岸然。而事之信而可徵,虽圣人不绝于书。窃尝思之;莫顽于石,而梅之隆然以起者,似有精气乎其中,则顽也而灵矣;莫静于石,而梅之刻画毕肖者,似有笔墨点染而成,则静也而动矣;以一石之徵,而动静之机,灵顽之理皆具焉。予故特为记之,正不必托言神仙以掩其信而可徵者也。”这段文字简直把这枚古梅花石的质地、精气、灵气、坚韧和似动似静的姿态描写得惟妙惟肖。</b></h5> <h5> <b> 人们不仅喜欢梅花石,而且把梅花石当做贵重礼品赠送友人。据清代医家陆以湉《冷庐杂石·孤山梅石图》载:“滇中大理石象物赋形,最称异品,其大者尤为难得,阮文达公(即清代文学家、鉴赏家书法家、学者阮元)由云贵总督入都,以《孤山(在浙江杭州西湖)梅石图》石赠林文忠公(即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林则徐)。林谢简云:荷琼瑶之宠锡,真过百朋;欣水墨之纷披,须论万里。……忆杭郡久开节钺,即逋仙(即宋代隐逸诗人林逋)亦在帡幪。”</b></h5> <h5> <b>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名臣,人称一代文宗的阮文达曾送给林则徐一块云南大理石画。林则徐非常喜爱,并对梅石图画面倍加赞赏,联想到孤山是杭州西湖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又是梅仙林逋居住和很有影响力的地方,能得到《孤山梅石图》非常珍贵。</b></h5> <h5> <b> 清代陈矩《天全石录·梅花浪》:“光绪辛丑春,天全小河奔流中获此石,质如江波点落梅花片,朱白掩映,艳如云霞,观者疑为梅水所化,琢为砚,尚有横斜清浅之致。石之清丽,以此为极。铭曰:水弱梅瘦,化石则坚。问石前身,曾否伴逋仙。”<br></b></h5> <h5> <b> 陈矩是晚清著名诗人,在四川作官二十多年,政绩多多。在四川天全任职时,曾收集奇石无数,随后又将其编排成《天全石录》。光绪年间,在四川天全的小河奔流中获得了此石,质地非常好,如现代水冲石,有梅花点红白相映,艳如云霞,后将此石琢为砚台。他吟诗问石头前身,是否曾陪伴过梅仙林逋。</b></h5> <h5> <b>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胡韫玉《奇石记·梅花石》:“寥元度《诗注》云:莱阳杜公桥,桥石墨,上有梅一枝,其色独白,雨后可鉴,为一令携去。”意即莱阳杜桥上,有块黑石,上有白梅一枝,雨后可看清楚,被一个县令拿去了。<br></b></h5> <h5> <b> 又《奇石记·石梅》:“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石梅生海中,一丛树枝,横斜瘦硬,形色真梅也,虽巧工造作所不及。’”</b></h5> <h5> <b> 宋代文人杜绾所著《云林石谱》记载,梅花石出自沙土和水中,色多青色,粉红莹彻,小有纹理,还有古书记载,梅花石取供盒玩,古色斑斓,花纹截然。</b></h5> <h5> <b> 清代大戏剧家孔尚任对历山奇石情有独钟。孔尚任祖籍山东,是孔子的第64代孙。他52岁那年,因写《桃花扇》被罢官回乡。罢官七年后的孔尚任应邀赴山西平阳(今临汾市)修《平阳志》,在辛勤笔耕之余,仍不忘收藏奇石。</b></h5> <h5> <b> 有一次,他在平阳收藏到几块垣曲的五色小石,如获至宝,喜不自禁,写下了《喜得垣曲山涧五色小石用苏诗仇池韵》这五言古诗(见郭士星《孔尚任的收藏境界》)。这位收藏过众多中华奇石的剧作家诗赞垣曲历山奇石恐怕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b></h5> <h5> <b> 孔诗曰:“那计客河东,获交分郏牧。袖出石累累,云产济源渎。陆离胜玑珠,温者或如玉。上官才攫来,更有攫者伏。……艰危附归装,定住石门曲。异知难终留,但勿失之速。”由上可知,光怪陆离、温润如玉的垣曲历山奇石,最晚在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就让文人骚客爱不释手藏之若宝了。笔者认为,孔尚任收藏的奇石应该就是历山梅花石中无树干梅花点石。</b></h5> <h5> <b> 现实中的梅花主要有红、白两种:“红梅”姹紫嫣红,妩媚动人;“白梅”冰洁如粉,格调高雅。在历山梅花石中的自然构图上主要出现红、白、绿三色梅花、老干红朵,欣枝白花,疏密有度,绿枝绿朵,偶点其间,别有意味。尤其是画面中状如粗杆虬枝的纹理,透出线条交缠的力度感和韵律感,表现出遒劲嶙峋、清癯古朴的沧桑美。</b></h5> <h5> <b> 历山梅花石中的梅花形态各具特色,或疏影横斜迎风斗寒,或挺拔劲秀傲雪怒放,不仅揭示冬梅的铮骨之风,也表现出春梅的妩媚之姿,其“画意”与水墨画及梅仙林逋诗意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b></h5> <h5> <b> 历山梅花石的天工之美还反映在其丰富的色斑色块、色线色纹上,时有疏密,时有浓淡,时有分离,时有融会的千变万化之中,构成各种姿态和场景的梅花图,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丹青石画。无论出现何等构图的“梅花”,其所传递的画意,无不让观赏者玩味出高雅情趣和各自意味深长的诠释和兴致。</b></h5> <h5> <b> 垣曲梅花石生成于距今18万亿年前地壳运动中,由火山熔岩流和多种矿物体无规则浸入冷却后,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各种纹理和梅图案。硬度在摩氏5-8度之间,比重2.5-2.7之间,质地致密细腻,反光率可达90%以上。色泽以黑色为主,次有褐、红、棕等色。</b></h5> <h5> <b> 石中点点斑斑,是火山喷发气孔,被后期气热中的矿物充填形成,地质上叫“杏仁构造”。主要有红梅、白梅、绿梅三大类,红梅是由红色玛瑙、方解石,杏仁体构成;绿梅是由绿色的绿帘石、绿高岭土、杏仁体构成;白梅由白色石英、方解石构成。</b></h5> <h5> <b> 垣曲梅花石可贵的是有树干树枝有花朵,而且“枝”与“花”搭配得当,疏密分布有度,构成了一块块虬枝古拙,新枝纤细,梅花点点的梅花图。仿佛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隆冬绽放,显示出红梅傲雪、绿梅迎春,白梅斗逆风的奇妙艺术珍品。</b></h5> <h5> <b> 垣曲梅花石石体坚贞,色彩绚丽,梅花图案惟妙惟肖,酷似“梅画”,神韵与中国大写意绘画异曲同工,如出一辙。</b></h5> <h5><b> 历山梅花石之所以在中国赏石界产生较大的影响,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审美感性与审美理性相统一的艺术效果,为当代赏石人的审美意识提供了心理依据。</b></h5> <h5> <b> 欣赏历山梅花石能够获得另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理解,即通过对梅花品格的重温,触发人们在充满功利与欲望的年代里体味古代文人的高格,哪怕是在极为短暂的情感波动中,也能让烦躁的心驶往宁静的港湾。</b></h5> <h5> <b> 历山梅花石的自然构图,几乎全以梅花为主要表现形象,这在画面石类中除了荷花石、竹叶石等极少数石种之外,可以说是很少见的。</b></h5> <h5> <b> 从总体上讲,历山梅花石构图多样,画面丰富,虽说“梅”的姿态已形成抚慰心灵的审美定势,但观者的情感波动往往会因画面意蕴而趋于强烈,直至勾起沉潜于生命世界中的诗性情愫。</b></h5> <h5> <b> 从“赏梅”的意向运化,到“悟梅”的寓意生成,再到“赞梅”的文学描述,审美过程中无不深入“梅精神”的思想根基之中,这是历山梅花石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b></h5> <h5> <b> 我们对于历山梅花石艺术价值的探析,不能单从其资源优势和类艺术特征方面加以评价,而是将其所具有的审美特性对当代赏石人的审美需求、审美目的和审美情感联系起来。</b></h5> <h5><b> 历山梅花石所表现的“梅姿容”,赏石者所领悟的“梅精神”,可谓是一种由感性诱惑到理性回归的审美超越。</b></h5> <h5> <b> 历山梅花石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及它所产生的文化影响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审美领悟的获得、审美精神的升华,使得审美对象能在另一种文化时空中产生与其他审美对象在相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这也是我们现在评析历山梅花石审美价值、审美传承的思想基础。历山梅花石是美丽的,美在天然,美在发现,美在天、地、人和雪、梅、诗之间!!</b>  </h5> <h5> <b> 在那万物还在萌芽时,一剪春梅,在还未退散的寒气中,一枝独秀,在春意渐浓的天地间,绽放出了自己独特的色彩、爱憎分明的性情。赏美石入画境,或许这就是山西垣曲历山<span style="color: inherit;">梅花奇石的魅力之所在吧!</span></b></h5> <h5><b>题名:梅园对斟图<br>石种:梅花石<br>规格:17×28×14(cm)<br>产地:山西垣曲</b><div><b> 此方梅花石《梅园对斟图》,看似无序的俏色,静静地散落出了一幅迷人的画卷,皓月当空,繁星点点,伸向夜空的梅花极力舒展着筋骨和枝叶,绽放的花朵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此时此刻,温婉的夜风吹来,月光下一对知己,开怀对饮,倾心吐意,忘却了尘世的一切烦恼,逍遥,快活,自在。一展人世间最美好的时光,石头的整体画面,把诗、酒、人、月、梅花、联系在一起,富有诗情画意,充满很深的哲理,“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细细品来,让人内心充满感动,并由此去思考人生,回头望去,人的一生真是美景好遇,知己难求……正是: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b> </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