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兄 弟 情 深 天 长 地 久</p> <p class="ql-block"> 9月8日晚上,原风动工具厂热处理车间工友朱润华(外号:小朱仔)在三里店阿甘酒家一个大包厢请客。盛情邀请原风动厂老热处理车间一部分工友吃个饭,庆贺他“功成名就光荣隐退”。</p><p class="ql-block"> 参加聚餐活动一共16人。分别是: </p><p class="ql-block"> 秦齐达,唐承兴,赵邦睿,尹阳明,周理中,蒋心月,黄明福,刘剑武,陈新卯,邓子升,赵勇刚,杨贤华,秦友发;蒋平,秦文学,及朱润华自己。</p><p class="ql-block"> 六点多吧,参加聚餐的人陆续到达阿甘酒家大门口。</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久别原因,秦齐达到了酒店门口,明明看到六七个工友站在门口却不敢上来相认。还有就是那个秦友发,家住江东村,居然找不到三里店阿甘酒家,还得蒋心月去寻找他。幸好我脑子还行,除化验室秦文学叫不出名字,个个都熟悉么?!看来还没脑残痴呆。</p> <p class="ql-block"> 尽量找几张能够看清面貌的照片出来,给大家重温旧貌。以免下次见面又不认得了。</p> <p class="ql-block"> 左起:唐承兴,陈新卯,秦齐达,周理中,尹阳明,蒋心月,朱润华。</p> <p class="ql-block">左起: 黄明福,尹阳明,赵邦睿,陈新卯。</p> <p class="ql-block"> 左起: 邓子升,赵勇刚,杨贤华(他们三个是92年热处理改造,招进厂的广西机械学校毕业生。同年还招进两个大学生,赵邦睿,熊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从右数起,杨贤华,秦文学,蒋平,朱润华,秦齐达。</p> <p class="ql-block">左起:赵邦睿,蒋心月,刘剑武</p> <p class="ql-block">住在江东村找不到吃饭位置秦友发(小耗子)。</p> <p class="ql-block"> 大家进入包厢落座。包厢大,16条汉子围坐一桌,不显得拥挤。</p><p class="ql-block">于是便天南海北地神侃胡吹,等候尚未到的工友。往事回忆,互相“掀老底”,不时引得大家捧腹大笑。</p><p class="ql-block"> 小朱仔做好了充分准备。知道热处理兄弟聚会,不打烂几个酒瓶,不放倒个巴兄弟不会罢休。</p><p class="ql-block"> 我扫了一眼,桌上白酒至少4瓶,全部高度的,其中还有高档五粮液2瓶。还有红酒,饮料等。菜整了一大桌,很丰富。他说,退休了,每月按时领养老金。到时就有。小孩不用负担。该享受生活了。吃得多少啊!找几个兄弟久不久聚会叙旧,快乐度日。得了!</p><p class="ql-block"> 气氛很热闹。桌上酒全部喝完还上了几瓶啤酒。大家一起闹腾至差不多22点才离场。</p><p class="ql-block"> 散场后半数人朱仔,蒋平,勇刚,贤华,文学,齐达等还去了甲天下歌巢OK,喝茶。我由于身体不适,在歌厅坐了一会,强行谢过众友,打车回家休息。</p> <p class="ql-block"> 热处理车间可以说是风动工具厂、包括后面改制进入英格索兰公司的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车间。建厂初期,最脏最累最危险的车间。</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第一大改造,修建新车间,脏乱差及火灾隐患基本消除。九十年代的“八五”技术改造,当时主管热处理技术和生产的骨干,借东风成为整个广西最先采用“可控气氛热处理”生产设备和工艺,让热处理进入省内先进行列。</p><p class="ql-block"> 2000年以后,为英格索兰公司收购。实现设备更新与工艺控制智能化,进入全国热处理同类厂的先进行列。</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由于桂林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改产流体泵,管辖也变更。不再需要热处理,车间被迫下马,设备转卖,存在近六十余年的热处理宣布消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热处理车间虽然历经变革,人员大阶段区分,至少可以有三批:</p><p class="ql-block"> 1966年建厂初期的江浙援桂老师傅及建厂第一批学徒。如陆山根,尹阳明等,规模达30~40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批大致可以1992年设备、工艺大改造,与之配套的引进技术人才;</p><p class="ql-block"> 第三批则是转制英格索兰公司的热处理车间。</p><p class="ql-block"> 但不管机构如何变革,人员如何分散调动,有些已经离开厂数十年了,他们依然认可是风动热处理的人。</p><p class="ql-block"> 自从微信这一通讯工具广泛采用,更加促进了人们交往。</p><p class="ql-block"> 风动(含英格索兰)热处理居然建了三个微信群。它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热处理工友群——以建厂初期老工友为主,群员达14人;</p><p class="ql-block"> 热处理群——以英格索兰公司的热处理工友群为主,群员达9人;</p><p class="ql-block"> 热处理兄弟群,以90年代风动和公司过渡期间工友为主,群员达21人。</p><p class="ql-block"> 三群各有特色,有些人一人参与两群甚至三个群的活动。比如我就是三群人。这在风动厂(公司)可能是唯一的一个车间组群盛况。</p><p class="ql-block">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热处理车间生产结构特性分不开。集体操作,很强调合作和配合有关;</p><p class="ql-block"> 再者,热处理车间工友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它车间,大中专毕业生占比最高。还有科室为热处理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活波,接受新事物快,敢于挑战创新特色之一。</p><p class="ql-block"> 须知风动从热处理车间出来担任厂级以上领导的就有五六人。最高为市级正处。</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进一步加深了友谊。大家一致认为: 热处理车间不存在,但兄弟们人还在。情深似海,一定要常聚常欢,友谊地久天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