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新课标 蓄能新征程 ——前郭蒙小培训总结

雨中花

<p class="ql-block">  沐浴初秋的阳光,松原市小语教师感悟教育新理念,奋发教研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9月5日,我们蒙小王金婵和洪乔佳两位学年主任带领两位语文老师有幸参加了一次规格高、质量高、水平高的新课标、新课堂培训会,我校其他语文老师通过抖音线上直播,让我们亲眼目睹了张陆慧教授和两位授课教师的风采,受益匪浅,回味无穷,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首先,新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张陆慧教授讲解,我们了解到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境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p> <p class="ql-block">  其次,调整和拓宽了知识结构。</p><p class="ql-block"> 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通过专业培训、开展学科交流,树立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p> <p class="ql-block"> 再次,促进了教学行为的反思。</p><p class="ql-block"> 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进行审视与思考。反思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课改要求教师不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孔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那他就会陷入迷罔困惑。孟子亦云:“思则得也”。新课改要求教师经常思考和反思。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手段和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拿来复制粘贴一下就OK了,而要做出科学分析,结合自己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及自身优势,为我所用,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p> <p class="ql-block">  最后,精彩的课堂展示引领助成长。</p> <p class="ql-block">  听到的两节课虽然内容不同,但是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过程轻松流畅,教学活跃,学生参与充分,特别是阅读课教学,在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电教辅助教学,挖掘教材深度广度方面非常精彩,令人佩服。</p> <p class="ql-block">  一、重视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将已有的语文知识加以运用和实践的能力。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情,教师教的方式,自主的阅读讨论千万不能放弃,要让学生动起来,教与学是相互渗透的,师生对话交流非常充分,没有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不能完成教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要在听、说、读、写上下大功夫。我们在关注教学质量的同时应该关注什么?还应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二、注重朗读的指导与训练。</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读书,阅读,重视对课文所蕴涵的情感的体验是小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多读,在读中感悟是语文新课标着重提出的。两位教师都特别强调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训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还注重让学生通过读去充分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深刻含义,学生读的感情不到位,感情不充沛,教师先让学生起来评价,并帮助同学读好。有些地方学生实在读不好,教师在做最后指导。比如徐秋颖老师《四季之美》一课,教师的感情充沛地朗读,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作用,可见教师授课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积极参与听课的热情,以及听课记录的详实能够看出此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解我们渴求知识之渴。</p> <p class="ql-block">  我们蒙小语文老师会以新课标为标,笃定前行,继续探索语文教学的诗与远方,引导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今后,我们会在实践中历练,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长。</p> <p class="ql-block">  总之,此次培训为我们搭建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短暂的学习虽已结束,但学习带来的思考却一直萦绕脑际。下一步,我们一定把学到的新思想贯穿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中,也希望时刻得到专家的指导,更希望还有更多的机会观摩学习,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p>

教师

教学

学生

语文

新课标

学习

反思

培养

新课程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