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带松果回安阳,买了一套《黑猫警长》(1~~5)绘本,午休、晚上睡觉前,给他读一两本,有时候早上睡醒后,他也让读一会儿。</p><p class="ql-block"> 读过几遍后,松果更喜欢第一册,《痛歼搬仓鼠》;第五册,《会吃猫的舅舅》。后来好长一段时间,他只让读这两册。</p><p class="ql-block"> 在读的过程,他每次会问一两个问题,比如什么是诡计多端,什么是阴险狡猾,什么是肆无忌惮。还有动弹不得、一片狼藉、措手不及、微型炸弹、热追踪子弹等等。</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问过一个词后,他也试着找机会用一用。一天,他看到摆放玩具的茶几上,摆放的有点乱,就问我:“爷爷,什么是一片狼藉。”我给他解释后,他指着茶几说,“爷爷你看,这是不是一片狼藉”。</p> <p class="ql-block"> 在读绘本的过程中,他问到的词语或问题,一般都是问一次。但有个词语,他问了三四次。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只身材高大的老鼠走过来。”读这一句时,他第一次问什么是高大,我回答是又高又大后,就接着读下一句了;第二次读到这一句,他又问时,我回答的大意是,身材很高,看上去很大。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丝疑问,他理解这个词,不应该有疑问啊?当我给他读第三遍、第四遍,他又问起这个问题时,我停顿了下来,正在思考,他为什么会反复问这个问题时,松果不紧不慢的说:“老鼠怎么能又高又大呢?”</p><p class="ql-block"> 啊!在他心目中,老鼠是很小的。他反复问这个问题,此刻我才恍然大悟。这牵涉到一个“相对”的问题。这时候我用不同的人的比较,不同的牛的比较,让他知道同一类动物啊、同一类物体呀,比较时的相对性。</p> <p class="ql-block"> 松果睡觉了,听着他均匀的呼吸声,我陷入了沉思中。我参加工作后,教过十二、三年学。我现在还能回忆出,给学生上课,要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备学生中,要做到备学生的知识背景。当松果问我“高大”时,我只是就字面给予了解释,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知识背景。</p><p class="ql-block"> 刚参加工作时,一次开全校教师大会,老校长在会上提到了我,要求同事们看看我怎么写教案。那时我教三个班,每一节课的教案,不仅有课程的导入,课堂练习题、拔高题、讨论题,课后思考题。每给一个班上过课后,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什么障碍,有什么地方学生不便于接受,怎么改进?改进了效果如何?我在课间十分钟都要在教案上做批注。</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想一想陪伴松果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带孩子不够细心,想起自己的工作背景,我也感到很惭愧。想着想着,眼前又浮现出两件事。</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的地铁内,一个爸爸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地铁每到一站,车也停稳,小孩就兴奋地向门口跑去。每一次,爸爸都迅速跑过去,把孩子抱过来,边走边吵。到后来,就不仅仅是吵,而且还要拧屁股。</p><p class="ql-block"> 两三岁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强,看车门一开,别的乘客下车,他跟着下车,非常正常。这时候,做为监护人,我们应该想到:孩子不知道到哪一站“到站,”也没有“到站”了下车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暑假期间,给松果报了个体能训练班,他到里面上课,我坐在大厅等他下课。旁边一个妈妈带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小女孩从旁边的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让妈妈给她读绘本。我在心里给这位小女孩点赞,感觉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爱上学习的。读着读着,妈妈抬起头来,正好小女孩的目光看向了别的地方。妈妈责问小女孩,你在认真听吗?然后就不给她读了。过了一会儿,小女孩又央求妈妈给她读,妈妈说,你能说出刚才读的什么,就继续给你读。</p><p class="ql-block"> 妈妈读绘本的过程中,小女孩注意力还是比较集中的,在那么一个热闹的环境中,偶尔把目光看向其它地方,应该是可以原谅的,这时候,做为妈妈对孩子发作,是不合适的。在小女孩第二次恳求读书时,妈妈把回答问题做为交换的条件就更不应该了。</p> <p class="ql-block"> 我说在小女孩看向别处时,妈妈不应该发作。我是这样认为的,小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不了太长时间,小孩子的天性是玩,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在玩中学。松果背诵的古诗词,背诵的什么序、赋,都是他出去玩的路上,边玩边学的。我在给他读《黑猫警长》时,我们各行其事,我读我的,他玩他的。他不仅能听进去,而且效果还不错。怎么说效果不错呢?有一天,我读过第一册第五册时,他说“爷爷,这两本书上有三个动弹不得,”他指着第一册接着说,这一本上有两个。我重新把两本读了一遍,确认他不仅在听,更惊讶于玩中学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给松果读《黑猫警长》绘本时,从他前后问到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他问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他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从这个角度判断,小孩子学习东西是有难度的。我们成年人在读一本有难度的书时,都很难坚持下来,做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能够不急不躁,通过反复的听去学习,实在是不容易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我们对孩子了解真的是很少的。</p> <p class="ql-block"> 一个“高大”之所以解释不清楚,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分析孩子的知识背景;正如对于一个会走路的人来说,我们想让他顺利到达目的地。不仅要给他清除路障,而且遇到沟河时,还要给他驾起桥梁。爸爸在地铁上吵孩子,是因为根本没去想,孩子为什么还没有“到站”,就跑去下车呢?小女孩在那么嘈杂的环境中,能提出看绘本,妈妈就应该给孩子点赞,孩子偶尔看向其它地方,怎么能作为惩罚孩子的理由呢?当孩子再次提出绘本时,就更不能把提问做为交换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我们懂孩子太少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遇到疑问时,我们更应该多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少承受打击,让孩子的天性更自然的发挥,让孩子成长的更顺利。</p><p class="ql-block">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到: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2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