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猛隼,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头部和飞羽黑色,上体石板灰色,下体暗栗色。似大型的燕。休息时多在树枝上。一般生活于多树的山脚,栖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但很少在茂密的森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最为活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在国内罕见,仅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西藏等少数地点。<br>地理分布:远东,澳新界:喜马拉雅山脉,印度西北部至中国东部,亚洲东南部,菲律宾,爪哇岛和巴厘岛,印尼苏拉威西岛至新几内亚和部分俾斯麦群岛卫星岛,和所罗门群岛<br></h3> <h3>胡兀鹫,是鹰形目鹰科胡兀鹫属的鸟类。中文俗名大胡子雕、萨哈勒图-失勒、胡子雕、髭兀鹫。生活环境:喜栖息于开阔地区,象草原、冻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处,也喜欢落脚于海边和内陆的岩石或悬崖之中。胡兀鹫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中部和南部。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br>地理分布:非洲,欧亚:非洲北部,东部,南部,亚洲中部,西南部</h3> <h3>草原雕,是鹰形目鹰科雕属的鸟类。中文俗名草原鹰、大花雕、角鹰,藏名译音扎唐无巴,和非洲草原雕(茶色雕)区别,又叫亚洲草原雕。属于大型猛禽,常见于北方的干旱平原。习性懒散,迁徙时有时结大群。繁殖鸟或夏候鸟见于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区,东至青海、内蒙古及河北。迁徙时见于中国的多数地区;越冬于贵州、广东及海南岛。草原雕目前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注:许多著者将此种作为茶色雕(Tawny Eagle)A. rapax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br>繁殖区: 欧亚:中部<br>非繁殖区: 东洋界,阿拉伯半岛,非洲</h3> <h3>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10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br>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北非。</h3> <h3>藏狐大小接近赤狐或略小,但耳短小,耳长不及后足长之半,耳背之毛色与头部及体背部近似。尾形粗短,长度不及体长之半。冬毛毛被厚而茸密,毛短而略卷曲。背中央毛色棕黄,体侧毛色银灰。尾末端近乎白色。头骨之吻部十分狭长,吻部中央部位之侧缘稍向内凹入,第二前臼齿处之吻宽约为腭长之1/4。犬齿甚长,上犬齿之高约等于第四前臼齿加第一臼齿长度之总和。<br>分布于高原地带。喜独居。通常在旱獭的的洞穴居住。以野鼠、野兔、鸟类和水果为食。<br></h3> <h3>藏鼠兔(学名:Ochotona thibetana)为鼠兔科、鼠兔属的哺乳动物。藏鼠兔体型中等大小,耳短而圆,爪均显细弱,尾极短。背毛毛基深灰色,上段淡黄色,毛尖黑褐色;体腹面灰褐色,毛基灰色,毛尖淡黄褐色。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藏鼠兔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h3> <h3>藏原羚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动物,与马鹿、大熊猫、华南虎等动物一样,被誉为世界上最稀有的野生动物之一。藏原羚是体型较小的一种羚羊,通常体重不会超过70公斤。藏原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