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小山村到幸福家园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  秋天,一个充满诗意和美好的季节。</p><p class="ql-block"> 教师节那天,闲闲的,便独自驱车前往朱家场镇混寨村,想一睹金秋时节的田园美景。</p><p class="ql-block"> 混寨村距玉屏县城5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交通非常便利。这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以稻田文化、滴水瀑布而远近闻名,素有朱家场镇“鱼米之乡”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跳下车,风是香的。暖阳下,一幅美丽的风情田园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云淡天高,小桥流水,稻浪千层,民房别致,美不胜收。九月的混寨村,总是如此美好!</p> <p class="ql-block">  混寨村的美,美在田园,喜在脸上。</p><p class="ql-block"> 我沿着河堤柳岸缓缓前行。路边的果园里,梨树、杮子树等挂满了果实,颜色各异,形状饱满,散发出浓郁的果香,让人感到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  信步田园中,放眼四野外,那金灿灿又沉甸甸的稻穗,把整个山村的田野铺了个结结实实,也把整个山乡映得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几个村嫂正挥舞着镰刀,哧哧嚓嚓,吵吵嚷嚷,把熟透的秋色搅得纷纷扬扬,把正在打谷子的村哥逗得喜喜乐乐。是的,季节熟了,你听,小小的山村正发出喜滋滋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  混寨村的美,美在政策,富在农家。</p><p class="ql-block"> 走进混寨村活动室,“莞玉文化长廊”上的一幅对联映入我的眼帘——“莞玉并肩,铸就乡村名片;东西携手,绘成诗画长廊”,这不正是我一年前为该村所撰的对联吗?顿时,自豪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村活动室的篮球场,已成了村民们晒稻谷的临时场所。两个老者正在晒稻谷,头戴斗笠,手拿晒谷耙,慢悠悠的,推过去,拉过来,好像在聊着什么。我走过去,与其中一位聊了起来,“老乡,今年收成怎么样啊?”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声音却铿锵有力:“你是来搞采访的?”我笑着说:“闲着无事,出来走走。”知道我的来意后,他便说:“今年的收成比往年都好,还得感谢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他跟我聊起了混寨村的前世今生。以前,这里的山水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山多田少,老百姓仅靠几亩地,温饱都是老火事。每年汛期,山洪泛滥,庄稼遭殃,村民也只能望河兴叹。</p><p class="ql-block"> 要解决困难,就必须打破常规,必须走产业发展道路。他说,自2021年以来,混寨村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充分利用东莞组团与玉屏开展东西部协作的帮扶资金,打造了集稻田文化、产业发展、农旅融合的民族文化村寨,走出了一条产业有发展,百姓能致富的新路子。通过宣传栏,我了解到混寨村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数字化农业示范基地1个,藏红花种植基地1个,黄桃加工生产线1条,带动群众就业10000余人次,实现了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p> <p class="ql-block">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混寨村吹响了新时代特色田园乡村奋进的号角,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 突然,他看了看时间,告诉我,他先失陪了,等一会有几个城里的游客,要到他自己开的“农家乐”山庄吃晚饭,他得先回去准备一下。说完,脸上漾起幸福的涟漪。</p> <p class="ql-block">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时此刻,我陶醉在这清丽而深沉的山村里。看着他矫健的步伐和远去的背影,我陷入久久地沉思之中。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在小小的混寨村里,正焕发出全新的侗乡风韵和深远的时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一阵山风吹过,富足的山村飘散着香喷喷的稻香,飘过田野,飘进心窝。</p><p class="ql-block"> 2023.9.12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