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参加集训我们来到通信连</p> <p class="ql-block"> 我在通信连生活了七个月的话题经常挂在嘴边儿,但至今还没较认真地交个实底儿。这不,通信连濮阳聚会刚刚圆满完成,借此机会应该兑现上集承诺了,现在就讲讲七三年有线兵集训的事儿。若按顺序应该接着七O年五月份话茬儿唠,这种述事法儿一步就跨越了将近三年。跨得够远啊,好象是翻了很多山又越过了宽宽的海。</p> <p class="ql-block"> 三年中经历的锁事不在这里赘叙,但有必要把有线班变化的情况简述一番,以方便接续下文,为跨入通信连做一铺垫。</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三年三月初,老班长陈德发当兵五年多复员回家乡啦,四川省酉阳县(如今归属重庆市)山沟里来的又回到了那个山沟里。我在陈班长属下已经当了两年有线班副班长,领导责成我接任陈班长工作,于是,我就成了指挥排有线班的班长。老读者不免要提出问题:“你不是无线班战士吗,怎么又说到两年里当的是有线班副班长呢?”,“不瞒你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还当过九个月的饮事兵呢,工作随着需要变,那句老话说得多好啊,党叫干啥就干啥呗”。</p> <p class="ql-block"> 有线班编制是七个人,但编制中的人员总是在变化中。复员的、调转的走了一个又一个,新兵补充了一茬又一茬。走马灯转一圈还能回到原点呢,但绝大多数人员的离去只能用过客来形容啦。有时班里人员是满编制,但缺员一、两个人时也属正常。如侯永鸿、肖昌恩等战友突然上调到团机关工作,没赶到新兵下连时,空缺的人员就不能及时得到补充。</p> <p class="ql-block"> 张顺在吉林省九台县波泥河公社参军,和我是同县同期入伍的兵,在有线班一干就是六年多,属于当兵年头儿最多,指挥排有线班资格最老的兵。七三年三月份给他下令是有线班副班长,但在我的记忆中却很少和他一起工作、生活。怎么回事呢?原来呀,七O年春天时,营部在二十二(忠工屯)弄了一块地,从此就指望这块地多产出过冬的土豆、圆白菜(平时称呼大头菜)。营长何榜录看好了张顺,有意培养这个朴实的农村娃小新兵,相信并安排他专门侍弄二十二的这片菜地。第一年就获得了较好的收成,自产的圓白菜、土豆、不留客满足了营部冬季伙食需要。顺理成章他成了种菜的兵,以后的几年中他主要住在二十二公里,下令副班长也实属职位空缺。</p> <p class="ql-block"> 和陈班长同时复员的还有六九年四川资阳兵朱志陶,黑龙江明水的于广才,他们都回到原籍继续务农。朱志陶身体比较弱,不知道他后些年怎么干的农家活儿。听说回地方的于广才被安排去大庆工作,可性格倔强的这个“老于头”瞪眼儿不去,这辈子真的就没离开过家乡老窝儿。</p><p class="ql-block"> 这次老兵复员又补充进了新生力量,有线班编进了三个新兵。安徽省阜南县的张书忠和杜天勇学历高中,但黑龙江兵许久昌没上过几年学,基本上处于不怎么识字状态。</p> <p class="ql-block"> 有必要的一堆铺垫先搁在这儿吧,咱的正题是进入通信连啊。</p><p class="ql-block"> 七三年的老兵复员工作结束不久,团里下令组织有线兵业务培训。团通信股股长崔玉石负责组织培训的全面工作,但管理的重担却压在了通信连领导的肩上。受训人员的伙食、人事关系都交到了通信连,生活起居与其连队人员就没什么区别啦。自此,每位受训人员的一百多斤儿都交给了通信连,实际上就是通信连的兵啦。</p><p class="ql-block"> 接受训练的人员大摡组成如下:通信连有线排的二班、三班人员,炮营部指挥排及炮一连、炮二连指挥排的有线班各出三人,三个步兵营好像各出一至三人,受训人员总数约二十人。</p><p class="ql-block"> 开始训练大约是一九七三年三月中旬的某一天,受命的我和张书忠、许久昌带着伙食关系来通信连报到。离开了三十三公里那熟悉的土木结构的温暖营房,入住到二十二公里通信连的永备砖瓦房。</p> <p class="ql-block"> 前些集的回忆中已比较祥细地介绍过二十二(忠工屯村),从-九七O年一月六日下连队起,我们炮营部的临时驻地就是本村的小学校。炮一连、炮二连的人员分散住在忠工屯村的老乡家中。直到当年的三月二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一周年),全营迁往三十三(卯山)、三十七公里住进帐篷。含春节期间住坑道,我们炮营在此地曾生活了将近两个月。那个期间忠工屯村里只驻扎着炮兵营,出了村往沟里的方向就断了人烟。</p> <p class="ql-block"> 之后的三年里,除了助民劳动和仅有的一次全团集结外,我很少再去忠工屯村。听说这三年中通信连也在辗转搬迁中,先住博林线两公里半,再住忠工屯村村民家房屋,最后迁入这片已建成的正式营房就一直未动。直到百万大裁军为守备五师画上了句号,这个营房在那二十多年中真的成了铁打的营盘,迎送着流水的兵。你说巧不巧,通信连迁入永备营房前住的忠工屯村老乡的房子,就是炮一连、炮二连曾经住过的木刻楞。没跑了通信连初期创业的这帮人,他们和我们炮营一样,也住过那种烧铁筒炉子的棉帐篷。</p><p class="ql-block"> 这次培训给了我们一个好机会,我们在大兴安岭也开始要享受住砖瓦房的待遇了。</p><p class="ql-block"> 出了忠工村往东南方向走了不足一公里,焕然一新的景象映入了眼中。昔日荆棘丛生的南山脚下这片较开阔的场地上,除了已建好的通信连、特务连两处营房群外,往沟里去的方向的路两边次第坐落着团小卖店、作训股、军务股、团司令部机关战地指挥部、政治处、后勤等部门。当然,哪儿是哪儿,谁住哪儿,是我参训后逐渐熟悉的。</p> <p class="ql-block"> 已建好的团机关营房明显不够用,为什么说不够用呢?你看,在通信连的西侧空地上,已挖好一栋挨一栋的营房基础坑。通信连的战友黎为群告诉我,那是为完善团机关各部门儿驻地而在建的平房群。</p><p class="ql-block"> 之前就听说二十二的团机关及直属连队已用上了电,对此我们三十三的驻军都羡慕不已。老远儿就听到了柴油机工作中发出的突突声音,知道发电机白天发电主要是为了电锯工作。因为沿途路过了锯木场地,目睹了大圆锯工作时的壮观场景。我用“壮观”形容你可能见笑,少见多怪还真是我当时真实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那台发电机是60千瓦柴油发电机,就装在通信连东侧不远处的小坡地上。不知道是上级配给的还是团里自购的,满足团机关所属部门儿及通信、特务两个连的照明是没有问题的。好在那年代谁也没见过冰箱、电视、洗衣机、热水器等一应电器,最怕的是点电炉盘及锯条夹云母片插入暖瓶烧水,三令五申制止也不能完全杜绝。</p> <p class="ql-block"> 操作管理发电机的战士叫曹德福,原来是炮一连的驾驶员。记得我曾提到的从牡丹江特招的驾驶员吧,他就是特招兵里的一员。我印象里曹德福是个吃苦耐劳的好战士,但出车执行任务时出了点儿安全问题,从此他不再摸方向盘,团首长安排这个好兵专职管理这台“宝贝”机器。每天的19点准时开机点亮电灯,21点按时拉闸停机熄灯成了惯例。听说过一句歇后语吧,叫“小丰满拉电闸,东三省全闭(毙)”,这句话呀,那年代时兴。团机关点上电灯后,这句歇后语被窜改了,改成啥啦,在战友们的口中,变成了“曹德福拉电闸,十四团全闭(毙)”。不知谁发明的这句歇后语经常在用,就连打扑克成了赢家都把它挂在嘴上,着笑吧,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 我们炮营和步兵二营驻扎在三十三,从未享受过有电的便利,夜晚的吊灯、马灯、手电筒就属于我们的专利。真希望每天晚上也能听到柴油机那有节奏的“突突”声音。但直到服役五年多向后转,也没用上那朝思暮想的电灯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段儿视频是通信连战友席卫东八月十八日于通信连濮阳聚会首日发到战友群里的,资料珍贵。同时,席卫东又标注文字如下:“各位战友大家中午好!上午我委托二道河子一个森林警察,航拍了部队驻地今天的实地景色,特别是通信连的旧址拍的多些,以通信连为中心,往三营旋转至忠工屯火车站,由火车站小山头旋转至一营,然后至团机关北边山坡,最后至通信连旧址,都比较清楚,放到电脑或者投屏观看,更清晰。二道河子是我们付出青春流过汗水的地方,也是一生难忘的第二故乡!值聚会之际,发给大家,请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 从火车站走到通信连三、四里地,唠了一路的闲嗑,棉衣裤在身,背着行李大衣提着旅行袋真的觉得有点儿累了。这不,到通信连了,也到了吃晚饭的点儿啦,“张书忠、许久昌快跟上,咱们抓紧去连部报到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