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古村——红色瓦合

南谷的春天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走进千年古村——红色瓦合</i></b></p><p class="ql-block"> 2021年的夏天,我有幸接待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52师154团团长郄晋武子女一行到洛隆开展讲座,并将郄晋武团长当时在洛隆期间的生活工作笔记和照片免费提供给我们学习研究,使的洛隆县的红色历史文化挖掘工作从内容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充实。在聊天中郄晋武团长的子女们一直都在询问瓦合村和瓦合山的情况,由于我当时刚到洛隆工作,对瓦合一带基本没有什么了解,问了别人以后才能回答他(她)们的问题,也是通过这次的交流和郄晋武本人的日记我对瓦合有了大概的印象。但他(她)们问的很多细节上的问题也没能给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使我有些过意不去,更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时间紧没能带他(她)们到瓦合一带看看他们父母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因此,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抽空去了解一下瓦合,解开我们这次心中的疑惑,弥补这次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在走进瓦合古村之前,想先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瓦合”两个字的寓意,“瓦合”一词在藏语中是“狐穴之门或水槽门”的意思,“狐穴之门”的来源依据目前无具体的文史资料考证而不得知。水槽门据当地群众介绍获悉与该域丰富的水利资源有关,相传“瓦合”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因瓦合山的峻秀神秘而闻名于川藏一带,并在清朝时期形成了瓦合山、瓦合寨、瓦合塘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类似于边坝县的丹达山文化。因为山雄浑的气势,把依山的村子和坝子名称逐山命名,且因某一地域历史事件,在一段时期形成的一种民间文化共识被广泛传扬。在相关汉文历史文献记载中,对该村村名音译为“瓦合”“瓦和”“瓦河”等好几种写法。目前官方行文中使用的多为“瓦河”,而历史记载中基本为“瓦合”,如瓦合塘、瓦合寨、瓦合山等。“瓦合”系藏语音译,在汉语中没有具体的意义,对于“河”和“合”用哪个字,无根本的指向性依据,“河”字字义可能更为接近本意,但笔者从尊重史实的角度,在本篇中将用“合”字叙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一、瓦合村</b></p> <p class="ql-block"> 瓦合村位于洛隆县马利镇的东北部,村委会驻地海拔3997米,约距349国道10公里、马利镇政府45公里、洛隆县城110公里,辖瓦合、美多2个自然村,内辖著名苯教寺庙查根寺,主产青稞、元根等农作物,牧业以饲养牦牛、羊、马等为主。 沿349国道马利镇布宿沟玛荣嘎峡谷入口处,按原303省道老路进入瓦合村,全村因公路改道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孱弱,村里的主干道路主要为3米左右宽的土石路面,车子行驶在上甚显颠簸。 进入瓦合村除了一路的颠簸,就未曾发觉她有何不同之处,随着深入了解也就慢慢揭示了她那神秘的面纱,仿佛只要你能用心聆听瓦合独具特色的静谧之美,她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展现她那曼妙婀娜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瓦合村四面环山,植被丰富,山顶是耸立云霄的白岩石,山崖下是错落有致的松柏点缀,山下广袤的草场、耕地间镶嵌着的民房,让人顿感洛隆半农半牧景致的温馨。六月的瓦合是最妩媚妖娆的季节,这期间村民基本上都到牧场放牧和采挖虫草,村庄静谧的只有风水嬉逐的声音,在撩拨你心跳的脉络。这里的房屋不多,也谈不上什么华美,是那种四四方方土木结构典型的洛隆、边坝一带的乡村民房建筑风格,与这里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民风相承益彰。瓦合村落的建筑没有太多钢筋水泥的痕迹和富丽堂皇的修饰,在牛羊与路人同行的街头,犄角旮旯里的几块大石头,让我不禁想起了公园里的散步人群和长椅。褐红色的路面、土墙、屋顶都充斥着泥土淳朴的素颜,微风中不时飘来阵阵的野草野花淡淡清凉的香气,这色彩和味道,仿佛在这里时间久了,人也会被这里的色彩和味道熏染成瓦合的颜色、瓦合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从瓦河村头向东延伸,路面更显崎岖艰难,这就是我们此行要探访的茶马古道另一条险峻路段——瓦合山段。也就是1951年4月郄晋武爱人郭蕴中后来的一篇回忆文章《风雪瓦合山》所记载的那段艰辛而有惊无险的一次行军路段,也是这次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离开村子,翻过布拉山,首先到达的是瓦合村夏季牧场和采挖虫草点的蒙多牧场。</p> 二、蒙多牧场 <p class="ql-block"> 蒙多牧场海拔4200左右,山势平缓,地域开阔,每年的春、夏季节是这里最为热闹、繁忙的季节,当地群众将聚集在这里放牧、采挖虫草,过上一段忙碌、收获、浪漫的牧区生活。比起其他地方的牧场,蒙多牧场并不算太大,方圆基本可以被视线覆盖,如果却要在蒙多牧场前面加个形容词,那就非“精致”莫属。牧场四周环山,达浪曲、晓曲、森楚曲三条小溪汇聚成河,从东向西汇入布许沟玛曲河后潺潺涌入怒江。悠悠茶马古道自西向东横穿牧场,千年来没有一丝停留和歇息之意。在牧场的东头就是沿河而建的牧区房,排列整洁,错落有致,进入这条约两、三百米长“1”字形的街上,人来人往,有赶牲畜的,买卖虫草的,骑摩托车赶路的,有晒太阳看孩子的,有闲聊打牌的...让人顿感进入了集市闹场。从远处观望这里,如同印象派画家笔下的一幅油画,绿油油的草场,湛蓝的天空点缀朵朵白云,淡紫蓝色的山峰,红褐色的土房和路面,所有的线条跳跃在纯净的色块之间,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分外的饱满和丰富。</p> <p class="ql-block"> 在村支书四郎巴登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仅在这牧场就有上、中、下三处房屋建筑遗迹。上方也就是河流上游的牧区房所在地叫拉康塘,这里有个大小约一间房的遗址叫“拉康”既寺或庙的意思,具体由来亦已无从考证;中间的遗址叫“琼布仓”,据说跟丁青的孜珠寺有关,具体的历史由来已无人知晓;牧场的西下方,也就是村民所说的“加空达”,“加空达”的意思是下游的汉式房,这里的房屋建筑遗址,规模较大,据说是在清朝时期驻扎过官兵,据相关史料记载,这里应该就是清朝时期修建的“在瓦合塘的瓦合将军庙”或“瓦合庙”的遗址。</p> 三、十八军瓦合兵站遗址 <p class="ql-block">  从蒙多牧场沿着茶马古道向东10里左右,就会到达下一个重要红色景点,十八军瓦合兵站遗址,这是2022年3月份发现以后,是目前洛隆县正在申报保护和挖掘的重点红色革命历史遗迹和教育基地,在洛隆一带革命红色历史遗迹少之又少,瓦合兵站能够保留到现在实数举足轻重、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1月12日洛隆宗解放,18军154团从1950年11月下旬至1951年8月中旬,就在洛隆宗域休整待命,为进军拉萨做准备,并充分利用休整间隙开展了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宣传发动群众,开荒、种粮、种菜、修桥、建房、植树等慰民活动。</p> <p class="ql-block">  这期间部队就在瓦合修建了瓦合兵站,目前遗迹位于蒙多牧场的鲁土拉山顶正阳面,周围并没有其他任何建筑遗迹相衬。当时这里是茶马古道洛隆和类乌齐之间的官商交通要道,从遗址往东翻两座山,就会到达著名的瓦合山脉的主峰 在藏语中叫一柱拉山。瓦合山峰较多,绵亘50多公里都是无人区和常年积雪地,旧社会经常出现狼群袭人致死和坠崖等事件,所以这一段路程非常的险峻,在瓦合与恩达之间路途较远,中途没有村落可供休憩,所以当时兵站选址靠近中间段,植被气候相对较好的鲁土拉山。</p> <p class="ql-block">  瓦合兵站遗址建筑面积1200平米左右,现仅存房屋建筑遗迹,遗址整个建筑呈长方形,按照地势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坐北朝南。下方区域主要是大门和院子,大门两边各有一间类似于值班室的小房间;中间区域的两边各竖排4间房,地势比下方院子区域略高出1米左右;上方区域是一字排开的4间小房,地势又比中间区域略高出半米左右,所有房间空间狭小,仅可容纳3至4人就寝。 当年18军154团就是从恩达翻越瓦合山来到洛隆安营扎寨,在后来的工作中多次往返于此地。由于瓦合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管道中的一段险路,在进军西藏时被定为中路,18军大批部队就是越过瓦合山,留宿过瓦合兵站。</p> 四、鲁土拉山洞 <p class="ql-block">  在十八军瓦合兵站遗址的北面半山腰方向,有几处大小不等的山洞,这些山洞的形成没有具体的记载和可供人参考的资料,这并非因为这些山洞平淡无奇,可能是因为附近的“瓦合山”在古道中名声太大,使人们忽略了这些山洞的存在,若是这些山洞在别处,一定能够成为独树一帜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大山洞传说是格萨尔王王妃珠姆的帐篷叫坝次玛,别具特色,其形状如同巨大的海螺,洞内能一次容纳一百多头成年的牦牛,更为称奇的是大洞内又有一小洞,将大洞分割成内外2个洞穴,小洞能同时容纳并排坐下十几个成年人休憩,整体山洞如同现代房屋的上下复式建筑结构,若能将此地开发装修成阳光暖房,必能成为集休闲游览一体的风景名胜区。</p> 五、瓦合山 <p class="ql-block">  在各种汉文史料记载中的“瓦合山”,大多数时候指的是布拉山、鲁土拉山、格布拉山、察久拉山、一柱拉山和类乌齐境内的西拉山等6座主峰形成的整个瓦合山脉,藏语中数字6读作“柱”,“瓦合山”山顶指的是藏语中的一柱拉山的山顶,因瓦合村(寨)而得名,为澜沧江与怒江的大分水岭。这里的山大多以“一柱”为命名,如右边的山叫“一柱杂东”山,左边的山叫“一柱将军”山。据当地村民介绍,一柱将军山是清朝一大将入藏翻越一柱拉山后,因高山反应在此辞世,并埋葬在此山脚下,后来变成了这里的山神,故此给此山取名为“一柱将军”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了当年埋葬那位“将军”的地方,并看到了那座据说是“将军”的墓葬。遗迹湮没在了漫长历史长河印记之中,留给我们的只是当地长者记忆深处的一堆碎骨。清朝时期,洛隆、边坝一带作为重要官商要道,途经类乌齐的恩达、洛隆的瓦合、边坝的丹达、嘉陵的鲁贡拉山再往拉萨方向。因此瓦合山、丹达山(夏贡拉山)、鲁贡拉山是由川滇进藏必经的几大险山,因山势险峻,翻越这几座大山要历经千辛万苦,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使谈之色变。来往商客官员百姓也死伤无数,在丹达山和瓦合山就有清朝官员因坠崖和雪崩殉职的记载和流传,并在清朝时期在丹达和瓦合建有庙宇祭祀,也不乏为后来者祈福一路平安的寓意在里面。在《卫藏通志》、《西藏图考》等众多汉文古籍中对瓦合山、瓦合庙或瓦合祠、瓦合山神庙等都有很多记载,并当时在成都、拉萨一带也修建丹达王庙和瓦合将军庙来供奉,成为那时的一种民间和官方认知共识的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在我快要写完此篇文稿时又去了一趟瓦合,就在瓦合村,被村民领到叫做“称空波”的小坡上,看到了当地群众取土时在地底下挖出的焦炭、碎骨、碎陶和瓦片,其具体信息也已无从知晓,但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的瓦片研析,这里极有可能就是史料记载所述清朝“瓦合寨瓦合山神庙”遗址所在地。</p> 六、高山湖泊 <p class="ql-block">  在瓦合山脉主峰一柱拉山脚下,快到一柱将军山处,有一座不是很大的湖泊叫一柱措普湖,湖水面积不大,却在这诸多的山山水水中又是一处锦上添花的神来之笔,平静的湖面如同一面擦亮的镜子,倒映着这里的山和蓝天。就在一柱措普湖的下方,就有芒阿措湖,霞池措湖、玉措湖等三四个大小不等的湖泊,这些湖泊都相距不是甚远,只叹时光荏苒,我们没来得及一一观赏,各色的高山湖泊的交相辉映,是一场美轮美奂、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一段段神奇动听的传说,是一揽磅礴澎湃的听觉盛宴。</p> 七、古道遗址 <p class="ql-block">  60年代临遇修建昌都至洛隆公路,公路线从原来的类乌齐恩达至瓦合的古道路线,更迁到了现在贯穿邦达草原的国道349位置,这条旧路从此也就退出了历史的重要舞台,尘封在瓦合谷悠深的记忆里,昔日欣嚷喧闹的繁荣景象和那些撼人心魄古老故事,掩映在岁月的尘烟里,鲜有后人再为擦拭和翻阅了,只是村头晒太阳的老人,有时为了打发时间才跟人寥寥几句有头无尾的片段取乐。</p> <p class="ql-block">  公路的更迁对这里的欣嚷如同按下了暂停键,时间仿佛停滞在了老者悠深的记忆深处,远眺古道悠深崎岖的延伸,走在这条千年不息的古道上,仿佛站在了时光的另一端,一切显得那么的遥不可及,在鞋底与碎石的抹擦声中,聆听和感受先辈们倾情的诉说。在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石头和土堆垒砌的土台,村民介绍这叫“米勒”,作用是大雪覆盖路面时的路标和判定积雪大小的“标尺”,这些“米勒”依旧在幽深的岁月里引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