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行散记(三)

丰庆老树

<p class="ql-block"> 走 进 涪 陵</p><p class="ql-block"> (张世辉)</p><p class="ql-block"> 长江探索号游轮从重庆朝天门码头出发,经过一夜的航行,于第二天清晨到达涪陵。对于涪陵,我过去是陌生的,能想到的只是“涪陵榨菜”,除此之外脑子里一片空白。此行顺道走进,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却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感受到了蕴藏在涪陵山水间的文化和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春秋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涪陵二字取自“涪水之滨,巴王之陵”。这里自古被誉为“两江福地”,滚滚长江与碧绿的乌江在此交汇,不仅山水秀美,更是人杰地灵,文化荟萃,历史上被称为“涪州五贤”的程颐、黄庭坚、谯定、尹焞、公式渊等五位贤哲在这里都留有足迹。</p> <p class="ql-block">  1997年3月涪陵由四川省并入重庆市,今天的涪陵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市。这里不仅仅是“榨菜之乡”,还是个“天然植物王国”。据说域内的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非常丰富,其中药用植物就有 2000 余种,有“中草药库”之美誉。导游介绍说,除了中草药,这里自古以来还盛产荔枝,当年唐杨贵妃最为喜欢的荔枝就来自涪陵。</p> <p class="ql-block">  导游说法引起了我兴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诗人杜牧这句千古绝唱让后人窥探到了千百年前的唐宫秘史。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为了取悦爱妃,便动用飞骑将南方的荔枝快马加鞭送进宫内。过去我一直认为这个“南方”就是岭南,走进涪陵,导游的说法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杨贵妃吃的荔枝究竟从何地而来?这个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凡是有荔枝生长的地方都有故事在流传,但仔细梳理古人典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福建,二是两广,三是巴蜀。然而巴蜀涪州之说似乎有更为客观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  唐李肇《国史补》有云:“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故每岁飞驰以进”。在唐代,巴蜀大地是与岭南齐名的荔枝“主产区”,许多地方都产荔枝。杨贵妃乃巴蜀忠县人,忠县在唐代属涪陵郡。杨玉环幼年时在老家即爱食此物,当了贵妃仍念念不忘乡情。当时,不仅贵妃嗜好荔枝,诗人白居易也是荔枝的爱家,据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曾亲自在官署内栽种荔枝,并赋诗“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果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p> <p class="ql-block">  荔枝是时令性和地域性很强的水果,不易保存。长安地处内陆西北,荔枝却产于南方,白居易《荔枝图序》称其果“如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从时空条件来看,福建或两广距长安有四五千里之遥,唐代驿传虽然发达,但即使快马急驶,日行也绝超不过六七百里,所以,岭南荔枝断不可能在四、五日内抵达长安,相较福建和两广,只有走子午道经镇巴入蜀取涪陵荔枝为最近。</p> <p class="ql-block">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吃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古称妃子园),从涪陵置专驿到长安。这条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就是天下闻名的“荔枝古道”。故《天宝遗事》云“贵妃嗜荔枝,当时涪州致贡,以马递驰载,七日七夜至京。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由此可见,杨贵妃对涪陵荔枝情有独钟,涪陵也因驿传荔枝而名昭天下。</p> <p class="ql-block">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随唐玄宗逃离长安,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后,涪陵荔枝园便逐渐冷寂而荒废。据说到了清朝初年,涪陵已无荔枝,但荔枝园犹存。咸丰年间,涪陵知州姚兰坡曾在荔枝园建了一座荔枝亭不久也被毁了。</p> <p class="ql-block">  江山千古,岁月不复。历史上的涪陵荔枝园与荔枝古道历经风雨,零落消隐,已无处寻觅踪迹,但我以为,荔技对于涪陵而言不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文化遗产。据导游介绍,进入21世纪后,涪陵为挖掘唐代荔枝园历史文化,在位于城区西南大梁山,规划建设荔枝园景区,以仿唐代建筑为主,建有荔枝楼、荔枝亭、荔枝碑林和贵妃祠等,沉寂百年的荔枝仿佛从一场大梦中醒来,又重新焕发了生机</p> <p class="ql-block">  如今,荔枝古道已被高速、高铁和空中航线取代。涪陵长江沿岸遍种荔枝,老百娃以此增收致富。每当荔枝成熟季节,灿若繁星的荔枝缀满枝头,成为江畔一道亮丽的风景。若东坡先生故地重游,一定会喜形于色,并由衷地咏出一首《荔枝新叹》。</p> <p class="ql-block">  涪陵不仅有文化底蕴,更是一块精神高地。走进涪陵,扑朔迷离的荔枝传说虽然引起了我的兴趣,但最让我感动还不是荔枝,而是隐藏在大山深处的816地下核工程。</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面对美苏两霸特别是苏联的核威胁,战备形势异常紧张,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当时生产核原料的甘肃404厂,其地理位置早已被苏联和美国所知晓,一旦发生战争极有可能在第一时间被摧毁,所以就需要建设一个备份工厂。这个备份工厂的选址,既要在美国和苏联核打击距离最远的地方,即在中国最中心的位置选址。还要考虑到核燃料在发生裂变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需要大量的水进行冷却。有关部门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考察论证,选址人员跑遍了整个云贵川山区,最终确定了位于涪陵白涛镇这个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  这里地处武陵山大裂谷,地质非常稳定,山体构造十分坚固,旁边就是乌江,既有高山屏障,又有丰富水源,加之武陵山区常年大雾,为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更增加了一份神秘。五十多年前,白涛镇这个地名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6万多名热血青年隐姓埋名,一头扎进了这里的深山老林、开凿地下洞穴,历经十几个春夏秋冬,用简陋工具、坚强意志和血肉之躯,打造出至今依然令世人叹服的人间奇迹——816地下工程。</p> <p class="ql-block">  816核工程是三线建设的超级绝密工程。有资料显示,担负这项艰巨任务的是工程兵54师,其代号为8342部队。这是一支特种工程兵部队,专门负责修建中国的核设施,部队组建时就已经明确,是为修建绝密设施而设置的,所有官兵在征招后必须严格保密,包括自己的亲人,“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据说,有对湖南兄弟,在这里工作三四年都互不知道,直到一天在白涛镇街头意外碰面,相拥而泣。</p> <p class="ql-block">  当时,参与建设的人员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建造一个什么样工程,在地图上也无法找到这个地点。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大山中挖一个巨大的洞体,这个洞深度为400米,总规划面积在10万平米以上,相当于14座国际标准足球场,洞体总长度20公里。当时工程人员预估这样的巨洞需要30个月,可是没想到6万多官兵一挖就是8年。他们最终在这里挖出了世界第一巨大人工洞体,其中最大的洞高80米宽25米,面积达1.3万平米。</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巨大的地下洞室,触摸着仿佛依然有温度的岩石,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当年的建设者们付出的热血青春。据导游介绍,曾经参与过816工程的人员回忆说,涪陵山区里夏天非常炎热,山洞里温度高达40多度,而且蚊子既多又猛,咬一下就是一个大包。到了冬天,山洞里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冰窟窿,湿度特别大。施工现场光线昏暗,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昼夜施工,钻机轰鸣,烟尘弥漫。长达八至十个小时的一个班下来,有的战士还没走出山洞,就累得靠着洞壁睡着了,有的劳累过度,倒在地上就昏厥过去。在工程建设中,先后70多名战士牺牲,平均年龄21岁,最年轻的仅17岁。据说816核工程遗址解密对外开放后,有个名叫陈怀文的建设者再次返回816工程洞口时,忍不住失声痛哭。我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失声痛哭,而是一代工程建设者们不畏艰难,开山劈石的英雄赞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时代赞歌。</p> <p class="ql-block">  816工程的所有洞体,都是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石拱,在这些石拱外面,还有一层特殊处理的金属板材,用来对洞体进行支撑和加固,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据导游介绍,这里的洞体可以预防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的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的攻击,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核设施。</p> <p class="ql-block">  这里虽然常年大雾,但是在夏天的某些时候,雾气就没有那么浓厚。当时,蒋介石台湾当局经常用美制U2高空侦察机到重庆地区上空侦查,于是,工程技术人员想到一个办法,他们在山顶上建造了一座150米的混凝土高塔,这个高塔是核反应堆冷却塔的一部分,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而其中排出的大量水蒸气和高空的云雾混合,形成巨大的雾气,于是,这里便常年烟雾缭绕,从高空根本无法拍摄到地面的情况,有效的防止了敌机的高空侦察。</p> <p class="ql-block">  走进816洞体,眼前的景象让我十分震惊,这里有核设施需要的一切,包括核发电厂房、热回路厂房、主反应堆中央控制室、反应堆大厅、重水冷却室、元件存储池、引水洞、化学后期处理厂房、放射性去污室等一系列设施。据说,工程安装历时9年,当时这里云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来自清华等名牌大学的顶尖大学生。8层核反应堆“锅底”,直径约20多米,深5米,曾布有2001根核反应工艺管。9层主控制室,安放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作为“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的816工程,总建筑面积达到10.4万平方米,18个大型洞室,130条竖井隧道,与巨大的山体和精密的设备,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迷宫”和“地下堡垒”,时至今日依然堪称“国之重器”。</p> <p class="ql-block">  北方有万里长城,涪陵有“地下长城”。古人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816工程开凿的“地下长城”,是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主题,这个为和平而建的巨大工程在接近尾声(建筑工程已完成85%,安装工程完成65%。)时,又因为和平而停止建设。</p> <p class="ql-block">  2002年洞体解密,816地下核工程向世人撩开了神秘面纱。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这座中国三线建设的丰碑,成为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走出816地下核工程遗址,登上大巴返回游轮途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816工程魔幻般的洞体一直在脑海里萦绕,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就是816工程建设者们的精神写照。816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做“备战备荒”,而几代人的青春在这里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武陵苍苍,涪水泱泱,英风惊世,肝胆清芳。涪陵啊!你有美丽的山水,你有灿烂的文化,但更让我感动的是隐藏在你大山中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