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岗子浅印象 </p><p class="ql-block">大辽的契丹文化,在闾山随处可见,新立石刻,奇观山山石上,龙岗子,石佛村,,华山村等地都可以或多或少捕捉到契丹文化的影子。其中龙岗子是我了解最多的地方,所以我特别痴迷徒步穿越龙岗子到头岔子这个路线。</p><p class="ql-block">龙岗子,这里家喻户晓流传着有关大辽世世代代的传说,此处人杰地灵,山青水秀,绝对是一个风水宝地。从字面意思就能推敲其名字由来,龙岗——葬龙之地,藏龙之地,龙居之地。</p><p class="ql-block">葬龙之地,此处的辽代古墓遗址,葬着大辽皇帝耶律贤的两个孙子,也是耶律隆绪的侄子——耶律宗政及秦晋国妃,耶律宗允。耶律宗允墓地已回填,耶律宗政墓地对外开放。为了接近大辽历史,游人也是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藏龙之地,大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从小就饱读诗书,聪慧过人,深得其父喜欢,被封皇太子,可天不顺人意,母亲有意让他的弟弟耶律德光继承皇位,所以耶律倍让出了太子之位,后来人称‘’让皇帝‘’,可是仍没能逃出耶律德光的追杀,从此,耶律倍过上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也可以说隐居在龙岗子的深山里,娶一妃子名高美人,修建琉璃寺,这里是高美人的行宫和藏书阁,又在最高峰修建望海堂,藏书屋也修在望海峰顶,这里是闾山最高峰,高867米,后来被后唐人所害,其子在耶律德光去世后终于夺回了原本属于他父皇的皇位。</p><p class="ql-block">龙居之地,就在大辽被灭之后,耶律留哥 和他的弟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和后辽,辽代渊源和龙岗子有着说不清的关系。贯穿村落的小溪被称为龙溪,龙溪流出村子的地方迂回成湾,故称大龙湾,后来建成水库,又称龙门水库或者大龙湾水库,龙岗子依山而建,山上巨石强森,形态迥异,一处山顶上巨石似两扇门,户外人称“南天门”,其实当地人称之为龙门。山脚下一处寺院——慈圣寺,史书记载,这是萧太后带着子孙来龙岗子祭拜耶律阿保机时命人修建的,至今寺院还在,只不过经过翻修了。</p><p class="ql-block">从龙岗子上山有很多条路,常走的有两条,一是从慈圣寺—龙门—厚德载物—琉璃寺上下院—201塔台—望海峰—北鸡冠山—头岔子,另外一条路线就是从慈圣寺—辽代皇家采石场(一小段石阶路)—龙泉—琉璃寺—201塔台—望海峰—水簸箕(三道石湖)—头岔子。无论走哪条线路,都是溪水潺潺,瀑布叠现,飞珠溅玉,争然出声。因为望海峰的海拔高度,自然山高水长,雨水充沛,植被茂密,林荫小路,酣畅淋漓,格外清凉,我认为这是伏天最佳爬山路线。还有一条线路便是火车头山—狮子岩—201塔台—琉璃寺—龙泉—龙岗子,走过几次,不是我的最爱。</p><p class="ql-block">途中打卡点厚德载物,融天地为一,道法自然,让人流连忘返。琉璃寺上下院是高美人的行宫和藏书阁,目前只剩下一处石头堆遗址和一块石碑,那娇艳欲滴,楚楚动人的美人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201塔台是辽视转播塔,塔后是一处废弃的军事基地,铁骨铮铮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从201回来向北便是望海峰了,望海峰又名望海堂,这是耶律倍逃亡生活的地方,也是他韬光养晦的地方,故事很丰满,可有谁想过,当时的耶律倍是何等的心情呢,今天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走近大自然,去寻找快乐,提起这段历史,是不是也有些替古人担忧呢。</p><p class="ql-block">站在望海峰环顾四周,一条条山脉以望海峰为中心似龙盘踞着,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意境。</p><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线,也很美,水从天上来的三道石湖,美的名不虚传,无法用语言形容它的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它的大气磅礴,上善若水,也许在这里能真正体会得深刻。</p><p class="ql-block">很遗憾,去过望海峰很多次,都没能仔细探寻一下耶律倍的影子,等时间允许,我想我会静下来慢慢去发现,去寻找。其实,走山需要静下来,走着走着,就明了了!</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又称龙门</p> <p class="ql-block">龙门</p> <p class="ql-block">望海峰下面山脊</p> <p class="ql-block">望海峰之夜</p> <p class="ql-block">望海堂一角</p> <p class="ql-block">瀑布</p> <p class="ql-block">溪水</p> <p class="ql-block">望海堂一角</p> <p class="ql-block">琉璃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上善若水</p> <p class="ql-block">龙门另一角度</p> <p class="ql-block">新立石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