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 <p class="ql-block">近日,读安徽著名作家、桐城文史专家胡堡冬先生的倾情专著《人文桐城》和《六尺巷里的那些人和事》,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两本书详尽的描述了文都桐城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一个小小的桐城,文化底蕴如此深厚,二百多年来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尤其以散文为代表的桐城派,更是令人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桐城是一本厚重的书,令人百读不厌。古往今来,这片土地上生发和蕴含许多故事,涌现出了许多达官显宦、硕儒俊彦、诗人豪杰,可谓是人杰地灵,群星灿烂。……</p><p class="ql-block">翻阅桐城这本书,总是那么令人神往。明清以来,桐城人文勃然兴起,特别是桐城派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大的文学流派,其价值和影响,是十分的深远,且延泽后世;并早已深深地植根城这片沃土,而漫溢整个大清王朝,形成了<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的说法,创下了清代文学史上一道绚丽的风景。”《人文桐城》——先生以如此精彩的序言,将读者带入桐城这本厚重的书。</p><p class="ql-block">读先生之作,你会感受到这座城市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它是一本源远流长的古籍,记录着千年智慧的积淀;它是一座启迪灵魂的书院,塑造着优秀的后代;它是一片滋养心灵的沃土,孕育着桐城人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章『翰墨香风』中,一段诱人的导语映入眼帘:[翰墨香风的桐城,处处都透出墨迹殷殷的况味,不信你就来走一走,瞧一瞧,寻常巷陌,故园遗存,端坐小城中央的文庙,都会告诉你明清以来桐城文化的秘密……]</p><p class="ql-block">先生在《秦淮河畔两相知》;《三世得謚的秘密》;《姚倚云与范伯子的诗书人生》;《命运坎坷的方文》;《一代文宗方苞》;《续火传薪的刘大櫆》;《宗师姚鼐》;《李介谋的戏剧人生》等诸多篇章中,文笔朴实的讲述了明末清初“秦淮河畔两相知”的著名散文家侯方域;生动的讲述了出身布衣,勇谋善战,为朱元璋立过奇功,因一时之错,铸成一生悲剧的明朝军事天才朱文正被免官软禁并死于桐城的悲惨与壮烈;讲述了明清两朝桐城籍书香门第、“科第世家”张氏家族人才辈出,绵延世代的兴旺与发达;清政廉明、处处为百姓着想的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铮铮励言职,尤当慎所发。”的清官姚莹;“老来心似后凋松”一生命运坎坷的方文;主张“立诚有物,率其自然”,提倡“道、法、辞并重,精、气、神合一”的戴名世;推出和确立“义法”说文論的一代文宗方苞;“白发萧然,半盏寒灯,替诸生改知乎者也……”一生奔波于杏林,终身事教,桃李满天下的刘大櫆;有“人不必桐城,文必桐城”之说,传薪讲学,广识才俊的宗师姚鼐;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舞台才子,"对联小生"李介谋。</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桐城派的兴起,源于明清两代的文学创作中,桐城派桐城派始祖戴名世;开创者方苞;中坚人物刘大櫆;集大成者姚鼐。</p><p class="ql-block">“人文来自积淀。那些让桐城人引以为荣的硕颜大儒,那些明清以来让小城声名远播的文化蕴含,早已成为桐城人创造与进取的动力源泉。”在第二章开篇中,先生用这样的导语将读者带入『人文故里』。我们看到,惜抱轩的银杏树依然壮硕挺拔;潇洒园内历史的回声依旧;慎宜轩中,一手拿枪,一手握笔的姚莹恍若就在眼前;饱经沧桑的左公祠和啖椒堂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壮怀激烈;勺园内依然蕴含着方氏家族传承文脉浓郁的书香味;辛亥革命的义士吴越故居,景物依稀,吴越奋力一掷,怒炸五大臣的壮举,却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在第三章『乡风纯朴』中先生以这样的导语将读者带入文化底蕴深厚的桐城:“桐城民俗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是桐城文化的土壤与养料,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桐城民俗同样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徜徉在桐城,你不仅会沉浸在浓郁的翰墨书香之中,还会感到乡风民俗的淳朴。”在先生文采斐然的笔墨中,桐城的年味儿、桐城的婚俗、桐城的诗歌、桐城的戏曲文化、桐城的乡风民俗丰富多彩,精神上的,物质上的,多为积极向上合拍于时代主旋律。“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的古镇枞阳,“生则为国干,死当为国殇”的汤沟大学士刘大櫆。桐城文庙,是桐城闻名遐迩的建筑,是明、清,祭祀孔子的礼制性的重要建筑群以及文化基地,也是桐城古文学派的一个重要象征,最重要的是,它所弘扬的,是桐城派的文,也是悠久的桐城文化。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文化出文庙。孔城、练潭、青草镇发生的故事恍若昨天,却已流淌在历史长河之中。“驿当省会入都之冲,昼夜羽骑不绝”的老梅街,曾撒落无数文化碎片从而又连接起大块儿文章的西后街,留下了辛亥英雄吴越“爱有吴君,奋力一掷”的家国情怀。仙姑井、仙姑庵,美丽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里胡先生为龙眠山上茶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无论你怎样饮茶,在家乡,还是在他乡,不论春夏,也不论秋冬,泡上一杯清香扑鼻的桐城小花茶,杯中绿色摇荡,便让你有了绿水青山,拥有春天滋润的感觉;你轻呡一口,芳香氤氲,再喝一口,开心解郁;一杯落肚,神清气爽,三杯落肚,荡气回肠。”以茶思人,胡先生文如泉涌的描绘了龙眠居士、宋画第一人的乡贤李公麟,那时,“宋代品茶强调三点,即:新茶、甘泉、洁器,还要天气好、风流儒雅、气味相投。”“<从来佳茗似佳人>,用茶比喻佳丽,以美人比拟好茶,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名茶的妙喻妙解。”“喝一杯桐城小花茶,你不止是在品味这天然妙品,也是在品味它久远的历史茗香。”足见茶文化在桐城历史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p> <p class="ql-block">桐城有长久千年的历史文化,它有类似龙眠山那样雄厚挺拔的山脉,它也有类似龙眠水那样清澈宽广的湖泊,千百年来,龙眠山水不仅养育了无数文人墨客,大家硕儒,也浇灌和滋养了龙眠山茶及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绝佳的桐城水芹菜。桐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它以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桐城人。</p><p class="ql-block">读先生之作,感觉桐城派之代表人物,相距是那么遥远,却又近在咫尺,用先生的话说:因为他们都活在历史中。从先生的笔触中,我们感觉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庞就在眼前。不是吗?姚鼐正在教导后人:“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姚鼐,无愧于桐城派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桐城人对文化的执着追求和卓越成就,使得桐城成为了文化繁荣的摇篮。数千部传世作品中,《登泰山记》和《狱中杂记》等名篇,以及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篆》,都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典。</p><p class="ql-block">桐城的教育精神流淌在每一个桐城人的血液中。吴汝纶作为桐城派中的杰出代表,将东西方教育融合,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影响力延伸到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开创了新式教育的先河。桐城中学则承载着桐城人对教育的重视,为桐城派的学术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桐城派,一个由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四位文化巨匠组成的文学流派,以其完整严谨的古文理论体系熠熠生辉。他们继承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将前人的文学理念与技巧融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风格。方苞提出的“言有物、言有序”理论,姚鼐倡导的“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准则,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对文章的评判标准。</p><p class="ql-block">桐城的历史,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对未来的无限期许。</p><p class="ql-block"><br></p> 六尺巷里的那些人和事 <p class="ql-block">[数百年来,这个家族能够如此昌盛,涌现出上至卿相下至知州知府知县,官吏有七百多人,进士二十五人,其昌盛的原因是小小的六尺巷不能完全解读的。老宰相张英说“终生让路不失分寸。”“守田者不饥,读书者不贱,择交者不败。”张家的后人说:“行善积德”,是张家兴旺的根本原因。“桐城六尺巷是桐城文化的标志,也是张英树起的一座道德丰碑。文化为这个家族注入了知礼守廉持家奋起的道德操守,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风度,涌现出了父子宰相为代表的许多杰出人物。]这是先生序言中写在前面的话。近些年来,多位国家领导人视察六尺巷,尤其是中纪委王岐山书记的低调造访,更是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告诫党员干部牢记“为官要知进退”,桐城六尺巷也随之成为清政廉洁、人们关注的热点。</p><p class="ql-block">《六尺巷里的那些人和事》全书共分五章:『“德义”六尺巷』、『诗书传家日月长』、『义德流芳』、『君子之道』、『六尺巷散章』。</p><p class="ql-block">第一章『“德义”六尺巷』,胡先生援引了姚永朴《旧闻随笔》中的一段经典:“张文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六尺巷。”使六尺巷的由来昭然若揭。随之先生从多方面讲述了“桐城张氏何处来”;“张氏寻脉”;“张家与桐城大家世族的关系”;“张家女人不简单”;“张家仕宦”;“张家的文化遗产——六尺巷”等家族史,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条蔚然状观的河流,从最初的溪水潺潺,到澎湃流淌奔流不息。那些远去的背影,那些消逝的人和事,依然承载着后来者探寻的目光。”“我们思索,我们寻觅,是什么力量使张氏家族历经明清数百年而不衰出了这么多高官显宦文人仕子?”在阅读大量史料之后,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传承才是这个家族数百年兴盛的秘密……”“桐城张氏,为清代巨族,瓜瓞相连,用诗书延续门庭,”,“张家背后的女人,个个贤惠淑德,美德与修养兼具,她们支撑了这个家族,以博大温暖的胸怀传承纯正美好的家风。”“张英、张廷玉父子相继为相,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四代帝师,张廷玉配享太庙。一门前后六代十二位翰林,二十四位进士,堪称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张英在《聪训斋语》中,阐述了其家教家训主要内容——“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并通过“教之孝友,教之谦让,教之立品,教之读书,教之择友,教之养身,教之俭用,教之作家。”等教育,使后世子孙实现个体幸福、促家族绵延、保社稷安宁。胡先生从中提炼出了精华:“扫地焚香,清福已至。”“我明察,彼不能蔽我。”“积和谦让,家风长。”语句平实、思想深刻的传世家训,既蕴含了立德为先、与人为善、廉俭礼让、耕读传家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蕴含了言传身教、修身养性、肯定鼓励、循序渐进等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蕴含着重视家庭和睦、追求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张氏家族创造了“三世得谥”“四世讲官”“五朝金榜题名”“六代翰林”“七世为官”等辉煌的家族奇迹,并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六尺巷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在『诗书传家日月长』中,我们看到“文化提升了这个家族的品质,教育改变了张氏家族的命运。同时,他们的垂范作用,也促进了桐城人崇文重教意识的形成。”“桐城山水之美,在老宰相张英看来,<或暎朝阳,或回夕照,或当风而吟,或带霜而殷,皆可谓佳胜之极。>”“在张英的人生中,他把<立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好的品德,就如同一股恶水,流到哪里,哪里会有恶臭。”张英把养身看的十分重要,并将其分为几重境界:“读书就是养生的第一重境界。读书可以安神,可以净化心灵,提高人生修养。第二重境界是俭,俭以养德,俭以养生,俭以养廉,俭以律己。人生有个<俭>字在提醒自己,自会满足于现状,而不会导致欲望的膨胀。第三重境界是阅读山水,家乡的龙眠山水千古不变,那是自然大美。”在『义德流芳』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无论是当朝为官还是家庭琐事,张英始终讲求“安心之法”,他的“安心之法”,“是告诉后人:一是要加强个人的修养,用气定神闲的态度克服困难,克服突然遭遇的恐慌。安定了内心,便会有良策。二是关好心中的城门。世事沧桑,人生倥偬,随时都有不善者闯来,关好你心中的城门,不让苍蝇蚊子飞来,至关重要。三是要有妥善处理之策。宁静致远,善于处置。”这个“安心之法”,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启示。第四章『君子之道』,非常欣赏胡先生在引言中的这段话:“君子的概念很宽泛,上到君王,下到百姓,人人都可以当君子,学君子,做君子,它不像西方的绅士,具有阶层的属性。六尺巷的<礼让三尺>是君子,张英的<终生让路>是君子,慎重择友是君子,心清如水是君子,对人报以友善的微笑也是君子,君子之行,其实就在我们脚下。”</p> <p class="ql-block">六尺巷的故事充分体现“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理念。</p><p class="ql-block">六尺巷,那条狭窄的小巷,见证了张家与吴家的纷争和宽容,以礼让谦慎的精神和官德为代表的桐城人文明的处世态度。</p><p class="ql-block">桐城人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精神注入基层,注入到每一个平民百姓心中。</p><p class="ql-block">张吴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故事传为美谈。“六尺巷”精神就是当今倡导的“和谐”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 “德义”与“礼让”的生动诠释。“让一让,六尺巷”教会了我们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别人的感受,将自己的事业、观点强加于他人。然而,“让一让”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相处方式。当我们对别人付出时,他们也会对我们付出。这种彼此尊重、相互支持的关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能量。</p><p class="ql-block">“六尺巷”教会了我们拥有温暖的心态。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人们都在争夺着更多的利益。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变得冷漠,没有了做好事的意愿。但“让一让”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以拥有温暖心态的可能。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些好事,多为别人考虑,就能受到更多的感激和回报。这种温暖的心态,不仅可以影响到他人,也能带给我们自己更多的快乐。</p><p class="ql-block">“六尺巷”教会了我们和谐相处。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相处,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很难避免。但是,“让一让”教会了我们通过互相理解、包容来解决矛盾。只要大家都能做到“让一让”,彼此为对方着想,就可以把矛盾化解为理解与和谐。</p><p class="ql-block">“六尺巷”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个人道德水准的反映,更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体现。我们必须随时从自身做起,秉持“让一让”这种精神,多做一些好事,与人和谐相处。争当君子而不做小人,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加安宁平和。正如先生所言:“可以说,君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独特的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六尺巷散章』,胡先生以深沉的笔触,就书中所涉及的问题,文词清新,笔锋飒利,写出了有针对性的专题散文:“谨言慎行”、“论吃亏”、“论浅薄”、“论傲慢”、“论深沉”、“论柔情”、“论时间”,“论美”、“论笑容”、“论心胸”、“论朋友”等诸篇美文,发人深思,令人警醒。</p><p class="ql-block">在《人文桐城》和《六尺巷里的那些人和事》这两本书中,胡先生大都以散文的形式,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文笔细腻的让人心动。从那些叙述自然,恬淡宁静,文辞如水,一笔如舟的美文中,不难看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胡先生来说,他所有的情早已渗入骨髓,所有的爱都流淌在血液中,将身心植根于这片热土。胡先生对家乡的爱是一种执着与坚毅的爱;对家乡对生活热爱的那般深沉;语言中长绵的思绪及丰满的情感,这也正是先生创作的一大特点。</p><p class="ql-block">读先生的作品,犹如甘泉入心,甜略微凉,意蕴深厚,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淡有淡味,浓有浓情。句法有弹性,语汇有声色,在娓娓道来中让人感到温暖,温暖中有一种韵味。或许是他超乎常人的细腻与深度,才能写出如此美妙的文章。</p><p class="ql-block">多年来,胡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他丰厚的学养及历经磨难,充满艰辛的人生阅历,勤耕不辍,收获满满,创作了多部紧跟时代脉搏,脍炙人口的书籍与作品,曾在电视台做了一百多期文史讲座的胡先生,无愧于文史专家,桐城文化的传播者、守护人、挖掘者及探索者。他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思考,历史的表达,使文章呈现出凝重而深厚的特点——沉郁、醇厚、经久耐读。《人文桐城》和《六尺巷里那些人和事》就是其中的两本,他数年来坚持不懈,手不释卷,笔耕不辍的勤奋精神令人赞叹!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他把无限的深情都投入到对家乡的热爱,他爱的是那样深沉,笔触中流淌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因此才会如此动人心弦。</p><p class="ql-block">“文如其人,文以载道。”细品胡先生的作品,你会感到,先生把平淡安然的日子注入了无限诗性、哲思与感悟,将生命与艺术交融到了极致,读先生之美文,时而怦然心动时而感怀深思。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声一色,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并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其文字“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有其独特唯美的散文风格。</p><p class="ql-block">这两本书与内容十分标配的装帧非常漂亮,古香古色,古风气韵,生动悠长,极具浓郁淳朴的文化况味。</p><p class="ql-block">深谢胡先生的赠书,令我从中了解到文都桐城的前世今生,并对桐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更给予我不断学习,加强修养,提高自我的精神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