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陵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二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

月影沙丘

<p class="ql-block">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23年9月11日,安陵镇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在二年级办公室开展了新学期第一单元教研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一、主备人李玲玲发言: </p><p class="ql-block">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围绕着“童话”为主题,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小蝌蚪,在鲤鱼和乌龟的指引下,找到了妈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也变成了小青蛙。告诉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我是什么》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如云、冰雹、雪等。还讲述了水的利与害。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我还知道了要让水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儿歌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常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告诉我们大自然真的很奇妙,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作者抓住“水会变”这一显著特点,围绕“变”字展开,第一人称“我”代替水,对水的变化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其中运用了如“我在天空漂浮着,有时候穿白衣服,有时候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常常把红纱披在身上”以此来形容水变成云后的不同色彩。 而云遇冷又变成了雨、雹子、雪。课文分别用“小水珠”、“小硬球”、“小白花”来描述雨、雹、雪形态,用“落”、“打”、“飘”三个动词来描述雨、雹、雪落到地面时的情景,描写形象、确切、得体。水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动态,课文选用了“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等拟人手法,写出了水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动态,最后,写了水与人类的关系。全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把知识性、科学二年级语文组 第一单元 主备人 备课地点 办公室 组长 时间 性融于趣味性之中。 </p><p class="ql-block">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积累的生活常识不多。因此,抓住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喜欢声像同步、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动态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有利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生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学情分析: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积累的生活常识不多。因此,抓住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喜欢声像同步、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动态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中的有利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生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p> <p class="ql-block"> 二、研讨摘要: </p><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 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个主题编排了《小蝌蚪找妈妈》 、《我是什么》 、《植物妈妈有办法》3 篇课文,着重于表现大自然的一些奇妙现象,让学生想去仔细观看大自然,去探求其中的奥秘。 比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甩、迎、追、披、露、 鼓、蹬、跳、蹦”,《我是什么》中的“穿、披、落、打、飘”《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告 别、乘、挂、炸”。 赵慧芳: 本单元在每一课的课后题与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都布置了相应 的练习,引导先生感受这些动词带给人带来的真实感、爽朗感,并经过用动词说句子,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树立联络,在运用中停顿思想与言语才干。 </p><p class="ql-block"> 袁艳红:《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可事先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 本课是连环画形式的课文,与第17课的内容有相似之处。设计教学时,可运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有关科学方面的内容,每篇文章都引人入胜,都能激发学生对探索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本篇课文位于本单元教材之首,无论是对此类课文的阅读,还是对探索科学的兴趣,都是一个引导,一个提升。</p><p class="ql-block"> 马景芳: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化的科普小短文。文章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让学生在猜读的过程中,关注水的变化、水的不同形态以及水同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兴趣。全文注音并配有两幅插图,语言富有趣味性,旨在让学生在朗读中识字,认识水的不同形态。 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关于水的名词概念。同时,在句子的排列上,长句与短句交叉出现,整散不一,学生在朗读时有一定困难。因此,本文朗读的重点应放以下两点:首先,正确、连贯的朗读课文,尤其要注意长句的朗读。可采用“听读”与“问读”相结合的方法,来把 握长句的重音和停顿,读通、读顺课文。其次,要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尤其是连缀式短句的朗读。例如,第三段中“平时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这段话由一个个短句连缀而成,每个短句朗读时的节奏都不同,在朗读时,应注意感受水的不同状态,注意语调由慢到快,音调轻与重的变化,读出句子的节奏来。</p> <p class="ql-block">  郑慧霞:《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提出问题:植物靠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第二、三、四节分别讲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许多知识。诗中把植物当作人来写,读起来亲切、有趣。本课课文内容虽然比较简单,读起来容易上口,但是本课的识字量大,虽然是一首诗歌,但里面有好多的生字学生极容易读错,所以识字、写字、朗读仍然是本课阅读教学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学习这篇课文应该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注意激发学生了解植物知识、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把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p>

学生

课文

朗读

小蝌蚪

妈妈

单元

学习

探究

不同

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