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三足尊

李鸿征

<p class="ql-block">尺寸:直徑15cm,高11cm。</p> <p class="ql-block">相传,汝窑是从宋徽宗的梦中灵感所得。</p><p class="ql-block">一日,宋徽宗高堂春睡,梦到大雨过后,远处天空云破处,有一抹神秘的天青色,令人着迷,不由得心旷神怡,醒来后挥笔写下诗句:<b>“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b>,拿给工匠参考,让他们烧制出这一颜色。</p><p class="ql-block">一时间,所有工匠倾力研制,最终河南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出了宋徽宗最满意的天青色,故得名“汝窑”。而后这一介乎于蓝和绿之间的天青色,也成为了汝窑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由皇家独享的汝瓷,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品极为稀少,早在南宋就有人感叹其“近尤难得”。</p><p class="ql-block">历世至今,全世界范围内的传世汝瓷仅存70余件,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英国大卫·德基金会、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等重要博物馆、收藏机构及个人。</p><p class="ql-block">其中,台北故宫馆藏的21件传世汝瓷在其中堪称品质最为上乘、造型最为独特,皆为稀世珍宝。<b>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个汝窑三足樽,高12.9厘米,直径18厘米。</b></p><p class="ql-block">即使在今天,汝瓷复烧技艺逐渐走向成熟,要烧制一件完美的汝瓷也绝不简单。100%天然原料,72道工序,窑温与还原气氛的高难度把控,不足30%的成品率,都是汝瓷较为昂贵的原因,而上等品一窑更是难出几件。也难怪自古就流传着<b>“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b>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汝瓷的颜色基本为天青色。这个判断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清凉寺汝官窑烧造区成熟期挖掘出的瓷片天青釉汝瓷占产量的99%,白釉、豆青釉、黑釉瓷和三彩瓷等仅占1%,另一方面在所见到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瓷颜色也基本上是天青色的。这种天青色可能既与来自柴窑的天青色传承有关,也与宋徽宗笃信道教有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见素抱朴”、“道法自然”,这种天青色既体现了朴素、自然,又体现了道的深邃莫测。</p><p class="ql-block">汝瓷的釉色以天青色为主,其次还有有粉青、月白、豆青、灰青(艾青)、虾青等,世评“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汝瓷的颜色基本上是自成体系的,是它们之间相互比较而言。以天蓝色汝瓷为例,与天青色比较,它偏蓝色,我们称它天蓝色,但与其他瓷器的天蓝色比较,它还是偏青。</p><p class="ql-block">汝瓷天青色釉的形成主要因素:配方,在汝瓷的胎和釉的配方中,着色剂除了铁元素意外,有少量的锰非常重要。胎中含有少量的锰,可以使胎的颜色成为浅灰紫色。釉中如果只有着色剂铁,颜色可以变成黄色、黄绿色、绿色,但无论怎样的还原环境也不会变成天青色,只有釉中含有少量的着色剂锰,与着色剂铁配合,在一定的温度和还原条件下,才会形成天青色。</p><p class="ql-block">汝窑瓷器虽然也有印花、刻花、划花和捏塑等,但它最基本的特点仍然是光素无纹,有的仅有数道弦纹,以造型和釉色取胜。在汝瓷的釉中加入玛瑙,说明官窑瓷器不惜工本。</p> <p class="ql-block">汝窑晶莹的釉色,凡是见过的都为之赞叹,有明显的天青色及裂纹。釉面的开片像是一层刚刚瞬间凝结的冰,一不小心触碰到了,就要融化掉一样,这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瞬间带给整体器物高级感。这种冰裂的感觉被曹昭的《格古要论》中,把汝窑开片的纹路称作“蟹爪纹”这段话说明,在明代人理解中,带有蟹爪纹的汝窑更为难得,而且“蟹爪纹”这一高雅且富有诗意的名字更加符合汝窑的身份,后来便逐渐流传开来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下图</b>: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汝窑三足尊,高12.9厘米,直径18厘米,足距16.4厘米。清宫旧藏此尊造型模仿汉代铜尊式样。直口,筒形腹,平底,口、足径相若。外壁近口沿处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三道。底承以三个兽足形足。外底有五个芝麻大小的支钉痕。内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滋润,开细碎冰裂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