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学往事一一收音机旁读电大(上篇)

海之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们这代人,几十年经历坎坷。这些坎坷里面的故事,无论是甜还是苦,只有我们自己清楚。如今闲着没事,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既可出去转转,也可读读写写。所谓“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这不,把一些过去的故事变成文字,也是自己的一个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每到金秋九月初,正是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看到孙辈们背着书包喜气洋洋去上学,不由得触景生情,想起我们的求学生涯,酸甜苦辣都有。有些经历和同学们一同度过,吃过的苦大家都知道。有些经历却是独自面对,那些难处藏在心里,从来没有对外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读书很有特点。一是学习时间集中。从1976年到1985年十年间,竟然分为三次,有五年时间在读书。读过中专,也读了大专。二是读书时都有工资,对家庭不富裕的我来说,可是占了很大的便宜。三是这些读书机会,都是自己主动争取得来。四是学习期间都有困难。1976年读商校是“社来社去”。毕业以后只能“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没有分配,没有待遇。1982年读电大是“宽进严出”。我是“旁听生”,上课都在自己家里,听着收音机的调频输出。读电大和1983年读大专期间,我刚结婚成家当父亲,家庭的杂七杂八让我忙得不亦乐乎,学习的艰苦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p> <p class="ql-block">你看,上面这个小红本,它是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读电大的《单科结业证书》。还有下面的这份成绩单,它是我在电大第一学年四门功课的成绩。那时恰好有一个机会,我又考取了湘潭基础大学(现为湖南工程学院)的干部班,所以电大的学习我只有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正是电大这一年的学习,让我收益最多。我读电大是不脱产,学习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电大考试非常严格,没有艰辛的努力,不可能拿到合格的成绩,也就没有相应的学分。没有这些学分,你拿不到这个结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见证,我将这个小红本和成绩单视作宝贝。几十年来几次搬家,我都把它们作为重要资料在柜子里珍藏。本可以将它们交给工作单位,或许能派上用场,我还是喜欢留在自己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解放战争著名的“三大战役”。没有它们,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借此比喻,我的三次读书经历,也是自己的“三大战役”。它是一个经历,也是一个过程。随着它们的逐步进行,我的文化水平在逐步提高,我的生活处境也在逐渐改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顾自己的人生,曾经有过踌躇满志、血气方刚,也经历过迷惘困惑、失落徬徨。有在生产队务农的艰苦,也有在供销社从商的辛勤,那些努力和付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唯有这读书的学习道路,才是正确的途径。</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个本本,反映了当年努力的成果,也让多年愿望得以实现。</i></p> <p class="ql-block">电大成立于1978年,是一所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性大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宽进严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宽进”,入学无需考试,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可报名读书。它一成立,就受到了我们这些人的欢迎。像我们这样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因为文革的影响,中断了学业。有时遇到了机会,却失之交臂。如果硬要考试,我们又没有这种能力。正是电大这样的学校,才让我们实现了梦想,走进了大学的“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严出”,就是考试非常严格,只有考试成绩达到60分以上,才算合格。每个专业都有必修的课程,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学分,只有修满足够的学分,才能拿到相关的证书。</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的电大之所以广受欢迎,除了“宽进严出”的特点之外,还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说:电大的教学体系和框架由国家高层设计。电大的教材是国内顶级专家编写。电大的授课老师很多来自名牌大学。电大的考试由国家统一安排进行,学生的成绩没有一点“水份”。</p><p class="ql-block">“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由于那段时间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才使我们有超乎寻常的收获,让我们享受至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正所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年过三旬读电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人生才算上正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搭帮“宽进”给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感谢“严出”促开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报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让我以“旁听生”身份,实现了多年愿望,进了电大的“门”。</span></p> <p class="ql-block">1982年8月的一天,那时我在湘潭的一家单位上班。突然听说,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湘潭分校(以下简称电大)招生。等我赶去报名,电大已经开始上课。被告知名额已满,只能下年再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的电大刚成立不久,趁着无需考试即可入学的“低门槛",就读的人非常多。看到教室里满满当当的学生,我们几个急着读书的人,围着教学点的负责人易老师软泡硬磨,终于让他松口。他把我们几个作为教学点的“旁听生”,放在他兼任班主任的班上统一管理。就是这个“旁听生”的身份,让我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使我有机会去弥补曾经的遗憾和失落。</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生的旅途,就像坐摩天轮,有上有下,有起有落,远眺近望,皆为风景。</i></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代人,从文革开始,就中断了学业。从此以后,学习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没有幸运的降临,或者是机会的光顾,有可能就会两手空空。而幸运和机会那么宝贵,它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才会产生。它不会普惠大众,人人有份。它就像一条独木桥,就看你运气好不好,你能否顺利走过,全靠造化;也像一只幸运鸟,不可确定的因素很多,鸟儿能否光顾到你的头上,可遇不可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有的人而言,比如说,文革前的高中生,他们有深厚的功底。比如说,有着某些特长和才能的人,他们会唱歌会跳舞会编剧。比如说,家庭有背景,社会有资源的人等等。幸运和机会就像“草蛇灰线”,有规律可循。他们或顺风顺水,或轻车熟路,循着“灰线”,很快就读上了大学。而对我们这些人,幸运和机会能光顾就很不容易,“灵光一闪”,稍纵即逝。如果你抓不住,只能徒呼奈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六七届”的初中生,在校只读了两年书。1968年12月,下放到岳阳钱粮湖农场劳动。1971年7月被安排到钱粮湖商店当营业员。1972年初,遇到国家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明明知道自己是推荐对象,我却懵懵懂懂不知如何准备,仍然回家休假探亲。而与我同事的另一个知青却主动放弃休假,天天写写读读认真苦练,后来他被招到南京大学。这是我第一次与读大学的机会擦身而过,这次错过的机会,让我付出的代价就是,让我在农场多呆了八年。</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的一生,总是苦乐相随。如今的我们,只希望多几分淡定和从容。回头观望来路时,能够坦然面对,笑靥如梅。</i></p> <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岳阳地区供销社决定抽调部分基层供销社员工,委托郴州地区商业学校进行培训。当时钱粮湖农场商店分到两个名额,其中一个财会专业无人问津,我抓住机会马上报了名。也许是中专学校没有吸引力,也许是财会专业不受人欢迎,也许是我的那些同事都在结婚成家、养儿育女的温馨和忙碌中。结果让我这个单身狗捡到了便宜,幸运的得到了学习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1976年10月份,我来到郴州地区商校。本来学校就是安静的地方,却没想到遇到了一些非常复杂的情况。从国家来讲,那年的10月份,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但是文革尚未宣布结束,接着就在全国范围内肃清“四人帮”遗毒。从个人角度看,我们的运气可不好,我们那一届的招生政策是“社来社去”。也就是说,毕业以后,国家不负责安排工作,不能转为国家干部,不享受相应待遇,“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的情绪和心态很不稳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的血气方刚,从生产队的辛勤付出,到商店的努力工作,也只有读书,似乎才找到正确的路。</span></p> <p class="ql-block">见此情况,有人刚入学没几天就退学回了家。何去何从?对所有人都是个考验。在没有外部帮助的条件下,大家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我调整。这时我的一个特殊身份帮了大忙,让我的心态和情绪能够相对平和。因为我是带着工资上学的委培生,不用说“社来社去”,即便是“统招统分”的政策,我也只能返回原来的工作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很不错。像我,从文革停课到商校来学习,时间间隔达八年之久。人啦,毕竟对知识、文化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和需求。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渴望和需求,我只能将回城、恋爱、结婚这些个人问题搁置起来。所谓:“两利相权择其重,两害相权择其轻”。正是经过这样一些权衡,使我有着心理上的某种优势,在学校里得以安心学习,度过了一段较为舒心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真正的闲暇并不是什么也不做,如果能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你也会很知足。</i></p> <p class="ql-block">或许是时代的客观必然,也许是我们的命中注定,“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第二学年,我们又遇到了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12月,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这个事情来得突然,它让我们成为了两种招生政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因为新的高考制度规定,允许我们这些“社来社去”的学生(包括在读的大、中专学生),可以破例报考,考取者纳入国家“统招统分”,学历重新计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事情对于国家而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从今往后,一批又一批人才脱颖而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格局基本形成。当然,也对我们这些人也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p> <p class="ql-block">那年的12月,我们正在准备每年一次的校外实习。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学校教务部门告诉我们,允许所有学生报考。当时,大家也没太在意,只是担心考不上,绝大多数人连名都没报。等到实习结束,大约一个月以后我们返校,才得知计物班的刘星星,通过考试被录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社会各界对恢复高考的评价陆续传来,结合刘星星考上大学的情况,我们才知道这个事情的重要。对我而言,一度平和的心态也起了波澜。因为它们的发生,使我们未来的前景更加不容乐观。像我们这些人,入学前没有考试,毕业后也只是个中专文凭。现在的机会这么好,我们却连名都不敢报。可以肯定,以后的社会,中专文凭含金量肯定不够。如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定还要继续读书。而要进一步深造,我们考取的可能性不大。</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的一些考虑,使我在商校最后一个学期的日子并不好过。平日,课余时间会看一些课外书。闲着,有时也学着写点小诗习作。后来就没了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6月,我们匆匆结束了商校的学习,同学们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惜别。回到单位后,领导安排我当了会计。1980年,因为好朋友的得力帮忙,我也凭着中专文凭和会计专业技能,终于回到离别十二年的湘潭老家。接着又开始恋爱结婚,生活好不容易稳定下来。但是,当听到电大开始招生,我还是表示了很高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人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也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不:站在高楼赏晚霞,也是惬意好时光。</i></p> <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自己多年以来的愿望不仅没有消退,而是随着国家逐步进入正常的轨道,知识、文凭开始“吃香”。读书的愿望也在自己心里越来越强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当一所面向全民的学校横空出世,当无需考试就可上学的机会悄然而至。它没有“围墙”,没有“门槛”。它学习方式灵活,进或退都没有约束。那么对我而言,甚至没有考虑能否毕业,只有一个想法:读了再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上 篇 完</span></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3年9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