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掌声

乡情绵绵

<p class="ql-block">文/唐幼芬 </p><p class="ql-block"> 那年,在连教了几年初三后,终于可以回下来教初一了,心中很有轻松之感。谁知,与上次教初一相比,虽然时隔八年,却恍如隔世。尽管这八年也辛苦,自感未老多少,而学生却“老”了不少(头老)。</p> <p class="ql-block"> 语文科目总少不了默写,默写生字新词课文等等,每次默写总有那么几个不合格,只得放学后留下来再加工。记得有这么一次,是默写课文,留下来读了一会再默,大部分学生都过关了,其中一个人还是白纸一张。我说了他一句:“你怎么搞的!”谁知他竟会气呼呼地回我:“难道我是仙人吗!”真给他气得七窍生烟,做了一辈子教师,还从未碰到过这种老气横秋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绝不能心慈手软,姑息养奸,让他占了上风(见过一些名校毕业科班出身,却因拿不住学生,教学质量不尽人意的例子)。我把话劈头盖脸地给他泼过去:“亏你还有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脸上涂了屎,还当贴了金呢!为什么一样的背着书包上学,一样的坐在教室里听课,人家都背好了,过关了,早早地回去了,你比人家少只眼,还是少只耳!为什么?为什么!……”他见我没有被他吓倒,就瘪了下去,既然他瘪了,我也就收兵,与他讲理,反正软硬兼施、土洋结合,最后他乖乖认错,然后再开始背书、默写。</p> <p class="ql-block">  下一次,是另一个班的一批学生留下来默书。清楚的记得那天默的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照例说不长也不难,里面还有通俗如白话的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次,有些人似乎默得很快,我心里也愉悦。这些留下来的学生,平时总会错这错那的。今天,有几个人,从开头到结尾全对,连标点符号也全对,欣喜之余,不禁又怀疑起来。就叫其中一个再来默一下,默到第三句就错了。我问:这是怎么回事?他涨红了脸,低下了头,只能承认,是预先抄好了,放在身上,到时候拿出来换上的,我真是气得要吐血。以后,只能变换着法子,让他们捉摸不透从哪里开始默起,只能老老实实地背了。</p> <p class="ql-block">  要背诵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名篇,更是难上加难。我也知道那些古典文学离现在年代久远,通过老师的讲解才勉强理解,何况有的人不好好的听课,你让他去背,无异于背天书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教完了《醉翁亭记》,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要求全文背诵的。我知道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又是一道关卡,就试着做引导。我说,要理解记忆,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顺着文章的思路一步步背下去。比如:第一节的开头,抓住几个“也”字句,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渐闻水声潺潺……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一小层写醉翁亭的环境,从鸟瞰全貌到聚焦局部,就像领着我们走进旋转着的螺丝壳一样。接下去由“醉翁亭”追溯到“醉翁”身上,最后落实到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帮他们一边理着一边背着,很自然的把第一节背完了。第二节一共三个句子,第一句写山间朝暮的景色,第二句写山间四时之景,最后一句是小结。第二节不长,很快就背完了。第三节,稍长些,可以把它分为四个层次: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我就这样化整为零讲着背着,不知不觉地把全文给背完了。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似乎也感觉着轻松。其实,一开始我并未想着背,更未想到自己竟能全部背完,事先也从未背过,完全是凭着给学生读啊讲啊,从这个班讲到那个班,主要靠的是理解记忆。学生们也相信我出于自然,似乎信心大增。我试着从头到尾再背一遍,等我背到完时,不知谁带的头,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  我就这样示范着,在课堂上背书给学生听。后来又背了《岳阳楼记》、《捕蛇者说》等等,甚至还背了《出师表》。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古人谈论政事的,除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一节比较的通俗外,其它章节都比较的拗口难懂,完全要靠理解背诵的。背完这一课,学生们又给我鼓掌,与其说是他们为我鼓掌,不如说是我为他们鼓劲,教学相长也。</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学生

默写

醉翁亭

留下来

理解

背诵

全对

出师表

背着

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