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边简评诗坛十五家(之二)

李月边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求精神世界的姿态</p><p class="ql-block">——简评庞白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年前,曾与数名友人驱车途经广西北海,因北海银滩的盛名,就专门到海滩上盘桓了一些时光。友人们在细软的、嫩白的滩沙上欢呼,而我坐着,静观碧海蓝天……那时,我停下诗笔已许久了,平时码成的文字叫做“新闻”,当然不知道诗人庞白就住在这个海滨城市,甚至不知道有个诗人叫“庞白”。认识庞白,是在2020年11月下旬举办的中国大湾区诗汇三周年暨第五届榄边诗歌高峰论坛上——我再一次成为诗歌爱好者,而庞白的诗歌又一次获奖了。</p><p class="ql-block">面对面的庞白,显得安静、从容,交流时语速也平缓,与他的文字一样自然。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也很喧嚣,像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可是庞白却在用他的文字在节制速度。有评家云:(庞白的诗)情绪内敛、情感克制、语速缓慢、语调从容、语言冷静又极其的精确是他诗歌的特征,尤其是他独特的白描手法,让人惊叹他静水流深又浑然天成的深厚功底。确实如此,庞白所营造的诗性空间,还有他所寄予的思想情感,都在他那舒缓沉郁的慢板节奏中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读庞白的诗,可以窥见他探求精神世界的姿态:俯身生活却又躬身自省。故他所撷取的物象,往往是平凡之物,却又能在平凡物象中挖掘出不平凡之意,并因此而深入人心。他以不着痕迹的转化功力,入乎其内,却又出乎其外,像一位浸淫古画多年却又独具面目的创新性画者:他的每句诗性语言或所营建的意境,就像一笔笔的笔墨线条或若隐若现的渲染,都有脉络清晰的来路,又把握住准确的审美去向。</p><p class="ql-block">华莱士•史蒂文斯认为,诗歌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人生之路。庞白诗歌,展示的是怎样一种人生呢?让我们阅读庞白。(李月边2021-01-25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诗的语言雕刻历史物象</p><p class="ql-block">——简评李漩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漩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实力派诗人,在他自选的这一辑作品中,题材具有多样性,比如青铜剑、青铜面具的灵感来自于历史考古,天盖寺、桃花岛、夹江、南江河等来自于名胜古迹,另外还有两首出自瞬间心境。但是,这一辑诗歌的特征仍然有迹可寻,即呈现出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的互相呼应、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互相呼应,并试图在历史与现实、客观与主观的纠葛中达成深度反思。</p><p class="ql-block">卡西尔认为:“在时间的不断流逝下面,在人类生活的千变万化后面,历史学家们总是希望发现经久不衰的人性特征。”李漩不是历史学家,他是小说家、诗人,但他却具有历史学家的使命感,即选取了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物象入诗,运用到了历史视角——在他的诗中,所展示的昨天与今天,同样具备厚重的画面感与时间质感,过往具象似乎被收拢为停驻的瞬间,并用来诠释高度抽象的今天。或许,这正是这辑诗歌所要追求的独特性,通过独特的历史意象让人们从机械而单调的现实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新审视并观照社会生活,从而洞悉当下生活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李漩用诗的语言,重新雕刻历史物象,以语感、旋律、节奏和句法组装成了独具意象的灵魂依托地,让时间与空间在这依托地上生发出形而上之美。</p><p class="ql-block">(李月边2021-02-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微言大义,微诗不微</p><p class="ql-block">——简评马时遇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诗词,是极其短小精致的,字数少者如五绝,多者如宋词,但却修辞精到、内容深刻、意境深远,仿如“螺蛳壳里做道场”。现代微型诗,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现代诗作,一般也是指四行以内的小诗,与唐朝宋词一脉相承,却又超脱了唐诗宋词的平仄、对仗等体裁樊篱,有短、精、深的特点,着重于精细与精制的艺术营造。</p><p class="ql-block">马时遇,是华夏微型诗论坛创始人之一,也是《微型诗联盟》的发起人。多年来,他热爱并践行微型诗的创作与推广,坚持不懈地追寻自己的诗学精神。他的每一首作品,总是有感而发,通过深思熟虑提炼出物象的闪光点,从中挖掘出其内涵,确定自己的表达方向,然后以想象、归纳等手法进行量体裁衣,力求每首作品在构思上巧妙、别致,在诗语上做到新、奇、趣、巧、精,情感上真诚、朴实、自然,意蕴深远。</p><p class="ql-block">微型诗的易,在于字数少,面对万丈红尘中的一个小小的念头,稍加整理皆可成诗;而微型诗的难,在于在寥寥可数的字数内表达完整的思想,微言大义。</p><p class="ql-block">微诗不微。让我们阅读马时遇诗中的三千大千世界。</p><p class="ql-block">(李月边2021-03-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炼生命寓意与哲理味道</p><p class="ql-block">——简评梁永利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湛江诗群是广东诗坛的一支生力军,近几年来,该诗群成员在专业性诗歌刊物和综合性文学刊物上发表了数以千计的作品,并且出版“岭南创作文丛”“岭南批评文丛”等多套丛书,获省级诗歌类奖5项。其成绩在诗界有目共睹,令人欣喜。而且,毫不讳言,湛江诗群还是珠西诗群的关键缘起。梁永利,就是湛江诗群的重要成员。他的诗歌,以寻求天人契合的生命姿态,在人与自然的感应中,阐发出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进入无物我之隔的境界。在他的诗歌中,往往出人意表地把蕴藏的生命寓意与哲理味道提炼出来,以诗的语言表现出来,达到诗歌美学与生命哲学的和谐融合。梁永利的诗歌,善于理性地运用物象造境,并从不同的维度思考物象与人生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他又善用比喻与象征手法,包括巧妙运用明喻、暗喻、借喻、转喻与隐喻。在他的诗歌中,自然物象作为喻体,被赋予象征的职能,使诗歌产生更丰富的内涵与更强的张力,特别是隐喻与象征的放大与整体化,让诗歌产生了意在言外之妙。</p><p class="ql-block">(李月边2021-04-1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心无私,诗歌浩荡</p><p class="ql-block">——简评张德明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底,湛江诗群在岭南师范学院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张德明教授、赵金钟教授与湛江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梁永利等的倡导下形成后,如今已成为国内最活跃的诗歌群体之一,成绩瞩目,极大地推动区域诗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下旬,我受诗人野松、朱池德等相约,怀着发展区域诗歌的美好愿景,从深圳坐上动车,辗转向湛江驶去取经。巧合的是,我在同一列车,同一个车厢,甚至与野松在同一个座位上和朱池德等相逢了,相谈甚欢。未见其人,先闻其誉,在野松与朱池德的充满敬佩的言语中,我对张德明教授有着非常美好的想象。</p><p class="ql-block">事实没有愧对我的想象。在湛江,张德明教授专门为我们组织了与湛江诗群的交流会,他亳无保留地介绍了湛江诗群的成立缘由及运作方式与发展计划,特别地推介并开展了一次“砍诗会”——这个以坦诚“揭批”为准则的现场改稿会,极大地触动了我们这些取经者的思考。从湛江回来后,怀着同样的诗意追求,2018年底,珠西诗群在珠江西岸也满怀期待地出发了。</p><p class="ql-block">诗心无私,诗歌就会浩荡。张德明教授是诗歌评论家、著名诗人,有着他所面对的海一样的胸怀。多年来,他生活、工作在南国一隅,但深知诗歌归根到底不属于个人,不属于区域,而是属于海,属于地,属于天空。所以,他总是以博大的胸襟细观诗坛,因而诗歌与评论创作成果丰硕,特别是他的评论,或和风细雨,或振聋发聩,已成诗评界一面鲜艳旗帜。湛江诗群在他的带领下,亦不断地乘风破浪,遨游在诗的海洋里,而珠西诗群也不断地得到他的良言诤语。</p><p class="ql-block">继上期推出湛江诗群梁永利专辑后,此期推送张德明教授最新评论文章。但愿此去经年,诗坛仍是良辰美景。</p><p class="ql-block">(李月边2021-04-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性生命与灵性生命</p><p class="ql-block">——简评马莉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莉和朱子庆是一对诗坛眷侣。关于马莉诗歌,当代诗人、学者、诗评家马永波、何光顺等曾有过一次(微信)朋友圈的随机对话,在此撷取其中精彩点评——</p><p class="ql-block">马永波说:马莉的诗是小众的,一直是耐读的,这样的汉语女诗人不多,她的信仰背景和多方面才华,都于她的诗大有裨益,有内涵有探索,十四行的形式也坚持好多年,是汉语诗体建设不可忽视的贡献……在一个只能以社会学轰动来引起行业内外关注的时代,马莉沉潜内在丰富纯洁的诗,在所谓名气上面,自然不及”黑夜意识”的女权或女性写作,但只要是明眼人,自然会肃然起敬。何光顺说:马莉的诗,我以前谈到过是女性生命的自我体验,也是其进行艺术创作中的瞬间即刻成就,未有预先的理念安排或外设,而让写作成长出真正的感性生命与灵性生命、经验自我与超越自我、艺术感知与当下践行的合一,此方可称为真正的完整性或诗之唯一性的抵达和出场吧……马莉的文本放在同时代汉语诗歌文本或20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诗歌文本中,或逐渐显示出更多不平凡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马莉心中的诗世界,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请阅读《心灵的丰富是靠安静来守住的——朱子访谈马莉》。</p><p class="ql-block">(李月边2021-05-3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灵的静气</p><p class="ql-block">——简评星草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静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传统概念,频频出现于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及宗教学等诸多领域,如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说:“致虚极,守静笃。”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和“非宁静无以致远”。对静或静气的追求,在中国古典文人与古典艺术中,是形而上的追求。朱光潜在《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中说:“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朱光潜的“静”,则是充满着辩证意味的“静”,有着哲学的意义。</p><p class="ql-block">读星草的诗歌,能感觉到她字里行间流溢着这种有趣的心灵静气。星草的诗歌,以抒发生活意绪为主,比如《一次出走》《我和我的谈判》《火车带着忧伤》等。她诗句中表达的小小的生活意绪,来自于她内心的小小的波澜,反证的恰好是物界的不沉寂或物界的喧嘈。人界的烟火气,永远不会沉寂,甚至永远处于喧嘈之中。星草的诗歌,就在于在这永恒的喧嘈中获得心界的瞬间宁静,眼见耳闻而知其美或知其和,正如她在《一次出走》中描画:“清幽的山谷/有恬淡的小溪陪伴/那些奇幻的野花/恰到好处地点缀着空寂的林子”,但随即转折说:“其实只有青天白日/明晃晃地晒着一个移动的物体……能做一回干干净净的容器/允许你倾倒淋雨的心事”,而结尾时则是“……最后狼藉回归/草草地完成一次出走的方案”。这“一次出走”,是现实中构想的方案,却通过心灵的出走来实现了,而出走的媒介是桌子上的一个透明的容器——透过容器,她感受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界。</p><p class="ql-block">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荐读星草,寻找心界静气。</p><p class="ql-block">(李月边2021-07-0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