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北极村沿331国道东去一百余公里,便是接近同一纬度的北红村。它与北极村同属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镇。</p> <p class="ql-block"> 北极村的旅游火的是一塌糊涂,而北红村相对沉寂,偶有东三省的游客来此消夏,如我等远道而来者甚少,我猜想是知名度的缘故吧。北红村旅游远远落后于北极村的尴尬,大概还有村名导致的差异,“北极”二字会让人浮想联翩,让人想到地球的北极。而“北红”二字毫无特色,只是一个村子的名称而已吧。</p> <p class="ql-block"> 北红村原名叫大草甸子,是文革时期才改名“北红村”。这大概是受到了当时文化大革命风潮的影响吧。一个“红”字,突出了时代文化的特点。从北红村有人居住的历史来看,这里曾发现金矿,清末金矿时期就已经有人定居,主要是猎户和从金矿下来打渔种地的中国农民。这一时期,很多俄罗斯女人嫁到中国,而落魄的中国农民则过江谋生,两国国民各取所需。村中近半数的村民为俄罗斯族,伴随着金矿的建立而逐渐形成村落,如今成了黑龙江上游最具俄罗斯风情的边塞小镇。</p> <p class="ql-block"> 北红村从地理位置看,地处漠河市东北部,黑龙江上游,中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23°17′,北纬53°33′,是中国真正最北端的村级行政区。由此看来,北极村的“最北”可有冒牌之嫌了。这也是我用“落寞的北红村”作为本篇标题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从331国道一个左拐,是一条群山沟谷里的并不算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的宽度5米左右的村村通公路,给生活在深山的北红村带来了便利。有了村村通,外面的人可以进来,村里的人也可以走出深山,拥抱山外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顺着谷中公路一路下行,终于见到了北红村的真容。到达北红村时已接近中午十二点,一块北红村的村碑立在村口,碑中间竖写的“北红村”三个红色大字力透岩石,村碑右上侧竖刻的“俄罗斯民族村”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心里琢磨着见到满嘴说着中国话的俄罗斯人不知会是什么感觉。村碑旁边一位村民大姐的货摊摆满了自家种的西红柿、黄瓜,还有木耳、干蘑菇等山珍,竟还立着几尊俄罗斯套娃,摊主热情地招揽着远道而来的生意。</p> <p class="ql-block"> 站在村碑前,我转身观望着周围的环境,一面临江,三面环山,黑龙江由西向东从村北穿过,似乎隐藏了这块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周围山上布满了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来时正是夏末,林木浓密,野果摇曳,野花飘香。如果有向导,可以到山林中觅摘酸甜可口的野果,采撷到蘑菇、木耳、野生灵芝等。如果幸运的话,还会偶遇到山中的野生小动物,如野猪、狍子、雪兔等。</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村中人口三百多人,其中俄罗斯后裔就占到了40%以上,因此才有了村碑“俄罗斯民族村”的标注。2018年以前还是贫困村,但正是因为贫穷 ,才保持了部分原生态的风貌,颇有新疆禾木的神韵。木屋、圈舍、粮囤、柴垛、栅栏等,错落群集,四周花花草草的点缀,原有的自然古朴,透着童话般的美妙与浪漫。改为民宿的大部分房子,已不是了原先的板木结构,是脱胎换骨的新式建筑材料,追求着外界的时尚。要我说,民宿应走“板木”结构的原生态建筑,保留原有淳朴自然的风格,会给旅游观光者带来更好的体验,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实惠。</p> <p class="ql-block"> 村里几处标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立在街道上的“龙江湾大街”“江滨路”等标牌颇有点城市的味道;“华夏最北村民宿”昭示着民宿地理位置的与众不同;“卓娅列巴屋”一看就知道是俄罗斯式的面包房;“最北警务室”宣示着治权的管辖;“便民跨境要劝返”的标语预示着是中俄边界无疑了……</p> <p class="ql-block"> 村北江畔的文化广场稍微有些冷清,灯光显得无精打采似的。几个零零落落的游人在广场散步,江面吹来的晚风,让皮肤感到了周围的“寒”气。看了一下手机上显示的12°的气温,那穿透皮肤的寒凉,给了我夏日一次难得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一家不大的超市,除了烟酒糖茶的服务村民的日用品,还摆满了各种来自山林的野珍。几句攀谈,竟然在远在三千公里之外大兴安岭深处偏远的一隅,偶遇了老家是安丘的潍坊老乡。老乡相遇,感到格外亲切。原来老乡是几年前跟着自己心爱的人来到了这里,两人情投意合,两情相悦,来到女方安家落户。为了谋生开设的了商店,还通过网上把本地山上稀有的各种山珍卖到全国各地,生意还算红火。远离故乡这么远的地方,竟然遇到了老乡,是巧合?</p> <p class="ql-block"> 傍晚的薄暮余辉,给边陲小村开始笼罩上一抹宁静。夜晚皎洁的月亮,银光泻地,仿佛比在内地大了一圈。早上的雄鸡啼鸣,唤醒了沉睡了一夜的小村。龙江湾的晨风,夹携着似纱般乳白色的雾,让我触摸了夏日低温10°的“冰冷”。一日的时光,让我感受了和平年代的风月有情,岁月无边,山河无恙。</p><p class="ql-block"> 有点遗憾,直到离开时,我要没有偶遇上说着中国话的俄罗斯后裔。</p> <p class="ql-block"> 朋友,在祖国的最北端,有一个安静祥和、民风淳朴的村落。新时代下的“落寞”的北红村立足本村特色,以旅游引导致富,让最北村庄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村民们也正以新的精神面貌打造着北红村的名片,也许不远的将来,北红村会成为国人皆知的名气胜过北极村的中国最北最美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笔名騢客,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潍城区作协会员、人民作家会员,齐鲁新文学副主编,散文、小说、诗歌等逾百篇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网、人民作家、齐鲁新文学及《工人日报》《烟台日报》《潍坊日报》《潍坊晚报》《文学纵横》《山东税务》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