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告别伊斯法罕,今天我们要途径伊朗的中部城市卡尚,晚上回到德黑兰。</p><p class="ql-block"> 卡尚位于扎格罗斯山东麓的卡尚绿洲中,海拔994米。人口11万。卡尚虽小,但在8千多年人类在此居住的历史,是古波斯早期的城市和波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驰名世界的伊朗玫瑰水的主要产地就在卡尚,至今采用传统蒸馏方法生产的玫瑰水出口欧洲,是制作巴黎香水的主要原料之一。而更让卡尚“出名”的是这里遍布全城的伊朗传统住宅。尽管1778年的一场大地震破坏了卡尚的大部分建筑,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老宅得以重建。如今,拥有超过500座老房子的卡尚也被称为 伊朗的“古宅之城”。那些带有美丽花园的波斯大宅,是人们了解波斯贵族或富商传统生活的活标本,卡尚也成了人们的“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旅游圣地。</p> <p class="ql-block"> 布鲁杰尔迪古宅,卡尚最具代表性的私人宅院,这座豪宅是19世纪的地毯批发商布鲁杰尔迪用时18年建成的。这座看上去朴实无华、貌不惊人的宅院,其内部装饰却精美绝伦。其图案华丽、精致考究、造型优美的内装修,堪称“微缩版”皇宫。反映出宅院主人性格内敛但极尽奢华的生活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包子有肉不在褶上”。</p><p class="ql-block"> (布鲁杰尔迪古宅大门)</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宅院落。</p> <p class="ql-block"> 古宅内门楼与墙壁的精美繁复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虽然池塘里的水不够清澈,但古宅在水中的倒影仍依稀可见。 </p> <p class="ql-block">古宅主厅的内装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仰望主厅穹顶如若宇宙苍穹。</p> <p class="ql-block">移步换景、千变万化。</p> <p class="ql-block">房间内的装饰,壁画应该是几代房主人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房间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房间里男主人的戎装画像。</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女主人的肖像画,她手里拈着一束小花。</p> <p class="ql-block">客厅描写战争和狩猎场景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从古宅正房出来,在开放式平台回望。</p> <p class="ql-block"> 建于1590年萨非王朝时期的费恩花园是伊朗现存的最古老的花园,最早是萨菲国王阿巴斯一世的行宫。其对称的结构设计、古老的雪松、碧绿的草地、特别是用蓝色瓷砖铺就的池塘、沟渠和喷泉组成的水系遍布全园,充分体现了波斯花园的独特风格,这在水资源稀缺的伊朗十分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菲恩花园时这里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不知道是因为卡尚离德黑兰只有200公里路程,人们来往方便的缘故,还是这里符合伊朗人理想中天堂的模样而蜂涌踏至、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排队购票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费恩花园入口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人流如潮。</p> <p class="ql-block">进门大厅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游人多到已经无法取景构图。</p> <p class="ql-block">终于能在人缝中拍到一片净水。</p> <p class="ql-block">戏水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导游小芳给我们讲解波斯人是如何利用“水压”来修建水系和喷泉的。</p> <p class="ql-block"> 费恩花园的精美壁画,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国王在欣赏宫廷歌舞。</p> <p class="ql-block">狩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男女相会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可能是波斯人生活的场景,也可能是宗教故事,我猜的。</p> <p class="ql-block"> 又一个裸女出浴的画面,再次诠释伊斯兰教并非一直保守,就像汉传佛教的许多清规戒律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制定的一样。</p> <p class="ql-block"> 卡尚玫瑰水的生产都是家庭式作坊。传统的玫瑰水的制作过程类似我国白酒的制作工艺,既将玫瑰花瓣放入蒸馏釜内加热。蒸馏釜的水沸腾后变成蒸汽,蒸汽上升加热玫瑰花并带走玫瑰花的精华形成混合蒸汽,再经管道进入冷却罐,混合蒸汽在罐内冷凝后,玫瑰花水就制作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玫瑰水除了可以做制造香水的原料外,还可生产玫瑰蜜、玫瑰饮料等产品,是伊朗的特色产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导游小芳介绍玫瑰水的传统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 伊朗首都德黑兰,人口约840万人。既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与伊朗的许多城市比较,德黑兰的历史并不长。因为在公元九世纪,德黑兰还只是一个村落。18世纪初,卡里姆汗在德黑兰兴建一所行宫及政府办公室,德黑兰的地位得到提升。直到1796年,卡扎尔王朝的阿迦·穆罕默德·汗加冕为王。德黑兰成了伊朗这个历史悠久却变迁不断的国家的第32个首都。</p><p class="ql-block"> 波斯语 “德黑兰”的意思是“洁净之城”或“圣洁的地方”,还有一种解释是“炎热的地方”。据说,夏季炎热也是伊朗历代帝王迟迟没有在德黑兰建都的重要原因。虽然德黑兰成为伊朗首都只有200多年,但还是留下了以格列斯坦宫为代表的大量古代建筑。历史发展到20世纪,伊朗各地有大批民众涌入德黑兰定居,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国家博物馆、地毯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建筑成了人们了解伊朗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最佳场所。用于货物贸易的“巴扎”生意兴隆,让德黑兰显得生机勃勃。可以想见,如果伊朗不是采用政教合一政策而被“游离”于国际秩序之外的话,作为西亚最大城市的德黑兰应该有更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德黑兰国家博物馆外景)</p> <p class="ql-block">格列斯坦王宫</p><p class="ql-block"> 位于德黑兰市中心的格列斯坦王宫,最初建造于十七世纪萨非王朝塔赫玛斯普一世时期,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玫瑰宫。现存的宫殿群建于1865年,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历史建筑,也是德黑兰唯一世界文化 遗产。在巴列维王朝(1925年至1979年间),格列斯坦宫主要用于王室的典礼和接待活动。礼萨•汗和巴列维父子两代国王的加冕仪式都是在这里举行的,使这座富丽堂皇的王宫成了伊朗“繁荣富强”时代的象征。由11个宫殿组成的格列斯坦宫集波斯建筑之精华,其中的明镜殿、大理石殿、钻石宫、通风塔建筑各具特色,而用无数块小镜子镶嵌而成的明镜殿更是精华中的精华。走进明镜殿,在被梦幻般的图案、流光溢彩的光影所陶醉的同时,你一定会下意识的放轻脚步、屏息凝气,生怕因为你发出的声响振落哪怕一小块玻璃,而让这“此景只应天上有”的画面不再完美。</p><p class="ql-block">(格列斯坦王宫水系)</p> <p class="ql-block">格列斯坦王宫明镜殿。</p> <p class="ql-block">墙上有镜、镜中有墙,整个殿堂幻化成一座梦幻之城。</p> <p class="ql-block">富丽堂皇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油画殿。</p> <p class="ql-block">宝石殿。</p> <p class="ql-block">格列斯坦王宫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风塔。</p> <p class="ql-block">院内风光。</p> <p class="ql-block"> 伊朗国家博物馆建于上个世纪,有80多年的历史。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收藏了包括史前文物、古波斯文物到伊斯兰文物在内的历史文物多达30余万件。它不仅是伊朗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重要的博物馆之一。</p><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由东楼和南楼两部分组成,南楼为古伊朗博物馆,东楼是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整个博物馆以伊朗的历史变迁为线索,立体的展示了波斯帝国古老文明和国家走向。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参观了南楼的古伊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古伊朗博物馆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一层展出的是从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时代,到米底王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塞琉古王国、帕提亚王朝和萨珊王朝等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物,二层则是伊斯兰时期的展品。参观后你会对伊朗从史前文明到各个历史时期王朝更替、荣辱兴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会对屡被外族入侵,但仍然生生不息捍卫波斯文化的伊朗人有更深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錾刻着古波斯楔形文字的纯金牌。</p> <p class="ql-block">古波斯国王的肖像雕塑。</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纯金饰品。</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彩陶制品。</p> <p class="ql-block">青铜制品。</p> <p class="ql-block">琉璃制品。</p> <p class="ql-block">古波斯帝国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古波斯帝国雕塑。</p> <p class="ql-block"> 伊朗地毯博物馆建于1977年,展览面积3400平方米。博物馆建筑式样美观,外看像一个地毯织架,内部分上下两层,一层展厅陈列各种馆藏地毯珍品,二层展厅则是举办临时地毯展览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古波斯帝国被认为是地毯编织艺术的发祥地,根据考证,公元前6000年伊朗就已有编织地毯出现。并发展为原料考究、配色协调、图案精美和工艺严格的艺术品。波斯地毯早已超越了它原本实用品的属性,而成为伊朗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承载了伊朗厚重历史精髓的波斯地毯也成了伊朗民族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地毯博物馆展览大厅)</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块地毯价值连城。</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块都是文物。</p> <p class="ql-block">描绘古波斯人生活场景的地毯。</p> <p class="ql-block">花卉图案。</p> <p class="ql-block">德黑兰大巴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巴扎一词源于古波斯语,就是市场或者集市的意思。如今,这种“扎堆儿”售货的经营方式早已经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在我国新疆地区,对依然沿用这个外来语把集市叫做“巴扎”。巴扎远不止是交易场所,在伊朗和伊斯兰世界,“巴扎”已经不仅仅是市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是城市里各个阶层与族群沟通的桥梁和粘合剂,是一个城市经济与文化活跃的晴雨表。换句话说,想了解伊斯兰国家的风土人情,就逛一逛那里的大巴扎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德黑兰的大巴扎之“大”,几乎可以用无边无沿来形容。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宛若迷宫的街巷,玲琅满目、包罗万象、铺天盖地的各色商品,肩扛手提、呼来唤去、热情爆棚的贩夫走卒,瞬间就会让你在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同时迷失方向,即使事先已经制定了购物计划,你也会忘记来这里的初衷,而任自己荡漾在欢乐的海洋中忘却归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大巴扎即是商品的海洋,也是人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波斯风格的铜质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贩夫、走卒、地摊儿。</p> <p class="ql-block">脚踏实地的商品必须高高在上的卖。</p> <p class="ql-block">做成一笔买卖。</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在本游记开篇时已经展示过德黑兰自由塔的图片,但在写到游览德黑兰时,自由塔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德黑兰阿扎迪自由纪念塔,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附近。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高45米、塔基长63米、宽42米,</span>由钢筋水泥和2500块灰白色大理石构成的建筑建成于1971年,是为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第一个波斯帝国创立2500年而修建的。其倒置Y形的造型设计融合了古代萨桑王朝建筑风格与伊斯兰建筑风格,而2500块大理石则象征着波斯帝国走过的2500个岁月。纪念塔最初的名字叫国王纪念塔,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新成立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把纪念塔的名字改为自由纪念塔,以此来象征伊朗自由神权时代的来临。现在,这座纪念塔是德黑兰的地标性建筑,</span>也是当代伊朗的像征。</p><p class="ql-block"> 站在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的伊朗第二大城市广场阿扎迪广场上,抬头仰望位于广场中央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由纪念塔,你一定会被它</span>下宽上窄、线条流畅的雄伟造型所震撼。它粗大厚重的下半部分似乎象征着伊朗古波斯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两条逐渐融合的精神根基,而高大挺拔的上部造型则似乎象征着伊朗人民不屈不挠的性格和美好的未来。可是,换一个角度思考,我又觉得它的下半部分似乎代表伊朗悠久厚重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过往,而上半部分似乎又代表今天的伊朗在世界上越来越孤立的残酷现状。两种感觉在我的内心里激烈的碰撞,让我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一时间难以判断究竟哪一种感觉是对的?当然,我知道这只是我自己此时此刻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不一定准确更代表不了任何人。因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p> <p class="ql-block">一对青年男女穿过自由塔走过来,我按下快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设拉子的地标建筑古兰经门抓拍的一张图片,这张构图并不完美的图片却是我此次伊朗之行最喜欢的图片。图片中一位伊朗大叔站在有1000多年历史、保佑人们出入平安的古兰经门前,远景是门洞后面高高飘扬的伊朗国旗。他紧锁的眉头和若有所思的神态,似乎是在担忧着伊朗的未来。游离于国际秩序之外的伊朗将向何处去?让我们拭目以待。</p><p class="ql-block"> 我突发奇想:如果照片里的人物换成我,那这张照片只能算是一张拍摄失败的“到此一游”照了。我不太喜欢拍“到此一游”照片,因为它除了记录你到了哪里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我更喜欢拍摄我所看到的山川湖海和风土人情,因为在我最初喜欢上旅行(或者叫旅游)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下了“边走边看、边拍边想”的座右铭。古时读万卷书易,行万里路难;今天读万卷书难,行万里路易。我不介意自己的“肉身”能走多远,更在乎心灵的感受和思想的升华。把每一次出行都当成读一本书,让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灵魂的“赋能”,做一个“能想会思”的人生“行者”。</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德黑兰的景点,我们这次八天“走马观花”的伊朗之行也就结束了。我知道,用短短的八天时间来了解一个国家、认识一个民族和理解一种宗教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毕竟我带着“问题”来了,带着“收获”走了。就如同下面这张我在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谢赫洛特芙拉清真寺拍摄的照片:透过清真寺窗户的光线恰好投射在披着面纱的伊朗美女的身上,她姣好的容貌、婀娜的体态和漂亮的衣服与周围昏暗的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人们在看到她的美丽的同时,又对她所处的环境充满好奇。就如同这次短短的旅行,我们只是揭开了盖在伊朗头上面纱的一角,看到了它美丽的外表。这个神秘的国度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了解,只有完全揭去它的面纱,伊朗才不再神秘。</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