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五台圣境赏诗词楹联(塔院寺)

呼格吉勒图

塔院寺坐北向南,在台怀镇中心区,总面积15600多平方米,现存殿堂楼阁227间、佛塔2座,牌楼2座,石碑21通。从明代万历七年(1579)万历皇帝下旨将显通寺的塔院扩建为塔院寺直到现在,塔院寺做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已经发展成为汉、满、蒙、藏各族人民心目中的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7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院寺和显通寺原来是一座寺院,唐时叫大华严寺。《清凉山志》载:“割八州税以克香火之需,魏孝文帝再建大孚灵鹫寺置十二院。”今塔院寺是当时十二院之一的阁院。明永乐五年(1407),阁院改建成塔院寺。 《清凉山志》载:大宝塔,灵鹫之前,五峰之中。汉摩腾天眼,见此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历代帝王不废修饰。明万历间,圣母李太后重建。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br>晋阳王道行诗: “浮图屹立奠坤仪,从此 群山势尽卑。百丈高僧无我相,万年天子竟檀施。轮光遍入星河影,金色浑成世界奇。借问曼殊何处是?欲从言下决狐疑。”<br>镇澄诗: “浮图何缥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维护祖国统一,收复了亚历山大侵占的北方领土。利用佛的舍利造了八万四千宝塔。将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中国十九座中的一座,据说就藏在现存的这个大白塔腹内。 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后据程巨夫所撰《凉国敏慧公神道碑》记载阿尼哥在五台山修造浮图的事迹“大德五年建浮图于五台,始构有祥云瑞光之异”。即元朝大德五年(西元1301年)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了尼泊尔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西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明永乐五年,皇帝朱棣令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开始建了寺院。明万历七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神宗万历七年敕建大宝塔记曰:“塔在鹫峰之前,群山中央。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太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吊以垂带,悬以金铃。更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诸杂宝,安置藏中。海内皇宗宰官,土庶沙门,景仰慈化,造像书经,如云而集,悉纳藏中。十年壬午秋,工成,并及寺宇佛殿经楼,藏轮禅室,罔不备焉。”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奉命撰写了碑文,记述其事。 塔院寺“恢巍壮丽, 冠于清凉”,建筑布局以牌楼、山门为前哨,廊屋、禅院为两翼,中轴线上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和大藏经阁前后呼应。<br>山门之下,有座明代木制大牌楼,面宽14.5米,三楼四柱,斗拱木结构,当心间高大凸起, 立柱前后左右设戗柱支撑,立架稳定,檐下斗拱密致,玲珑雅致。正中嵌刻“清凉胜境”。背面刻“祗恒精舍”四字。1987年落架重修。牌楼后面有石阶三十余级,平台上建三间过厅,过厅后面又有石阶二十余级。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塔建于方形塔台上,塔台围长八十三点三米,四周筑以碑垣,碑垣四角建有四个六角单檐攒尖角亭。塔台上面置有八角形的塔基,塔基周匝单檐挑角围廊,廊内装有写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一百零八个大转轮筒。塔基上是二重八角束腰须弥座,承托着状如藻瓶的高大塔身。再上复为八角须弥座及十三级相轮,塔顶在青铜宝盖和流苏之上。<br>塔顶为金光闪闪的风磨铜宝瓶,高度五米有余。宝盖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块铜板围成,围长二十三米有余。宝瓶和宝盖外檐系以铜链固定。因此,任凭大地震,宝瓶始终能保持正中,不会倾,流苏更无殒。流苏由三十六块垂檐铜板组成,每块铜板长过二米,宽近一米,下面吊着三个铃铎。连同塔腰铃铎在内,计有二百五十二个。<br>寺内主要建筑以舍利塔为中心,舍利塔通高56.4米,其中铜质塔刹高4.43米,宝瓶型塔身高50.27米,正方形塔台离1.7米,宽长各31.4米。塔全身雪白,俗称大白塔,被视为五台山之标志。 大白塔底座,南面(即正面)紧对着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墙上有三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的石洞设有一小的半浮雕佛像,右边的石洞立有刻有释迦牟尼双足迹象碑,左边的石洞有清康熙年间修塔的记事碑。<br>佛足碑:在大塔左侧,按《西域记》云: “摩揭陀国波吒駦精舍大石,释迦佛所遗双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华文卍字宝瓶鱼剑之状,光明炳焕。昔佛北趣拘尸那城,将示寂灭,回顾摩竭陀国,蹈此石上,告阿难言: ‘吾今最后, 留此足迹,以示众生。有能见者,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云云。后外道辈嫉心除之愈显。如是八番,文彩如故。”唐贞观中,玄奘法师自西域图写持归, 太宗敕令刻石祖庙,以福邦家。至明万历壬午秋,少林嗣主沙门威县明成,德州如意,一夕一梦莲花,一梦月轮现于塔际。既觉各 言所梦,异之。及晓,少室僧正道持佛足图 贻之。及展,见是双轮印相,喜曰: “此梦真 也。”遂倾囊,兼募众立石,时孟秋既望也。是夕,众闻空中珠佩杂乐之声,出户视之,神灯点点,此神圣嘉赞也。镇澄赞: “巍巍大雄,浩劫忘功。神超化外,迹示寰中。刹尘混入,念劫融通。开兹觉道,扇以真风。竭诸有海,烁彼空朦。岩中留影,石上遗踪。碎身途玉,永益群盲。稽首佛陀,悲愿何穷。” 文殊发塔: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方广道人重修。见发 色若金,随人视之不一。法本赞: “昔有褴 毵女,领犬复携儿。入众乞辰斋,既得还索 之。我固无贪妒,愍尔多嗔痴。个中无是物,何必生嫌疑。飞空明玉相, 断发留金丝。大士乘通去,灵迹万古遗。绀塔凌云霄,慈光 破世迷。稽首大智王, 神功不可思。” 寺院中轴线上最后一进为大藏经阁,面宽五间,两层三檐硬山顶。阁额木匾上书:“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怀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清乾隆皇帝在五台山到处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这块匾是乾隆在五十七年(1792)拜塔时所写。 <div>第二层檐下,悬挂着康熙皇帝于(1663)康熙二十二年朝台时写的牌匾:“金粟来仪“。藏经阁内,正中安置新颖别致的华藏世界转轮藏,是(1581)明万历九年由五台山著名高僧憨山大师设计和募建的。转轮藏前供毗卢遮那佛,高1.2米,铜铸,后面供9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那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壁供八大菩萨。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王、弥勒、虚空藏、除盖障、金刚菩萨,这些塑像都是1984年新塑的。此转轮藏八角三十三层,高约十米,上大下小,最上面的一层周长三丈八尺,最下面的一层周长二丈二尺,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放置经书。底装转盘,推之可动。阁内供木刻小佛像1000尊,二层楼内,放经书柜,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的经书二万多册。<br></div> <br>『塔院寺大藏经阁右配楼正门廊柱』<br>万卷真经藏妙谛;<br>千秋法雨洗尘心。<br>『塔院寺大藏经阁左配楼正门廊柱』<br>阁外禅云三界去;<br>经中法雨九霄来。<br>『塔院寺大藏经阁一层正门门柱』<br>闭关苦读伴青灯,虔修正果;<br>掩卷凝思来皓月,慧悟妙因。<br><br>(大藏经阁)<br>打坐参禅周遭无尘<br>捧灯诵经我心有主 大白塔铜铃<br>从前,在今大白塔西北二里许,有个新坊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母子二人,本村人管他母亲叫郭大娘,年已古稀,家境贫穷,住半间草房,另外还有半间灶屋,但母子二人和睦度日,相依为命。儿子五岁死了父亲,尚无大名,小名虎子,是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一年四季除了采蘑菇,就是到十里外小煤窑背煤。日子过得十分艰苦,三十出头还没有成家,可是在母亲面前竭尽孝道,供养侍奉,从不怠慢,是本村出名的大孝子。虎子既老实又孝顺,年岁又这么大,为什么还不成亲呢?是不是五官上或生理上有什么缺陷?其实虎子长得很英俊,什么缺陷也没有,只因他家太穷,用“一贫如洗”来形容,那是再恰当也没有了,有谁愿嫁给有上顿没下顿的穷光蛋呢?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已三十出头了。<br>他母亲为虎子的亲事,愁得常卧病不起,头发也都愁白了。有一年,阁院(即今塔院寺)要重修大白塔,四面八方来塔的人可多啦,有木匠,有石匠,也有泥水匠……由于当时的阁院放不下那么多人,都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郭大娘家来了一位上年纪的白胡子老头,身背褡裢,手拿一只铜铃,据他自己介绍,他是个翻砂匠,手中的铜铃就是他自己翻砂制造的。<br>郭大娘指着灶屋说:“你要不嫌房子小,就住在灶屋里。”老翻砂匠连说“好!好!”<br>说着郭大娘就帮老翻砂匠搁铺搭床。一天生,两天熟,三天下来,两位老人亲热得就象一对同胞兄妹。老翻砂匠有个怪癖,不论早晨出去或是晚上归来,手不离铜铃,而且还走到哪里摇到哪里,没有多久人们都认识他了。<br>一天,老翻砂匠告诉郭大娘,大白塔快修成了。他要先走一步,留下这只铜铃抵住宿钱。郭大娘不理解老翻砂匠的意图,说什么也不要。老翻砂匠不得不说实话了,他告诉郭大娘,这只铜铃日后有人来要,虎子就有娶媳妇的钱了。郭大娘一听,这只铜铃能解决她多年的心病,也就收下了。<br>郭大娘把老翻砂匠送上大路,转瞬间,老翻砂匠走的无影无踪了。老翻砂匠走后第三天,大白塔的塔顶上面该安装围长二十三米的圆盘了。圆盘上要饰垂带拴侗铃二百五十二个。这一天是个黄道吉日,远近各村的老百姓都赶来看热闹,六十多米高的空中作业,安装大圆盘的该是何等困难啊!不知怎么搞的,到安装时大圆盘上的铜铃少一个,左数右数,十几个人数了二、三十遍,还是少一个,这可把老方丈愁坏了。因为错过了今天安装圆盘的黄道吉日,就不吉祥了。这时老方丈想起老翻砂匠的那只铜铃,立即派人到郭大娘家里去找老翻砂匠。<br>“老翻砂匠前天就走了。”郭大娘对来人说:“临走时他把铜铃留下了,说是谁要这只铜铃,得拿出盖三间瓦房的钱。”<br>来人说:“只要能用,别说盖三间瓦房,就是盖十间也行啊!”<br>来人把铜铃拿回工地,往圆盘上一拴,不仅大小一样,就连色调、式样、花纹也相同,恰如用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一样,真是天衣无缝。老方丈望着铜铃,前前后后一琢磨,他认为老翻砂匠非一般人,很有可能是文殊菩萨化身前来帮助孝子成家。他琢磨到这里,立即令人给郭大娘送去纹银五十两。郭大娘有生以来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望着白花花的银子,惊喜交集,万万没有想到一只铜铃竟值这么多的银子,高兴得郭大娘谢天谢地谢菩萨保佑,也感谢那位白胡子老翻砂匠。没多久,三间瓦房盖起来了,虎子也完了婚,郭大娘沉浸在愉快和幸福之中。<br>五台山大白塔塔身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高20多米,远看不觉,站在塔下仰望,已看不到塔顶宝瓶,才知其雄伟高大。雪白的塔身,彩绘的铜质垂檐,衬托在蓝天白云之间,有超凡脱俗、清净澄澈之美。大家围着塔身转圈,手捻佛珠者有之,念念有词者有之,转动法轮者有之,以头触壁者有之,塔身铜铃在风中轻响,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虔诚向佛的气氛中,连说话都不敢高声了。<br>正如丘坦之诗所云:“宝塔白毫光,传从阿育王。万山如磬拜,千佛共称扬。铃铎迦风乱,栴檀逆鼻香,夜深闻梵乐,清切动悲伤。百尺轮王藏,壮严不可当。曲藏无量佛,巧创大明王。登眺多高阁,经行有步廊。规模拟忉利,形胜擅清凉。” 木牌楼拾阶而上是正门,过正门,再踏石阶往上是天王殿。天王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门楣悬匾,上书“敕建护国大塔院寺”八个镏金大字。 塔院寺天王殿正面供奉观音菩萨,高1.15米,身披白衣,右手托膝;左腿弯曲,左臂下垂,坐在莲花台上。<br>背面供奉一通石碑,这通石碑是明万历十四年塔院寺住持立的,通高3.21米,碑题:“皇帝敕谕”(万历皇帝)四个大字。碑文内容:“皇帝敇谕五台山护国大宝塔住持及僧众人等:朕惟佛氏之教,俱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兹者,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工刊印续入藏经四十一函,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颁布本寺。尔等务须庄严持诵,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等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特赐护法,以垂永久。钦哉,故谕。”<br> 『塔院寺山门门柱』<br>一塔高标,舍利通灵昌国祚;<br>五峰环抱,菩提显圣佑民生。<br><br>『塔院寺过厅门柱』<br>一径通幽 豁然开朗;<br>三心见道 蓦地圆明。 大慈延寺宝殿<br>天王殿对面是塔院寺的主殿—大慈延寿宝殿。它面宽五间,27.4米,进深3间,11.5米,单檐歇山顶,四周安青白栏杆。这座大殿是万历皇帝为祈母亲慈圣皇太后万寿无疆建的。这座大殿,两壁砖彻佛台,置玻璃佛龛。正中佛龛内,供佛祖释迦牟尼,后设华丽的背光。他满头蓝色卷发,双目微睁,全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两侧有一老一小两位比丘像,老者为迦叶,少者为阿难。两旁还塑有大梵天王、帝释天王。释迦牟尼两旁佛龛内,左边供着文殊菩萨,右边供着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这尊黑胡黑须文殊像,人称黑文殊。清代,五台山曾有五色文殊,分别是:菩萨顶的黄文殊、罗睺寺的白文殊、显通寺的绿文殊、殊像寺的蓝文殊和塔院寺的黑文殊。<br>这里挂着三位清朝皇帝的御匾:上面是康熙皇帝的“景标清汉”中间是乾隆皇帝的“揽妙曼云”下面是嘉庆皇帝的“尊胜法幢”。一个殿内悬挂三位皇帝的御笔,这反映了塔院寺作为皇家道场的尊崇地位。 <br><br> <div>『塔院寺大慈延寿宝殿』<br>心即是佛,莫只盯西天梵境;<br>善能成福,休要错眼下良机。<br></div><div><br></div>一佛二菩萨齐祷民安国泰<br>三圣一宝殿共祝万寿无疆<br><br>生死有命今生修得来世福<br>富贵在天来世积得今生缘 毛泽东路居纪念馆:位于大白塔之东,一进三院。前院为都纲院,中院钱粮库,后院为方丈院。 这里是塔院寺原来的方丈院,1948年的春天,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带领中央政府东渡黄河,于4月8日这天来到塔院寺,在这里住了一晚上。然后,翻过长城岭,进驻西北坡,并在此后的几个月中推翻了蒋介石的统治,解放了全中国。<br>1969年开辟为毛泽东路居纪念馆,被褥、桌椅、砚台、笔筒、火盆、铜壶等物件,依当年情景陈设,1990年又收集了大量资料,充实了陈列内容。 <br><br>五台山塔院寺还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後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泽弃、周恩来分别由地方干部陪同,观看了寺院文物。毛泽东视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处,一路上他亲切地与僧人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勉励地方干部一定要保护好文物,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爱国僧人,把五台山建设好。周恩来视察了菩萨顶、显通寺、罗喉寺、万佛阁,观看了量墨殿、铜殿、铜塔、“开花献佛”等文物古迹。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 <br>毛主席路居馆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方丈院,占地面积750平方米,于1969年建成,2005年进行了修缮。正殿大厅陈列毛主席汉白玉大理石雕像,张震将军1992年题字“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华国锋1991年题字“飞雪迎春”,两侧为毛主席居室。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後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东展厅陈列毛主席1948年在山西图版展览,毛主席离陕赴冀途经山西路线图和周恩来居室、陆定一居室。西展厅陈列任弼时居室和五台山抗日革命斗争史图版展览,分8个版块,共108幅图片。 (毛泽东路居旧址)<br>读万卷书方得再悟<br>行万里路还须一宿<br><br>千古江山若清凉胜境登台饱览<br>万里长征似等闲信步入境一宿<br><br>千古江山凝结为清凉一览<br>万里长征汇聚成佛门一宿<br><br>佛门一宿视万里<br>清凉一览通千古<div><br></div><div><br>『塔院寺毛主席路居旧址』<br>桑下虽无三宿恋;<br>民间长念十方缘。<br><br>『塔院寺毛主席路居院门』<br>岁月峥嵘,一代伟人留足迹;<br>门庭肃穆,十方嘉客爇心香。<br></div> 文殊发塔,俗称小白塔,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东面,与方丈院仅一墙之隔。文殊发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院寺古建筑的附属建筑。 <br>文殊发塔建设于元大德五年(1301),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寺僧圆广重建,后遭焚烧,其后又有重建。文殊发塔为喇嘛式建筑结构砖塔,塔的形状和大白塔相仿,但没有大白塔高,也不象那样雄伟。现存文殊发塔高两丈有余,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重建,塔基平面八边形,高二十厘米,每边宽一点八五米,周边雕有覆莲花瓣,塔座为二层束腰须弥座,塔身覆钵式,上置束腰须弥座一层,塔刹由十三层相轮、华盖和铜制宝珠组成。<br>据传塔内收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故名。《清凉山志》记述,北魏时,大孚灵鹫寺(今塔院寺的前身)每年春天要设立“无遮斋”济贫,不分僧俗,不别贵贱,也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赴斋者,都给饱餐一顿。有一年,来了一位贫困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孩,手里拖着一个大孩,身后还有一只黄狗。贫女走到济斋和尚前,借一把剪子,将头上三尺青丝剪下来上了布施,没有跟大伙儿排队领斋,而是对和尚说:“我有急事,需马上去办,请你积些功德,先给我发斋。”于是和尚给了她三份饭菜,意为母子三人一人一份。贫女不满地说: “佛教弘扬平等,我的狗也应有份。”和尚心里虽不满,但还是加了一份。贫女又说:“我肚里还怀有一孩,应再加一份。”这一下和尚可火了,斥责贫女说:“你身无一文,前来乞求佛家施舍,就应知足。谁知贪占之心竟然严重到这种地步,还像个人吗!”贫女被斥以后,不气也不恼,念出四句顺口溜:<br>苦瓜连根苦,<br>甜瓜彻蒂甜,<br>三界无著处,<br>致使阿师嫌。<br>说完腾空而起,原来贫女是文殊菩萨化身,两个小孩为二童子,黄狗为金毛狮子。文殊骑到狮子身上,从云中又传下四句顺口溜:“众生学平等,心随万镜波,百骸俱舍尽,其如僧爱何。”此时斋场轰动,齐跪向空中乞告:“大圣愿意向我等显示佛法平等,我等誓愿奉行。”这时,空中又说下四句顺口溜:“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五分别,究竟如虚空。”说罢隐去不见。<br>为纪念此事,便在设斋处修建了一座塔,将三尺青丝埋在了塔底,起名为“文殊发塔”。此传说,反映了五台山佛教早期宣传的绝对平等思想。清乾隆皇帝礼塔院寺时,“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尚在,而“文殊发塔”已毁。面对“舍利”与“丝”的传说,乾隆留下了四句诗:“两塔今唯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与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 仓央嘉措唯美诗歌《那一日》原版<br>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br>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br>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br>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br><br>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br>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br>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br>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br>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br><br><br>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br>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br>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br>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br>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br>那一瞬,我飘然成仙,不为求长生,只愿保佑你平安的笑颜 <br>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歌,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br>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br>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br>只是,在那一夜<br>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br>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己失去旧日的光泽 “灵鹫西飞积翠来,阿王孤塔尚崔巍”<br>——明·谢肇制《滇略》<br><br>宝塔白毫光,传从阿育王。<br>万山如磬拜,千佛共称扬。<br>铃铎迦风乱,栴檀逆鼻香。<br>夜深闻梵乐,清切动悲伤。<br>百尺轮王藏,壮严不可当。<br>曲藏无量佛,巧创大明王。<br>登眺多高阁,经行有步廊。<br>规模拟忉利,形胜擅清凉。 汉魏名区,有塔影标空,铎韵钟声传远近;<br>明清古寺,无尘嚣入耳,青山绿树隔仙凡。<br><br>塔悬清汉,巍巍乎顶天立地,遍阅人间沧桑;<br>院现贫妇,凄凄然乞食无遮,广为世态炎凉。<br><br>经楼出红尘,看三千世界云路崎岖,何不慈航登觉岸;<br>白塔钻紫霄,听八百梵音风铃清澈,谁能苦海识菩提。<div><br></div><div>“偶来福地参禅理;遍访名山读异书”<br></div> <div>『塔院寺祖师殿正门廊柱』<br>殿本三门,一片空心知佛性;<br>莲开五叶,千年初地忆宗风。<br></div><div><br></div>(祖师殿)<br>两系分五宗自成一家<br>一花开五叶本出一心 <div>『塔院寺韦驮殿正门廊柱』<br>素愿托金轮,但向空明观妙相;<br>澄心崇舍利,唯于正定识真常。<br></div><div><br></div>(韦驮殿)<br>六字真言君慢参<br>法轮常转保平安 『塔院寺伽蓝殿正门廊柱』<br>塔院呈祥,寺引诚心参妙谛;<br>伽蓝焕彩,殿昭圣法渡红尘。 <br>目光如炬横扫世间邪恶<br>真心似火普照天下苍生<br><br>敷衍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装世界<br>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开,翻成金色乾坤<br><br>不解之缘,白塔文殊诚布道<br>开疑释惑,红尘俗子诵梵音<br><br>浮图涵海月,实中务实千秋悟<br>灵地助神邦,虚处生虚万代思<br><br>静坐常思自己过<br>闲谈莫论他人非<br><div><br></div><div>贫在闹市无人问;<br>富在深山有远亲。<br></div> <br><br><br><br> 『塔院寺山海楼(大悲楼)二层正门门柱』<br>宝刹林立,五台胜地多妙景;<br>高僧云集,文殊道场有奇观。<br> 『塔院寺客堂正门廊柱』<br>塔影云山皆妙相;<br>风声花语亦禅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