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寅(唐伯虎)像山水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虚阁晚凉图》、《杏花茅屋图》等。</p> <p class="ql-block">唐寅十大名画1:01 《落霞孤鹜图》</p><p class="ql-block">风格:唐寅山水画</p><p class="ql-block">背景:《落霞孤鹜图》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幅绢本设色山水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整幅作品以淡墨皴擦点染出山石轮廓,苍秀润淡,展现出清旷优美的意境,呈现浓郁的文人气息,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此画对后世绘画有着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影响:唐寅山水画风格在后世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明代中期唐寅《落霞孤鹜图》赏析《落霞孤鹜图》,明代,唐寅,立轴,纸本墨笔,纵189.1厘米,横105.4厘米,中国上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落霞孤鹜图》绢本大轴,意境清旷。画面下部绘傍石临水之阁,掩映于扶疏垂柳间,阁后山峦高耸,山顶杂木丰茂。阁中靠墙立一桌,上有花瓶古书,一士人怅望天边落霞孤鹜,身后侍立一童。阁下水中一人在侍弄小舟。画中垂柳分枝布叶极见功力,画谱云"画树难画柳",然而此画中柳枝用笔紧劲连绵,柳叶布置则疏密得宜。树干造型也各具形态,或树皮爆裂,偃卧如老翁;或盘根错节,斜倚如壮汉;或树干圆浑,静立如处子。山石皴法以南宋李唐、刘松年为宗,然用笔用墨上已加变化,缜密秀润。后人亦称这种皴法为"水皴"。《落霞孤鹜图》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画面左上题道:"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此诗借用了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典故,表示他羡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柯的遭遇鸣不平。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勾斫相间,用墨较重。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画栋珠帘"语出《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落霞孤鹜"语出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曾借龙王一阵风"则谓天助王勃,其故事为:唐咸亨二年,阎伯屿为洪州牧,重修滕王阁,九月九日,宴宾客于阁。欲夸其婿吴子章才,令预先作序。时王勃省父,行至马当,离南昌长百里。梦水神告曰:助风一帆。晨抵南昌,参加宴会。阎虚请众宾作序,至王勃,不辞。阎怒甚,密令吏得句即报。至"落霞"二句,叹曰:此天才也。唐寅此诗正是借王勃得龙王之助,得成大名的典故,慨叹自己生不逢时,以致怀才不遇。因此,全画也因了这首题画诗而染上了浓浓的愁绪。明代中期唐寅《春山伴侣图》赏析《春山伴侣图》轴,纸本,墨笔,纵81.7cm,横43.7cm,现藏上海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01 《落霞孤鹜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唐寅十大名画02《秋风纨扇图》,</p><p class="ql-block">风格:唐寅纸本水墨画</p><p class="ql-block">背景:《秋风纨扇图》是唐寅最有名的纸本水墨画之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描绘了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此画为唐寅绘画的代表作,不仅刻画人物形态十分准确,线条如飞,墨色如韵,还把画家本人的心情展现得含蓄而丰富,直接而妥贴。</p><p class="ql-block">影响:唐寅纸本水墨画表现技巧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后世绘画、书法和诗歌等艺术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纵长77.1cm,横宽39.3cm,今藏上海博物馆。秋风纨扇图为唐寅水墨人物画代表作,画一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萧瑟秋风中飘动,身旁衬双勾丛竹。此图用白描画法,笔墨流动爽利,转折方劲,线条起伏顿挫,把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描和颜辉的折芦描结合起来,用笔富韵律感。全画虽纯用水墨,却能在粗细,浓淡变化中显示丰富的色调。画左上部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借汉成帝妃子班婕好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弃的命运,抨击了世态的炎凉。显然,这是与唐寅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有关的。画中女子一脸衰怨,或许正是唐寅自身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唐寅十大名画03</p><p class="ql-block">题材:山水画</p><p class="ql-block">风格:唐伯虎山水风景画</p><p class="ql-block">背景:《杏花茅屋图》是唐寅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画中高峻的山峰、叠叠泉流、摇曳的松树布置合理,意境清远,展现了唐寅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力。画面左侧巨石林木间两位高士在小桥流水边上对立交谈,反映出作者超脱世俗、追求闲逸的意向。</p><p class="ql-block">影响:唐伯虎山水风景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对中国山水画、文人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杏花茅屋图》,明代,唐寅,立轴,绢本设色,纵147.8厘米,横73.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杏花茅屋图》是唐伯虎风景画中一幅富有生气的作品。画中高峻的山峰,叠叠泉流,摇曳的松树,布置合理,意境清远,的确能显示唐寅的才子之风,同时又体现了他那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力。山峰高耸,视野开阔。画面左侧山崖陡立,下方巨石盘踞,杂树浓密,当中是茫茫的江水。巨石林木间两位高士在小桥流水边上对立交谈。这种高人雅士山林隐逸的主题正是中国文人山水艺术追求的境界,也是文人山水画的艺术精神所在。</p> <p class="ql-block">唐寅十大名画04</p><p class="ql-block">背景:《虚阁晚凉图》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幅立轴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画中远处山峦起伏,泉流折叠于茂林烟雾间,近处浓荫茂盛,深掩茅屋草堂,意境清幽。整个画面用粗笔法,有逸笔草草之感,山石轮廓线转折处不露锋芒,皴点齐下,丰润华滋,是唐寅有名的山水画。</p><p class="ql-block">影响:唐寅山水画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文人画等艺术形式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虚阁晚凉图》纸本淡设色,纵59.3厘米,横31.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图绘山麓临水之处,丛树掩映中两间茅屋,一人安坐,一童子端茶。屋外有一木板小桥,树后山峰用淡墨画出轮廓,峰巅浓墨苔点。整个画面用粗笔法,有逸笔草草之感。左上行书题云:“虚阁临溪足晚凉,槛前千斛藕花香。蔗浆满貯金瓯冷,复有新蒸薄荷霜。唐寅画。”钤“唐伯虎”朱文印。图上有七方鉴藏印:休宁朱之赤珍藏图书、太仓陆润之印、丹徒陈长吉字石逸印、逸庐、徐邦达珍赏印等。《虚阁晚凉图》自明末起递藏大致如下:朱之赤→程氏(图上有一印不辨)→陆时化(润之)→陈长吉(逸庵)→狄学耕、狄平子→徐邦达→不详→上海博物馆,可谓流传有绪。中国书画非常讲究是否流传清晰,是否曾经著录。虽然流传有绪和曾经著录并不能证明就是百分百的真迹,但它至少可以证明一件藏品的“身世清白”。而一件“横空出世”的书画“名迹”,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小心或警觉。另外,上博本《虚阁晚凉图》又有、陈定山、徐邦达三位鉴藏大家的“保驾护航”,所以是唐寅少有争议的真迹。至于陈定山认为此画是唐寅“极晚笔”,则无法予以定谳确认。我一直对传世唐寅画作中的那些精细繁缛,设色浓丽的作品深感存疑,而对某些所谓的“一稿多本”之作尤甚。我比较认同吴湖帆在《吴氏书画记》中所言:“六如居士赋性放逸,所作书画都挥洒立就,与文衡山处处经营不同。且其生性喜画素绢,故纸本者十不得一;而纸本画往往荒率随笔,刻意者又绝不见也。”</p> <p class="ql-block">唐寅十大名画05《春山伴侣图》</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唐寅</p><p class="ql-block">题材:纸本水墨画</p><p class="ql-block">风格:唐寅纸本水墨画</p><p class="ql-block">背景:《春山伴侣图》是唐寅纸本水墨画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全图用水墨完成,描绘的是春日山间的景色。该图运用元人笔墨为山川写容,却又具有宋代山水画之风,画中山里万树绽青,曲栏掩映,初春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的感受。画家画小秀美清丽,以柔和的皴麻,着意干水黑渲染,益见明秀逗人,全图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p><p class="ql-block">影响:唐寅纸本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绘画风格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春山伴侣图》全用水墨,仅一叟衣袍醮以淡红色。图中曲栏掩映,杂树绽青,春山含笑,高士临流,给人以阳和日暖之感。山峦秀美,皴以柔和的披麻皴,着意于水墨渲染,越发明秀逗人,全图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画左上题有: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好是泉头池上石,软莎堪坐静无尘。唐寅此图画春山吐翠、流泉飞溅的山谷内,两位文士盘坐于临溪的矶石上寻幽晤谈的情景。图中高岭回耸,枯树新枝,绽发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悬泉如练,汇入溪流,跳珠溅玉,泠泠有声。环境清雅出尘。两位士人的侃侃而谈,平添了些许诗情画意。因此幅画在纸上,效果不同于绢素,作者因势而变,一改方硬峭厉的皴笔,柔化为婉转流畅之线条,笔锋稍稳,略加适量的水墨渲染,更显得笔秀墨润,尤见韵致。全图主要以水墨为之,仅枯树的枝梢略加石绿、人物的衣饰稍用赭石,显得谈雅,不同时流。画风与正德癸酉(公元1513年)所作的《云槎图》相近,约为唐氏四十四岁前后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唐寅十大名画06《古槎鹆图》</p><p class="ql-block">风格:大笔没骨涂染</p><p class="ql-block">背景:唐寅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以其描绘的花鸟画和山水画而闻名。《古槎鹆图》是其代表作之一,以笔墨独特的大笔没骨涂染技法,塑造了一只优美的鹤鹆形象,表现出唐寅善于捕捉自然生命力和活力的画风。</p><p class="ql-block">影响:唐寅的画作在明代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花鸟画和山水画,被誉为“唐人画派”的代表作之一。他的独特风格和技法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寅十大名画07 《李端端图》</p><p class="ql-block">题材:仕女画</p><p class="ql-block">风格:用笔工致,用墨清润,设色雅丽</p><p class="ql-block">背景:唐寅的仕女画以细腻柔美的笔触和丰富多彩的色彩而著称。《李端端图》是其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唐代扬州名妓李端端的姿态,以及她与诗人崔涯之间的逸闻趣事。画中女子的表情和姿态生动自然,用笔细致精湛,色彩鲜艳华丽,是唐寅仕女画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影响:唐寅的仕女画风格深受后世画家的推崇和借鉴,其细腻、柔美的笔触和丰富多彩的色彩为后世仕女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唐寅十大名画08 《山路松声图》</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唐伯虎</p><p class="ql-block">题材:山水画</p><p class="ql-block">风格:凝练简约,生动传神</p><p class="ql-block">背景: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以其描绘的山水画而闻名。《山路松声图》是其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山间的景色和生活情趣。画面中的山水景色凝练简约,生动传神,尤其是对松树的描绘别具特色,展现了唐伯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p><p class="ql-block">影响:唐伯虎的山水画风格影响了后世的许多画家和文人,其凝练简约、生动传神的画风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流派之一。</p><p class="ql-block">《山路松声图》,明代,唐寅,绢本设色,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路松声图》描绘一山高耸,有一泉水自山腰拾级而下,汇入河中。山脚有一小桥跨泉连接山路,桥上两人,老者仰首侧耳,似听泉流松声,一童携琴随后。泉畔是茂密的松林,枝干虬曲,藤蔓缠身,微风吹过,松涛阵阵。松树枝叶的画法,从夏圭中来,但远比之繁盛、写实。以细劲的中锋勾勒,转折顿挫,不乏法度。山石硬朗,棱角分明,显然是李、郭的画法,但不师郭熙的卷云皴,也不施马、夏的斧劈皴,而是一种带有唐寅个人风格的线皴,较之许道宁的直线皴更为随意、疏松。勾笔较浓,而皴笔较淡,以浓点分出石的构成和层次,墨色通透而儒雅。山的结体,错落盘桓,层次清晰,境致优美,而且真实感很强,有北宋全景山水的韵致。这又是他区别于沈周、文徵明之处。因为他经常游历名山大川,胸中自有崇山幽壑,而沈、文之大幅山水,往往取之古画的摹仿。此图层岩邃壑,飞瀑流泉。山腰苍松葱郁,虬枝老干,掩映画面。山下平湖一湾,清澈见底。一条崎岖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涧,以增加画面的幽深感。一隐者凭眺倚栏,静听松风,侍者囊琴随后。自题云:“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裏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治下唐寅画呈李父母大人先生。”后钤“梦墨亭”、“南京解元”、“逃禅仙吏”。用笔清润、缜密而有韵味。曾经清内府、梁清标收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p> <p class="ql-block">唐寅十大名画09 《王蜀宫妓图》</p><p class="ql-block">题材:人物画</p><p class="ql-block">风格:唐寅式的“三白”画法</p><p class="ql-block">背景:《王蜀宫妓图》是唐寅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画中的宫女粉面桃腮、柳眼樱唇,用唐寅式的“三白”画法表现出其娇媚可爱的形象。画作色彩鲜明,浓艳中兼具清雅,是唐寅人物画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影响:唐寅的人物画风格深受后世画家的借鉴和推崇,其独特的“三白”画法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流派,对于后世的人物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王蜀宫妓图》轴,明,唐寅作,绢本,设色,纵124.7cm,横6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寅《王蜀宫妓图》绢本,原名《孟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画录》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经专文考证,当改为《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她们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蜀后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宫妓妩媚之态:“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唐寅创作此画,则旨主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此图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颔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张萱、周昉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作品画风带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唐寅馆藏画作选《山路松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江南农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双松飞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金阊别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函关雪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洞庭黄茅渚图》,上海博物馆藏《梦仙草堂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西州话旧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桐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班姬团扇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蜀宫妓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嫦娥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端端乞诗图》,南京博物院藏《仿唐人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陶榖赠词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枯槎鸜鹆图》上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唐寅十大名画10 《骑驴归思图》</p><p class="ql-block">风格:独特用笔格调</p><p class="ql-block">背景:唐寅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以其描绘的山水画而闻名。《骑驴归思图》是其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山间的景色和人物情趣。画面中的山水景色丰富多彩,而且表现了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唐寅的独特用笔格调和技法,以及对山水的深刻理解与表现,使其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影响:唐寅的山水画对于后世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独特的用笔格调和技法被后人所借鉴和推崇。同时,唐寅的山水画也成为了中国文人画的代表之一,影响了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和演变。</p><p class="ql-block">《骑驴归思图》绢本,淡设色,纵77.7厘米,横37.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图画峻险山崖、盘曲栈道、急湍危桥、葱郁林木峰峦崎岖的溪山深处,一位敞袍寒士,骑着疲惫的毛驴归去。山下深涧,又有一樵夫立于桥上。此画具南宋院画风貌,画面淡设色。用笔师法李唐,刚劲犀利,皴法把大斧劈皴拉长拉细, 更显活泼滋润,用墨浓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为唐寅平生最为得意的特殊笔法绘制:将劈法化面为线,并掺合披麻、乱柴等技法,然后用笔尖中锋画出。这种笔法绘画最为费时,人物线条流畅而有风姿,石法带水长效,非常湿润,秋树青黄,多作空钩夹叶,画风近李唐、马远。</p> <p class="ql-block">《事茗图》卷,明,唐寅作,纸本,设色,纵31.1cm,横105.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引首有文徵明题“事茗”二字,款署“徵明”。钤“文徵明印”。本幅中作者自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赉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吳趨唐寅。”钤“唐居士”。本幅中另有清乾隆御笔题记,并钤“乾隆御賞之寶”等藏印。“事茗”姓陈,为王宠友邻,与唐寅交往亦甚密。唐寅以陈氏名号为题作此图,并将“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此图布局别出新意,虚实相生,层次分明。近景巨石侧立,巨石墨色浓黑,皴擦细腻,凹凸清晰可辨。屋舍、坡岸淡雅清润,屋中主人临窗品茗,描绘出幽静宜人的理想化的生活环境。透过画面,似可听到潺潺的流水,闻到淡淡的茶香。</p> <p class="ql-block">《春游女几山图》绢本,立轴,纵122厘米,横6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约作于正德初年,是唐寅的壮年之作。画作采用全景式构图,近景是古松草堂,野桥曲径,桃、杏树间生,弯路上老者携杖前行,小童跟随其后。中景是湖光山色,旖旎秀美;两叶扁舟,静泊湖中,各有高士端坐船头,默然垂钓,其乐融融;山体峻拔,树木葱笼,险要处有楼阁矗立,檐角伸张,呈现腾空之势;一人凭栏远眺,似在观渔舟、赏岸渚风光,陶醉于山水之美,又似在耐心等候友人的到来。远景湖面平展,草木青翠,极目广舒,但见远山延绵向左,右侧是险峻山峰,耸入云端。画中有诗题曰:“女几山头春雪消,路旁仙杏发柔条。心期此日同游赏,载酒携琴过野桥。”这首诗点明了画家邀友同游春山的主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