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良渚古城遗址

余声

<p class="ql-block">西江月</p><p class="ql-block">《游良渚古城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稻浪沽塘草舍,</p><p class="ql-block">台山松竹蒹葭。</p><p class="ql-block">五千年先人荣华,</p><p class="ql-block">寻问良渚城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草泥堆敦墙坝,</p><p class="ql-block">水浇沿岸人家。</p><p class="ql-block">玉磨雕骨漆朱沙,</p><p class="ql-block">留与今人共话。</p> <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地处杭州市余杭区,距市区约10公里。是一处集考古工作、史前文明展示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园,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考古遗址公园之一,是考古己知的中国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的统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据今四千年至五千年。存在了大约一千多年时间,与埃及金字塔建造和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时间大体相同。2019年6月29日在阿塞拜彊首都巴库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这样评价:″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长江流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东亚和中国五千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p><p class="ql-block"> 申遗成功标志中国文明五千年历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p> <p class="ql-block">  今年杭州市举办的第19届亚运会,距开幕一百天时,亚运火种采集是在这个公园南门完成的。寓意文明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冒首30多度的高温,几回汗湿衣服,骑着双人车,偶坐园内观光车,大多时间步行,参观游览了这个公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良渚文化在考古发现中逐渐清晰</b></p> <p class="ql-block">  发现和首先提出良渚地区古文化遗存的是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25岁的施昕更先生。1935年5月西湖博物馆对杭州古荡遗址挖掘,发现了几件石器,其中有孔的石斧引起参加挖掘的施昕更的注意。他的家乡良渚一带也有这类石斧,于是在馆长董聿茂支持下,施昕更主持了对良渚遗址田野考古挖掘工作。前后共三次,获得大量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撰写了5万多字的考古报告,题为《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因抗战爆发,这份报告几经周折于1938年出版。施昕更先生参加抗战工作,不幸患猩红热于1939年5月逝世。他的这份报告对良渚遗址考古发现进行整理,并提出良渚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论点。引起国内外同行和学术界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从公园南门进去不远处有一坐青铜色雕像,那就是施昕更先生。清秀面庞上驾了付眼镜,神态端庄。旁边是翻开的报告前言,也是青铜色雕塑。</p> <p class="ql-block">  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将考古陆续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命名为"良渚文化"。因为是由施昕更先生最先在良渚这个地方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  这之后超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新中国考古学者牟永抗和王明达,对良渚进行有组织的考古,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史料。施昕更先生发现的主要是黑陶器物,也有些石器玉器。之后考古陆续发现了骨器,陶器,石器,竹木器,漆器,丝织品,编织品,以及刻有各类条纹和造型的玉器。玉器较多。</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了"丝织品残片",先摷后织,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丝织实物,这块距今4700—5200年的丝绢堪称“世界第一片丝绸”。</p><p class="ql-block"> 陶器有多种类型,其中高脚盘最具良渚文化的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编织品的代表是"良渚编织甲",是用麻绳和竹子编成的护甲。</p> <p class="ql-block">  玉器的代表是"玉琮王″。高8.8厘米,直径17.1-17.6厘米,中间孔径4.9厘米。称为"玉琮王"是它代表良渚玉器制作最高成就。而不是个头。</p><p class="ql-block"> "玉琮"是一种带有符号和阴阳图案的玉器。良渚遗址发现的玉器制品较多。并有很多玉石坯件和原料,这里应该有玉器生产和加工场所。据分折玉料来自周边区域。</p> <p class="ql-block">  玉琮是礼器,曾代表权力和财富。公园西南角的反山贵族墓地,发现的11坐墓葬中包括玉、石、陶、象牙、漆器等1200余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良为其它良渚遗址所未见,其中一座墓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玉器,就是这件"玉琮王"。它无比精美,制作技术高超,反映出良渚五千年前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准,是国家64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玉器上的装饰纹分为早期的"龙首纹"和中晚期的"神人兽面纹",很有特色。玉雕工艺据说是用软玉法,雕刻工具至今不清楚。可在一毫米内有3至4刻痕,不知是用什么工具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后在良渚遗址公园发现了超过三十公里的古河道,九处城门、六公里城墙,一个面积一万平米存有已碳化的二十万斤稻米的"池中寺"粮仓,和人工堆筑而成的台地"莫角山"宫殿区。由中心向外呈三层结构,"城郊分野"空间分明。这种五千年前先民辛勤而建的手工业发达的繁华之地,己经具备了城市功能,称为"古城″名副其实。良渚文化更准确地讲应是"良渚文明"。</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外城构成。宫殿区由台地组成。台地是利用山体人工堆筑底部,用草裹泥加纯净黄土和沙子逐层劣实,抬高过河流平面形成的区域。宫殿区三个台地,其中莫角山是主体。</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电瓶车来到"莫角山"。地面上看不到宫殿建筑,只能看到远处稻田旁的草房。走过木制台阶,从下而上登到台岗上,宫殿区缩微模型和世界文化遗产标志迎面而来,这里四野开扩,人工劣实的沙土泛出赫色。</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个宫殿区"池积寺"正在修建,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参观了南城墙挖掘点。这里有个较大的坑,坑壁上祥细介绍了良渚地区各文化层的情况。展板对城墙的建筑和作用做了系统介绍,城墙底宽40至60米,最宽处150米,高4米,周长约6公里。墙外是河道,主要是起防御和码头卸货的作用,也是内,外城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宫廷巨型木构展点",也有一个很大的坑。里面有几根粗壮的栎属长木,经C14测年方法,据今已有五千多年了,树龄有120年,最长的一根17米2。放在紧挨宫殿区的古河道里,推测是修建宫殿时留下的。放置坑内的都是仿制品,原件都进行了保护存放。</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还想到北城墙遗址参观。公园挺大,一路打听,差点走出公园北门。说实在的沿途路标很不规范。路标上没有北城墙的标牌,只有雉山码头指示牌,几经走瞎道,终于找到北城门。在一片野地上竖着"北城门"三个大字牌和三块文字图片的介绍,原来这里是城门,城墙,河道多个遗产要素极佳的瞭望点,难怪工作人员建议我们要到北门看看。</p> <p class="ql-block">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合作,对从良渚古城墙中发掘出的一系列样本进行碳14测年。十几组数据显示,良渚古城墙的年代大致在距今4300年至4500年之间。有考古证据说明四面的城墙是分期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2007年考古发现在良渚都城外围还有一个建于五千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共有11条坝体从北面和西面围绕良渚古城,影响的范围则超过100平方公里,具有漕运,农业灌溉,水量调节,防洪功能。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保存最完整的5千年前城市区域水利系统。</p><p class="ql-block"> 这一水利系统保护良渚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兴旺千年。曾经称霸一方,势力廷伸到山西一带。</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明的价值体现在:</p><p class="ql-block"> 一,填补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提供了见证。</p><p class="ql-block"> 二,良渚古城"向心式三重结构"类型兼顾权利与经济发展,休养生息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和区域规划典型手法,是世界史前文明杰出范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良渚遗址保护的很好</b></p> <p class="ql-block">  公园门票每人60元。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免票。电瓶车每人20元。还有双人骑车押金200元,每小时收费40元。</p> <p class="ql-block">  园内一派田园风光。由木材和稻草建造的带有史前色彩的茅草屋点缀其中,旁边散布着大片的狼尾草和稻田,大片的竹林和台地,游人不多。不时有电瓶车载客行驶而过,飞鸟悠闲自得。公路上和各参观景点都很干净,保洁人员不时忙碌走过。</p><p class="ql-block"> 园中茅草屋各具特色。大小不一,印象深刻的是有两处书院,摆放了中外介绍良渚文化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  公园将考古体验和展示做为重要内容推出。最小的干预就是最好的保护。良诸遗址脆弱不宜露明展示,遗迹现场多以植物标识、模拟复原等方式呈现。同时布置专门的考古工地,供游人学习和体验。将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种稻,建城,制玉,居家等生活情节,镂空雕塑成形,以单幅或多幅画面方式向游人展示,拉近时间距离。</p> <p class="ql-block">  2001年浙江省批准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机构,统一管理和规划,协调遗址区域内保护和管理,开发工作。这种"文物特区"模式开国内大遗址保护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  2003年7月的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在良渚博物馆的小会议室里,习近平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听了情况汇报。讲到:“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习近平的话斩钉截铁。</p><p class="ql-block"> 至此良渚地区文物保护步入快车道。</p> <p class="ql-block">  良渚古城遗址的地下还有许多未知故事。考古使我们得以一窥五千年前良渚文明真实的过往,但探寻之路永无尽头,很多秘密可能永远无解,而这也正是良渚遗址的魅力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