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官峡奏鸣

秦东人🐓正能量美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灵官峡奏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原创 李顺午 渭风文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16-06-02 18:22</b></p> <p class="ql-block">在大秦岭深山里的凤县旅游,灵官峡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在这里,我重温一篇美文,走进一条铁路,甚至触摸到一个远去的时代。</p><p class="ql-block">迈进古朴典雅的景区大门,踏上晃晃悠悠的铁索桥,扑入我眼帘的是峡谷对面青色石板上的文字和古铜色雕塑。西斜的阳光下,这巨幅文字和雕像闪烁着灿灿光辉。景区喇叭里传来:“风,更猛了。雪,更大了……”的广播声。</p><p class="ql-block">青色石板上镌刻着新华社记者、军旅作家杜鹏程《夜走灵官峡》全文。这2150个字,字字清雅秀逸、方峻凝重,个个纵剑有致、遒劲圆润,这一幅宏阔壮美的文化景观,在灵官峡这狭窄的天地里显出几分大方几多气派。文字下方是描绘当年宝(鸡)成(都)铁路建设者的浮雕,每一幅都构图洗炼,形象逼真,制做考究,和这篇美文巧妙地搭配在一起,更是文图并茂相互辉映。这石刻文字,这浮雕铜像,真是把《夜走灵官峡》这篇美文烘托渲染到家了,也把游人带到那个远去的时代。</p><p class="ql-block">我站在山崖畔,细读全文,静观雕像,被作家雪夜工地采访的行为深深感动,更为筑路工人雪夜艰苦鏖战的劳动场面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恍惚中,我看到这刻有文字和雕像的山崖变成一座诺大的讲台,筑路工人从一幅幅雕像里走上去,深情满满地讲述当年誓教“蜀道不再难”的壮志豪情,讲述那打钎放炮、劈山凿洞、架桥铺路的动人故事,讲述那没有机械缺少工具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的峥嵘岁月。他们“回放”的一组组“高清”画面,瞬间连接成一幅艰苦卓绝辉煌壮丽的筑路长卷。工人们深情高亢的演讲声,在灵官峡深幽的山谷间发出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的回响。</p><p class="ql-block">“这风雪迷茫的黑夜,工人、工人的妻子和工人的孩子,谁也看不清谁,可是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景区的广播声打断我的思绪……</p><p class="ql-block">驻足雕塑前,我再次注目一行行文字,倾听一声声广播,心底深处泛起层层涟漪:有心灵的震撼,有艺术的享受,也有深深的思索。这广播声里,有着男中音的激越和豪迈,似乎又蕴含着女中音的柔美与委婉;这文字里,有作者顶风冒雪深夜工地采访的身影,有作者对筑路工人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甘于奉献的歌颂,也有作者对祖国这项浩大铁路建设工程的责任。</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过,宝成铁路是在“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路径”上建成的举世瞩目的大工程。这条让西北和西南“牵手”的铁路项目,早在公元1913年就开始踏勘,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就动工修建。上世纪80年代初施工的灵官峡改线工程,也因其坡度大、弯道多、地质复杂、工程艰巨而载入史册。改线后的铁路,就在景区斜对面的山脚下。如今,这里每天飞奔的数十对列车发出的鸣笛,仿佛是一曲礼赞当年铁路建设者的颂歌。</p> <p class="ql-block">一条条隧道的打通,一座座桥梁的架成,一根根铁轨的铺就,宝成铁路在亿万人望眼欲穿中建成通车,一个流传千百年的“蜀道难”神话终于被打破。秀美的灵官峡,见证了大秦岭交通变迁的时代沧桑。在那百废待兴艰难困苦的年代,中国人创造的奇迹又何止一条宝成铁路!</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修路架桥是造福百姓的好事,何况这是破解“蜀道难”、“链接”西北与西南的大工程。杜鹏程以记者的敏锐,作家的深刻,军人的执著雪夜工地采访。他聚焦小场面,反映大工程,赞美建设者,歌颂新时代。这篇美文的背后,有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和时代担当,有作者对筑路工人艰辛劳作的认知和敬重,也有作者对国家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建设新铁路的自信与祈盼。作家这样一份情愫,这样一份职责,也同样深藏在他的《保卫延安》、《柴达木手记》、《光辉的里程》等著述中。我常常想,在杜鹏程的生命旅程和文学抱负上,似乎可以发现他的韩城乡党、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深刻影响。杜鹏程和司马迁一样,都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一面镜子。</p><p class="ql-block">登上景区山巅,这里林木茂盛,花草滴翠,绿浪接地连天。遥望层峦叠嶂巍峨雄伟的大秦岭,俯瞰蜿蜒崎岖万仞绝壁的灵官峡,我脑海里再次浮现出生活在筑路一线的宝成、成渝两个孩子的可爱面庞,浮现出工人们激情燃烧风雪激战的劳动场景,浮现出工人们干劲冲天披星戴月的感人画面——这里有宝成和成渝的爸爸妈妈,有他们的叔叔和阿姨,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筑路工人。半个多世纪前,是这些筑路工人靠着掌钎抡锤打眼放炮,靠着扁担挑小车推运石渣,靠着难以想象的长时段强体力的艰苦劳动,克服了常人无法克服的重重困难,才给难以逾越的蜀道插上这对钢铁翅膀。在那个年代,这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是共和国铁路史上浓墨重彩的纪录。如今,在铁路建设者中仍然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我被秀美多姿的灵官峡深深感染,更为修筑这条钢铁大道的建设者而感佩。</p><p class="ql-block">从山上下来,我再一次来到石雕前,仔细打量周围的景物:一面石砌的山崖,一段并不宽敞的路基,两个相望的遂道洞口,谷底嘉岭江流水发出的欢快声响。很显然,这块镌刻着文字雕像的崖面是当年筑路时砌成的,这块平台差不多只能铺就两根铁轨。后来,这段铁路因地质原因而改线,腾出的这一块路基,恰好以灵官峡的名字建设一个景点,这就天造地设般带给游人一篇美文、一处文化景观,让人们在流连中走近一条铁路,去重温建国之初那段特殊的岁月。</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杜鹏程以作家、记者、军人“三合一”的职业生涯,生活节奏乃至生命步履变得愈加快捷而沉重,天天月月年年,朝着一个宏大目标——《保卫延安》的写作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这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最终,杜鹏程以这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也因这部小说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灾难。作家路遥曾经谈道:“这一切首先体现在他的史诗《保卫延安》之中。这部书使他声名远播,也给他带来过无穷的灾难。然而,属于巨人的灾难不也是另一种勋章吗!”</p><p class="ql-block">一处景点,一篇美文,一位作家,一条铁路,让我再次走近那个远去的时代,在那里读到读懂了不少东西。人们应当记住灵官峡,记住建设这个景点的凤县人,感念这个景点的创意者。</p><p class="ql-block">这一位作家、这一篇美文,让灵官峡、也让这段铁路溢满神灵之气,而流传得更加广泛和久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李顺午,笔名木可,陕西大荔人,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家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建功秦东大地》《高原履痕》《与岁月握手》等,供职于陕西渭南供电公司,现为《西北电业职工》编辑部主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