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饼圆(原创)

海边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都说老年人聊天总爱回忆,我想,那是因为他们经历的沧桑变迁多,遇到的世态人事多的缘故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母亲也是这样,随着年龄老迈,她聊起家常絮絮叨叨,虽然当下的琐事记不太清,但往年旧事记忆犹新,说起来头头是道,甚至有些事情的细节记得也很清楚,正诧异间,一位医生朋友提醒我留意“记远不记近”,我才明白,这是老人开始有阿尔斯海默的迹象了。此后但凡母亲再絮叨再说“车轱辘”话都要格外耐心,有时还引出话题让她尽兴回忆,并用录音笔录下,以备将来整理,总之一句话,只要老人开心就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30年代人,出生在鲁西南一个中医世家,年幼时读过私塾,小学中学学业优异,学校发榜公布成绩总是排名靠前,她也是新中国首批高考考入华东师大的高材生。她广学博识,年轻时在上海公安分院当过老师,中年后在广东做过国安,在四川干过政法。她一生不卑不亢,爱我所爱,行我所行,以她的学识、聪慧、善良、深沉、慈爱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年过七旬后,老人家没事总爱写写东西,晚年还撰写了两本自传体作品,满纸都是怀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年又到中秋,母亲的话语依然是老家的那些往事。我知道,除过年之外,北方最大的节日莫过中秋佳节。我还知道,每年老家中秋节的月饼和院子里石榴树的果实是她童年时光的鲜明记忆,因为,这些都是她反复多次叙事过的故事,我们再耳熟不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是母亲曾经的口述整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自打懂事起,每年的中秋,家里人来人往的,除了亲友相聚,孩子们的最大快乐就是分食月饼了。 由于我家是个三代祖传的中医世家,父亲排行老大,每逢中秋,过去曾被医治过的患者和家人便借节感恩,纷纷携带礼品亲买亲送上门走动,以表谢意。我还记得,时任本县邮政局的局长必定是年年来送的,那是因为他女儿阿兰是我的同学、好友。阿兰姊妹7个,有个头疼脑热的总免不了找我父亲诊治。加上局里又是个清水衙门,员工有了疾病,父亲也会极力关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于是,那几天家里收到中秋大礼最多也莫过于月饼了,都是受过惠泽的远近八乡、街坊邻居的表达,什么五仁月饼、青红丝月饼、豆沙月饼、枣泥月饼等等,它们在案几上由大到小往上摞成塔型,更多的是10 个一组用红纸扎裹着,一封一封的码放在堂房大箩柜里,足有两三百斤。 那时,老宅子里老老少少计有10口人,面对送来的这么些月饼,总是由我二叔主持分配,其中一部分照例要转送给我奶奶的娘家,我的大姑、二姑的婆家,及母亲的娘家和二婶的娘家。余下的则按人头来分,每年中秋节我都能分到十来斤的样子。 大概是家人嫌送来的月饼多太甜太油腻,于是我母亲和二婶还要按照自家人的口味,特意制作一些枣泥月饼。只见俩妯娌忙呼着煮一锅红枣,剥了皮儿,经细铁筛挤压除渣后,放上些许红白糖、猪油和瓜子、杏仁、核桃等揉拌成馅,另用油和着面粉揉出千层面团,包上馅后在经压模成型,再放到锅里反复烘烤,枣泥月饼特有的香气就出来了,直惹得我们一帮小孩子们往灶房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最让我难忘的是,每年中秋的头天夜晚,父亲和我二叔必定要宴请一次家境不济的左右邻舍,十来个人坐满一桌,有十多个菜和一大盘月饼和咧嘴掰开的红石榴,大家有说有笑,十分热闹。也只有这时,平时忙于生计总一脸严肃的父亲才见笑容,甚至开起老嫂子们的玩笑来,我们这帮孩子就象被传染似的一时快乐无比,满院子里充满了欢笑声。长大后我才明白,平日生活的艰辛如何压抑着一家之主的父亲,一向乐善好施的父亲、二叔为什么在街坊邻里有这么好的口碑。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八月十五这晚,堂屋里的案几上燃着香,摆放着四大盘塔型月饼,母亲和二婶也必定要跪拜“月姥娘”祈求保佑的,我和堂弟堂妹们有时也被叫去跪拜。擅做烹饪的二叔则特意买回十几只童子鸡亲下厨房作成烧鸡,还做了油炸肘子和四喜丸子,以及不知名的药膳,接着他兄弟俩便自顾自地饮酒吃菜,吃菜饮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唉,辛苦操持一年,两兄弟也忒不容易。那时我还小,望着如洗的天空和又圆又亮的明月,更多的是寻找婀娜多姿的嫦娥和玉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秋之夜,各人分得的月饼各人处置,有的东藏西藏舍不得吃,有的分送给这个分送给那个几下没了。分给妈妈的,见她送给了大姨、舅舅及其孩子们。分给我的那十来斤月饼,吃不完,有时可以放一个冬天。不过,我总是要留给母亲一些,有时也会分给最要好的女同学品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光阴易逝,日月如梭,转眼又到了八月中秋,又是月圆时。在妈妈絮絮叨叨里的陈年旧事,中秋佳节已成了她思绪万千的时刻,天上的明月和盘中的月饼成了我的母亲照看家乡、追忆亲人音容笑貌的一面面圆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先后完成了两部回忆录, 满怀深情地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情感,写得真实而又生动,充分显现了老人的胸臆与才情,有些片段曾在家乡菏泽的《牡丹晚报》上发表, 深爱读者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今,妈妈已经不在了,再也听不到她老人家“又要开讲”了,但通过她老人家的回忆录和当年聊天记录的整理,还可以回放出一次次母子闲谈慢聊的温馨场景和画面,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她无忧童年的依然美好,分享她孩提时代欢乐时光的依然存在,羡慕她作为独生女父亲母亲的疼爱依然围绕,体会她父辈兄弟的情分和堂弟堂妹的情义依然保持,感叹她年少时小伙伴的友情依然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秋的月饼,故乡的印迹。当我过了花甲之年后也终于理解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妈妈,她老人家晚年多次讲述的故乡中,是当年她母亲的一锅枣花馍馍,父亲的一桌家乡味道的饭菜,儿时的玩伴和院子里的老树、黄狗、芦花公鸡,还有逝去岁月里水洼街老宅里曾升起的炊烟,构成了她整个童年的缤纷记忆,更是家乡的文化基因造就了她的性格,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那充盈在妈妈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东西再写出来,让人好像有些惆怅或者说是感伤,但,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我们的根吧。</span></p> <p class="ql-block">撰文/海边螺</p><p class="ql-block">摄影/海边螺</p><p class="ql-block">动图/网络</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