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当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总会想起中学时代那位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师看上去五十来岁,背略有点驼,但精神矍铄,穿着整洁,头发梳得整齐铮亮,见到我们学生总是笑嘻嘻的。说他是我的语文老师也不准确,他仅仅给我们上过一节课,而这节课还是因为原来的语文老师突然发病,临时代课的。我至今还不知道他的姓名,只听到有人叫他“老王”,很少听到有人叫他老师。</p><p class="ql-block">坦率地说,在给我们上课之前,对这位代课老师了解甚少,早晨我们学生轮流在校门口执勤时,总发现他比其他人来得要早,见到我们学生也总是笑呵呵的,然而,我们在一起执勤的同学却很少主动跟他打招呼,或叫他一声“老师”,缘于他不是我们上课的老师,只是一个后勤杂务工。</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次,班主任让我去学校教材室拿油印好的学习资料时,我才知道全校的学习资料、试卷、学生手册等制作和刻印,都出自于他一人之手。除此之外,他还要协助物理、化学等老师做实验,兼顾保管实验器具等事务,而每当学校组织的卫生大扫除、植树、灭蚊等活动,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假如不是他那节课,印象中,他也就是一名忙碌不停地后勤杂务工。而恰巧就是因为这节课,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p><p class="ql-block">那是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安排,第一节课是班主任老师的语文课。上课的预备铃声响了,语文老师依然没有出现,这时候,同学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等待片刻后,走廊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原来是教导主任来了,他告诉我们,语文老师患了急性阑尾炎,今天来不了了,会有其他老师来代替。</p><p class="ql-block">正当同学们在猜测谁来代这门课时,教室外面响起了“踢嗒、踢嗒”的声音,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代课老师已出现在教室门口了。同学们定神一瞧,都傻眼了。瞬间,教室里一片寂静,突然有同学发出声音,“这不就是后勤组的杂务工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强烈的敲打声和喧哗声。</p><p class="ql-block">我很清楚,同学们采用这种方式意味着什么,但我无法预料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我只是为这位代课老师捏一把汗。</p><p class="ql-block">代课老师走近讲台,四周环顾一下,微笑地朝同学们点了点头,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润了润嗓子,开始了他的开场白。他说:“感谢同学们用这么热烈的方式欢迎我,我真有点受宠若惊了!”他提高了嗓音,继续说到:今天这堂课,同学们不用看书、不用记笔记,只要求用眼睛看,耳朵听就行了。老师接着又说:“今天的课,给大家介绍中国古典文学《战国策》中一篇很有名的散文。”随即,老师转过身来,用粉笔在黑板上快速写下了“触詟说赵太后”六个大字。老师的板书,隽永遒劲,舒展流畅,工整匀称。</p><p class="ql-block">正式上课开始,老师把这篇古文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时间顺序,以故事的方式串联起来。他幽默诙谐,绘声绘色的讲述,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着,老师又用话剧叙事的方式,效仿古文中各种人物的说话腔调,为同学们诵读起来:“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只见老师时而扮演赵太后,时而又扮演左师,将古文中的赵太后专横多疑的神态,左师机智善变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此时的老师已将同学们带入到《触詟说赵太后》这篇古文所描写的场景中去。老师见同学们兴趣上来了,便趁热打铁,介绍了古汉语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从虚词、假借,到句型、结构,以浅而易懂的方式,将深奥难学的古汉语变得容易理解了。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还跟着老师在大声朗读。老师十分投入,同学们似乎也沉浸其中。不少同学走上讲台来问老师,下一节课是否还来,老师笑而未答,只是问同学听懂没有,一个接一个详细地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直到第二节课的预备铃声响起,老师才急忙收拾上课用具和教材,在同学们欢笑中离开了教室。</p><p class="ql-block">中学毕业离开学校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位代课语文老师。几十年过去了,我也迈入了老年人的行列,有些事已记不清了,但唯有这堂精彩绝伦的语文课,给我印象最深刻。</p><p class="ql-block">来自作品集我的语文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