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亲相比,妈妈显然要纯粹很多。老人家当了一辈子老师。不像父亲那样,没当几年老师,就做了校长;没做了几年校长,就入了仕途。那个年代,基层的很多领导干部都是从教师中选拔的,不知道是否与老师更适合“传道”有关。咱没当过官,就不乱评“官道”了。但因为行业的关系,现在也经常被人称作“老师”,而且也算是学生出身,学生自然对老师更了解一些,再加上纯粹妈妈的纯粹经历,倒是可以对老师这一职业说道一番。 据说,老师这个职业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分化的产物。语言文字出现以后就出现了老师。是统治者为了让被统治者服从服务于自己的统治而设立的一个职位。据史料记载,教师在我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始于春秋时期。 在这之前,老师属于官,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序列。理论上应该是高级公务员序列,专门服务于军队和贵族子弟。春秋时期,发生了一系列严重事件,导致周王朝赖以维护运行秩序的礼乐崩坏,道统缺失,王权衰落。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精神和意识都陷入了高度亢奋状态,社会意识和社会形态变得混乱不堪。 这可把那个火了上千年,现在依然火势不减的孔老夫子等一班人急坏了,开始“着急忙慌”地四处游说、奔走呼号,想要引领社会、重建秩序。他们慷慨激昂、各说各道。被称之为诸子百家。那个年代,能称为“子”和“家”的可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精英中的精英。譬如孔老夫子,就被世世代代尊崇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他们生来就是教化众生的,如何教化众生呢?只在那些没落王室、诸侯贵族耳边聒噪显然不够。于是便兴办私学。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双重需要,转瞬间,私学便以燎原之势在周王朝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兴盛起来。追随者甚众。仅孔老夫子一人就有子弟三千。孔老夫子能力爆棚,硬是在三千弟子中,拔出了七十二个“贤人”。 因为这些人,有了私学;因为私学,老师有了独立的资格,老师也不再只是官,成为了一个职业。人们据此认为老师这个职业在我国从春秋开始。从功用和角色上讲,我认为:师者,生而有之。不然人除了本能外,怎么会有本能之外的技能呢?甚至跟语言文字的出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孔子死后一千二百八十一年,有个叫韩愈的人写了篇震铄古今的文章《师说》。他在开篇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从主观动机上限定了老师是为愿意学习的人而存在的。联系后文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则进一步说明,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想学、愿意学,老师无处不在。 文章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按我的理解,这里说的“师者”分三个层面:一是传道,二是授业,三是解惑。现在,我们习惯上把“传道之师”称为老师,“授业之师”称为师傅,“解惑之师”称为大师。无论怎么称呼,都离不开一个“师”字。 历史上,对于老师的称谓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随时代特点的不同而不同,先后有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当然,也有古今通用的,譬如武术界、工匠界,一直以来,都把教授自己功夫的人称作“师傅”;也有变异升格的,譬如先生,民国后,我们会把德高望重的人称作“先生”。 据一位当了六年老师却一天也没上过讲台的老师介绍,“老师”一词虽然最早出现于宋末,真正流行应该是在明清。不过,那个时候“老师”是有专指的,专指那些主持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而真正在学堂里教书的,则称作“教习”。直到清末,才改称“老师”。可见,老师这个称谓从古至今就带着尊贵。 西周金文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意思是说,君子懂得求学有难有易,并懂得人的天资有高有低,然后能够因材施教,广泛地晓喻。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能当老师;能当老师,然后才能当长官;能当长官,然后才能当国君。所以,当老师,也就是学习当国君。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上说:“虞、夏、商、周四代三王,选择老师都很慎重。” 也就是说,早在西周就把怎么当老师、怎么选老师说的一清二楚了。虽然说站位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如果将长官、国君之类官衔化的目标替换成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依然是适用的。追根溯源,所谓“老师”,我认为还是“传道”第一。所以韩愈啰嗦了半天后,才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通读韩愈的《师说》,我理解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而为人要有老师;第二个层次是人人皆可为师;第三个层次,也是他最想表达的,就是“世风日下,耻学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通篇其实不是说“师”,而是“劝学”,以师劝学。在韩老先生心里,师即古道。即便在那个足以璀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朝代,韩老先生依然衔悲茹恨、愤愤不平。想来他还是对诸子百家时期的百家争鸣相当艳羡的。所以便借助赠言李氏子蟠,洋洋洒洒地写下了那篇并不难懂的《师说》,颇有“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p class="ql-block">这个可爱的韩老头儿,从头到尾,絮絮叨叨,从为什么要选老师,怎么选老师,选什么样的老师,巫医乐师百工怎么做,君子士大夫怎么做,大人怎么做,孩子怎么做,掰开了揉碎了,把“从师”讲了个透之又透。可以说面面俱到、语重心长。</p> 那天跟妈妈聊起老师,我问她:“是什么力量让您当老师时,总要把学习不好或没完成作业的学生留下来,给做上饭,补上课,一字一句那么认真?”妈妈说:“因为我是老师,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我的责任”。 “您比责罚自己还狠地责罚学生,家长们为什么不投诉您,还一如既往地感恩戴德?”“因为家长们知道我是老师,他们知道我把他们的孩子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重”。 “那时候,您就没想到收点补课费或要点儿好处什么的?”“没想过,不是我没想过,是那个年代所有的老师都没想过。教不好孩子是能力问题,不好好教孩子是品行问题。老师是高尚的职业,我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没品行。” 我无语了,继而瞠目结舌。我开始回忆起我的老师,一个又一个,他们从来都那么严厉,那么慈祥,从来也没有收过什么补课费,索要过什么好处。自己不好好学习或学习不好,好像就是他们的罪过。记的工作后去看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忘了是带了什么礼品,老师再三推让,推让不过,非要给我一盒茶才勉强收下。而那盒茶,可比我的礼品贵多了。这就是老师,他只为他的学生骄傲,而从不计量自己的付出。 我想这就是“道”,韩愈说,“吾师道也”。想来,不只是说从师的传统,而应该是说学习的是“道”,是老师身上的精神,是老师传授的“道与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现如今,听家长们讲,补课要交补课费,调座位要交座位费,当班干部要交干部费,转学要交转学费,择校要交择校费,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大群小群建了一大堆,“这委那委”弄了好几个,孩子有事叫家长,作业没判找家长……奇形怪相,层出不穷。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而听老师讲,孩子们嬉闹,家长首当其冲;老师口气稍重,家长不依不饶;孩子们稍遇挫折,即撒泼自闭,家长们则哭天抹泪,各种分析……家长之暴躁,学生之脆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果韩老夫子闻之,岂不破棺而出,手撕《师说》而呼号奔突?脚踩《师说》而潸然泪下?当然,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或者说即便是真的,也将不久矣。毕竟,这个时代还有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张桂梅和支月英、莫振高、黄文秀等千千万万个张桂梅式的先进教师。 老师无道,非老师之过也;父母无道,非父母之过也;孩子无道,非孩子之过也。盖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以“钱”为道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佛高万仞”。如果我们能读懂《师说》,还“道”为道,则可师道也。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向妈妈和妈妈一样纯粹的老师致敬!向张桂梅老师式的时代楷模致敬!向千千万万个以自己的生命诠释“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致敬! 祝老师们节日快乐!期待不远的将来,不读《师说》,也无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