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一一敦煌

秋歌

<p class="ql-block"> 翻开我国甘肃省的版图,狭窄而修长的外形独异于我国其它省份。一条曾经联络东西方文明的地理大通道,便镶嵌在这狭长的版图中。奔腾的黄河从走廊的东部不经意的划过,它与这条走廊之间的空间交集,赋予了这条走廊充满厚重历史的名称,这便是全长近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在历史上,河西走廊是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之间,最主要的交流通道。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更是将这条通道,推向文明交流的巅峰,深刻地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在走廊那片辽阔的疆域,有形态各异又恢宏磅礴的地形地貌,还有神秘莫测又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奇幻瑰丽又变幻无穷的斑斓色彩,也有豪气冲天又悲壮感人的英雄诗史。于是,在时隔14年之后再次西行,来感受大漠中的城市,风蚀中的历史,黄沙中的瑰宝,月牙泉边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到酒店安顿好后就直奔敦煌夜市,这次河西走廊之旅便从敦煌夜市开始了,敦煌夜市可是当地精意覃思打造的一个最大夜市,别出心裁,独特魅力,被誉为是敦煌“夜景图”和“风情画”,是丝路美食和丝路工艺品的聚集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但凡去敦煌旅游的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都会簇拥而入逛夜市,去品当地的美食,购极具特色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击鼓进场,市场内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每个摊位前几乎都坐无虚席。这里规划的比较规范,共划分为风味小吃、工艺品一条街、农副、土特产及茶座五大经营区域。管理也比较到位,所有屋檐都有降温水雾,使游客在各烧烤的火热中,感到了凉爽。难怪这里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民俗风情游”项目之一,又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市场”、“全国十佳市场”等称号。</p> <p class="ql-block">  在敦煌成为日常印记的,还有一种比丝绸之路这个词更源远流长的事物,那就是——面。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由小米和高粱做成的世界上最早的面条,2500年前的小麦面条则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出土,面这种古老风物从西北出发,进入河西走廊在祁连山母亲庇佑下的绿洲沃土,跨过陇东与秦岭,进入八百里关中平原,并在中原大地上天女散花。自从石磨在汉朝时被发明。小麦的坚硬就变成了面的延展可塑,仿佛丝绸之路一般柔软多姿,令人遐想,更是成为接连世界与中国的某种网络。从日式拉面到西西里岛的意面,面成为了一座历久弥新的“欧亚大陆桥”。而历史里的那个敦煌,就堪称是一座古今中西“面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排队最长的要数沙葱牛肉饼了,每个摊点都是长长的队伍。这不仅仅是游客喜欢,而且今天的敦煌人也喜欢吃看起来很西北的“干粮”,历史上主要的敦煌面食——“饼”。干粮好像是大型的饼干,又好像是加硬版的面包,但一口咬下去,在嘴里细嚼,马上就会沉浸在一份麦香中。干粮还有加糖的、加辣的、豆沙的、胡椒的,和最不容错过的沙枣口味……不过哪种奇怪的调味,在包容的敦煌,似乎都不足为奇。面是农耕文明的象征,牛羊等肉食是游牧民族的骄傲。而这两种风物在敦煌同样重要。一如敦煌在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两种面孔:对于内地,敦煌就像西域;对于新疆乃至广义的西域,敦煌又像中原。</p> <p class="ql-block">  在古丝绸之路---瓜州县的戈壁滩上,沉睡着一个巨婴,被称为“大地之子”。而这个婴儿非坐非卧,反而呈跪趴状伏在地上,一幅恬然入睡的安静模样。这片荒漠好像母亲的怀抱,让他安然入睡,这种带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景象,令很多人都心生怜爱。虽说它是一个雕塑,但并不刻板,看上去那就是一个真实的婴儿:呆萌的表情,紧闭双眼,安静地趴着,就像窝在母亲怀抱中的孩子一样,睡姿安详。</p><p class="ql-block"> 我们人类就像是地球母亲的孩子,只有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才能够如此地安详,而这座雕塑的设计师正是希望,通过这样一座雕塑,唤醒人们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理念,希望人类创造也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当原本稚嫩、较弱的婴儿,以不同于往常的形象展现出来,以红砂岩这种粗粝石材所展现,将其置于大片荒漠中,非但没有一丝违和感,仿佛浑然天成。两者合二为一,呈现出的强烈震撼感让很多人都为之动容,这种既有震撼的生命力,也兼具美学艺术的作品,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所在。或许是被这种精神影响,又或者被“巨婴”塑像所震撼,很多人不远万里,只为看它一眼,心生感慨。</p> <p class="ql-block">红砂巨婴伏地眠,</p><p class="ql-block">依偎黄土天地间。</p><p class="ql-block">江山作枕鼾声远,</p><p class="ql-block">荒原何日变良田。</p> <p class="ql-block">  在大地之子的附近,还有雕像“汉武雄风”和“无界”。“汉武雄风”是以丝路文明为背景,创作出汉武大帝的巨型雕像,高12.5米,展现了汉武帝一统江山,胸怀万里的豪迈气概!雄才大略、功绩卓著的汉武帝,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开拓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并设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在河西走廊建造汉武大帝的雕像,使人们更直观得了解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无界”又称为“海市蜃楼”,将海市蜃楼的虚幻,人与戈壁的无界,千年丝绸路精神与现代文明的延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大气磅礴,十分壮观,值得朋友们来旅游观光!</p> <p class="ql-block">  敦煌的另一名称,就是沙州。这一名称,与有着五彩沙的鸣沙山脱不开干系:前凉张骏曾改敦煌郡为沙州,北周保定三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郦道元《水经注》云:“(敦煌城)南七里有鸣沙山,故亦曰沙州也。”敦煌西有沙漠,北有戈壁,南有远望黄色的鸣沙山,东有雨后蓝紫色的三危山……沙包围了敦煌,但也塑造了最初的敦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月牙泉是敦煌胜景。千百年来,沙泉共生,沙不掩泉,堪称奇观。史载,东汉时期,鸣沙山月牙泉就是当地一景。1800多年来,未见大旱之年泉水干涸、流沙掩埋泉眼、因强烈蒸发“浓缩”为咸水湖的记载。其实,月牙泉是敦煌绿洲地下水位的自然露头,水位荣枯与地下水消长高度相关。另一方面,月牙泉与三面围绕的沙山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月牙泉一带起风,总是沿着周围的沙山作离心上旋运动,把山坡下的流沙往上刮。</p> <p class="ql-block">  沙,可称是敦煌时间沉积的主角,也是地质变迁的记录仪:青藏高原阻挡住来自西南的湿润空气,西北大地的山岩裸露于地表。曾经的湖泊逐渐干涸,来自蒙古高原的强风则自北向南长驱直入,河湖的遗迹形成极致的雅丹地貌。一排排风蚀垄脊如同沙海里搁浅的鲸群,成为岁月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满目金黄鸣沙山,</p><p class="ql-block">驼峰颠簸十里烟。</p><p class="ql-block">客如将士急出征,</p><p class="ql-block">夕阳落处庆凯旋。</p> <p class="ql-block">  在敦煌,水喜欢与大地“捉迷藏”。这里风与水变幻多态,土地疏松,地表的河流很容易下渗,变为地下水。但在地下一定深度,便会遇到“隔水膜”,一层致密的泥质岩层,地下水就会在这之上流动,直到党河边缘地势低洼又疏松的地方,便会化身活泼的泉水,比如,那座千年以来“沙泉共生”的月牙泉。沙山环泉,泉映沙山,在沙山深谷中,“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p> <p class="ql-block">沙漠之眼望九天,</p><p class="ql-block">诚邀嫦娥离广寒。</p><p class="ql-block">长亭小榭桂花酒,</p><p class="ql-block">仙池似月共团圆。</p> <p class="ql-block">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泉形似月牙,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在鸣沙山群峰环绕的一块绿色盆地中,有一泓碧水形如弯月,这就是月牙泉,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是月牙泉就像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之中。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p> <p class="ql-block">  在鸣沙山的东麓,远远望见南北长约1600米崖壁上布满了洞窟。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放眼四外,此处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关。此处历史悠久,自汉代起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敦煌佛教圣地,中华文化千年的瑰宝坐落在此。很多人说莫高窟就是中国的卢浮宫,其实它距今已有1600余年,远比卢浮宫历史悠久。几千年了,它就在这里,像一座精神的宝藏,永远将人类的精神壁立于此。这也是我们来敦煌的主要目的。昨天看了《又见敦煌》实景演出倍受感动(见上期美篇《千年一瞬间》。今天我们走进莫高窟,亲眼目睹精美绝伦的壁画。整个莫高窟共有735个洞窟,常年对外开放的仅有60-70个。我们仅仅看了八个,都被眼前的这一切震慑住了,全神贯注于斑驳石壁上的方寸之间。</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知道莫高窟究竟多伟大,能让世界都能为之震惊,让无数人甘愿为之奉献?莫高窟始建于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随后历经北魏、隋、唐、北宋、西夏不断扩大修建,元代以后莫高窟渐渐衰败而被废弃。莫高窟最珍贵的地方,其实并不是那千座雕塑、万本经书,而是它因为没落而被封存的几百年,让莫高窟成为了历史的“第一现场”。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绘画书法可能后人摹的,史书可能被后人改过,大多事实真相已在历史的流传中泯灭了。但敦煌不是,它太清晰了。</p> <p class="ql-block">  假如没有敦煌文献,现在要看吐蕃的历史,只能看短短几页的二十四史中的吐蕃的传记,以及喇嘛写的侧重宗教的史书《贤者喜宴》,而这才是敦煌文献中极少的一部分古藏文资料。假如没有敦煌石窟,唐代的壁画绘画书法,因为五代时期的遗失和损毁,将成为永远的空白。假如没有石窟壁画,我们永远不知道史书中记载的太平盛世、礼仪乐器、社会风貌究竟是真是假。</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参观壁画很枯燥看不懂,那是因为走马观花没用心去看,耐心去欣赏和比对之后会发现雷同者其实很少,毫不夸张的说:在这个舞台上,时隔千年的艺人竟然可以同台竞技,如此神奇的事情只有在莫高窟才会发生。</p> <p class="ql-block">  △欣赏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一飞天。</p> <p class="ql-block">  可想而知这个巨大的绘制工程,一定是令许许多多的画工,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们走进了这状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没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这样一批优秀而又伟大的无名者,为后世留下了,人类辉煌的丝路文明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  在整个莫高窟,基本都是沿山壁开凿的原始洞窟,唯独在北面有一个九层楼的建筑,显得有些突兀。它就是编号为96号的洞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窟内有一尊弥勒大佛又称“北大像”,建造于武则天登基那年。这尊佛像和普通的弥勒佛造型完全不同,两腿下垂呈倚坐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体形饱满圆润,气度庄重神圣。仔细端详更觉得有一种母仪天下的感觉,完全就是武则天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的一些往事,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莫高窟第17号洞窟,这是一个中国人永远耻辱的地方。这个洞窟看似非常小,它却被称为“藏经洞”,在西夏王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保护文献资料,僧侣们将上万经卷掩藏在此,直到1900年被一个住持在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禄)发现。</p> <p class="ql-block">  此后英国探险者斯坦因来到莫高窟,巧言令色仅用4锭马蹄银诱骗王道士,就换走了大部分经书,至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  △藏经洞内搬出的经卷图左门洞即为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  当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将文献资料几乎搬空之后,莫高窟又迎来了一个强盗——美国人华尔纳。可惜他已经来晚了,能拿的都被拿了,气急败坏的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也是让莫高窟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一次破坏,他竟然残忍的将大量的雕像和壁画切割下来偷运回国。如今我们在莫高窟看到的雕像基本都是清朝和民国时期修复的,但是近代的工艺和古代壁画的风格早已格格不入,看起来很牵强附和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华尔纳窃取的莫高窟第328窟供养佛像</p> <p class="ql-block">▲华尔纳剥离莫高窟第323窟壁画的残痕</p> <p class="ql-block">  1920~1921年间,苏联十月革命后在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沙俄白匪在陆军少校阿连阔夫的带领下,逃窜出国,越过边界,从新疆逃到中国后被拘留。最终被安置在莫高窟长达半年之久。匪军在绝望潦倒中,洞窟壁画就成了他们恣意发泄的对象。他们不仅在壁画上乱涂乱抹,他们在洞窟角落生火做饭,不少壁画被油烟熏黑污损。</p> <p class="ql-block">▲被油烟熏黑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1941年初率妻儿门生,抵达敦煌莫高窟考察,一共待了两年零七个月。期间为了临摹不同朝代的壁画,竟然将壁画一层层的剥去,对于张大师本人在艺术上的提升甚大,而对于国家和民族则为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名人也做暗事”</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不得不说的是敦煌守护神一一常书鸿。当年,他和妻子陈芝秀都在巴黎留学,他学油画,妻子学雕塑。两人也算门当户对,志趣相投。没想到因为偶然在旧书摊上,看见了一本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从此改变了他的后半生,像块磁铁般,被吸在了敦煌上。到了敦煌后,工作生活的恶劣程度,按照常书鸿的原话来说,“和法国生活真是天壤之别,简直就像在服刑。”但常书鸿却坚持着,一心扑在工作上,他的妻儿也只能跟着他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作为大家闺秀的陈芝秀,却放不下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再泥泞不堪的地儿也要穿高跟鞋。从本质来说,他俩的追求是冲突的。最后,实在受不了的她,抛下了丈夫和一双儿女。</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足以令任何一个男人崩溃的情况下,常书鸿却依然守在敦煌,做着他平常的工作。这些守护敦煌的人,不只是我们想象中拿着笔画画就够了,有点医生像给人看病,归纳了石窟的多种病症类型,起甲、酥碱、粉化、空鼓,还研究出了一套套的治疗方案。那来自于美的触动,让一代代的学者激发起了流淌在血液里的热情,用超出想象的坚韧,将这些价值传达给更多的人,这本身,也是敦煌艺术的一部分不是么。他们对敦煌的心情,绝不止是热爱。“热爱”这次词,有时候太自我了、太随感觉了,如果没有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又怎么会在敦煌一呆就是五十几年。</p> <p class="ql-block">▲“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和妻子</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看一眼少一眼的“无价之宝”。当你想象古人描绘壁画时的虔诚模样、想象后人发现它时的满眼惊叹,想象一代代学者修复保护它时的炙热心灵,情怀和历史、艺术与生命,必能激荡起你内心深处窒息般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丝路码头”敦煌,藏着多少极致?风沙萧素,却沉淀了绿洲的生机,沙地干燥,却滋养了瓜果的水灵,飞沙轻盈,却塑造了历史的厚重。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敦煌的气质,那一定是“极致”:极致的山水、极致的气候、极致的位置,造就了极致的人文风物。如果祁连山是大西北沙海戈壁之中的“生命之源”,那由祁连山、天山等诸多山脉滋养出的一片片绿洲,就是沙海里的码头;如果说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航道”,敦煌,就是河西走廊最西段的中国门户。向西望去,她连接起边疆与世界,因为丝路,她的底蕴,远不止莫高窟。从“沙州”到敦煌绿洲,极致的生命奇迹。两千多年了,敦煌仍然在时间长河中矗立。在敦煌四周,罗布泊已成旷野,古楼兰化作遗迹。无论是西出敦煌的玉门关还是悬泉置、汉长城,皆成古迹,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浅滩,黄沙莽莽,仿佛随时都能把敦煌这个“海市蜃楼”吞没。</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敦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