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清风

人在旅途

我喜欢荷花。每年夏季,我都要去荷塘看看,也会拍上一些荷花。如果能拍到姿态优雅、形象清新的荷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当然,更多的时间是在荷塘边散步,即便是静静观赏,也让人舒心。 喜欢荷花,想来与中学学的《爱莲说》有关。现在回想,周敦颐先生对荷花的评价和赞美确实影响了自己的审美观甚至人生观。当年,我是没有见过荷花的,但那种以想象为基础的对荷花的好感,却一直伴随着自己思想和情绪。 当后来真正看到荷花时,确实被她清丽淡雅的外形所吸引。这是一种非常吻合自己心理的端庄和美丽。 有时也说不清理由,就是喜欢。 正如周先生所云: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想,可能正是她的“不妖”更让我青睐,亦或是其君子之风更让我欣赏。 如今,也见过不少种类和形态的荷花,但在我心里,荷花始终是简单和纯洁的。因此,我也努力让我拍到的荷花简洁一些。 荷花那种清新脱俗的外表让我安静和平和。一种平复和慰籍心灵的感觉让我更愿意多看她们,也愿意多拍她们。 说起拍摄荷花,自然也会把自己的情绪和感觉融入其中。就象我喜欢简单和明快一样,拍荷花也喜欢这样的风格,尽量让照片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格调来。虽然这种效果未必受人待见,但自己就是喜欢。 也许是因为荷花承载了太多历史上文人墨客的风雅和情怀,我一直认为荷花是中国味很浓的一种花卉,因此,对于一些意境幽远、颇有些传统水墨画风格的荷花作品,我很喜欢。 烟雨蒙蒙的荷塘,能沉静心绪,也能激发联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一读苏东坡的诗也许会有些感觉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雨中的荷塘是另一种景象:雨滴急促地打在水面上,池水仿佛沸腾。荷叶被风吹得东倒西歪,但风稍一停歇,便抖落掉身上的雨水,恢复了刚才的亭亭玉立。 雨后,荷叶上的雨水汇聚成串串晶莹透亮的珠子,在叶子上不停翻转滚动着,顺着压弯了的荷叶边缘慢慢滑入池中,仿佛倾淌着眼泪。 披上一层露珠的荷花,水灵娇艳,风姿绰约,让人爱怜。 喜欢荷花,也就喜欢了她的全部。即便是这有些疙瘩的莲蓬,也感觉可爱,与众不同。 荷花和蜻蜓,似乎是夏日荷塘里最相恋的两个物种。 我喜欢看到“风吹荷叶摇,蜻蜓水上飘”的轻松场面。 如果没有可爱的蜻蜓,会有宋代杨万里那首著名的咏荷诗吗?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红花需要绿叶衬。在我眼中,荷叶那宽大舒展的裙边,那脉络分明的线条,也是美丽的风景。 荷叶紧密排列,错落有致,从荷叶间羞答答探出头来的荷花,含苞欲放,粉色的、艳红的,在大片翠绿的衬托下格外夺目。 晨光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纯洁无瑕。 纵有荷花千万种,我还是喜欢那种淡粉的,清爽而素雅。 我喜欢看摄影师们在荷塘边专注地摆弄相机的样子,也喜欢看情侣们在花丛中留影的神态,但实在无法接受穿着比基尼、浓妆艳抹的荷塘写真,因为这破坏了我心中荷花清新淡雅的传统印象。 当花瓣扑簌簌往下掉落,看到它们在水面上静静地漂浮着,随风隐没入丛丛荷叶中,心里也会产生一种淡淡的伤感。 也许是因为莲荷与佛教的特殊关系,有时也曾幻想盘坐在这大大的莲叶之上,静听泉眼汩汨,静品荷香幽幽…… 金色荷塘,呈现出另一种美。 夕阳下的荷塘。 夜色下的荷塘,安静也喧闹,没有了游人的嘈杂,青蛙便聒噪起来。朱自清先生在月色荷塘边的感觉,总也体会不了。 荷花和睡莲共放。相比而言,我更喜欢荷花。虽然这本是两种花卉,但习惯上,我们常常把荷花称作莲花。 相比荷花,睡莲显得平淡许多。随日出日落而开合的花瓣,也限制了人们对她的观赏。 伴着初升的太阳,睡莲慢慢张开笑脸,睡了一夜的城市也醒了。 到了冬季,荷塘便呈现另一种景象。有点萧条,但莲杆依然挺拔。 有时都不敢想象,这里曾是夏日里最美的风景。 那些倔强的莲蓬,纵然低头,依然挺立水中,在风中摇曳。 只是莲蓬已经变成了黑色,承受着雨雪风霜的考验。 夕阳下,依稀能看到她们曾经俏丽的身影。 换一种心情看,她们仍在寒风中快乐地舞蹈。 有时候,枯萎是一种风景,也是一种希望。 因为没有冬季的孕育,便不会有来年春夏的绚烂。 花开花落,美在心里。春夏秋冬,爱在心中。爱荷永远,拍荷也会永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