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之画中境和诗外意

高山流水(公众号:觉者之道)

<p class="ql-block">  唐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闻一多评说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真的是如此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江花月之夜"吧!&nbsp;</p><p class="ql-block"> 一、《春》写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1,从开头至“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十句,写景。诗一开篇即气势恢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潮共海,潮涌月生,滟波千里,明月升空……波澜壮阔的春江月夜窅然呈现,画家为之掉笔-江月无墨千秋画!诗人何处落笔-举目画影皆为诗!难怪后人评曰:“孤篇压全唐”。</p><p class="ql-block"> 2,接下来八句,见景抒怀,感叹人生苦短,当何其为?</p><p class="ql-block">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字面上看,是问月亮从何时有的?进而寻求宇宙诞生之谜。其实诗人要表达的是:人生百年在时间长河中还不如"一夜明月"之匆匆。宋苏轼在长江赤壁感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何其相似!</p><p class="ql-block"> 3,后十八句,由即景抒情而悟出人生何生诸苦?进而俯视世间事,十有八九不如意。诗人以儿女情长、亲人别离为典型叙述人生的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是承上启下句,把诗文切入千古不朽的话题:相思与别离。诗中,先写男子相思难眠,月夜泛舟,女子相思不眠与明月作伴。接着写离乡游子思念故人,“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p><p class="ql-block"> 唐诗宋词,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皆绕不开以上三个主题。</p><p class="ql-block"> 诗的结尾读来似是平淡,实则寓意甚深。人生多忧苦,离情最难舍,唯有明月情最真,能解人间万种愁。“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空中的孤月,即使要西下了,还把真爱留给了春江两岸的草草木木。真是:红日无私爱,贵贱皆温暖,明月无偏心,何处无月明。&nbsp;</p><p class="ql-block"> 二、如何鉴赏《春》的文学美</p><p class="ql-block">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上。然其文学艺术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此浅析三点:</p><p class="ql-block"> 1,取景优美。如摄影师之摄影,诗人摄最美的自然景色呈现给读者,把自然界最美的"春、江、花、月、夜",以自然流畅、清新质朴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动态的"春江花月夜"长轴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 2,旋律优美。此诗犹如一曲优美的民歌,韵律,贯如行云流水,节奏,时有江海潮涌,时有泉水叮咚,读来朗朗上口,吟之如歌如诉。</p><p class="ql-block"> 3,修辞优美。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对仗、叠字、设问、夸张、象征等种种修辞方法。让诗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于想像,饱含哲理。使诗情与画意合一,意境与想象融合,清新与艳丽并行。令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三、《春》究竟想诉说什么</p><p class="ql-block"> 以上两方面仅是依文生义的浅表鉴析,孟浩然曾说过诗词乃"兴之所发,意在文中又在言外"。</p><p class="ql-block"> 据此,我不禁自问:张若虚一生只留下两首诗,此《春》难道也只简单地写景抒情,若非如此,它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对此,各人可以各有见解。但有一点应该是共性的: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这美好的《春》中,人生惟百,如长江流水,闲潭花梦,若缠着儿女情、思念忧,那是何等的狭獈!人生百年难道为此苟活?</p><p class="ql-block"> 《春》展示了自然界中最真实最善趣最清美的一面,这真善美人人本自拥有,人人本可享受。可是,人生为什么还生出那么多的忧苦呢?这是否正是《春》要暗示的主旨!</p><p class="ql-block"> “落月摇情满江树”,月亮走了还要把真情留给春江大地上的一草一木呢!</p><p class="ql-block"> 还是让我们再次走进"春江花月夜"吧,或许你会发现《春》的究竟奥义。</p><p class="ql-block">诗人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也正是《春》的隽永魅力。</p><p class="ql-block"> 那可是极品的珍馐玉液啊,等待我们去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