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推剧唱出淮河风情

天涯倦客

<p class="ql-block">我曾在《家乡的土戏台》一文中提到花鼓灯和推剧,也还因思乡写过淮河岸边花鼓灯,介绍过推剧唱段。我的父亲于上世纪30年代热衷于玩灯(花鼓灯)。虽然我迄今既不懂玩灯,也不会唱戏,并且也不知道我父亲当年曾在灯班出任过什么角色,但我从内心深处觉得花鼓灯和推剧里有我父亲的身影。因此我写花鼓灯写推剧,便是和天上的父亲对话,期待能有心灵感应!</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人考证过淮河花鼓灯的三元素锣鼓、舞蹈、灯歌与陕北的腰鼓、秧歌、信天游有着某种渊源,只是由于一则近水一则近土,于是花鼓灯锣鼓和舞蹈搅动淮河浪,陕北腰鼓和秧歌腾起黄土尘。安徽花鼓灯灯歌以及早期推剧的唱词,习惯用带有乡土味的比兴修辞法。艺人们见什么唱什么,唱词随口现编,望风说柳,出口成章,即兴演唱。如:“郎望妹来妹望郎,忘掉牛羊和衣裳。牛羊跑到麦地里,棒槌打在石板上。”“奴家今年一十九,又想留郎又嫌丑(害羞)。虫吃沙梨心里啃,风刮杨柳乱点头,满心愿意等郎求。”后来由灯歌演化成的推剧唱词也沿袭了这种风格。如曾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的推剧《梁祝·相送》唱词:“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百鸟对打对(成双对)。喜鹊枝头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这种比兴手法与与陕北信天游《想情哥》有点相似:“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四十里平川了(看)也了(看)不见人。你在你家里得病我在我家里哭,秤上的梨儿送不上门。”(去掉衬字“那个”“哎”“也”)。其实地域不分南北东西,越是乡土的,越是地方的艺术,越容易相通。</p><p class="ql-block">出自沿淮农民艺人口中的灯歌和推剧唱词,纯朴真挚,毫无矫揉造作之气。据说历史上大漠戍边的将士多来自内地,其中就有渤海高氏一支。如今陕西尤其是陕北高姓人数众多。若是从移民迁徙历史追根溯源,或许能找到淮河民间艺术与陕北民间艺术之间的某种联系。</p><p class="ql-block">上面的推测还是留给民俗学专家研究吧。按照本文的构思继续说推剧,且主要介绍我的家乡凤台县的推剧。</p> <p class="ql-block">推剧,原名“四句推子”,是一种流行于安徽淮河流域中部的地方小戏。流行区域以我的家乡凤台为中心,包括邻近的淮南市区以及颍上、霍邱、寿县等沿淮县域。凤台县推剧团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推剧团。“四句推子”的唱词以七字、十字句式为主,每一“推”的唱腔为起、承、转、合四句式。曲调流畅柔美,抒情朴素,婉转悠扬,唱词口语化。第一二句比兴陈述,第三句转调、自然推进,第四句在婉转动听的尾腔中结束,收结自如。</p><p class="ql-block">“山川不同,便风俗有别;风俗有别,便戏剧存异。”有道是:“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便越是恒久的。”推剧作为流行区域相对狭小的地方戏,宛如化石一般刻着淮河的基因密码,体现出独特的淮河地缘文化和浓郁的淮河风情。凤台推剧源于花鼓灯后场小戏。1938年,陈敬之(艺名“一条线”)宋廷香等组班到霍邱玩灯。在此期间,向戴张集艺人白玉山(艺名“白穗子”)学会“清音”调。经过借鉴改进,使得旋律更为委婉,节奏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跳跃性。使用凤台方言演唱,增强了地方色彩,民间称之为“一条线调”。陈敬之与我父亲的灯友兼把兄弟、花鼓灯老艺人周开国(艺名“一根筋”)同龄。他俩比我父亲小14岁。</p> <p class="ql-block">1940年,陈敬之、宋廷香、梁金传、韩运辉等人给“一条线调”增添了四个过门,用板胡、笛子、二胡等乐器伴奏,民间称他们的灯班为“弦子灯”班。弦子灯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寿县、颍上等戏剧歌舞的艺术风格充实发展唱腔。1950年末,以各弦子灯班为基础,成立了凤台地方戏大众剧团。1951年8月,在皖北戏曲研究会上,高光照、朱禹、梅藏等人根据“一条线调”四句一反复(推来推去)的特点,给其定名为“四句推子”。</p><p class="ql-block">1955年,凤台县在原有民间班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推剧团,自此定名为推剧。一些文艺工作者和青年教师被调入剧团,其中包括后来有“推剧皇后”之誉的杨敏和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季敬华。早期的四句推子唱腔相对简单。后来推剧艺人借鉴吸收了越剧、黄梅戏、庐剧、京剧等声腔艺术,改进丰富了推剧唱腔。</p><p class="ql-block">下面编辑了两个视频,收入7段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推剧唱段。第一个视频有三个唱段:1.央视戏曲频道播放的由凤台推剧团青年演员王克影、童景鸳表演的推剧《梁祝·相送》唱段前四句(一个推子),基本上是用的七字句式。童景鸳女扮男装,反串小生,两位演员唱腔纯正,扮相俊美,有越剧的神韵。2.男女演员本色出演《十八里相送》唱段前八句(两个推子),多为十字句式,用凤台方言演唱,地方特色明显。3.由凤台推剧团王克影、韩萌表演的《唱凤台》前四句,用的是七字和十字句式。唱词由我的本家族亲高家胜编写。</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视频有四个唱段:1 .我的小学启蒙老师季敬华1956年灌制的唱片唱段前四句,用的是七字句式,唱腔相对简单,但我听着很亲切。2.杨敏70年代的唱腔配上2020年“名师传戏”杨敏传授《送香茶》示范排练视频,这年杨敏已是84岁高龄。3.青年演员王克影表演的《送香茶·绣蛤蟆》唱段,其中的“弹舌”技巧便是由杨敏首创。4.最后一段是推剧自乐班女票友反串男角的唱段,听着很有气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