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宝贝们,今天,你们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到了幼儿园,来到了小一班。</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你们对幼儿园有着很大的好奇心,还充满着新鲜感,有的哭,有的跟着老师做游戏,有的安慰其他哭的小朋友……</p> <p class="ql-block">你们喜欢幼儿园的积木玩具,一遍一遍的跟老师说:“老师,我想玩积木。”</p><p class="ql-block">张一凡说:“老师,你看我拼的这个真好看!”</p><p class="ql-block">王籽衿说:“老师,我想要把这个拍下来!”</p><p class="ql-block">黄一说:“老师,你看我拼的怎么样?”</p> <p class="ql-block">戚文欣说:“老师,我饿了,我要吃饭。”</p><p class="ql-block">厨师爷爷做的饭菜真好吃。</p><p class="ql-block">可是,也有几个小朋友说:“老师,你喂我。”</p><p class="ql-block">“老师,我不想吃青菜。”</p><p class="ql-block">“老师,你喂我吃,我要你喂我。”</p><p class="ql-block">“老师,我不要喝汤。”</p><p class="ql-block">慢慢的,最后一天你们也愿意自己吃饭了,开始主动要喝汤了。</p> <p class="ql-block">想念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你们,到了睡觉时间,都开始哭泣……老师拍一拍,你们也可以入睡。</p><p class="ql-block">小朋友说:“老师,我想妈妈啦,你抱一抱我!”</p><p class="ql-block">“老师,我要奶奶现在就来接我,我等不及了。”</p><p class="ql-block">“老师,到四点了吗?”</p><p class="ql-block">“老师,爸爸妈妈堵车了吗?”</p><p class="ql-block">“老师,你打电话了没有?”</p><p class="ql-block">慢慢的,你们开始自主入睡了,虽然才短短的一个星期,老师看到你们都在进步,给你们点赞。</p> <p class="ql-block">今天,你们在幼儿园做手工啦,小手搓一搓,搓出一个棒棒糖,记住这个棒棒糖可不能真的吃哦。</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你们又做了甜甜圈🍩,希望你们的笑容像棒棒糖、甜甜圈一样甜!</p> <p class="ql-block">你们一直说:“老师,我们出去玩吧。”</p><p class="ql-block">好的,老师满足你们。</p> <p class="ql-block">好像你们每个人都爱骑车,有的小朋友骑上去就不愿意离开……</p> <p class="ql-block">钻山洞,你们第一次把队排的这么好,你们玩的很开心,老师也很为你们高兴。</p> <p class="ql-block">滑滑梯一定是你们的最爱了,每天老师都会带你们去玩一玩。</p><p class="ql-block">只要老师说:“来接火车,去玩滑滑梯啦!”</p><p class="ql-block">你们就可以很快的把小火车接好!</p> 育儿知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泛灵”心理</p><p class="ql-block">是一种意识发展不充分的表现,我们在利用“泛灵”心理进行行为引导的同时,不要有意无意地为幼儿植入推卸责任的意识。</p><p class="ql-block">比如,当幼儿摔跤了,我们“责怪”地面;当幼儿被物件碰疼、或者碰伤,我们就“责打”物件。</p><p class="ql-block">幼儿本来视“物”有“灵”,这些行为有可能让幼儿理解为是“物”的行为伤害了“我”,久而久之,就会让幼儿觉得,所有“我”受到的伤害都是“TA”造成的,而现实却不完全是这样,这对幼儿良好人格的发展非常不利。</p><p class="ql-block">应该充分利用幼儿“泛灵”的心理,告诉TA,自己不小心跌倒了,或者被碰伤了,“我”疼痛,“物”也会“疼痛”的,所以,走路、做事需看清楚身边的环境,需要小心应对,不要让自己受到伤害,也不要让“物”受到伤害。</p><p class="ql-block">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初步用心理表象进行思维,但难以进行逻辑心理运算。首先,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想象活动十分活跃,但自我中心主义导致幼儿较少关注现实性,缺乏对想象和现实之间界限的理解,因此他们有时会将想象和现实混淆,难以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想象的。</p><p class="ql-block">通常3岁的孩子说和事实不符的话,有时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反应,是为了摆脱尴尬而为自己找的一个小小的理由。比如,很多孩子晚上尿床,看着床上湿漉漉的一大片,他可以为了摆脱尴尬而狡辩:“我没有尿床,一定是我出汗太多,弄湿的。”想象与现实分不开。孩子的想象力发展会因人而异。通常,孩子在4岁左右时,会将想象的形象与现实的记忆混淆。也就是说,好多孩子分不清哪些是由于渴望得到而想出来的形象,哪些是自己经历过的真实记忆。有的孩子到了5岁,还会出现想象和现实不能分开的情况。这一点,父母一定要注意。把想象的事当成真的。当然,也有一些孩子,会把做过的事与想象的事混淆,经常把假想的事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或者想着想着,就把想象的事当成真的了。譬如,一个孩子说她在幼儿园吃饭得了第一名。可是父母问老师,老师却说“没有呀”。其实,是这孩子吃饭慢,一直想吃快点儿,但总吃不快。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容易将内心的想法与真实的情况相混淆。混淆后,孩子就会将想的当成真的,并且说了出来。当发现孩子说的事情与事实不相符时,父母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而是要学会合理地区分孩子这样说的原因。如果孩子不是真正道德意义上的说谎,父母就要正确地引导孩子进行合理想象。正确判断孩子是说瞎话还是想象,帮孩子分清想象和现实,引导孩子合理想象。</p><p class="ql-block"><br></p> 最后的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周美篇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照片由不带班教师在不影响照看孩子的情况下随机拍摄,也许不是每个镜头都有您家的宝贝,但是,请相信,老师对每一位宝贝的爱都是一样的,如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请与老师私下沟通交流。</p>